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9576阅读:22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磁共振成像(MRI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
背景技术
MRI是通过用拉莫尔频率的高频(RF radio frequency)信号磁激励放置于静磁场中的被检体的原子核自旋,并根据伴随该激励产生的核磁共振(NMR nuclear magneticresonance)信号来重构图像的摄像方法。以前,作为把被检体载置到MRI装置中的诊视床顶板上的工具,使用了担架。担架
具有用于设置被检体的顶板和用于运送顶板的支架。并且,在载置有被检体的状态下,利用支架,将担架的顶板叠加在诊视床上的顶板上。具体而言,担架顶板的两端在与诊视床顶板的长度方向的纵宽上相分离的2处位置上由支架的2条臂支撑。并且,将与被检体的头部侧相对应的一个臂配置在MRI装置的诊视床与架台之间的空间中。另一方面,将另一个臂配置在诊视床的脚一侧。这样,载置有被检体的担架顶板就以与诊视床的上方相分离的状态被配置。然后,利用诊视床的上下移动功能进行调整,使得诊视床的顶板高度在高于支架的2条臂的高度的位置上。这样,就利用诊视床的顶板来支撑担架的顶板,并使已离开了担架顶板的支架退避。然后,在诊视床顶板上叠加有担架顶板的状态下,诊视床上的顶板进行移动,诊视床顶板、担架顶板和被检体成为一个整体被送入到架台内部。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I :日本特开2007-175239号公报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9-08261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近年,MRI装置中存在NMR信号接收用RF线圈的数量增加的趋势。因此会使用在顶板上具备RF线圈连接器的诊视床。为了在具备连接器的诊视床中确保连接器用电缆的收纳空间和摄影空间,重要的是要减小顶板厚度。对此,诊视床顶板必须要具有用于撑住连接器重量的刚性。其结果,具备连接器的顶板的刚性被设定为撑住连接器所需程度的刚性。在使用这样的具备连接器的顶板的情况下,为了确保用于支撑连接器的顶板刚性,在离开架台的位置设置诊视床就变得困难。即,如果增大诊视床与架台之间的距离,就会产生在使顶板进行水平移动时发生移动碰撞的危险。另一方面,在使用具有不具备连接器这类的刚性大的顶板的诊视床的情况下,也会期望通过缩短诊视床与架台之间的距离,使得在振动更少的状况下进行摄像。此外,扩大已装配好的现有的架台与诊视床之间的距离,会受到设置条件或改造成本提高等的制约。加之,如果能缩短顶板长度,也能够提高顶板的刚性,并且能够实现小型化。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更恰当的结构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具备用于设置被检体的设置板以及支撑部。支撑部以高于所述设置板的位置设置在所述设置板上。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具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位置上支撑顶板。第二支撑部在高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的第二支撑位置上支撑所述顶板。
此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具备所述顶板、诊视床和成像单元。诊视床使设置有被检体的所述顶板在架台内移动。成像单元从所述被检体收集磁共振信号,并利用对收集到的所述磁共振信号进行的图像重构处理来生成所述被检体的图像数据。


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设置有担架顶板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2是图I所示的担架的顶板的左视图。图3是图I所示的担架的顶板的俯视图。图4是示出图I所示的担架的顶板的具体结构例的立体图。图5是示出用于将图4所示的顶板设置到诊视床上的支架的构成例的立体图。图6是形成在图I所示的顶板的支撑部上的散热片的放大剖视图。图7是示出图I所示的顶板的支撑部的第一变形例的结构图。图8是示出图I所示的顶板的支撑部的第二变形例的结构图。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担架的顶板的主视图。