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50945阅读:23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
背景技术
盆腔炎性包块大多是慢性盆腔炎所致,主要表现下腹部坠痛,腰骶胀痛,白带增多,有的在慢性炎症发作时伴发热等症状。急性盆腔炎也常形成炎性包块,如急性输卵管 炎,重者输卵管明显增粗、弯曲,纤维素性脓性渗出物增多,造成与周围组织粘连;当急性盆腔腹膜炎有大量脓性渗出积液积累于粘连的间隙内,可形成散在小脓肿。对盆腔炎性包块的治疗,目前主要有抗生素药物治疗,疗程长,不易治愈。是因为盆腔炎性包块周围器官相互粘连,药物不易透入。采用中药灌肠治疗,药物浓度高,利用中药有效成分渗透直肠壁进入盆腔,直接作用于病灶,疗效比较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中医认为盆腔炎性包块的病机为“血瘀”,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或久病致虚实夹杂之证常见。中医以清热除湿,益气化瘀、消除坚肿为治则。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白鲜皮7-9份、鱼腥草5-7份、山慈姑9-11份、威灵仙8-10份、海风藤3-5份、荔枝核7-9份、川芎9-11份、白术8-10份、甘草10-12份、人参6_8份、瓜萎7_9份、马钱子6-8份。优选的,该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白鲜皮8份、鱼腥草6份、山慈姑10份、威灵仙9份、海风藤4份、荔枝核8份、川芎10份、白术9份、甘草11份、人参7份、瓜萎8份、马钱子7份。将上述中药用煎药机煎煮,每剂浓煎至150ml,自动过滤后保鲜包装备用。每晚保留灌肠I次,每日I剂。方中白鲜皮、鱼腥草、山慈姑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威灵仙、海风藤祛风除湿,通经活络;荔枝核、川芎行气散结,散寒止痛;白术、人参补气健脾,燥湿利水,生津安神;瓜萎、马钱子散结消肿,通络止痛。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解止痛,调和药性。临床资料I、一般资料选自本院2006年I月至2007年10月住院确诊的盆腔炎性包块126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63例,均为已婚妇女。治疗组年龄最小24岁,最大46岁,平均34岁;病程最短I个月,最长3年,平均I. 9年。B超提示包块最大为68cmX48cmX42cm,最小为2gcmX 14cmX 12cm。对照组年龄最小24. 5岁,最大45岁,平均33. 5岁;病程最短I个半月,最长3年,平均2年。B超提示包块最大为67cmX49cmX40cm,最小为29cmX 13cmX 11cm。两组在年龄、病程上都有可比性。2、诊断标准以《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为依据。患者多有I次或数次急性盆腔炎病史,下腹部坠胀疼痛或腰骶部酸痛,带下增多,月经不调,有不同程度发热(体温^ 370C )。妇科检查宫体活动受限,局部压痛明显,或在子宫一侧或两侧可触及条索状物,后穹隆或两侧附件区有炎性包块。3、治疗方法治疗组服用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灌肠剂白鲜皮Sg、鱼腥草6g、山慈姑10g、威灵仙9g、海风藤4g、蒸枝核8g、川弯10g、白术9g、甘草llg、人参7g、瓜萎8g、马钱子7g。将上述方药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方法将38°C左右的药液装入一次性灌肠器的药液储存袋中,倒挂在静脉输液架上,患者灌肠前排空大便,取侧卧位,将肛管缓慢插入肛门至直肠内约15 20cm处,药液在20min内滴完,滴完后保持卧位40分钟以上,经期暂停。对照组以西医常规抗生素治疗,左氧氟沙星注射液O. 2,林霉素注射液O. 6静点。 两组均治疗2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4、疗效判定标准治愈腹痛消失,白带正常,体温正常,妇检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消失。有效腹痛消失或减轻,白带正常或接近正常,妇检及B超检查盆腔包块明显缩小。无效治疗前后症状及体征无变化。5、治疗结果一个疗程后统计疗效,治疗组I个疗程治愈43例,治愈率为68. 3%,其中疗程最短的为7天;2个疗程治愈58例,总治愈率为92. 0%。对照组I个疗程无治愈者,2个疗程治愈26例,治愈率为41. 2%,其中最短疗程为16天,2个疗程治愈47例,总治愈率为74. 6%。两组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6、典型病例患者李某,女,30岁,已婚,于2006年10月2日就诊。患者3月前行人工流产后,术后20d小腹疼痛,带下量多色黄有臭味,伴有发热。经西医抗生素治疗3d,发热已退,但仍诉小腹隐痛坠胀,腰骶酸痛,常在劳累或月经前后加重,带下量多色黄,查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妇科检查子宫后位略较正常大;右侧附件可触及鸡蛋大小肿块,质软压痛明显。B超探查显示右侧探及6cmX49cm X4cm大小包块,提示盆腔炎性包块。服用本院制剂室生产的本发明所述的灌汤剂,两个疗程后诸症消失,妇科及B超检查均正常。随防I年,无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一称取白鲜皮8g、鱼腥草6g、山慈姑10g、威灵仙9g、海风藤4g、荔枝核8g、川芎10g、白术9g、甘草Hg、人参7g、瓜萎8g、马钱子7g。将上述方药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方法将38°C左右的药液装入一次性灌肠器的药液储存袋中,倒挂在静脉输液架上,患者灌肠前排空大便,取侧卧位,将肛管缓慢插入肛门至直肠内约15 20cm处,药液在20min内滴完并保持卧位40分钟以上。实施例二 称取白鲜皮7g、鱼腥草7g、山慈姑llg、威灵仙8g、海风藤3g、荔枝核9g、川芎Hg、白术8g、甘草10g、人参6g、瓜萎9g、马钱子6g。将上述方药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方法同实施例一。实施例三称取白鲜皮9g、鱼腥草5g、山慈姑9g、威灵仙10g、海风藤5g、荔枝核7g、川芎9g、白术10g、甘草12g、人参8g、瓜萎7g、马钱子8g。将上述方药水煎取汁150ml,保留灌肠。方法同实施例一。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灌肠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白鲜皮7-9份、鱼腥草5-7份、山慈姑9-11份、威灵仙8-10份、海风藤3_5份、蒸枝核7-9份、川芎9-11份、白术8-10份、甘草10-12份、人参6_8份、瓜萎7_9份、马钱子6_8份。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其特征在于该中药灌肠剂由以下重量份的中药制成白鲜皮8份、鱼腥草6份、山慈姑10份、威灵仙9份、海风藤4份、荔枝核8份、川芎10份、白术9份、甘草11份、人参7份、瓜萎8份、马钱子7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盆腔炎性包块的中药灌肠剂。中医认为盆腔炎性包块的病机为“血瘀”,湿热瘀结、气滞血瘀、或久病致虚实夹杂之证常见。本发明选择具有清热除湿,益气化瘀、消除坚肿的中药白鲜皮、鱼腥草、山慈姑、威灵仙、海风藤、荔枝核、川芎、白术、甘草、人参、瓜蒌、马钱子水煎成汁,保留灌肠。经我院临床试验,两个疗程总治愈率达到92.0%,疗效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而且治疗成本低。
文档编号A61K36/898GK102641426SQ201210046479
公开日2012年8月22日 申请日期2012年2月17日 优先权日2012年2月17日
发明者王传梅 申请人:王传梅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