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66618阅读:20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骨科医疗产品,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颈椎疾病的颈椎小关
节界面间撑开装置。
背景技术
脊柱是支撑人体身躯的重要系统,如图1所示,人体的颈段脊柱由多块颈椎20上下连接构成,在相邻的上下两个颈椎20的椎体之间有椎间盘201,从而支撑上下椎体202、203,相邻颈椎20的椎弓根204上、下缘的上、下切迹相对形成椎间孔205 (即神经根管),有颈脊神经根和伴行血管通过。参见图1所示,表示处于正常生理状况的人体颈椎的结构。在正常生理状况下,颈段脊柱具有一定的生理曲度,椎间盘201处于正常的高度,椎间孔205的大小足以供神经根穿过。如图2所示,为颈椎发生病变时的人体颈椎结构。在颈椎发生病变时,颈段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变直,椎间盘201受挤压,使椎间孔205变小,穿过椎间孔205的神经根就会受到剌激和压迫、产生上肢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严重者可导致上肢功能障碍。 由于颈椎病变后病人所产生的疼痛、手指麻木等症状主要是由于椎间孔205变小造成的,通过手术使椎间孔205变大(恢复)到病变前的状态,就可以有效消除上述症状和体征。从图1、图2的颈椎结构图中可以看出,可以通过以下两种方式使椎间孔205变大,一个是垫高在椎间孔205后侧两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 ;另一个是恢复椎间孔205前侧的两椎体202、203之间的高度。但是,如果直接垫高椎间孔205后侧两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会造成颈椎向前侧倾斜,其倾斜方向正好与颈段脊柱的生理弯曲方向相反,使得两椎体202、203之间的高度更小,椎间盘201受压迫更严重,并且会对术后病人的正常活动产生不利的影响。因此,目前普遍认为这种使椎间孔205变大的方法是不可行的,而一般采用增加两椎体202、203之间高度的方式进行手术治疗。目前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需要在颈部一侧横行切口 ,切开皮肤后沿皮肤横行切口锐性切开颈阔肌,沿胸锁乳突肌内缘钝性分离,将内侧的组织包括气管、食管和甲状腺向内侧牵开,暴露椎体间隙后用C臂X光机定位,然后通过撑开装置、椎间植骨等,重建颈椎的生理曲度和病变节段的椎间高度。该种手术治疗方式,创伤较大,并且手术难度也比较大。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能够通过撑开颈椎小关节界面间间隙,使供神经根穿过的椎间孔变大,并恢复颈椎椎体间高度和生理曲度,减少颈椎手术治疗的创伤和降低手术难度。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后端相连接,其前端形成为自由端,在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设有前端撑开装置,该前端撑开装置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端张开。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撑开装置包括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定位在前端张开位置的定位装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前端撑开装置可为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囊体,在该囊体上设有供骨水泥充入的注入口 ,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可向该囊体内充入骨水泥,使得囊体膨胀,从而将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端撑开,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处于前端张开的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端撑开装置可为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片状体,该片状体的后端具有转动操作部,从而通过操作该转动操作部可使得该片状体从平放状态转动到竖立状态,从而撑开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端,使得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在前端张开。 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上设有将片状体定位在竖立状态的定位槽,从而在该片状体构成的前端撑开装置转动到竖立状态时,通过该定位槽的定位,使得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处于稳定的前端张开状态。 在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的前端撑开装置包括两个相铰接的
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第一连杆铰接于第一部件,第二连杆铰接于第二部件,在第一连
杆与第二连杆的铰接位置连接有朝向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后端伸出的控制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该可选实施方式的一个变形例,所述的前端撑开装置可为平行
四连杆机构,其包括相铰接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连杆,具有四个铰接点,其中第一铰接点位
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部,与该第一铰接点相对的第二铰接点位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
件的后部,第三铰接点连接于第一部件,与该第三铰接点相对的第四铰接点连接于第二部
件,在第一铰接点或第二铰接点上连接有控制杆,从而通过拉动该控制杆,使得平行四连杆
机构动作,将第一铰接点与第二铰接点拉近或远离,从而使得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张开或合上。 在上述可选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端可具有固定套筒,所述控制杆穿过该固定套筒,并在该控制杆上具有与该固定套筒配合定位的弹性锁块,从而通过该弹性锁块与固定套筒的配合锁定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张开位置。[0013]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可为片状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端可通过枢轴而枢转连接在一起;或者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弧形槽,在另一个形成有弧形凸块,该弧形凸块嵌合在弧形槽中,从而形成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可转动连接;或者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件,例如橡胶片、铰链等,从而形成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可转动连接。或者在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后端设置有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后端一体连接或者铰接在第三部件上。所述前端撑开装置包括有操作件,在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后端的连接位置处(例如第三部件)上设置有供所述操作件穿过的孔。该孔可为光孔或者螺纹孔。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所述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端可设置有定位凸台,以便在该撑开装置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时,该定位凸台能够抵顶在颈椎小关节外侧定位,避免撑开装置过多地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内。[0016]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结构,本实用新型的效果是显著的由于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后端连接在一起,前端为自由端,在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该撑开装置的前端张开,从而将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成角度撑开,使得椎间孔变大,并同时恢复了颈椎椎体间的高度和生理曲度,能够达到非常好的颈椎病治疗效果;同时由于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本身就存在有间隙,并且位于人体的颈后部,采用微创手术从颈后部将处于合上状态的本实用新型撑开装置插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然后使该撑开装置的前端撑开即可,与现有的手术治疗相比,不但创伤小,减小了病人手术痛苦,术后恢复快,而且手术难度小,也降低了手术费用。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