图10是图9所示的顶板的俯视图。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顶板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图12是示出图9所示的顶板用支架的结构的立体图。图13是示出图9所示的顶板和支架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以及磁共振成像装置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图I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涉及的设置有担架顶板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的剖面结构图,图2是设置在图I所示的顶板上的状态下的左视图,图3是设置在图I所示的担架顶板上的状态下的俯视图。磁共振成像装置I具备架台2、诊视床3和控制系统4。在架台2中同轴上内置有圆筒状静磁场用磁铁5、梯度磁场线圈6和全身用(WB whole-body)线圈7。在架台2的内侦牝作为开口部而形成摄像区域8,在外侧的任意位置上设置有操作面板9。静磁场用磁铁5由在摄像区域8中形成静磁场的超导线圈或者永久磁铁构成。梯度磁场线圈6由在相互正交的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上分别形成磁场的3个线圈构成,通过对供给到3个线圈上的电压进行控制,能够在摄像区域8中形成梯度磁场。WB线圈7是主要在RF信号的发送中使用的RF线圈。此外,诊视床3包括诊视床驱动装置10、固定顶板11和具备轮子12的可动顶板13。在可动顶板13上的两端部设置用于连接NMR信号接收用RF线圈的连接器14。诊视床驱动装置10具有使固定顶板11以铅直方向作为移动方向Dl进行移动的功能、以及使可动顶板13在固定顶板11上与架台2内的摄像区域8之间以水平方向作为移动方向D2进行移动的功能。另外,可以用支架17把担架15的顶板16叠加在可动顶板13上。担架15的顶板 16具有设置板18和支撑部19。设置板18是用于设置被检体O的平板状的部件,具有与可动顶板13相配合的形状。S卩,担架15的顶板16和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L成为被检体O的体轴方向和可动顶板13的移动方向D2,宽度方向W成为垂直于被检体O的冠状(coronal)面的方向。此外,担架15的顶板16的高度方向H和设置板18的厚度方向成为垂直于被检体O的径向面的固定顶板11的上下驱动方向D1。并且,在设置板18的架台2 —侧的长度方向L的一端上固定有支撑部19。支撑部19具有在高于设置板18的位置上形成第一支撑位置SI的支撑面。从而,形成第一支撑位置SI的支撑面成为朝向设置板18侧的面。另外,优选将支撑部19形成为,使得第一支撑位置SI比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L上的与架台2侧相对应的端部往外侧。因此,将支撑部19例如图I至图3所示地设为从顶板16和设置板18的宽度方向W看时斜着立起的形状。另一方面,在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L上的不设置支撑部19的那侧的另一端,在不设置被检体O的那侧的面上形成支撑面。并且,通过对形成在支撑部19上的第一支撑位置SI和形成在设置板18的端部背面上的第二支撑位置S2进行支撑,就能够运送担架15的顶板16。作为运送顶板16的工具,可以使用支架17。支架17具有高度不同的2条棒状的臂20。将2条棒状臂20配合着第一支撑位置SI和第二支撑位置S2安装在支架17上,使得能够分别在第一支撑位置SI和第二支撑位置S2上支撑顶板16的支撑部19和设置板18的端部。可以使用该支架17,将顶板16装卸在可动顶板13上。在可动顶板13上设置了顶板16的状态下,由支撑部19形成的第一支撑位置SI,成为比架台2的形成摄像区域8的开口部的最下部2A高的位置。此外,由支撑部19形成的第一支撑位置SI成为比架台2的诊视床3那侧的面2B更靠近架台2的中心侧的位置。从而,即使在缩窄了诊视床3的固定顶板11和可动顶板13与架台2的诊视床3那侧的面2B之间的间隙D的状态下,也能够在第一支撑位置SI上,用臂20支撑比架台2的开口部的最下部2A高的顶板16的支撑部19。换言之,即使缩小架台2与诊视床3之间的间隙D,也能够利用诊视床3上方的空间来配置用于在架台2侧支撑顶板16的臂20。
