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名称: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植入人体的假体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
背景技术:
颈椎病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常用的手术治疗方案主要有单纯摘除颈椎间盘和椎间隙植骨融合钢板内固定法等。其中,单纯地摘除颈椎间盘治疗方案并没有恢复椎间隙的高度,而且不能从根本上去除对神经根的压迫,不能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钢板内固定法治疗方案虽然可以恢复椎间隙的自然高度,但对脊柱内的力学环境影响较大,使脊柱的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丧失,导致颈椎的生物力学性能发生改变,可能引起临近节段的退行性变加速。因此,设计一种既可以切除病变椎间盘又能够保留颈椎运动功能的颈椎人工椎间盘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它结构简单,采用三位一体的结构,使该假体具有旋转、屈伸、平移三维六个自由度空间活动范围,满足了人体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它包括上终板、下终板和设在上终板与下终板之间的耐磨损的髓核,所述髓核包括圆形中间体,设在中间体圆周侧壁径向中部的与中间体同圆心的环形上下终板阻挡器,设在中间体内部的内置式球窝关节,在中间体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中心位置设有与内置式球窝关节相通的阻挡头进口 ;在上终板的内侧面上设有圆形上弧形槽,在上弧形槽的中心位置设有上立柱,上立柱的外端部设有上阻挡头;在下终板的内侧面上设有圆形下弧形槽,在下弧形槽的中心位置设有下立柱,下立柱的外端部设有下阻挡头;上阻挡头与下阻挡头分别穿过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中心位置上的阻挡头进口活动卡入内置式球窝关节中;在上终板和下终板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防脱位固定齿。 所述上终板和下终板为与人体椎间盘形状相符的内窄外宽的梯形。
所述上弧形槽与下弧形槽的直径略大于中间体的直径。 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的直径小于阻挡头进口的直径;上立柱与下立柱外端的上阻挡头与下阻挡头的直径略大于阻挡头进口的直径。 所述防脱位固定齿均匀设置在上终板与下终板的外侧和两侧边缘。
所述髓核的直径略小于上终板和下终板的宽度。 所述中间体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为弧形面,与上终板和下终板内侧面上的上弧形槽的弧面和下弧形槽的弧面相配合。 本发明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在上终板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人体上椎体形状相符的解剖形突起。 本发明采用三位一体式结构,既上终板、髓核、下终板,通过两个球窝样关节连结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一体假体,具有旋转、屈伸、平移三维六个自由度空间活动范围和一定程度的压縮功能,上下终板上的防脱位固定齿,可以在椎间隙产生即时固定作用,防止假体移位;髓核上的上下终板阻挡器具有防止在暴力下上下终板接触或碰撞的作用;上下终板内侧设置的上下阻挡头分别活动卡入髓核的中间体内部的内置式球窝关节中,既可防止髓核自身脱位,同时也可防止上下终板脱位;所述上弧形槽与下弧形槽的直径略大于中间体的直径,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的直径小于阻挡头进口的直径,可在上下终板与髓核之间留有一定间隙,保证了相对稳定的三位一体假体具有旋转、屈伸、平移三维六个自由度空间活动范围,满足了人体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上终板俯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上终板仰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下终板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下终板俯视图。 图6为本发明人工椎间盘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髓核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髓核的俯视图。 图9为本发明髓核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上终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下终板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上终板;2、下终板;3、髓核;4、中间体;5、上下终板阻挡器;6、内置式球窝关节;7、髓核移动面;8、阻挡头进口 ;9、上弧形槽;10、上立柱;11、上阻挡头;12、下弧形槽;13、下立柱;14、下阻挡头;15、防脱位固定齿;16、解剖形突起。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
,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 11所示,本发明包括上终板1、下终板2和设在上终板1与下终板2之间的耐磨损的髓核3,所述制成上终板1和下终板2的材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是已知,包括但不限于钛、钛合金、不锈钢等,制成髓核3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聚乙烯、聚酯、聚四氟乙烯等;所述髓核3包括圆形中间体4,设在中间体4圆周侧壁径向中部的与中间体4同圆心的环形上下终板阻挡器5,上下终板阻挡器5可防止在暴力下上终板1和下终板2接触或碰撞;设在中间体4内部的内置式球窝关节6,在中间体4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7中心位置设有与内置式球窝关节6相通的阻挡头进口 8 ;在上终板1的内侧面上设有圆形上弧形槽9,在上弧形槽9的中心位置设有上立柱IO,上立柱10的外端部设有上阻挡头11 ;在下终板2的内侧面上设有圆形下弧形槽12,在下弧形槽12的中心位置设有下立柱13,下立柱13的外端部设有下阻挡头14 ;上阻挡头11与下阻挡头14分别穿过上、下两髓核移动面7中心位置上的阻挡头进口 8活动卡入内置式球窝关节6中;在上终板1和下终板2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防脱位固定齿15。 