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5367阅读:321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等。
背景技术
例如,能够使用心跳数(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表示人们散步时的运动强度。这 种运动强度例如能够根据卡沃宁(Karvonen)法等评价公式进行评价。心跳数通常与脉搏 数(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一致,所以能够使用脉搏数取代心跳数。换言之,作为活体信 息测定装置的一例,测定脉搏数的脉搏计有时被称为心跳计。另外,也可以取代心跳数或者 脉搏数,例如根据氧摄取量、血液中乳酸浓度等活体信息来评价运动强度。换言之,例如也 可以使用氧摄取量、血液中乳酸浓度等作为能够换算成运动强度的活体信息。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3421738号公报专利文献1公开的装置,用于将运动时的心跳数(广义地讲是指运动强度)是否 在合适的心跳数范围(广义地讲是指范围)内告知用户(广义地讲是指被检查体)。专利 文献1使用心跳数,但存在例如心跳数的上升率、心跳数的下降率等实际运动能力的个体 差异较大的问题。因此,即使在把相同年龄(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参数)作为前提的情 况下,根据专利文献1的权利要求1的[数式1]所示的固定的评价公式设定合适的心跳数 的范围也是困难的。例如,在将合适的心跳数的范围的下限值(广义地讲是指目标值)设 定得较高的情况下,运动时的心跳数很难达到合适的心跳数的范围。在这种状况下,不能产 生针对运动的动机。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几个方式,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产生针对运动的动机的活体信息测定
直ο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涉及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具 有设定部,其设定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测定部,其测定能够换算成运动强度的活体信息;以及校正部,其根据在第1运动期间内利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 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实测值,校正所述目标值。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能够根据第1运动期间内的与 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实测值进行校正。这样,考虑了第1运动期间内的第1实测值(即,第 1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作为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例如能够 考虑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能够产生针对运动的动机。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校正部根据已知的活体信息参数来取得 所述第1实测值。这样,能够根据已知的活体信息参数更准确地得到第1实测值。另外,也可以根据已知的活体信息参数更准确地得到目标值,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设定部根据 已知的活体信息参数来取得所述目标值。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所 述校正部将所述目标值校正为所述第1实测值。这样,通过使用第1实测值作为目标值,第1运动期间后的运动时的活体信息能够 容易地达到目标值。因此,能够产生针对运动的动机。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在所述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比所述第1阈值小 的第2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校正部将所述目标值校正为所述第2阈值。这样,通过使用第2阈值作为目标值,能够防止目标值被设定得偏低。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第1告知部,该第1 告知部将所述第1运动期间内的理想的运动步调和当前的步调中的至少一方告知被检查 体。这样,通过提示第1运动期间内的理想的运动步调和当前的运动步调中的至少一 方,被检查体能够保持理想的运动步调,或者使当前的步调接近理想的运动步调。结果,活 体信息测定装置能够更准确地掌握第1运动期间内的第1实测值(即第1运动期间内的被 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 值,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第2告知部,该第2告知部根据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 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将所述范围内的当 前位置告知被检查体。这样,通过提示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被检查体能够掌握第1运 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当前的运动强度的评价值。另外,在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具有 第1告知部的情况下,第2告知部也可以是第1告知部。即,也可以是第1告知部将运动步 调和当前的步调中的至少一方告知被检查体,同时还将当前位置告知被检查体。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 值,所述范围具有从所述第1阈值到所述范围的上限值的第1区域,所述第1区域被分割成多个子区域,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告知部,该告知部将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 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多 个子区域中的任意一个的情况,告知所述被检查体。这样,通过提示是否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第1区域中的一个子区域,被 检查体能够掌握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当前的运动强度。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多个子区域中的所述任意一个是在所述 多个子区域中所述运动强度最高的子区域。这样,通过提示是否是在多个子区域中运动强度最高的子区域,被检查体能够掌 握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当前的运动强度是否是较高的水平。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值,所述范围被分割成从所述第1阈值到所述范围的上限值的第1区域、和从所述第 2阈值或者所述第1实测值到所述第1阈值的第2区域,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告知部,该告知部将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 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所述第1区域或者所述 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告知所述被检查体。这样,被检查体能够评价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当前的运动强度,被 检查体能够以例如从第2区域变为第1区域的方式增加运动步调。另外,告知部也可以实 施所述第1告知部和所述第2告知部中的至少一方的功能。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 值,所述范围被分割成从所述第1阈值到所述范围的上限值的第1区域、和从所述第 1实测值到所述第1阈值的第2区域,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告知部,该告知部将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 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所述第1区域或者所述 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告知所述被检查体。这样,被检查体能够评价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当前的运动强度,被 检查体能够以例如从第2区域变为第1区域的方式增加运动步调。并且,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也可以是,所述测定部测定脉搏数或者心跳数作为所述 活体信息,所述校正部根据利用在所述第1运动期间内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脉搏数或者 心跳数求出的第1实测值,校正所述目标值。这样,能够使用脉搏数或者心跳数作为所述活体信息。能够提供一种能够产生针 对运动的动机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脉搏计或者心跳计)。