特别是,为了确保支撑梯度磁场线圈6等硬件所必须的刚性,很多情况下架台2的开口部中的形成最下部2A的下部具有比架台2的上部更向诊视床3侧突出的面2B。在这样的情况下,通过将顶板16的第一支撑位置SI设为比架台2的诊视床3那侧的面2B更靠近架台2中心侧的位置,能够进一步有效利用突出的架台2的下部上方的空间。另外,担架15的顶板16还具有能够在被设置在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上时避免与可动顶板13上的连接器14和连接在连接器14上的接收用RF线圈相干扰的结构。例如,在设置板18上设置缺口 18A和开口部18B等干扰回避部,用于避免与可动顶板13的两端所具备的连接器14相干扰。S卩,如图I至3所示,配合着可动顶板13上的连接器14的位置,在设置板18上设置干扰回避部。图I至图3示出了在设置板18的支撑部19侧的端部中的两个角分别设置了缺口 18A,另一方面还在设置板18的另一端附近设置了开口部18B的例子。此外,也可以将支撑部19的形状设为能够避免与连接器14和接收用RF线圈相干扰的结构。图I至图3示出了在可动顶板12的架台2侧的连接器13上,经电缆21连接头 部用RF线圈22作为NMR信号接收用RF线圈的例子。即,被检体O的头部被头部用RF线圈22覆盖。于是,将支撑部19的形状如图3所示地形成为拱状,所述拱状在从顶板16的高度方向H和设置板18的厚度方向看时,以设置板18的端部侧作为顶点。这样就成为在将头部用RF线圈22设置在被检体O的头部上时,拱形状的支撑部19包围头部用RF线圈22和连接器14的配置。即,能够不与头部用RF线圈22和连接器14相干扰地将担架15的顶板16设置在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上。此外,还可以将支撑部19的形状如图2所示地形成为拱状,所述拱状在从顶板16和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L看时,以最高部为顶点。这样,在连接器14上装卸头部用RF线圈22就变得容易。即,可以利用支撑部19与设置板18之间所形成的空隙来作为用于在连接器14上装卸头部用RF线圈22的空间。图4是示出图I所示的担架15的顶板16的具体结构例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担架15的顶板16具有设置板18和支撑部19。支撑部19被一体地固定在与被检体O的体轴方向相当的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L的一端上。并且,支撑部19在高于设置板18的位置上形成第一支撑位置SI。因此,支撑部19被设为从顶板16和设置板18的宽度方向W看时斜着立起的形状。另一方面,在设置板18的不设置支撑部19的那侧的端部背面形成第二支撑位置S2。此外,还在设置板18上设置缺口 18A和开口部18B,缺口 18A和开口部18B用于避免与可动顶板13所具备的连接器14相干扰。图5是示出用于将图4所示的顶板16设置在诊视床3上的支架17的构成例的立体图。如图5所示,支架17的结构成为与支撑部19的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具体而言,在支架17上,配合着顶板16的第一支撑位置SI和第二支撑位置S2,设置有高度不同的2条臂20A、20B。S卩,支架17成为具有臂20A和臂20B的结构,所述臂20A发挥用于在第一支撑位置SI上支撑顶板16的第一支撑部的作用,所述臂20B发挥用于在低于第一支撑位置的第二支撑位置S2上支撑顶板16的第二支撑部的作用。并且,通过用臂20A、20B支撑顶板16的2处,就能够利用支架17使顶板16进行移动。此外,至少将发挥第一支撑部作用的臂20A的结构设为悬臂结构。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发挥第一支撑部作用的臂20A具有反L字形的形状。这样就能够通过使支架17在移动方向D3上移动,来使臂20从顶板16退避。但是,也可以在支架17上设置能够在水平方向上旋转臂20的旋转机构,利用臂20的旋转使臂20从顶板16上退避。此外,也可以仅使臂20在移动方向D3上退避。作为具有这种结构的担架15的顶板16,即使架台2与诊视床3之间的间隙D小,也能够在设置板18上设置了被检体O和头部用RF线圈22的状态下,使用支架17容易地定位到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上。具体而言,利用诊视床驱动装置10的驱动,诊视床3的固定顶板11预先向移动方向Dl的下方移动。这样,固定顶板11和可动顶板13就被配置在足够低的位置上。S卩,至少将固定顶板11配置在低于架台2的开口部的最下部2A的位置。另一方面,用支架17的2条臂20,在第一支撑位置SI和第二支撑位置S2上撑住 担架15的顶板16。在担架15的顶板16或支架17的任意位置上设置有开关23,所述开关23识别顶板16是否对支架17产生了荷重、以及支架17的臂20是否从顶板16上退避。