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072032阅读:34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成药物,具体地说是一种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外用药物。本发明还涉及该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肿瘤一直是困扰医学界的难题,现代医学对肿瘤的治疗主要为手术、放疗、化疗、中西药及免疫治疗。放化疗是肿瘤的基本疗法,由于严重的毒副作用,使其临床应用有很大的局限性和时限性。现有技术中治疗各种肿瘤的药物中,西药价格昂贵,副作用大,而传统中药也是使用一些有剧毒的药物如斑蝥、砒霜、芒硝、鸭胆子、马钱子等,如果长期或大剂量服用,对人体的某些脏器会造成一定损害,并有可能产生蓄积中毒,而且药物治疗的效果并不是特别明显。
西医治疗疮、疖、疔、痈类疾病的方法,一是服用消炎药,二是点滴注射消炎药,三是手术切除,四是对溃烂创口进行换药治疗。无论采用何种治疗方法,均存在着疗程长、效果慢、副作用较多的弊端,不能直接控制病毒发展,起不到聚毒的作用,易造成毒邪走散,对生命有一定危险性。
膏药是我国一种古老而具有传统特色的固体制剂,在我国中医药发展史上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其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容易保存,治疗广泛,受到了患者的欢迎。外贴膏药不仅能治疗外科疾患,对全身疾患也有一定的疗效。人体穴位对药物有特殊的亲和力,贴敷膏药时,药物所含生物活性物质可以较长时间地停留在穴位内,形成离子堆,直接刺激皮感受器,通过反射途径促使药物不间断地向病变组织及血液释放,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发挥药物与穴位、经络的双重作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外用药物,利用这种药物直接外敷于患处皮肤,作用于皮肤,化毒消散,达到治疗的目的。
中医理论认为,疾病的发生发展主要是由于气滞血瘀、痰凝互结而成,治疗当以软坚散结、消瘤止痛、活血化瘀为主。以毒攻毒往往可以达到促进组织修复吸收、抑制病菌复制的效果,所以肿瘤的外治法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方案,它既可以保持患处局部充足的药量,又不需经胃肠道转化吸收,副作用极小,尤其对痈、疽、疔、疖等疮疡效果更佳。
本发明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药物中,制成活性成分的原料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组成的
黄芪15~30蒲公英 10~30地丁15~30银花20~50黄连50~80苦参15~30木通20~50皂角刺 20~50穿山甲 20~50血竭2~8轻粉2~8 蟾蜍2~8麝香1~5 松香50~80蜂房20~50蜂蜡100~400樟丹100~400 猪油800~1500。
本发明将上述药物制成膏剂使用,具体的制备方法是将上述重量的黄芪、蒲公英、地丁、银花、黄连、苦参、木通、皂角刺、穿山甲、蜂房用丙酮溶液浸泡提取,弃去残渣,提取液浓缩后,烘干成药粉;取猪油加热熔化后,加入上述重量的樟丹、蜂蜡、松香溶解、混合均匀,再加入提取得到的药粉和上述重量的轻粉、血竭、蟾蜍、麝香,一起混合均匀,制得膏剂产品。
本发明的使用方法是取一定量的膏剂,均匀涂抹在布上,制成外用贴膏,贴在患处或相应的穴位即可。
本发明依据中医理论,认为疮、疖和痈的发生多因感受暑湿热毒之邪,脏腑积热,蕴于肌肤,或因损伤皮肤,毒邪乘隙侵入,客于经脉,致使气血凝滞、火毒郁结而发,日久积聚成瘤,在治疗上采用活血化瘀、攻坚散结、消肿止疼的药物,以通络化瘀、托疮生肌的理论制成外用膏药,通过各种药物之间的协同作用,达到通气、活血、祛瘀、解毒、散解肿块的目的,具有非常显著的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效果和聚毒提脓、清热解毒、化毒、防止毒邪走散的作用。
本发明采用外敷疗法,可以直接将药物贴在病灶部位或相应的穴位进行治疗,经皮肤及穴位给药,通过经络行气血、营阴阳的作用,将药物输布于全身而发挥效能。其最大的优点是不经过胃肠道等的转化吸收,避免了药物对胃肠道及肝脏的损害,副作用小;也避免了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提高了药物的利用度;同时,还可以选择一些剧烈药物,利用其通过穴位使药物渗透进入机体内部,进而激发经气、疏通经络、调理气血、恢复脏腑的生理功能,对肿瘤有良好的缓解和治疗作用。