图1是本实施方式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结构示例。图2是图1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图3是年龄与安静时的脉搏数的对应示例。图4是图1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另一个具体结构示例。图5是表示图2或者图4的测定部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图6是步行6分钟时的脉搏数的变化示例。图7是表示图4的设定部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图8是基于年龄的脉搏数的目标值的设定示例。图9是表示图4的校正部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图10是基于第1实测值的脉搏数的目标值的设定示例。图11是图2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变形例。图12是图4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变形例。图13是基于第1实测值的脉搏数的目标值的另一个设定示例。
图14是基于第1实测值的范围的设定示例。图15是本实施方式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例。图16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的告知示例。图17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分割示例。图18是第2实测值的告知示例。图19是图15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图20是表示图19的测定部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图21是表示图19的告知部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标号说明10测定部;20设定部;30校正部;40输入部;50转换部;60比较部;70告知部(第 1告知部、第2告知部);80判定部;150腕带。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说明本实施方式。另外,以下说明的本实施方式不得用来不恰当地限定权利 要求书记载的本发明的内容。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不一定都是本发明的必要 技术特征。1.第1模式(第1运动期间)1. 1基本结构图1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结构示例。图1的示例是对应于第1 运动期间(广义地讲是指第1模式)的结构示例,关于对应于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 间内(广义地讲是指第2模式)的结构示例,将在后面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活体信息测 定装置包括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校正部30。测定部10测定活体信息。活体信息例如 是指脉搏数,包括测定脉搏数的测定部10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也能够称为脉搏计。并且, 测定部10例如可以按照专利文献1所述来测定心跳数,也可以测定能够换算成运动强度的 氧摄取量、血中乳酸浓度等。设定部20设定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目标值的单位可以就是运动强度,也可 以是由测定部10测定出的活体信息(例如脉搏数)。在进行旨在改善适合于保持或增进 健康的生活习惯的散步等运动时,当运动强度例如在40[% ] 70[% ]的范围内的情况 下,该运动被认为是有氧运动。因此,设定部20能够把例如运动强度的范围是40[% ] 70[% ]的范围的下限值设定为目标值。并且,运动强度也能够按照卡沃宁(Karvonen)法等评价公式,利用能够换算成运 动强度的活体信息进行表示,所以设定部20也可以把相当于范围的下限值(例如40[%]) 的脉搏数(例如IlUbpm])设定为目标值。另外,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也可以把除了 有氧运动之外的运动作为对象,并且,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可以是范围的上限值,也可 以就是该范围。校正部30根据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实 测值,校正目标值(例如111 [bpm] = 40[% ])。第1实测值的单位可以就是运动强度,也可 以是由测定部10测定出的活体信息(例如脉搏数)。例如,使被检查体(例如用户A)步行 6分钟,测定该运动期间中的脉搏数。在第1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例如是108[bpm]的情况下,第1实测值例如是108 [bpm]。并且,在相当于108 [bpm]的运动强度例如是37 ]的 情况下,第1实测值例如可以是37[% ] ( = 108[bpm])。校正部30能够考虑第1运动期间 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例如108[bpm] = 37[% ]),校正目标值(例如111 [bpm] =40[% ])。 对于用户A而言容易达到例如108 [bpm]的脉搏数,但另一方面也存在难以达到最 初的目标值即111 [bpm]的情况。换言之,即使被检查体的运动未严格地达到最初的目标值 即111 [bpm],但只要符合旨在改善适合于保持或增进健康的生活习惯的目的,就能够把相 当于例如108[bpm]的脉搏数的运动视为“合格”。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向用户A提供能够产 生针对运动的动机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狭义地讲是指脉搏计)。
具体地讲,在第1实测值(例如108 [bpm] = 37 [ % ])比第1阈值(例如111 [bpm] =40[%])小的情况下,校正部30能够把目标值(例如lll[bpm] = 40[% ])校正为第1 实测值(例如108[bpm] = 37[% ])。第1阈值例如是目标值,第1阈值的单位可以就是 运动强度,也可以是由测定部10测定出的活体信息(例如脉搏数)。例如,目标值可以是 111 [bpm],第1阈值可以是40[% ]。通过把第1实测值用作目标值,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 运动期间内的运动时的活体信息能够容易地达到目标值。因此,能够产生针对运动的动机。另外,在用户B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例如是89 [bpm]的情况下,第1实 测值例如是89[bpm]。在第1实测值(例如89[bpm] = 20% )小于等于第2阈值(例如 100[bpm] = 30[% ])的情况下,校正部30能够把目标值(例如111 [bpm] =40[%])校正 为第2阈值(例如100[bpm] = 30[% ])。第2阈值能够设定为例如比第1阈值小的值,第 2阈值的单位可以就是运动强度,也可以是由测定部10测定出的活体信息(例如脉搏数)。 通过把第2阈值用作目标值,能够防止目标值被设定得偏低。换言之,对于用户B而言,即 使容易达到例如89[bpm]的脉搏数,但只要不符合旨在改善适合于保持或增进健康的生活 习惯的目的,就能够视为“不合格”。但是,与达到最初的目标值即llltbpm] ( = 40[% ])就 视为“合格”的情况相比,通过设为在达到第2阈值(例如100[bpm] = 30[% ])时就视为 “合格”,对于用户B而言能够产生针对运动的动机。在图1的示例中,由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校正部30构成活体信息测定装置, 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校正部30能够由例如门阵列等ASIC构成。并且,也可以利用计 算机(广义地讲是指包括处理部和存储部的装置)构成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校正部30 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处理部例如是MPU(Micro Processing Unit 微处理器)。存储部成为 处理部(狭义地讲是指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校正部30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工作区 域,存储部例如是存储器、HDD(硬盘驱动器)等。活体信息测定装置例如能够具有存储程 序、数据等的信息存储介质(计算机可读取的介质),信息存储介质例如是存储卡、光盘等。 处理部能够根据存储在信息存储介质或者存储部中的程序进行各种处理。