所述上终板1和下终板2为与人体椎间盘形状相符的内窄外宽的梯形。以方便植 入上下两椎体之间,以替代原有椎间盘,与人体椎间盘形状相符的形状可以减轻患者的不 适。 所述上弧形槽9与下弧形槽12的直径略大于中间体4的直径。 一般上弧形槽9 与下弧形槽12的直径比中间体4的直径大2mm。 所述上立柱10与下立柱13的直径小于阻挡头进口 8的直径,一般上立柱10与下 立柱13的直径比阻挡头进口 8的直径小2mm ;上立柱10与下立柱13外端的上阻挡头11与 下阻挡头14的直径略大于阻挡头进口 8的直径,以使上阻挡头11与下阻挡头14便于卡入 阻挡头进口中且不易脱出为宜。 在上弧形槽9和下弧形槽12与中间体4之间、在上立柱10和下立柱13与阻挡头 进口8之间留有间隙,可使髓核3具有三维空间六个自由度的活动范围,即旋转、屈伸、平移 作用,使本发明人工椎间盘满足了人体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 所述防脱位固定齿15均匀设置在上终板1与下终板2的外侧和两侧边缘。可在 椎间隙中对上终板1和下终板2产生即时固定作用,防止本发明人工椎间盘假体移位。
所述髓核3的直径略小于上终板1和下终板2的宽度。 所述中间体4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7为弧形面,与上终板1和下终板2内侧面上 的上弧形槽9的弧面和下弧形槽12的弧面相配合。可使上终板1和下终板2与髓核3之 间的活动更灵活。 在上终板1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人体上椎体形状相符的解剖形突起16。可使植入的 人工椎间盘假体与人体上椎体配合更好,大大减轻患者的不适。 本发明采用上述三位一体的结构,既上终板1、髓核3、下终板2,通过两个球窝样 关节连结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一体假体,使该人工椎间盘假体具有旋转、屈伸、平移三维六个 自由度空间活动范围,满足了人体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
不能作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 权利要求构成。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发明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 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本发明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的公知技术。
权利要求
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包括上终板、下终板和设在上终板与下终板之间的耐磨损的髓核,所述髓核包括圆形中间体,设在中间体圆周侧壁径向中部的与中间体同圆心的环形上下终板阻挡器,设在中间体内部的内置式球窝关节,在中间体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中心位置设有与内置式球窝关节相通的阻挡头进口;在上终板的内侧面上设有圆形上弧形槽,在上弧形槽的中心位置设有上立柱,上立柱的外端部设有上阻挡头;在下终板的内侧面上设有圆形下弧形槽,在下弧形槽的中心位置设有下立柱,下立柱的外端部设有下阻挡头;上阻挡头与下阻挡头分别穿过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中心位置上的阻挡头进口活动卡入内置式球窝关节中;在上终板和下终板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防脱位固定齿。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终板和下终板为与人体椎间盘形状相符的内窄外宽的梯形。
3.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弧形槽与下弧形 槽的直径略大于中间体的直径。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上立柱与下立柱的直径小于阻挡头进口的直径;上立柱与下立柱外端的上阻挡头与下阻挡头的直径略大于阻挡头进口的直径。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防脱位固定齿均匀设置在上终板与下终板的外侧和两侧边缘。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髓核的直径略小于上终板和下终板的宽度。
7.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体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为弧形面,与上终板和下终板内侧面上的上弧形槽的弧面和下弧形槽的弧面相配合。
8. 根据权利要求1 7中任一权利要求所述的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其特征在于在上终板的上表面上设有与人体上椎体形状相符的解剖形突起。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颈椎人工椎间盘。它包括上、下终板及设在两者之间的髓核,所述髓核包括圆形中间体,设在中间体圆周侧壁径向中部的环形上下终板阻挡器,设在中间体内部的内置式球窝关节,在中间体的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上设有与内置式球窝关节相通的阻挡头进口;在上、下终板的内侧面上分别设有圆形上、下弧形槽,在上、下弧形槽的中心位置分别设有上、下立柱,上、下立柱的外端部分别设有上、下阻挡头;上、下阻挡头分别穿过上、下两髓核移动面上的阻挡头进口活动卡入内置式球窝关节中;在上、下终板的外侧面上分别设有若干个防脱位固定齿。本发明假体具有旋转、屈伸、平移三维六个自由度空间活动范围,满足了人体正常的颈椎运动功能。
文档编号A61F2/44GK101773421SQ20101000313
公开日2010年7月14日 申请日期2010年1月6日 优先权日2010年1月6日
发明者聂林 申请人:聂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