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7995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属于骨科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颈椎前路重建手术中主要采用的医疗器械是内部可植骨的钛网和人工颈椎 间盘。前者虽然固定可靠,能有效恢复颈椎生理曲度,但易导致相邻节段的椎间盘退变,颈 椎融合相邻节段有着高达60 % -90 %的退变发生率,影响患者的术后功能恢复,严重者需 要二次手术。人工颈椎间盘易导致患者颈椎生理前凸变小,而且生理前凸较小的患者也不 易用人工颈椎间盘。应用以上俩种医疗器械的术后并发症较为常见,且无法避免。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现有颈椎前路手术中采用的医疗器械存在的问题而提供一 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部的横向钛网,横向钛网的 四个角上连接有固定件,横向钛网的两侧设置有植骨防漏器,横向钛网的上下方分别设置 有上下人工椎板及人工半椎间盘,横向钛网的正前方为网状钛板。所述的横向钛网的高度为14mm-22mm,宽度为15mm-18mm。所述的钛网固定件是由四个结构相同的L型部件组成,其上面是与横向钛网相连 的连杆,拐角处是包围椎体的三面体,下面是连接结构,分别与横向钛网的四个角相连接, 与横向钛网的夹角为90° -120°,长度为15mm-20mm,外侧有倒刺状与横轴成30° -40°的 突起。所述的植骨防漏器的高度与横向钛网一致,向前弯曲,植骨防漏器的一侧与横向 钛网的夹角为80° -90°,植骨防漏器的另一侧游离缘成锯齿状。所述的上下人工椎板与横向钛网成轴性连接,上下人工椎板的前缘分别设有2个 锁定孔,与网状钛板锁定连接。所述的网状钛板的高度为14mm-22mm,宽度为15mm-20mm,网状钛板的上端和下端 分别设有2个锁定孔,与上下人工椎板对应锁定连接。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如下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避免了目前颈椎前路重建手术中常用的医疗器械所带来 的术后常见并发症,与目前通常使用的普通钛网和人工颈椎间盘相比本装置增加了椎间植 骨量,钛网横向放置,不影响供应椎体血流血管的走向,提高植骨融合率,恢复了椎体的高 度及正常生理弯曲,缩短患者术后的恢复时间,提高重建系统的稳定性。

图1为本实用新型椎体前缘主视图。[0014]图2为本实用新型椎体中部主视图。图3为本实用新型椎体后缘主视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椎体槽左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椎体中部侧视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椎体槽右视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椎体上缘俯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椎体中部俯视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椎体下缘俯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钛板正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横向钛网,2.钛网固定件(2a、2b、2c、2d),3.植骨防漏器,4.上下人工椎 板及半颈椎间盘,5.网状钛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如图1-10所示,包括位于中部的横向钛网1, 横向钛网1四个角上连有钛网固定件2,两侧是植骨防漏器3,上下方为人工椎板及半椎间 盘4,正前方为网状钛板5 ;横向钛网1高度与相应的椎体后缘高度一致或略小(椎体后缘 高度见表1),宽度与椎体槽宽度一致或略小(椎体槽宽度约18mm),既有利于恢复颈椎的正 常生理前屈有效的防治植骨块掉入椎管内,产生新的临床症状;钛网固定件2由四个结构 相同的L型部件组成部分组成,分别与横向钛网的四个角相连,于椎体前后径平行,但长度 略小于前后径(椎体前后径长度见表2),外侧有倒刺状与横轴成30-40°的突起,防止钛 网向前脱出;植骨防漏器3位于钛网两侧,高度与钛网一致,向前弯曲,与横向钛网接近成 90°角,游离缘成锯齿状,可撑开插入椎体槽两侧的松质骨内,封堵横向钛网于椎体槽之间 的空隙,防止植骨块掉入椎空内;人工椎板位于钛网上下俩侧,与横向钛网成轴性连接,前 缘有2个钉孔,可与网状钛板锁定连接,人工半椎间盘与人工颈椎间盘结构相似,用来预防 重建椎体上下关节的退变;网状钛板5高度与椎体前缘高度相同或略高(椎体前缘高度见 表3),宽度略宽于椎体槽宽度(椎体槽宽度约18mm),可与人工椎板及半椎间盘锁定连接, 有利于恢复椎体正常高度及生理前屈,钛板、横向钛网及椎体槽两侧面组成一个闭合的空 腔,用来放置植骨块。