即,也可以在信 息存储介质或者存储部中存储用于使计算机作为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校正部30的全 部或者一部分来发挥作用的程序。1. 2第1结构示例图2表示图1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在图2的示例中,活体信息 测定装置是脉搏计,但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不限于图2。另外,对与上述的结 构示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如图2所示,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能够包括输入部40、转换部50以及比较部60。 输入部40例如是操作按钮、触摸屏等。转换部50以及比较部60能够与测定部10、设定部 20以及校正部30相同地由例如门阵列等ASIC构成。并且,也可以利用测定部10、设定部 20以及校正部30中的至少一方实现转换部50以及比较部60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功能。在图2的示例中,例如由输入部40输入年龄作为已知的活体信息参数。转换部50 把来自测定部10的脉搏数转换为运动强度。转换部50可以具有脉搏数与运动强度之间的 换算公式,也可以具有存储脉搏数与运动强度之间的换算结果的LUT(速查表)。换算公式 能够使用例如卡沃宁(Karvonen)法等评价公式,卡沃宁法能够利用下式1表示。[式1]
ρ Hli , - HRp,“ ,…
「ΩΩ7Ρ iS · - — - - —4 * χ I (H)在式1中,S表示运动强度[% ],HRave表示运动时的脉搏数[bpm],HReest表示安 静时的脉搏数[bpm],HRmax表示最大脉搏数[bpm]。图3表示年龄与安静时的脉搏数的对应示例。如图3所示,安静时的脉搏数HRkest 例如能够根据年龄求出。例如,如果年龄是20[岁],则能够将安静时的脉搏数HRkest设定 为70 [bpm]。并且,如果年龄是60[岁],则能够将安静时的脉搏数HRkest设定为62[bpm]。 另外,安静时的脉搏数HRkest也可以利用测定部10进行测定,还可以采用与年龄无关的固定值。最大脉搏数HRmax例如也能够根据年龄求出,但也可以采用与年龄无关的固定值。 由于利用测定部10测定最大脉搏数HRmax比较困难,所以最大脉搏数HRmax能够利用下式2 表不。[式2]HRmax = 220-AGE在式2中,AGE表示年龄[岁],例如,如果年龄是20[岁],则能够将最大脉搏 数HRmax设定为200 [bpm]。并且,如果年龄是60 [岁],则能够将最大脉搏数HRmax设定为
160 [bpm]ο在图2的示例中,转换部50能够根据来自测定部10的脉搏数以及来自输入部40 的年龄,例如使用诸如式1、式2以及图3所示的对应公式得到运动强度。由转换部50得到 的运动强度是第1实测值(第1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通过考虑来 自输入部40的年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狭义地讲是指校正部30,更狭义地讲是指转换部 50)能够更准确地得到第1实测值。在图2的示例中,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例如40[% ]作为运动强度的目标值。目 标值(例如运动强度=40[% ])能够保存在例如存储器中,也能够把存储目标值的存储器 等的存储部称为设定部20。在目标值(例如运动强度=40[% ])是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 下,也可以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范围的上限值(例如运动强度=70[% ]),作为另一个目 标值。在图2的示例中,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例如40[% ]作为运动强度的第1阈值,并 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例如30[%]作为运动强度的第2阈值。比较部60能够将第1实测值 (第1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与第1阈值(例如运动强度=40[% ])以及第2阈值(例如运动强度=30[% ])中的至少一个阈值进行比较。校正部30根据比较部60的比较结果,校正目标值(例如运动强度=40[% ])0 在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校正部30把目标值校正为第1实测值(校正用的运 动强度)。在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校正部30把目标值校正为第2阈值 (校正用的运动强度)。另外,在第1实测值大于等于第1阈值的情况下,校正部30能够保 持目标值。1. 3第2结构示例图4表示图1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另一个具体结构示例。对与上述的结构示例 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2的示例中,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运动 强度的目标值,运动强度的目标值本身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在图4的示例中,脉搏数的目标 值被存储在存储器中。在图4的示例中,转换部50把来自设定部20的运动强度的目标值(例如40 [ % ]) 转换为脉搏数的目标值。上述的式1能够变形为下式3。[式3]HRs =^x (HR丽雜通酣h撤臓
Iw在式3中,HRs表示脉搏数的目标值[bpm],对应于式1的HRave。把S = 40 [ % ]作 为运动强度的目标值代入式3,能够得到相当于运动强度=40[% ]的脉搏数的目标值HRS。 例如,如果年龄是41 [岁],则脉搏数的目标值HRs是111 [bpm]。通过考虑来自输入部40 的年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狭义地讲是指设定部20,更狭义地讲是指转换部50)能够更 准确地得到脉搏数的目标值(例如111 [bpm])。在图4的示例中,目标值(例如脉搏数= Illtbpm])能够保存在例如存储器中。并且,在图2的示例中,校正部30直接校正目标值(例如运动强度=40[% ]) 在图4的示例中,由于目标值的单位是脉搏数,所以校正部30通过转换部50来校正目标值 (例如脉搏数=Illtbpm]) 0在图4的示例中,在第1实测值(第1运动期间中的运动强 度)比第1阈值(例如运动强度=40[%])小的情况下,转换部50把第1实测值转换为脉 搏数。校正部30把保存在存储器中的脉搏数的目标值校正为相当于第1实测值的脉搏数 (由转换部50得到的校正用的脉搏数)。并且,在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例如运 动强度=30[% ])的情况下,转换部50把第2阈值转换为脉搏数。校正部30把保存在存 储器中的脉搏数的目标值校正为相当于第2阈值的脉搏数(由转换部50得到的校正用的 脉搏数)。另外,如图4所示,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能够包括告知部70。另外,图2的第1结 构示例也可以包括告知部70。告知部70(相当于第1告知部)能够将第1运动期间内的理 想的运动步调告知被检查体。为了更准确地掌握第1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 能力,活体信息测定装置使被检查体以例如2[Hz]的运动步调步行例如6分钟。例如,告知 部70能够每1秒钟鸣叫两次“哔哔”的步调声音。被检查体按照步调声音每1秒钟前进两 步,由此能够形成理想的运动状态。告知部70例如是扬声器,但也可以是LED、振子等。告 知部70可以每1秒钟发光两次,也可以每1秒钟振动两次。并且,告知部70也可以将第1运动期间内的当前的运动步调告知被检查体。在这种情况下,告知部70例如能够按照实际的步数输出声音、光等。通过掌握实际的运动步调, 被检查体能够主动使实际的运动步调与理想的运动步调(例如2[Hz]) —致。步数能够利 用例如加速度传感器进行测定,例如可以由测定部10测定步数。这样,活体信息测定装置 能够将第1运动期间内的理想的运动步调以及当前的步调中的至少一方告知被检查体。1. 4动作示例图5表示图2或者图4的测定部10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首先,在测定部10实 施第1模式之前,被检查体准备例如6分钟的步行。具体地讲,被检查体在步行6分钟之前 保持安静,并准备第1模式的设定。另外,在设定第1模式之前,被检查体操作输入部40,将 年龄输入活体信息测定装置。也可以在由输入部40输入年龄的同时设定第1模式,还可以 在用于设定第1模式的专用的操作按钮等被按下的同时设定第1模式。例如,输入部40能 够具有专用的操作按钮等。在图5的示例中,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判定是否设定了 第1模式(步骤Sll)。在没有设定第1模式的情况下,测定部10再次实施步骤S11。在设 定了第1模式的情况下,测定部10实施第1模式。作为第1模式,测定部10测定从设定了 第1模式起的经过时间。被检查体在将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设定为第1模式后步行6分钟。在理想的运动状 态是2[Hz]的运动步调的情况下,被检查体在6分钟内持续每1秒钟前进两步。在活体信 息测定装置包括告知部70的情况下,在设定第1模式的同时,告知部70能够在6分钟内持 续每1秒钟鸣叫两次“哔哔”的步调声音。并且,告知部70能够根据6分钟内的实际步数, 告知被检查体“当前的运动步调是2Hz。”、“请保持该步调。”、“当前的运动步调是1. 