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61427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骨科内固定器材,具体的说是用来治疗腰椎椎间盘退行性病 变和腰椎不稳的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腰椎椎间融合器,其基本治疗原理是用椎间融合器来替代病变的椎间盘,以恢复 原有的椎间隙,恢复原有的神经通道,排除压迫神经的因素,从而达到减轻腰椎疼痛的目 的。腰椎椎间融合器按其手术方案可分为两类前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和后路腰椎椎间 融合器。前路创伤大,后路创伤小,后路手术难度较大,某些疾病只能采用前路手术方案。腰椎椎间融合器是近几十年才出现的,研究的人很多,开发的新产品多种多样。近 几年申请专利的项目很多,例如1)专利名称组合式多用腰椎间融合器,专利公告号CN201088619Y ;2)专利申请名称用于椎间融合移植物的经椎间孔椎间融合器和用于移植椎间 融合器的器械,公告号CN101394814A ;3)专利申请名称一种椎间融合器及其制备方法,公告号CN101254140A ;4)专利申请名称椎间融合器,公告号CN1669536A ;5)专利申请名称微创椎间融合器及其使用方法,公告号CN101015477A等等。这些专利申请产品在当时同类产品器材并不完善的情况下都或多或少的发挥了 其应有的作用,但仍还有一些缺憾。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在临床应用时,需要从后方或者是 侧后方植入,因此需要剔除少量的关节突,并建立较小的“植入通道”。因植入通道比较窄 小,所以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因素是植入方便。因为腰椎病变后,椎间隙会变小,术中植 入融合器时,需用一定的力(克服韧带张力)将椎间隙撑大,然后实现植入。目前市场上见 到的一些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存在术中植入不便,植入所需的时间较长,植入后又容易脱 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易于打入、不易脱出、承载力大且设有显影标志的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克服了现有技术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以下设计方案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包括一融合器本体,本体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的倒向 锯齿,该融合器为外表呈梭形的一体式结构体;其前端头为易于打入的子弹头形,中部的 上、下表面和左、右侧面为圆弧状凸面,融合器本体上开有植骨空腔。在融合器的边侧角上设有翻身用倒角;在融合器的尾部设有连接槽和螺纹孔;显影针设在融合器的头、尾两端。所述融合器本体上开有的植骨空腔由贯穿上、下及左、右面的贯通孔构成。
3[0017]所述的融合器本体由PEEK(聚醚醚酮)材料或钛合金材料制成。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1)本融合器的头部为子弹头形状,中部的上下表面及左右的侧面为圆弧状凸面, 而且上下表面设有防止后退的锯形齿,使得其植入方便且植入后融合器不易后退滑出。2)撑开方便,本融合器的高度在10mm以上的设有翻身倒角,手术时,可方便地将 融合器的侧身打入,到位后再旋转90°,在旋转翻身的过程中,可自行撑开两个椎体。3)植入时稳定可靠。本融合器尾部设有U形连接槽和螺纹孔。手术时,先用手术 工具--抓持器的U形叉夹住融合器尾部的U形槽,再将抓持器的拉紧杆穿过融合器的中间 通孔,使抓持器和融合器连成一个整体。这样,手术时能稳定、可靠的植入融合器。4)设有标志物钽丝。手术时,可通过X线准确判断融合器的植入人体的位置。如 果位置不当,可适时调整。5)可采用两种手术方案。若大夫习惯从脊柱正后方植入融合器,可选择长度为 22mm以下的融合器,此时,一个病人须植入2个融合器;如果有的大夫经验多,设备条件好, 可选择长度为28mm以上的融合器,从脊柱侧后方植入,一个病人仅需植入一个融合器。6)本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同一种尺寸规格设有两种材料PEEK(聚醚醚酮)材料 或钛合金材料,两者都能满足人体脊柱的载荷要求。

图1为本实用新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立体结构示意图(从后侧方看);图3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结构示意图(其中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c为俯视 图);图4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上下表面的齿形结构示意图;图5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临床植入手术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位置示意图(使用1个融合器);图7为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植入位置示意图(使用2个融合器)。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包括一融合器本体(即为主体)1 及一组显影针2。参见图2所示,该融合器主体1为外表呈梭形的一体式结构体(如图1、图2中所 示,由头部11、尾部12、上、下表面13及左、右侧面14构成形状为梭形的外轮廓)。融合器 的上、下表面设有防滑的倒向锯齿131。