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
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
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颈段脊柱处于正常生理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颈段脊柱发生病变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前端合上状态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去除第一部件后的俯视状态示意图; 图5为图3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前端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一种变形例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3所示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前端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示
意图,其中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处于合上状态; 图9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在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处于前端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10-图12为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几种后端连接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另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其中囊体处于为撑开状态; 图14为图13所示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囊体撑开状态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再一种实施方式结构示意图,
其中前端撑开装置处于合上状态; 图16为图15所示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前端张开状态示意图; 图17为图15所示的实施方式的一种变形例示意图,其中前端撑开装置为合上状
态; 图18为图17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的前端张开状态示意图;[0034]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前端撑开装置的一种定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描述中,在此所使用的某些术语仅用于参照,因此并不意味着进行限制。例如,诸如"上"、"下"、"上方"、"下方"等术语是指所参照的附图中的方向。除非文中明确指出,涉及结构的术语"第一"、"第二"及其它此类数词不暗示顺序或次序。 如图3-图19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l,其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该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后端相连接,其前端形成为自由端,在该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之间设有前端撑开装置13,该前端撑开装置13设置成,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之前使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处于合上状态,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使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 在对颈椎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时,如图8、图9所示,先通过微创手术在患者的颈部后部开口,将本实用新型的处于前端合上状态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中(图8所示),然后,通过操作前端撑开装置13,使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图9所示),从而将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成角度地撑开,使得椎间孔205变大,并同时恢复了颈椎椎体间的高度和生理曲度。这样,由于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本身就存在有间隙,并且位于人体的颈后部,采用微创手术从颈后部将处于合上状态的本实用新型撑开装置插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然后使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的前端撑开即可达到非常好的颈椎病治疗效果,与现有的手术治疗相比,不但创伤小,减小了病人手术痛苦,术后恢复快,而且手术难度小,也降低了手术费用。 在本实用新型中,所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可进一步包括将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定位在前端张开位置的定位装置,例如图5所示的定位槽133,图19所示的弹性定位块171与固定套筒17的配合定位结构等,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在前端张开后,能够使得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处于稳定的撑开状态。[0040]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图6、图13、图15、图17所示,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可为片状体,从而使得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处于合上状态时厚度比较薄,能够比较容易地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中。 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可通过多种方式连接在一起,例如如图11所示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可通过枢轴141而枢转连接在一起;或者如图10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其中一个上设有弧形槽,在另一个形成有弧形凸块,该弧形凸块嵌合在弧形槽中,从而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形成可转动连接;或者如图13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件142,例如橡胶片、铰链等,从而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形成可转动连接;或者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后端设置有第三部件15,所述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后端一体连接或者铰接在第三部件15上(如图3、图6、图15、图17所 示)等,只要该种连接方式可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可相对开合即可。在 图10、图11、图12所示的连接方式中,在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的第一部件11和 第二部件12的后端连接位置处可根据需要设置有光孔或开口或螺纹孔,以供前端撑开装 置13的操作件穿过,图中未示出。如图3、图6、图15、图17所示,可在第三部件15上设置 光孔或者螺纹孔,以供前端撑开装置13的操作件穿过。 在本实用新型中,如图3、图6、图15、图17所示,在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 12的后端可设置有定位凸台16,以便在该撑开装置1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时,该定位 凸台16能够抵顶在颈椎小关节外侧定位,从而定位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的插入位置。 下面通过几个具体实施例,来更为详细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