9Hz。”、 “请加快步调。”、“当前的运动步调是2. 5Hz。”、“请放慢步调。”等当前的运动步调(包括用 于与理想的运动步调进行对比的当前的运动步调)。图6表示步行6分钟时的脉搏数的变化示例。在图6的示例中,在设定了第1模 式时,即经过时间为0[min]时,脉搏数表示安静时的脉搏数。另外,表示经过时间为0[min] 时的安静时的脉搏数(测定值),也可以与如图3所示的根据年龄求出的安静时的脉搏数 (估算值)不同。在被检查体开始步行时,脉搏数上升,然后运动时的脉搏数表示稳定状态 (参照图6)。稳定状态下的脉搏数能够对应于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脉搏数的上升 率存在个体差异,所以例如能够把经过时间为3[min] 6[min]的范围确定为第1运动期 间。通过由测定部10测定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能够评价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 另外,例如也可以把经过时间为0[min] 6[min]的范围确定为第1运动期间,例如还可以 由测定部10判定是否是稳定状态,并测定第1运动期间内的稳定状态下的脉搏数。在图5的示例中,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判定从设定了第1 模式起是否经过了 3分钟(步骤Si》。在经过时间比3[min]小的情况下,测定部10再次 实施步骤S12。在经过时间大于等于3 [min]的情况下,测定部10按照给定的间隔对脉搏数 进行取样(步骤Si; )。例如,测定部10实时地测定脉搏数,保存例如每10秒钟的脉搏数。在图5的示例中,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判定从设定了第 1模式起是否经过了 6分钟(步骤S14)。在经过时间比6[min]小的情况下,测定部10再 次实施步骤S13。在经过时间大于等于6 [min]的情况下,测定部10中止取样。测定部10 能够在经过时间为3[min] 6[min]的范围内,保存例如18( = 3X6)个脉搏数。
在图5的示例中,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计算平均脉搏数 (步骤S15)。测定部10例如能够求出18个脉搏数的平均值,并把该平均值用作第1运动 期间内的脉搏数(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另外,测定部10也可以采用稳定状态下的1 个脉搏数取代平均脉搏数。图7表示图4的设定部20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在图7的示例中,设定部20 (广 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读出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步骤S21)。然 后,设定部2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转换部50以及输入部40,例如 根据年龄把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转换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 值)(步骤S2》。设定部2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例如在存储器中设定脉搏 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步骤S23)。图8表示基于年龄的脉搏数的目标值的设定示例。如图8所示,脉搏数(与运动 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例如能够根据年龄求出。图8所示的设定式例如能够采用诸如式1、 式2、图3所示的对应公式求出。例如,在用户A的年龄是41[岁]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 定相当于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的lll[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 的目标值)(步骤S23)。并且,例如,在用户B的年龄也是41 [岁]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 设定lll[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步骤S23)。例如,在用户C、D的 年龄是35[岁]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相当于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的 114[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步骤S23)。在图7的示例中,设定部2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比较部 60、校正部30以及转换部50,判定是否需要校正在存储器中设定的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 关的目标值)(步骤S24)。在不需要校正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的情况下,设 定部20保持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在需要校正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 目标值)的情况下,设定部20将在存储器中设定的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改 写成校正用的脉搏数(步骤S25)。图9表示图4的校正部30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在图9的示例中,校正部30 (广 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转换部50以及输入部40,例如根据年龄把第1运 动期间内的脉搏数(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转换为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步骤S31)。 校正部3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比较部60,判定运动强度(第1实 测值)是否比第1阈值小(步骤S32)。在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小的情况 下,校正部3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再判定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是否比第 2阈值大(步骤S3!3)。另外,第1阈值以及第2阈值例如由设定部20设定,比较部60 (广 义地讲是指校正部30)能够读出第1阈值以及第2阈值。在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小、而且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比第2 阈值大的情况下,校正部3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转换部50以及输 入部40,例如根据年龄把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转换为脉搏数(校正用的脉搏数)(步骤 S34)。在运动强度(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校正部30 (广义地讲是指 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转换部50以及输入部40,例如根据年龄把第2阈值转换为脉 搏数(校正用的脉搏数)(步骤S35)。在图9的示例中,校正部3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转换部50,指示例如设定部20进行脉搏数(目标值)的校正(步骤S36)。设定部20使用在步骤 S34或者步骤S35中得到的校正用的脉搏数,改写在存储器中设定的脉搏数(目标值)(图 7中的步骤S25)。图10表示基于第1实测值的脉搏数的目标值的设定示例。在图10的示例中,例 如,在41[岁]的用户A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08 [bpm]求出的运 动强度37[% ])比第1阈值小、且比第2阈值大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相当于第1实测 值的109 [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图9中的步骤S34、步骤S36)。例 如,在41[岁]的用户B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89 [bpm]求出的运 动强度20[% ])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相当于第2阈值的100[bpm] 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步骤S35、步骤S36)。