本实用新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前端头为易于打入的子弹头形,即其头部11呈 圆弧状,若将融合器侧身打入,开始打入时,阻力面为圆弧面111,圆弧的曲率半径R = 2. 5 3mm;继续打入时的阻力面为楔面112,其楔面夹角为23° 30° ;若将融合器站立 打入,开始打入时的阻力圆弧面为113,其圆弧的曲率半径R = 1. 6 2. 5mm,继续打入时阻 力面为楔面114,楔面的夹角为20° 30°。这样的头部形状,打入时阻力较小、易于打入。[0036]本实用新型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中部的上、下表面13为凸面圆弧状。该圆弧面的 曲率半径为R = 70 80mm。该圆弧面上设有倒向防滑锯齿131。这样的齿形易于打入,不 易倒退滑出。图4为其齿形放大图。若将融合器侧身打入,头部进入椎间隙后,其阻力面为 两侧的圆弧面14,其圆弧面的曲率半径为R = 25 40mm,这样的曲率半径打入时,阻力不 大,打入的同时还可自行撑开椎体(如图3和图5所示)。融合器的高度大于10mm的,其边 侧角上设有便于向右(或可以是向左)翻身(旋转90° )的倒角132,如图5所示。这种 设计便于临床手术时“侧身打入”,侧身打入后再翻身,阻力也不大。在融合器的尾部12设有便于连接手术器械的U形凹槽121和螺纹孔122。其中 U形凹槽宽度可以为6X4mm(或略大些、略小些);螺纹孔的直径为3. 5 4mm(如图3所 示)。手术时可将手术工具抓持器的的U形叉插入融合器尾部的U形凹槽。再将抓持器的 拉紧杆穿过融合器的中间通孔,这种设计不仅打入和翻身方便,而且可方便的将融合器与 手术工具抓持器连成一个整体。手术时能稳定、可靠的植入融合器。在融合器的头、尾两端分别设有显影针2。所述的显影针为不透X线的钽丝,其中 尾端的钽丝是中间断开的两段(见图1所示),分置于近上端侧和近下端侧。临床应用时, 可借助钽丝的位置判断融合器植入的位置。本融合器的长度一般为20 36mm,高度为7 15mm。手术时,对于长度为25mm以 下的规格,一般情况下是从胸腰椎后方植入,一名患者需植入2个融合器(如图7所示);长 度为25mm以上的规格,一般情况下从腰椎的后侧方植入,一名患者仅植入1个融合器(如 图6所示)即可。所述融合器本体上开有的植骨空腔由贯穿上、下及左、右面的贯通孔15构成。如 图2中所示,上、下表面连通的空腔为151,左、右侧面连通的两组空腔分别为152、153,三者 相通相连,如图2和图3所示。在术中,先在空腔内植入骨屑,待融合器植入后再在其周围 植入骨屑。术后,空腔内的骨屑,将与上、下椎体及融合器周围所植入的骨屑相通相连,血液 流通后,形成活体,可增加手术后融合器与脊柱椎体的融合速度和融合效果。所述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可以采用PEEK(聚醚醚酮)材料,PEEK(聚醚醚酮)的 生物相溶性好,其弹性模量与人体骨非常接近,抗辐射,抗衰老,抗磨损,抗蠕变能力强。从 生物相溶性和生物稳定性两方面看,聚醚醚酮是目前制造椎问融合器的最合适材料;X射 线可以穿透聚醚醚酮,手术中,医生透过X光机可以不受遮挡的进行观察,利于观察整个病 区的情况。也可采用钛合金材料。模拟试验表明,这两种材料制造的融合器都能满足脊柱 的载荷要求。上述各实施例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下加以若干变化,故以上的说明所包 含及附图中所示的结构应视为例示性,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
权利要求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包括一融合器本体,其上、下表面设有防滑的倒向锯齿,其特征在于该融合器为外表呈梭形的一体式结构体;其前端头为易于打入的子弹头形,中部的上、下表面和左、右侧面为凸面圆弧状,该融合器本体上开有植骨空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融合器的边侧角上设 有翻身用倒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融合器的尾部设有连 接槽和螺纹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在融合器的头、尾两端分 别设有显影针。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显影针为不透X 线的钽丝,其中尾端的钽丝是中间断开的两段,分置于近上端侧和近下端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本体上开有 的植骨空腔由贯穿上、下及左、右面的贯通孔构成。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植骨空腔由一上下 直通槽孔及两侧壁上的两组贯穿孔组合构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融合器本体由聚 醚醚酮材料或钛合金材料制成。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腰椎后路椎间融合器,包括一融合器本体,其上、下表面设有防滑的倒向锯齿,该融合器为外表呈梭形的一体式结构体;其前端头为易于钻入的子弹头形,中部的上、下表面和左、右侧面为圆弧状凸面,该融合器本体上开有植骨空腔。在融合器的边侧角上设有翻身用倒角;在融合器的尾部设有连接槽和螺纹孔;在融合器的头、尾两端还可分别设有显影针。所述融合器本体上开有的植骨空腔由贯穿上、下及左、右面的贯通孔构成。该融合器易于打入、不易脱出、承载力大且设有显影标志。
文档编号A61B17/70GK201612682SQ20102011416
公开日2010年10月27日 申请日期2010年2月9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9日
发明者郭谦 申请人:北京理贝尔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