开装置的结构。 实施例1 如图3-图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前 端撑开装置13可包括设置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之间的片状体131,该片状体131 的后端具有转动操作部132。如图3所示、图8所示,在该片状体13处于平放状态时,颈椎 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的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前端处于合上状态,使得该颈椎 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在厚度上具有较小的尺寸,便于通过手术操作插入到颈椎小关节 界面间的间隙206中。如图5、图9所示,在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插入到颈椎小 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中后,可通过操作前端撑开装置的转动操作部132使得该片状体131 从平放状态转动到竖立状态,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撑开,从而使得第一部件 11和第二部件12在前端张开,将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成角度撑开,从而扩大椎间 孔205,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在该实施例中,根据需要,在需要取出该颈椎间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时,可向 相反方向转动操作部132,使片状体131从竖立状态转动到平放状态,解除该片状体对第一 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支撑力,使得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3的前端恢复到合上状态, 这样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在厚度上的尺寸变得比较小,从而能够比较容易地从颈 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中取出。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上设有将片状体 131定位在竖立状态的定位槽133,从而在该片状体131转动到竖立状态时,通过该定位槽 133的定位,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处于稳定的前端张开状态。 如图3 —图7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可设 置有第三部件15,所述的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一体连接在第三部件15上。所 述的定位凸台16也可一体形成在该第三部件15上。如图3-图7所示,为便于操作,在该第 三部件15上形成有供前端撑开装置13的转动操作部132穿过的孔151,该转动操作部132 的外端尺寸可大于该孔151的外径,并可具有操作手柄或者供工具插入的槽(如一字槽、十 字槽等),从而可以方便地通过扳动该操作手柄或利用工具而使转动操作部132转动,使得 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或合上。 如图3-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供前端撑开装置13的转动操作部132穿过的孔151可为光孔。如图6、图7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所述第三部件15上供 转动操作部132穿过的孔151可为螺纹孔,在转动操作部132的相应位置上形成有与之配 合的螺纹段,该转动操作部132螺纹连接在第三部件15上,从而通过转动该转动操作部132 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或合上。在该例子中,由于螺纹连接本身具有 一定的定位作用,也可不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上设置定位槽。 实施例2 如图13、图14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 前端撑开装置13可为设置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之间的囊体134,在该囊体134上 可设置有注入口 135。如图13所示,在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l插入到颈椎小关节 界面间的间隙206之前,该囊体134处于松弛状态,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叠合在 一起,从而在厚度上具有比较小的尺寸,便于插入到颈椎小关节间的间隙206中;如图14所 示,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可通过该注入口 135向该囊 体134内充入骨水泥,使得囊体134膨胀,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撑开,使第 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处于前端张开的状态,从而撑开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扩 大椎间孔205,同时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可如图13、图14所示通过 一体连接于第三部件15上而相连接。在该第三部件15上可具有孔151,以供向囊体134的 注入口 135注入骨水泥的导管插入。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后 端也可采用附图10-图12所示的连接结构相连接,同时也可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 12的后端形成有孔,以供导管穿过(图中未示出)。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之间的囊体134充入骨水泥并且骨 水泥凝固后,该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将一直处于张开状态,因而本实施例的颈 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 一般用在不需要拆下的情况下,例如对于年纪比较大的患者, 在植入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后,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需要永久留在 患者体内的情况。 实施例3 如图16-图19所示,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再一个可选实施方式,在本实施例中,所述 的前端撑开装置13包括两个相铰接的第一连杆136和第二连杆137,其中第一连杆136铰 接于第一部件ll,第二连杆137铰接于第二部件12,在第一连杆136与第二连杆137的铰 接位置连接有朝向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后端伸出的控制杆138,通过控制该控制杆 138的前后移动,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或合上。 如图19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可具有固 定套筒17,所述控制杆138穿过该固定套筒17,并在该控制杆138上具有与该固定套筒17 配合定位的弹性锁块171,从而通过该弹性锁块171与固定套筒17的配合锁定该第一部件 11与第二部件12的张开位置。本实施例的结构实际上与伞的结构相类似,可以通过该弹性 锁块171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锁定在前端张开位置,根据需要,也可通过按压该弹 性锁块171来解除锁定,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合上。根据需要,可以在控 制杆138上设置有多个弹性锁块171,以使得控制杆138可以定位在多个锁定位置上,从而 使得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可以处于多个张开位置,以适应不同的张开角度需求。