在图10的示例中,例如,在35[岁]的用户C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运动期间 内的脉搏数92[bpm]求出的运动强度21[% ])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 定相当于第2阈值的102[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图9中的步骤 S35、步骤S36)。例如,在35[岁]的用户D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 120[bpm]求出的运动强度45[% ])大于等于第1阈值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校正而直接采 用相当于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的114[bpm]。1.5变形例图11表示图2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变形例。对与上述的结构示例相同的结构标注 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2的示例中,由比较部60将运动强度与第1阈值以及第2 阈值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比较。在图11的示例中,比较部60采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 本身取代运动强度。图12表示图4的具体结构示例的变形例。对与上述的结构示例相同的结构标注 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图4的示例中,由比较部60将运动强度与第1阈值以及第2 阈值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比较。在图12的示例中,比较部60采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 本身取代运动强度。在图11的示例以及图12的示例中,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第1阈值的基准值例如 40[%],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第2阈值的基准值例如30[% ]。转换部50 (广义地讲是指 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设定部20以及输入部40,例如根据年龄把预先设定的基准值 (例如40[% ])转换为脉搏数(脉搏数的第1阈值)。并且,转换部50例如根据年龄把预 先设定的基准值(例如30[% ])转换为脉搏数(脉搏数的第2阈值)。在图11的示例以及图12的示例中,比较部60能够将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相 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本身)、与第1阈值(例如相当于运动强度=40[% ]的脉搏 数)以及第2阈值(例如相当于运动强度=30[% ]的脉搏数)中的至少一方进行比较。在图11的示例中,校正部30通过转换部50来校正目标值(例如运动强度= 40[% ])。在图11的示例中,在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例如相当于运动强度=40[% ] 的脉搏数)小的情况下,转换部50把第1实测值转换为运动强度。校正部30把保存在存 储器中的运动强度的目标值校正为第1实测值(由转换部50得到的校正用的运动强度)。 并且,在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例如相当于运动强度=30[% ]的脉搏数)的情况 下,转换部50把第2阈值转换为运动强度。校正部30把保存在存储器中的脉搏数的目标值校正为第2阈值(由转换部50得到的校正用的运动强度)。在图12的示例中,校正部30根据比较部60的比较结果来校正目标值(例如相当 于运动强度=40[% ]的脉搏数)。在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校正部30把目 标值校正为第1实测值(校正用的脉搏数)。在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校 正部30把目标值校正为第2阈值(校正用的脉搏数)。图13中的(A)、(B)、(C)表示基于第1实测值的脉搏数的目标值的另一个设定示 例。图13中的㈧对应于图2,图13中的(B)对应于图11,图13中的(C)对应于图12。在图13中的㈧的示例中,例如,在41[岁]的用户A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 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08[bpm]求出的运动强度37[% ])比第1阈值小、且比第2阈值大的 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第1实测值37[% ]作为运动强度(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 例如,在41[岁]的用户B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89[bpm]求出的 运动强度20[% ])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第2阈值30[% ]作为运 动强度(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在图13中的㈧的示例中,例如,在35[岁]的用户C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 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92[bpm]求出的运动强度21[% ])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 在存储器中设定第2阈值30[%]作为运动强度(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例如,在 35 [岁]的用户D的第1实测值(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20 [bpm]求出的运动强 度45[% ])大于等于第1阈值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校正而直接采用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 (例如 40[% ])。在图13中的⑶的示例中,例如,在41 [岁]的用户A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 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08[bpm])比第1阈值小、且比第2阈值大的情况下,在存 储器中设定相当于第1实测值的37[% ]作为运动强度(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例如, 在41 [岁]的用户B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89 [bpm]) 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相当于第2阈值的30[%]作为运动强度(与 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在图13中的(B)的示例中,例如,在35[岁]的用户C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 度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92 [bpm])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 相当于第2阈值的30[%]作为运动强度(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例如,在35[岁] 的用户D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20[bpm])大于等于 第1阈值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校正而直接采用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在图13中的(C)的示例中,例如,在41[岁]的用户A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 度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08[bpm])比第1阈值小、且比第2阈值大的情况下, 在存储器中设定第1实测值108[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例如,在 41 [岁]的用户B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89 [bpm])小 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第2阈值100 [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 关的目标值)。