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17810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特别是涉及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胶囊及其制备工艺。
背景技术
炎症是临床常见的一个病理过程,可以生于机体各部位的组织和各器官,例如毛囊炎、扁桃体炎等。作为治疗炎症的本品原有剂型为片型。而胶囊作为一种药物剂型,根据我国药品管理的相关法规,改变剂型作为新药研究管理。。
现有片剂的工艺技术特点是将处方药材经粉碎、提取等处理后,混合,制粒、干燥、包衣即得。现有的治疗炎症的中药片剂存在崩解时限较长等缺点。并且现有的处方量是为压制成2660片,处方制成的量非1000单位,在制药上不规范,不利于生产的控制。口服剂量一次5~8片,一日4次,医患者均不好掌握,并且患者最多一日要服用32片药,也给患者的服用,携带带来不便。
为了改变该中药的上述弊端,同时保持该方独到的疗效,促进该中药的现代化生产,对在保留原配方,原疗效的同时,对该中药的剂型、辅料和工艺经过长时间的研究日趋成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给药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助悬剂悬浮、稳定性好、可掩盖药物不适的气味,便于服用的中药胶囊。本发明与片剂比较,制备时可不加粘合剂和压力,在胃肠中崩解快,一般服后3~10分钟即可崩解释放药物,较片剂显效快,吸收好,可提高药物的稳定性,保护药物不受湿气、空气中氧以及光线的影响,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该治疗炎症的中药胶囊的制备工艺。其制备方法工艺简单,易于控制,产品质量稳定,无有害残留,并使本品处方规范化,将处方改为制成1000粒胶囊的量,口服剂量为一次3~5粒,一日4次,与原服用的重量和剂量相当,但服用量有所降低。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面的方法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其中,以1000单位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份、蒲公英721.80份、苦地丁180.45份、板蓝根270.68份,辅料为淀粉。
所述的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其中,以1000粒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蓝根270.68g,辅料为淀粉。
所述的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的胶囊制备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a)取黄芩270.68g,将黄芩150.38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其余黄芩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回收乙醇,在40℃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一;b)将蒲公英、苦地丁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c)将板兰根加10倍量水煮沸后在80~90℃温浸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浓缩成5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二;d)将上述黄芩细粉加入到稠膏一和稠膏二混合,,60℃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淀粉适量,以乙醇制粒,60℃干燥,整粒,制成1000粒,即得。
1制备工艺1.1研究内容1.1.1黄芩粉碎工艺研究黄芩3000g以SF-8213(2)型高速粉碎机粉碎,得粉2880g,得粉率96%,说明粉碎工艺基本可行。因粉碎药材量较小,若增大药材粉碎量,得粉率可提高。
1.1.2提取工艺的优化1.1.2.1黄芩醇提工艺的优化考察因素在原制法中,黄芩的醇提取条件只有醇浓度,无提取时间、次数、醇用量,因此需对工艺进行优化。
指标确定根据原方功效,结合主要有效成分药理作用,选黄芩苷为考察指标。
测定方法(1)仪器与试药Sumit P68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黄芩苷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供含量测定用(批号0715-9909);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色谱条件C18柱,粒度5μm,4.6×250mm,大连依利特有限公司生产,柱号1414552;流动相为甲醇-水-磷酸(47∶53∶0.2);流速1ml/min;柱温∶室温。
(3)检测波长280nm。
(4)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60℃减压干燥4小时的黄芩苷对照品6.52mg,置10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5)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取黄芩最粗粉约50g,精密称定,加60%乙醇按下述正交试验进行提取。提取液滤过,定容至1000ml,精密量取1ml至50ml量瓶中,加60%乙醇稀释至刻度,摇匀,即得。
(6)供试品溶液的测定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测定,即得。试验结果如下面三个表,依序分别为黄芩醇提正交试验表头设计,黄芩醇提正交试验结果,黄芩醇提方差分析表。




黄芩优选提取工艺为A383C3,即加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
验证试验为考察优选工艺的重复性,进行了3次验证试验,说明工艺基本可行。结果见下表的黄芩醇提验证试验结果