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在临床试验时,术前测量患者重建椎体前后缘高度及椎体前后径长 度,并做相应记录。按所测得的选择型号合适的该装置,如图3,横向钛网1的高度与所测得 的椎体后缘高度一致或略小,横向钛网1的宽度比预切除椎体的宽度略小;如图4或图5, 钛网固定件2(2a、2b、2c、2d)的长度与所测得的椎体前后径长度一致或略小;如图10,网状 钛板5的高度与所测得的椎体前缘高度一致或略大。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在临床试验时,术中按预想槽式切除椎体及椎体上下部分间盘组织, 植入本装置,先撑开植骨防漏器3 (如图3),使其锯齿状突起插入椎体槽两侧的松质骨内,防止植骨块掉入椎管;钩合2a、2c和2b、2d之间的钩状结构(如图4或图6),使横向钛网 不能上下移动;左右撑开钛网固定件2(如图7和图9),使其倒刺状与横轴成30° -40°的 突起(如图2),插入椎体槽两侧的松质骨内,使钛网不能向前脱出。实施例3:按照图10中的网状钛板5,适当撑开上下椎板,使其高度与椎体前缘高度一致或 略高。缝合切口,术后复查影像学检查,看重建椎体高度及生理前屈是否恢复。附表如下椎体后缘高度见表1 表1 (单位mm)
权利要求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部的横向钛网(1),横向钛网(1)四个角上连接有钛网固定件(2),横向钛网(1)的两侧设置有植骨防漏器(3),横向钛网(1)的上下方分别设置有上下人工椎板及人工半椎间盘(4),横向钛网(1)的正前方为网状钛板(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横向钛网(1) 的高度为14mm-22mm,宽度为15mm-18m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钛网固定件(2) 是由四个结构相同的L型部件组成,其上面是与横向钛网(1)相连的连杆,拐角处是包围椎 体的三面体,下面是连接结构,钛网固定件(2)分别与横向钛网(1)的四个角相连接,与横 向钛网(1)的夹角为90° -120°,长度为15mm-20mm,外侧有倒刺状与横轴成30° -40°的 突起。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植骨防漏器(3) 的高度与横向钛网(3) —致,向前弯曲,植骨防漏器(3)的一侧与横向钛网(1)的夹角为 80° -90°,植骨防漏器(3)的另一侧游离缘成锯齿状。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下人工椎板(4)与横向钛网(1)成轴性连接,上下人工椎板的前缘分别设有2个锁定孔,与网状钛板(5)锁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网状钛板(5) 的高度为14mm-22mm,宽度为15mm-22mm,网状钛板(5)的上端和下端分别设有2个锁定孔, 与上下人工椎板对应锁定连接。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人工颈椎前路重建装置。该装置采用钛合金制成,包括位于中部的横向钛网(1),钛网四个角上连有钛网固定件(2),两侧是植骨防漏器(3),上下方为人工椎板及人工半椎间盘(4),正前方为网状钛板(5)五个部分。将本装置应用于临床人工颈椎前路重建手术中,与其他颈椎前路重建手术一样,需要先将重建的椎体进行槽式切除,然后再植入该装置,既可用于单节段又可应用于多节段的颈椎重建。本装置应用于临床可以使重建椎体恢复正常的解剖关系,减压充分彻底,但对其活动度影响较小,因此避免了植入普通钛网和人工颈椎间盘常见的并发症,并增加了椎间植骨量及融合率,使术后恢复时间缩短,稳定性更高。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1743757SQ20102050185
公开日2011年2月16日 申请日期2010年8月24日 优先权日2010年8月24日
发明者王欢 申请人:王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