在图13中的(C)的示例中,例如,在35 [岁]的用户C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 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92 [bpm])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在存储器中设定相 当于第2阈值的102[bpm]作为脉搏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例如,在35[岁]的用户D的第1实测值(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运动期间内的脉搏数120 [bpm])大于等于第 1阈值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校正而直接采用相当于预先设定的运动强度(例如40[% ]) 的 114 [bpm]。1.6范围的设定如图10、图13中的(A)、(B)、(C)所示,由设定部20设定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 标值的单位可以就是运动强度,也可以是相当于运动强度的脉搏数(广义地讲是指由测定 部10测定出的活体信息)。在图2、图4、图11、图12中,由设定部20预先设定作为运动强 度的目标值的40[% ]或者作为脉搏数的目标值的相当于40[% ]的脉搏数。但是,如上所述,关于运动强度的目标值,设定部20不仅预先设定例如运动强度 的范围为40[% ] 70[% ]的范围的下限值]),也能够预先设定范围的上限值 (70 [% ])。同样,关于心跳数的目标值,设定部20不仅预先设定范围的下限值(相当于 40[%]的脉搏数),也能够预先设定范围的上限值(相当于70[% ]的脉搏数)。图14表示基于第1实测值的范围的设定示例。图14对应于图10,并追加了范围 的上限值。在图14的示例中,即使在根据第1实测值(第1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 的运动能力)校正范围的下限值的情况下,也能够直接使用范围的上限值。即,41[岁]的 用户A的范围被校正为具有109 [bpm] 145 [bpm]的范围,取代111 [bpm] 145 [bpm]的范 围。41[岁]的用户B的范围被校正为具有100 [bpm] 145 [bpm]的范围,取代111 [bpm] 145[bpm]的范围。35[岁]的用户C的范围被校正为具有102[bpm] 150[bpm]的范 围,取代114[bpm] 150[bpm]的范围。35[岁]的用户D的范围不需要校正而直接采用 114[bpm] 150[bpm]的范围。2.第2模式(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2.1基本结构图15表示本实施方式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另一个结构示例。图15的示例是对 应于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广义地讲是指第2模式)的结构示例。由设定部20 设定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如图1所示,由校正部30根据需要进行校正。并且,对与 上述的结构示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第1模式下,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是考虑利用第1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 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实测值而设定的。因此,在第1运动期间后,即在与运动强度 相关的目标值被适当设定后,在第2模式下,告知部7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 能够在与范围(目标值)的关系中,适当评价被检查体的散步等运动状态。在图15的示例中,告知部70 (相当于第2告知部)根据利用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 2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 内的当前位置告知被检查体。第2实测值的单位可以就是运动强度,也可以是由测定部10 测定出的活体信息(例如脉搏数)。例如,使被检查体(例如用户A)散步30分钟,并测定 该运动期间中的脉搏数。在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从开始散步起 例如10分钟后的脉搏值)是例如123[bpm]的情况下,第2实测值是例如123[bpm]。并且, 在相当于123[bpm]的运动强度是例如50[%]的情况下,第2实测值例如可以是50] (=123 [bpm])0告知部70能够将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 运动能力(例如,脉搏数123[bpm]=运动强度50[%])告知被检查体。
2. 2告知示例图16中的(A)、(B)表示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的告知示例。图16 中的(A)、(B)表示作为告知部70的示例的、例如液晶显示器等的显示部。并且,在图16中 的(A)、(B)中示出了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外观示例,活体信息测定器能够还包括可以将活 体信息测定器安装在被检查体(用户)的腕(狭义地讲是指手腕)部上的腕带150。在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例如是图14的用户A的脉搏数的范围(109[bpm] 145 [bpm] = 37[% ] 70[% ])的情况下,告知部70能够将第2实测值(例如123 [bpm]) 位于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哪个位置告知用户A。在图16中的(A)的示例中,例如使 用下式4表示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式4]在式4中,Y表示第2实测值,Zmin表示范围的下限值,Zmax表示范围的上限值。X 表示范围内的位置。并且,以在Y表示Zmax时X表示1的方式,对式4中的X进行归一化。在图16中的(A)的示例中,对当前位置X进行条水平表示。在图16中的(A)的示 例中,告知部70 (显示部)的横向的条的长度和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X (= (123[bpm]-109[bpm])/(145[bpm]-109[bpm]) = 0. 39)对应。被检查体通过感知条的长度, 能够掌握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在图16中的(B)的示例中,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被计分。例如, 在第2实测值与范围的下限值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显示为0“分”。并且,例如在第2实测值 与范围的上限值一致的情况下,能够显示为100 “分”。在图16中的⑶的示例中,第2实 测值(例如123[bpm])被计分为39 “分”。在图16中的⑶的示例中,分数的值与例如利 用式4表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X( = 0.39)对应。被检查体通过感知 分数的值,能够掌握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实际的运动能力。告知部70的形式不限于图16中的(A)、(B),也可以例如以声音方式等输出与运 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另外,如图16中的(A)、(B)所示,告知部70能够显示第 2实测值(当前的脉搏数123 [bpm])。图17中的㈧、⑶、(C)、⑶表示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分割示例。图17中的 (A)、(C)对应于例如图14的用户A的范围,图17中的⑶、⑶对应于例如图14的用户B 的范围。在图17中的(A)的示例中,活体信息测定装置根据第1实测值(脉搏数109[bpm] =运动强度37[%]),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运动强度37[%] 70[%])分割成两 个区域(合格区域、良好区域)。换言之,针对与运动强度相关的最初的第1区域(运动强 度40 [ % ] 70 [ % ]从第1阈值到范围的上限值),根据第1阈值(运动强度40 [ % ])增 加第2区域(运动强度37[% ] 40[% ]从第1实测值到第1阈值)。在图17中的⑶ 的示例中,活体信息测定装置根据第1实测值(运动强度40 [ % ]),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 围(运动强度30[% ] 70[% ])分割成两个区域(合格区域(第2区域从第2阈值到 所述第1阈值)、良好区域(第1区域从第1阈值到范围的上限值))。相当于图17中的 ㈧、⑶的良好区域的最初的第1区域(运动强度40[% ] 70[% ]),能够按照图17中 的(C)、(D)所示分割成三个区域(良好区域、更好区域、最好区域)。三个区域也能够称为最初的第1区域内的第1子区域、第2子区域以及第3子区域。另外,在更细密地分割第1 区域时,在运动时很难使例如脉搏数(第2实测值)进入到该分割而得到的一个子区域中, 所以优选将第1区域分割成2 3个子区域。