一种治疗肿疡膏药的配制方法

文档序号:1094547阅读:49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肿疡膏药的配制方法
所属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肿疡类疾病的外用膏药。
背景技术
中医外治中的“薄贴”,近代称为膏药。其对某些疖肿脓疡,以及风、寒、湿痹痛等疗效确切,使用方便,价格低廉,而于民间广为应用。但传统的制法有些弊端,诸如用油熬炸药物的脂提法,温度高达200-400℃,一些药效成分在高温下被分解、破坏、炭化,而失去作用。中药材的药效成分多为水溶性和醇溶性,在传统的脂提法中难以被提取出来;而脂溶性相对较少;一些药效成分混于膏药基质的深层难以释放;膏药底衬材质欠佳,易龟裂和渗漏而污染衣物。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传统膏药制备方法上的不足,将多年临床研制的配方,采用现代提取技术,改进制作工艺,选用新型材质做底衬,制成治疗痈疽疔疮等浅表组织感染的高效、卫生的膏药。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依据患处的面积分为大、中、小号。以无纺胶布为载体,做膏药的底衬,使之不龟裂、不渗漏,防止污染衣物。采取分层制膏法,即膏药本身分为基质层和药层;以麻油加热炼油,加入赋形剂红丹成膏,做为膏药本身的基质层;将提取、溶解和粉碎的药物,平铺于基质层上,构成药层,从而使药物更多的作用于患处,避免了基质深部的药效成分难以释出的弊端。改变传统的油浸、油炸的脂提法,采用水提、醇提等现代浸提技术,将配方中的药材分组,依据药性和作用,分别提取有效成分。本膏药既可避免了药效成分的损失,又可增加水溶性和醇溶性的药效成分,从而可显著地提高治疗效果。
为治疗疖和痈(毛囊炎)、疽(蜂窝炽炎)和继发性脓肿等浅表组织感染。经多年临床实践,选择具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拔毒排脓、敛疮生肌等中药材组方。可有效的杀灭病原菌(多由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等致病),改善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促进细胞再生与伤口愈合,达到标本兼治。以麻油加热炼油,加入红丹熬制成膏,做为膏药的基质层,将其平摊于裁剪好的底衬中部;将配方中的药材,依据药性和作用分为A、B、C、D、E五组,分组提制药用成分。D组选用鲜姜和鲜蒜汁加入膏内,以防止部分病人贴用时皮肤产生过敏反应和起止痒作用。各组药材提取与制备后,混合一起,加温搅拌,同时加入赋形剂蜂胶成膏,趁热平铺于基质层上,构成药层,其上覆盖薄膜做为护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由于本膏药配方合理,改变了传统制作工艺,采用现代提取技术,,从而临床应用疗效显著。
例如王某,女,42岁,抚松县城关人。1989年术后伤口不愈合,并继发感染成脓肿,多方诊治,仍不封口。经贴用本膏药,前半个月仍不消肿封口;20天时,伤口处出现一段手术缝合线头;又贴到30天时,伤口处出来两块小纱布;又过4天,感染被控制,又经7天时封口痊愈。
经临床300余例验证,本膏药疗效好、见效快、治愈率高,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膏药的制法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先将无纺胶布进行裁剪,做为膏药的底衬,其长×宽,中号膏药是10×10厘米。取麻油加温炼油,油温达270℃以上时,加入赋形剂红丹(预先炒至黑色)熬制成膏(滴水成珠止),做为膏药的基质层,平摊于底衬中部,呈圆形,直径4~6厘米,中号膏药每贴的基质用量为10~12克。
所用中药由没药150g、杜仲200g、当归200g、牛黄10g、蟾酥40g、珍珠100g、僵蚕120g、穿山甲150g、防风200g、木瓜250g、三七250g、北元胡250g,以及冰片40g、麝香10g、鲜姜400g、鲜蒜200g、麻油2000g、红丹800g、蜂胶400g组成,药量为每100贴膏药的用量。各药分做A、B、C、D、E五组,分别提制。A组药材有杜仲、防风、木瓜、三七、北元胡,先将其分别粉碎成粗粉,按配方要求重量称取、混合,共浸泡于70%乙醇中30天,过滤除药渣,滤液回收乙醇,余下药液浓缩至稠膏状。
B组药材有没药、当归、僵蚕、穿山甲,先分别碎断,称重后共浸泡于水中6小时,再将A组过滤后的药渣混入、搅匀,共煮沸2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稠膏状。
C组为冰片,称重后以60%乙醇溶解,备用;麝香称重后,溶于水,备用。
D组是鲜姜、鲜蒜,洗净后称重,以机械法挤压取汁,备用。
E组为牛黄、蟾酥、珍珠,称重后,分别研细,备用。
将A、B组提取物、C组溶解物、D组压榨汁及E组粉末混匀。加温80~90℃时,加入赋形剂蜂胶,边加边搅,趁热平铺于膏药基质层上,使之成为一体,构成药层。同时以薄膜(尺寸与底衬相同),覆盖其上,做为护膜,即得。
用法取膏药稍加温软化,平贴于患处即可。7日为一疗程,未愈时,更换新的膏药,继续下一疗程。
注意事宜贴膏后,极个别患者皮肤产生高度过敏反应者,停用。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肿疡膏药的配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用中药材为没药150g、杜仲200g、当归200g、牛黄10g、蟾酥40g、珍珠100g、僵蚕120g、穿山甲150g、防风200g、木瓜250g、三七250g、北元胡250g,以及冰片40g、麝香10g、鲜姜400g、鲜蒜200g、麻油2000g、红丹800g、蜂胶400g组成,药量为每100贴膏药的用量;各药材按药性和作用分为五组,分别提取药效成分。A组药材有杜仲、防风、木瓜、三七、北元胡,将其分别粉碎成粗粉,称重,混匀,共浸泡于70%乙醇内30天,过滤除药渣,滤液回收乙醇,余下药液浓缩至稠膏状;B组药材有没药、当归、僵蚕、穿山甲,先分别碎断,称重,混匀,浸泡于水中6小时,再将A组过滤后的药渣加入,共煎2小时,过滤,滤液浓缩至稠膏状;C组为冰片,以60%乙醇溶解,麝香溶于水中;D组是鲜姜、鲜蒜,洗净,称重,以机械法挤压取汁;E组是牛黄、蟾酥、珍珠,分别研细,混匀;将A、B、C、D、E各组提取物、溶解物、挤压汁、研粉,混合均匀,加温80~90℃时,加入蜂胶,边加边搅成膏,趁热平铺于膏药基质层上,使之成为一体,构成药层;以麻油和红丹熬制成膏做为膏药的基质层,平摊于用无纺胶布为底衬之中部;用薄膜覆盖药层之上,做为护膜,其尺寸与底衬相同。
全文摘要
本发明是一种治疗肿疡膏药的配制方法。主治疖、痈、疽和脓肿等症,改传统的油浸、油炸的脂提法,为分组水提、醇提和压榨等,减少了油炸高温造成的药效成分损耗,增加了水溶性和醇溶性的药效成分;又采用分层制膏法,将麻油和红丹熬制成膏做为基质,平摊于无纺胶布做底衬的中部,做为基质层;所制的药物平铺于基质层上,构成药层,使较多药物直接作用患部;薄膜覆盖做护膜。经300余例临床验证,疗效好、见效快、治愈率高,总有效率在90%以上,且无明显的毒副作用。
文档编号A61P17/02GK1682801SQ20051000741
公开日2005年10月19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18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18日
发明者李振滨 申请人:李振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