黄芩粒度考察选取黄芩饮片、最粗粉、粗粉进行考察,结果见下表的黄芩粒度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从上表可见,最粗粉与粗粉提取率相当,但粗粉因生产上可造成过滤困难,故选择最粗粉提取。
综上所述,黄芩醇提的最佳工艺为黄芩最粗粉以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
1.1.2.2蒲公英、苦地丁提取工艺的优化在原制法中,蒲公英、苦地丁的水煎煮法,只有煎煮次数,无加水量、煎煮时间,因此需对此两个因素进行优化。
优化指标的确定已有报道,咖啡酸是抑菌的活性成分,故选择咖啡酸为优化指标。
HPLC咖啡酸的测定方法(1)仪器与试药Summit P680型高效液相色谱仪;咖啡酸对照品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提供,供含量测定用(批号885-200102);甲醇为色谱纯,其他试剂均为分析纯。
(2)色谱条件C18柱,粒度5μm,4.6×250mm,大连依利特有限公司生产,柱号1414552;流动相为甲醇-磷酸盐缓冲液(取磷酸二氢钠1.56g,加水使溶解成1000ml,再加1%磷酸溶液调节PH值至3.8~4.0,即得)(23∶77);流速1ml/min;柱温∶室温。
(3)检测波长323nm。
(4)对照品溶液的制备精密称取在110℃干燥至恒重的咖啡酸对照品8.95mg,置5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精密吸取2ml于10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即得。
(5)供试品溶液的制备按处方比例称取蒲公英90.23g、苦地丁22.56g,按下述试验设计进行提取,提取液滤过,滤液浓缩,定容至1000ml,精密量取5ml蒸干,以甲醇溶解定容至10ml,摇匀,即得。
(6)供试品溶液的测定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供试品溶液各10μl,按上述色谱条件进样,测定,即得。
试验方法与结果见下面两个表,分别为蒲公英、苦地丁提取正交试验表头设计和蒲公英、苦地丁提取工艺正交试验结果

结论综上所述,蒲公英、苦地丁优选提取工艺为加水12倍量,提取2次,每次1小时。
1.1.2.3板蓝根提取工艺的优化在原制法中,板蓝根的水提取法,只有次数,无加水量、温浸时间。
现选择,加水倍数、提取次数、提取时间、为影响有效成份收率的3个因素,浸膏和靛玉红得率为考察指标,结果从干浸膏得率方差分析看,加水量与提取时间两因素对干浸膏得率的影响显著,而煎煮次数对得膏率影响较小。从靛玉红得率方差分析表中看出,加水量与煎煮次数对靛玉红得率影响显著,提取时间影响较小。优化的条件采用提取煮沸后保温(80~90℃)热浸,保持了板蓝根药材木栓层、皮层的完整,减少了木质部树脂状物、淀粉粒的溶出及糊化,使提取液色泽棕黄色、液体较澄清,静置离心后可直接浓缩成膏,得膏率及靛玉红得率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且产品的色、香、味均优于原工艺的产品。
结合原制备工艺提取次数为2次,最后确定板蓝根的提取工艺为药材加10倍量水,煮沸后温浸二次,每次温浸(80~90℃)1小时。
1.1.3浓缩与干燥工艺研究浓缩工艺温度对黄芩、板蓝根、蒲公英、苦地丁中所含成分有影响,因此浓缩的温度过高对有效成分不利。为此,选择60℃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50℃),若过稠,易造成浓缩过程中的结焦现象,且从浓缩罐中倾出困难,造成药液损失;过稀,则致使药液在减压过程中自容器中易溅出,且干燥时间明显延长。
干燥工艺取处方量药材各3份,按最佳提取工艺制备浓缩至稠膏状,分别进行常压、减压干燥,比较经不同干燥方法干燥后浸膏中黄芩苷的含量。结果见下表的干燥方法对黄芩苷含量的影响结果 由上表可见,干燥方法、干燥温度对浸膏中黄芩苷含量、干燥时间均有影响。以黄芩苷含量为指标,减压干燥优于常压干燥,60℃优于80℃;以干燥时间为指标,则减压干燥短于常压干燥,80℃短于60℃。因此干燥方式以减压干燥为宜。对干燥时间,80℃虽短于60℃,但60℃黄芩苷的含量高于80℃,故干燥温度宜选择60℃。
1.1.4中间体粉碎工艺的研究以高速组织粉碎机(PHILIPS-HR2839型)对提取干膏进行小试,结果易于粉碎,粉碎的混合物室温放置吸潮现象不明显。在生产使用的SF-8213(2)型高速粉碎机上试验,试验结果如下处方量的20倍药材,即黄芩3kg粉碎,得粗粉2.87kg,得粉率95.6%。其余黄芩等按最佳工艺提取、浓缩,加入黄芩细粉,干燥,得干膏6.785kg,得膏率23.5%。粉碎后得粉6.64kg,出粉率约97.8%。说明粉碎工艺基本可行。
1.1.5辅料的选择淀粉自植物中提得,广泛用作片剂、丸剂、胶囊剂等的稀释剂,性质稳定,安全,为药典收载品种。在本制剂中,使用量较低,用来调整剂量,经试验表明,制剂稳定,且不影响含量测定,故选择淀粉作为稀释剂。
1.1.6制剂的成型研究1.1.6.1颗粒流动性研究采用休止角的方法测定颗粒流动性。将漏斗固定于水平放置的坐标纸,使漏斗下口距坐标纸的距离为H=6cm,将颗粒缓慢的倒入漏斗中,直到漏斗下形成的圆锥体的尖端接触漏斗的出口为止,由坐标测出圆柱的半径R。根据公式tgα=H/R计算出颗粒的休止角。结果见下表的颗粒流动性试验结果