本发明的药物外敷使用方便,生产成本低廉,疗程短、疗效高,对于治疗肿瘤、痈、疽、疮、疖等病症具有极好的疗效。
使用本发明药物对48例肿瘤患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收到了明显的效果,总有效率达到93.75%。
疗效判定标准及临床效果统计数据A、痊愈肿块完全消退,所有症状全部消失,连续观察三年以上无复发者。
B、完全缓解肿块体积缩小50%以上,主要症状缓解或减轻三项以上者。
C、部分缓解肿块体积缩小30~50%,主要症状缓解或减轻二项以上者。
D、稳定用药一个月以上,病情无明显变化,肿块体积稳定在±30%以内者。
E、无效用药后症状不见好转,病情未能得到控制,肿块体积增大30%以上者。
按照上述判定标准,对48例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符合A有2例,占4.17%,B有8例,占16.67%,C有19例,占39.58%,D有16例,占33.33%,E有3例,占6.25%。按照疗效判定标准,A、B、C、D为有效,E为无效,其有效率为93.75%。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取黄芪30g、蒲公英30g、地丁30g、银花30g、黄连60g、苦参20g、木通40g、皂角刺40g、穿山甲40g、蜂房30g,用丙酮溶液浸泡提取,弃去残渣,将提取液浓缩后,烘干成药粉。
将1000g猪油加热熔化,加入樟丹200g、蜂蜡200g、松香60g,溶解、混合均匀,再加入上述提取得到的药粉,并加入轻粉6g、血竭6g、蟾蜍6g、麝香2g,一起混合均匀,制得膏剂产品。
使用时,取一定量的膏剂,均匀涂抹在布上,制成外用贴膏,贴在患处或相应的穴位即可。
实施例2取黄芪20g、蒲公英20g、地丁20g、银花40g、黄连80g、苦参25g、木通30g、皂角刺30g、穿山甲30g、蜂房40g,用丙酮溶液浸泡提取,弃去残渣,将提取液浓缩后,烘干成药粉。
将1000g猪油加热熔化,加入樟丹300g、蜂蜡300g、松香50g,溶解、混合均匀,再加入上述提取得到的药粉,并加入轻粉5g、血竭5g、蟾蜍5g、麝香2g,一起混合均匀,制得膏剂产品。
使用时,取一定量的膏剂,均匀涂抹在布上,制成外用贴膏,贴在患处或相应的穴位即可。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药物,其特征是制成活性成分的原料是由下述重量配比的组分组成的黄芪 15~30蒲公英10~30地丁 15~30银花 20~50黄连 50~80苦参 15~30木通 20~50皂角刺20~50穿山甲 20~50血竭 2~8轻粉 2~8 蟾蜍 2~8麝香 1~5 松香 50~80蜂房 20~50蜂蜡 100~400樟丹 100~400 猪油 800~1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药物,其特征是所述的药物剂型是膏剂。
3.权利要求2所述治疗肿瘤痈疽病症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上述重量的黄芪、蒲公英、地丁、银花、黄连、苦参、木通、皂角刺、穿山甲、蜂房用丙酮溶液浸泡提取,弃去残渣,提取液浓缩后,烘干成药粉;取猪油加热熔化后,加入上述重量的樟丹、蜂蜡、松香溶解、混合均匀,再加入提取得到的药粉和上述重量的轻粉、血竭、蟾蜍、麝香,一起混合均匀,制得膏剂产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治疗肿瘤痈疽病症药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是将制得的膏剂涂抹在布上制成外用贴膏。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肿瘤痈疽病症的外用药物,是将黄芪、蒲公英、地丁、银花等用丙酮浸泡提取,提取液浓缩后烘干成药粉,将猪油加热熔化后,加入樟丹、蜂蜡等溶解混合均匀,再加入提取药粉和轻粉、血竭等混合制成膏剂产品。本发明将药物直接贴在病灶或相应穴位进行治疗,具有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效果和聚毒提脓、清热解毒、化毒、防止毒邪走散的作用。对于肿瘤、痈、疽、疮、疖等病症有好的治疗效果。
文档编号A61K9/70GK1961946SQ200610102160
公开日2007年5月16日 申请日期2006年11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11月13日
发明者陈佩云, 栗双平 申请人:陈佩云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