[0057] 如图15所示,在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之前,该控制杆138处于解除锁定状态,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叠合在一起,从而在厚度上具有比较小的尺寸,便于插入到颈椎小关节间的间隙206中;如图16所示,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中后,可通过拉动控制杆138,带动第一连杆136和第二连杆137张开,将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端撑开,同时通过弹性锁块171的锁定,使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处于稳定的前端张开状态,从而撑开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扩大椎间孔205,同时恢复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0058] 如图17、图18所示,作为本实施例的一个变形例,前端撑开装置13可为平行四连杆机构,其包括相铰接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连杆1301、 1302、 1303、 1304,并具有四个铰接点1305、 1306、 1307、 1308,其中第一铰接点1305位于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前部,与该第一铰接点1305相对的第二铰接点1306位于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部,第三铰接点1307连接于第一部件ll,与该第三铰接点1307相对的第四铰接点1308连接于第二部件12,在第一铰接点1305或第二铰接点1306上连接有控制杆138,从而通过拉动该控制杆,使得平行四连杆机构动作,第一铰接点1305与第二铰接点1306拉近或远离,从而使得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或合上。在该变形例中,也可采用如图19所示的定位机构来锁定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前端的张开位置,即在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具有固定套筒17,控制杆138穿过该固定套筒17,并在该控制杆138上具有与该固定套筒17配合定位的弹性锁块171,从而通过该弹性锁块171与固定套筒17的配合锁定该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张开位置。 在本实施例及上述变形例中,所述第一部件11和第二部件12的后端可如图15、图16、图17、图18所示通过一体连接于第三部件15上而相连接。所述的固定套筒17可形成在该第三部件15上,控制杆138穿过该第三部件15上的固定套筒17。当然,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后端也可采用附图10-图12所示的连接结构相连接,固定套筒17可形成在第一部件11或第二部件12的后端,以供控制杆138穿过(图中未示出)。[0060] 上述实施例为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具体实施方式
,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例如本实用新型前端撑开装置13还可以是设置在第一部件11与第一部件12之间的压縮弹簧或者设置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后端连接位置的扭簧,可通过卡销或连接在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之间的线绳来将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锁定在合上位置,而在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1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中后,拨开卡销或剪断线绳,在压縮弹簧或扭簧的弹性作用下,第一部件11与第二部件12的前端张开,从而成角度地撑开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206,扩大椎间孔205,同时恢复颈椎椎间高度和生理曲度。
权利要求一种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后端相连接,其前端形成为自由端,在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设有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端张开的前端撑开装置。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颈椎小关节界 面间撑开装置还包括将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定位在前端张开位置的定位装置。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撑开装置 为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囊体,在该囊体上设有供骨水泥充入的注入口。
4.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撑开 装置为设置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的片状体,该片状体的后端具有转动操作部。
5. 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和 第二部件上设有将片状体定位在竖立状态的定位槽。
6.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撑开 装置包括两个相铰接的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其中第一连杆铰接于第一部件,第二连杆铰 接于第二部件,在第一连杆与第二连杆的铰接位置连接有朝向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后端伸 出的控制杆。
7. 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和 第二部件的后端具有固定套筒,所述控制杆穿过该固定套筒,并在该控制杆上具有与该固 定套筒配合定位的弹性锁块。
8. 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端撑开 装置为平行四连杆机构,其包括相铰接为平行四边形的四个连杆,具有四个铰接点,其中第 一铰接点位于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部,与该第一铰接点相对的第二铰接点位于第一部 件和第二部件的后部,第三铰接点连接于第一部件,与该第三铰接点相对的第四铰接点连 接于第二部件,在第一铰接点或第二铰接点上连接有控制杆。
9. 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和 第二部件的后端具有固定套筒,所述控制杆穿过该固定套筒,并在该控制杆上具有与该固 定套筒配合定位的弹性锁块。
10.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和第 二部件为片状体。
11.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部件与第二 部件的后端设置有第三部件,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后端一体连接或者铰接在第三部 件上。
12. 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撑开装 置包括有操作件,在所述第三部件上设置有供所述操作件穿过的光孔或螺纹孔。
1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件和第 二部件的后端通过枢轴而枢转连接在一起;或者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其中一个上设有 弧形槽,在另一个形成有弧形凸块,该弧形凸块嵌合在弧形槽中,从而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 件的后端形成可转动连接;或者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端之间连接有柔性连接件,从 而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后端形成可转动连接。
14. 如权利要求1或13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端撑开 装置包括有操作件,在所述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连接位置处设置有供所述操作件穿过的 孔。
15.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部件和 第二部件的后端设置有定位凸台。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该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包括上下叠置的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该第一部件与第二部件的后端相连接,其前端形成为自由端,在该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之间设有前端撑开装置,该前端撑开装置设置成能够在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插入到颈椎小关节界面间后使第一部件和第二部件的前端张开。采用本实用新型的颈椎小关节界面间撑开装置,能够成角度地撑开颈椎小关节界面间的间隙,使供神经根穿过的椎间孔变大,并恢复颈椎椎体间高度和生理曲度,极大地降低了颈椎手术治疗的创伤和手术难度。
文档编号A61B17/56GK201505170SQ20092017027
公开日2010年6月16日 申请日期2009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09年8月27日
发明者邹德威 申请人:邹德威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