这样,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能够根据第1阈值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区域分割成多个 区域。另外,例如如图14的用户D的范围所示,不根据第1实测值来校正范围的下限值 的情况下,活体信息测定装置也可以只使用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运动强度40[%] 70[%])本身。但是,如图17中的(C)、(D)所示,也可以将用户D的区域分割为多个子区 域、即三个区域(良好区域、更好区域、最好区域)。图18中的(A)、(B)、(C)、(D)、(E)表示第2实测值的告知示例。告知部70(广义 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能够将利用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 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第1区域或者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 告知被检查体。并且,在不存在第2区域的情况下,告知部70将第2实测值属于第1区域 的情况告知被检查体。另外,在第1区域包括多个子区域的情况下,告知部70也可以将第 2实测值属于哪个子区域的情况告知被检查体。取而代之,告知部70还可以将第2实测值 是否属于子区域中的任意一个的情况(例如,在多个子区域中运动强度最高的子区域)告 知被检查体。在图18中的㈧的示例中,表示第2实测值(例如,脉搏数123[bpm]=运动强度 50[% ])大于等于第1阈值,而且小于等于范围的上限值,因而是例如图17中的(A)的良 好区域(运动强度40[%] 70[%])。并且,在图18中的(B)的示例中,表示第2实测值 (例如,脉搏数100[bpm]=运动强度39[%])大于等于第2阈值或者第1实测值,而且小 于第1阈值,因而是例如图17(A)的合格区域(运动强度37] 40[% ])。合格区域是 在最初的范围中追加的区域,所以被检查体能够朝向更高的区域增加散步等的运动步调。并且,告知部70能够按照图18中的(C)所示,将第2实测值属于多个区域中的哪 个区域的情况告知被检查体,同时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的历史记录告知 被检查体。或者,告知部70将第2实测值属于多个区域中的哪个区域的情况告知被检查 体,同时将例如图16中的(A)所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告知被检查体。 在图18中的(C)的示例中,利用虚线表示范围的上限值(例如,脉搏数145[bpm]=运动强 度70[%])以及下限值(例如,脉搏数109 [bpm]=运动强度37[%])。并且,在图18中的 (C)的示例中,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的历史记录表示第2实测值(脉搏数) 在逐渐减小,利用黑色的纵向条描画最近的当前位置。另外,告知部70能够按照图18中的(D)、(E)所示,将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例如 图17中的(C)、(D)所示的最好区域(广义地讲是指多个子区域中的一个子区域)告知被 检查体。在图18中的(D)的示例中,表示第2实测值(例如,脉搏数139[bpm]=运动强度 65[%])大于等于第1阈值,而且小于等于范围的上限值,因而是多个子区域中的例如图17 中的(C)的最好区域。在图18中的(E)的示例中,第2实测值(例如,脉搏数128[bpm]= 运动强度阳[%])小于多个子区域中的例如图17中的(C)的最好区域,因而能够告知被检 查体没有进入到最好区域。通过提示是否进入到多个子区域中运动强度最高的子区域,被 检查体能够实施运动强度更高的运动。2. 3第1结构示例
图19表示图15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在图19的示例中,活体信 息测定装置是脉搏计,但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具体结构示例不限于图19。并且,对与上述的 结构示例相同的结构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如图19所示,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能够包括输入部40、转换部50以及判定部80。 转换部50以及判定部80能够与测定部10以及设定部20相同地由例如门阵列等ASIC构 成。并且,也可以利用测定部10、设定部20以及告知部70中的至少一方实现转换部50以 及判定部80的全部或者一部分的功能。输入部40与第1模式相同地发挥作用。在第2模式下,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能够使 用在第1模式下由输入部40输入的年龄。另外,在第2模式下,也可以由输入部40再次输 入例如年龄作为已知的活体信息参数。在图19的示例中,在第2模式下,转换部50能够根据来自测定部10的脉搏数以 及来自输入部40的年龄,使用诸如式1、式2以及图3所示的对应公式得到运动强度。由转 换部50得到的运动强度是第2实测值(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被检查体的 实际的运动能力)。在图19的示例中,与第1模式相同,设定部20预先设定例如40[% ]作为运动强 度的第1阈值。并且,在实施第1模式后,范围(目标值)被保存在例如存储器中。在图19 的示例中,在第2模式下,判定部80能够根据第1阈值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分割成多 个区域,判定第2实测值属于多个区域中的哪个区域。在图19的示例中,在第2模式下,告知部70能够将判定部80的判定结果、即第2 实测值(当前的运动强度)属于多个区域中的哪个区域的情况告知被检查体。并且,在图 19的示例中,在第2模式下,告知部70通过使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与第2实测值(当前 的运动强度)相关联,能够将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告知被检查体。另外,在 图19的示例中,能够将当前的脉搏数告知被检查体。2. 4动作示例图20是表示图19的测定部10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在图20的示例中,测定部 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判定是否设定了第2模式(步骤S41)。在没有设定 第2模式的情况下,测定部10再次实施步骤S41。例如,能够在用于设定第2模式的专用的 操作按钮等被按下的同时设定第2模式。在图20的示例中,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判定是否实施了 第1模式(步骤S42)。在没有实施第1模式的情况下,被检查体需要准备例如6分钟的步 行,将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设定为第1模式。在实施了第1模式的情况下,被检查体能够散步 例如30分钟,测定部10能够在第2模式下测定该运动期间中的脉搏数。被检查体可以散 步几个小时,并且也可以进行慢跑等喜欢的运动。另外,也可以在被检查体将活体信息测定 装置设定为第2模式后,告知部70告知被检查体“请开始运动”等催促信息。在图20的示例中,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按照给定的间隔 对脉搏数进行取样(步骤S4!3)。测定部1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判定第2 模式是否已被解除(步骤S44)。在第2模式未被解除的情况下,测定部10再次实施步骤 S43。例如,测定部10实时地测定脉搏数,在直到第2模式被解除之前的期间,能够保存例 如每10秒钟的脉搏数。例如,能够在用于设定第2模式的专用的操作按钮被再次按下的同时解除第2模式。或者,能够在用于解除第2模式的专用的解除操作按钮等被按下的同时 解除第2模式。另外,测定部10也可以测定从设定了第2模式时起的经过时间,还可以在 经过时间例如表示2小时时,自动解除第2模式。图21是表示图19的告知部70的动作示例的流程图。在图21的示例中,告知部 7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读出例如由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将读出的脉搏 数告知被检查体(步骤S51、步骤S52)。在图20的步骤S43中,在保存例如每10秒钟的脉 搏数的情况下,在图21的步骤S51、步骤S52中,告知部70能够每10秒钟更新脉搏数,按 照例如图16中的(A)等所示显示当前的脉搏数。另外,告知部70的形式不限于图16中的 (A)等,也可以利用例如声音等输出当前的脉搏数。在图21的示例中,告知部70(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将相当于例如由 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的运动强度位于范围内的哪个位置告知被检查体(步骤S53)。虽 然能够把脉搏数用作第2实测值的单位,但在图19、图21的示例中,把运动强度用作第2实 测值的单位。在把运动强度用作第2实测值的单位的情况下,告知部70能够通过例如转换 部50,将由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转换为运动强度(第2实测值)。虽然能够把脉搏数用 作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单位,但在图19、图21的示例中,把运动强度本身用作与运动 强度相关的范围的单位。