由上表可见,三批颗粒(20目)的休止角均小于30°,表明流动性良好。经全自动胶囊填充机生产试验表明,物料的流动性良好,成品的分剂量准确。
1.1.6.2内容物引湿性研究取样品15粒,倾出内容物,置ф60×12mm培养皿中,摊成约5mm厚,敞口放在25℃、RH92.5%(密闭干燥器下放置KNO3饱和溶液)密闭干燥器中,放置10天,并分别于5天、10天取出称重。引湿性试验结果见下表

内容物引湿性研究试验结果为5天、10天增重率分别为5.11%、7.25%,说明吸潮不明显。
1.1.7胶囊规格的选择原处方黄芩450g、蒲公英1200g、苦地丁300g、板蓝根450g,压制成2660片,服用剂量为一次5~8片,一日4次。口服剂量一次5~8片医患者均不好掌握。原每日服用剂量以每次8片计,则每日口服剂量为32片,2660片服用的天数为2660/32=83.125天,折算为每日服用的药材量则为黄芩5.4135g、蒲公英14.436、苦地丁3.6090g、板蓝根5.4135g。处方制成的量非1000单位,为使本品处方规范化,将处方改为制成1000粒胶囊的量。从中试生产数据看药材出膏率为20~24%,即每日服用干膏量约为6~7g,加辅料即可制成装量为0.4g/粒的胶囊20粒,因此用法与用量为口服,一次3~5粒,一日4次,与原服用剂量相等。因此规格为0.4g/粒。
4稳定性试验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对三批蒲地蓝消炎胶囊进行了24个月的稳定性试验,室温留样观察结果表明,三批样品在考察期内(24个月),各项检测指标均符合规定,且无明显变化,因此认为蒲地蓝消炎胶囊药品质量是稳定的。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实施例1]本发明中药制剂药物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其特征在于以1000单位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份、蒲公英721.80份、苦地丁180.45份、板蓝根270.68份,辅料为淀粉。
本发明中药制剂药物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以1000粒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蓝根270.68g,辅料为淀粉。
本发明中药胶囊的制备方法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胶囊的制备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取黄芩270.68g,将黄芩150.38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其余黄芩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回收乙醇,在40℃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将蒲公英、苦地丁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将板兰根加10倍量水煮沸后在80~90℃温浸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50℃)的稠膏;将上述乙醇黄芩浓缩膏、黄芩细粉加入到板兰根浓缩膏中,60℃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淀粉适量,以乙醇制粒,60℃干燥,整粒,制成1000粒,即得。
本发明也可按常规制剂工艺制成片剂、冲剂、糖浆等其它中药制剂。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较佳可行的实施例之一而已,不能因此即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对熟悉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举凡运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和技术构思做出其他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而所有这些改变和变形都应属在本发明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其特征在于以1000单位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份、蒲公英721.80份、苦地丁180.45份、板蓝根270.68份,辅料为淀粉。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其特征在于以1000粒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蓝根270.68g,辅料为淀粉。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制剂药物的胶囊制备工艺,它包括如下步骤a)取黄芩270.68g,将黄芩150.38g粉碎成细粉,过筛,备用;其余黄芩粉碎成最粗粉,用8倍量6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3小时,回收乙醇,在40℃时浓缩成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一;b)将蒲公英、苦地丁加12倍量水煎煮二次,每次1小时,合并煎液、滤过;c)将板兰根加10倍量水煮沸后在80~90℃温浸二次,每次1小时,滤过,合并滤液,加入上述水煎液,浓缩成50℃时相对密度为1.30的稠膏二;d)将上述黄芩细粉加入到稠膏一和稠膏二混合,,60℃减压干燥,粉碎成细粉,加入淀粉适量,以乙醇制粒,60℃干燥,整粒,制成1000粒,即得。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炎症的中药胶囊,以1000粒计,有效药用成份为黄芩270.68g、蒲公英721.80g、苦地丁180.45g、板蓝根270.68g,辅料为淀粉。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给药方便,起效快,生物利用度高、稳定性好、可掩盖药物不适的气味,便于服用的中药胶囊。
文档编号A61P11/04GK1883564SQ20051008120
公开日2006年12月27日 申请日期2005年6月21日 优先权日2005年6月21日
发明者杨次龄 申请人:杨次龄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