换言之,例如虽然能够在设定部20的存储器中设定如图14所示 的脉搏数的范围,但是采用运动强度的范围。在图21的示例中,告知部70将例如由设定部 20读出的运动强度的范围的上限值及下限值、以及相当于由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的运 动强度(第2实测值),代入到式4中,能够得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内的当前位置。告 知部70能够按照例如图16中的(A)等所示显示当前位置。在图21的示例中,告知部70(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判定 部80以及设定部20,判定运动强度的范围的下限值是否小于第1阈值(例如运动强度 40[% ])(步骤S54)。S卩,告知部70能够判定是否在第1模式下校正了运动强度的范围的 下限值(目标值)。在运动强度的范围的下限值比第1阈值小、而且已被校正的情况下,例 如按照图17中的(C)所示,告知部7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判定部 80,将运动强度的范围分割成四个区域(合格区域、良好区域、更好区域、最好区域)(步骤 S55)。在运动强度的范围的下限值大于等于第1阈值、而且没有被校正的情况下,告知部70 通过例如判定部80,将运动强度的范围分割成三个区域(步骤S56)。在运动强度的范围的 下限值没有被校正的情况下,不存在例如图17中的(C)所示的合格区域,所以能够将第1 区域(运动强度40[% ] 70[% ])分割成三个区域(良好区域、更好区域、最好区域)。在图21的示例中,告知部70(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通过例如判定部 80,判定相当于由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的运动强度(第2实测值)属于多个区域中的哪 个区域,并将判定结果告知被检查体(步骤S57)。告知部70能够按照例如图18中的(B) 等所示显示判定结果。在判定结果表示合格区域的情况下,告知部7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 信息测定装置)可以利用声音等实施“如果稍微加快运动步调就会进入良好区域”等的支 援。在判定结果不表示任何区域的情况下,告知部70 (广义地讲是指活体信息测定装置) 可以利用声音等实施“不是合适的运动步调”等的警告。警告可以是闹铃声音等的声音的 输出,也可以是红色等发光的输出,还可以是振动的输出。2. 5变形例
在图19的示例中,如果假设如图4所示在设定部20的存储器中设定脉搏数的区 域,则图19的告知部70也可以把由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本身用作第2实测值。S卩,可 以对图19的告知部70进行变形,例如将由设定部20读出的脉搏数的范围的上限值和下限 值以及由测定部10取样的脉搏数(第2实测值)代入到式4中,得到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 围内的当前位置。这样,告知部70采用的单位可以是脉搏数,也可以是运动强度。3电子设备脉搏计等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可以装配在钟表、手机、寻呼机、个人计算机等电子设 备中,或者也可以与电子设备进行组合。活体信息测定装置的一部分,例如图2的校正部 30、转换部50、比较部60、图19的判定部80等,也可以由例如组装活体信息检测器的电子 设备的MPU(Micro Processing Unit 微处理器)构成。另外,以上对本实施方式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本行业人员能够容易地理解可以实 现实体上不脱离本发明的新事项及效果的许多变形。因此,这种变形例全部包含于本发明 的范围中。例如,在说明书或者附图中,至少一次与更广义或者同义的不同用语一起记载的 用语,在说明书或者附图的任何位置都能够置换为该不同的用语。
权利要求
1.一种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具有 设定部,其设定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测定部,其测定能够换算成运动强度的活体信息;以及校正部,其根据在第1运动期间内利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 强度相关的第1实测值,校正所述目标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校正部根据已知的活 体信息参数来取得所述第1实测值。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实测值比第 1阈值小的情况下,所述校正部将所述目标值校正为所述第1实测值。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 比所述第1阈值小的第2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校正部将所述目标值校正为所述第2阈值。
5.根据权利要求1 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体 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第1告知部,该第1告知部将所述第1运动期间内的理想的运动步调 和当前的运动步调中的至少一方告知被检查体。
6.根据权利要求1 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值,所述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第2告知部,该第2告知部根据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 后的第2运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将所述范围内的当 前位置告知被检查体。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值,所述范围具有从所述第1阈值到所述范围的上限值的第1区域, 所述第1区域被分割成多个子区域,所述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告知部,该告知部将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 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所述第1区域的所述多 个子区域中的任意一个的情况,告知所述被检查体。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子区域中的所述 任意一个是在所述多个子区域中所述运动强度最高的子区域。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值,所述范围被分割成从所述第1阈值到所述范围的上限值的第1区域、和从所述第2阈 值或者所述第1实测值到所述第1阈值的第2区域,所述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告知部,该告知部将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 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所述第1区域或者所述 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告知所述被检查体。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目标值是与运动强度相关的范围的下限值,所述范围被分割成从所述第1阈值到所述范围的上限值的第1区域、和从所述第1实 测值到所述第1阈值的第2区域,所述活体信息测定装置还具有告知部,该告知部将利用所述第1运动期间后的第2运 动期间内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2实测值是否属于所述第1区域或者所述 第2区域中的任意一方的情况,告知所述被检查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 10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测定部测定脉搏数或者心跳数作为所述活体信息,所述校正部根据利用在所述第1运动期间内由所述测定部测定出的脉搏数或者心跳 数求出的所述第1实测值,校正所述目标值。
全文摘要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产生针对运动的动机的活体信息测定装置。活体信息测定装置包括设定部(20),其设定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目标值;测定部(10),其测定能够换算成运动强度的活体信息;校正部(30),其根据在第1运动期间内利用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活体信息求出的与运动强度相关的第1实测值,校正所述目标值。在所述第1实测值比第1阈值小的情况下,所述校正部(30)将所述目标值校正为所述第1实测值。在所述第1实测值小于等于第2阈值的情况下,所述校正部(30)将所述目标值校正为所述第2实测值。所述测定部(10)测定脉搏数或者心跳数作为所述活体信息。
文档编号A61B5/024GK102138785SQ20111003412
公开日2011年8月3日 申请日期2011年1月31日 优先权日2010年2月1日
发明者中泽宏纪, 加藤秀也, 志甫和洋, 瓶子利弘 申请人: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