图I和图2示出了在被支架17的臂20相接触地支撑的支撑部19的部分上设置有开关23的例子。从而,由于用臂20支撑顶板16,开关23变为“开”状态。接着,在设置板18上设置头部用RF线圈22和被检体O。并且,将撑住担架15的顶板16的支架17沿着与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的移动方向D2相交叉的移动方向D3移动,定位在可动顶板13的上方。接着,利用诊视床驱动装置10的驱动,固定顶板11向移动方向Dl的上方移动。从而,在固定顶板11到达架台2的开口部的最下部2A时,可动顶板13接触到担架15的设置板18,顶板16的荷重从支架17转移到可动顶板13上。在可动顶板13或者顶板16的任意位置上设置有开关24,所述开关24识别可动顶板13上是否设置有顶板16。图I和图2不出了在可动顶板13的与顶板16相接触的部分上设置有开关24的例子。从而,由于顶板16的荷重从支架17转移到可动顶板13上,开关24变为“开”状态。此外,头部用RF线圈22经由电缆21与可动顶板13上所具备的连接器14相连接。接着,将支架17在支架17的移动方向D3上进行运动以退避。从而,臂20离开顶板16加以退避,对顶板16向支架17上的装卸和臂20的退避进行识别的开关23变为“关”状态。这样就完成了被检体O的成像准备。对顶板16向支架17上的装卸和臂20的退避进行识别的开关23以及对担架15的顶板16向可动顶板13上的装卸进行识别的开关24,经由配线与架台2的操作面板9相连接。并且,能够在从开关23和开关24向操作面板9输出了示出担架15的顶板16从支架17的臂20脱离而臂20退避,并且顶板16被设置在可动顶板13上的信号时,利用操作面板9的操作,使已设置有担架15的顶板16的可动顶板13移动到架台2的摄像区域8中。S卩,利用操作面板9的操作控制诊视床驱动装置10。并且,诊视床驱动装置10使可动顶板13向移动方向D2移动,送入到架台2内的摄像区域8中。从而,设置有头部用RF线圈22和被检体O的顶板16,与可动顶板13 —同被送入到架台2内的摄像区域8中。可以在顶板16的支撑部19上形成散热片,所述散热片将由配置在架台2内的与诊视床相对一侧的风扇送来的风引导到被检体O —侧。图6是形成在图I所示的顶板16的支撑部19上的散热片的放大剖视图。图I和图6示出了在支撑部19上设置具有向设置板18侧倾斜的斜度的面19A而形成了散热片的例子。即,如图I和图6所示,可以使支撑部19的与设置板18的宽度方向W垂直的截面形状成为具有斜度的形状,所述斜度用于在移动可动顶板13时朝向头部用RF线圈22内的被检体O送风。这样就能够制成在可动顶板13向移动方向D2移动期间朝向被检体O的空气流动,让被检体O感到爽快。并且,当已设置了头部用RF线圈22和被检体O的顶板16被配置在了架台2内的摄像区域8中时,就可以开始被检体O的成像。控制系统4具备通过控制静磁场用磁铁5、梯度磁场线圈6、WB线圈7、接收用RF线圈和诊视床驱动装置10等硬件来根据摄像条件从被检体O收集NMR信号的功能、以及对 收集到的NMR信号进行包括图像重构处理在内的数据处理并生成被检体O的MR图像数据的功能。即,在磁共振成像装置I中具备作为成像单元的功能,所述成像单元利用控制系统4以及静磁场用磁铁5、梯度磁场线圈6、WB线圈7、接收用RF线圈和诊视床驱动装置10等硬件执行被检体O的成像。并且,当控制系统4向各结构要素输出控制信号时,静磁场用磁铁5和梯度磁场线圈6在摄像区域8中形成静磁场和梯度磁场,WB线圈7朝向被检体O发送RF磁场脉冲。这样,在被检体O内产生的NMR信号就被头部用RF线圈22接收。头部用RF线圈22经电缆21和可动顶板13上的连接器14,向控制系统4输出所接收到的NMR信号。于是,控制系统4能够利用针对NMR信号的数据处理来生成被检体O的头部中的MR图像数据。并且,将生成的MR图像数据提供给诊断使用。即,如上所述的担架15的顶板16使被检体O的头部侧的支撑位置成为高于架台2的开口部的最下部2A的位置,使得即使架台2与诊视床3之间的间隙D较小,也能够用支架17的臂20进行支撑。因此,不用在磁共振成像装置I的架台2与诊视床3之间设置宽阔的空间,就能够使用支架17将上述担架15的顶板16设置在诊视床3的固定顶板11上。特别是,即使是在刚性确保很重要的固定顶板11上具备连接器14的诊视床3,也能够在使诊视床3接近架台2的状态下,使用支架17,在固定顶板11上设置顶板16。其结果,能够由使用了上述顶板16的磁共振成像装置1,在碰撞更少的稳定状态下进行被检体O的成像。此外,担架15的顶板16还具有不与诊视床3侧的可动顶板13上的连接器14和接收用RF线圈相干扰的结构。因此,相对于具备RF线圈用连接器14的诊视床3而言,不具备RF线圈用连接器14的诊视床当然也能够适用。(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顶板16的支撑部19的形状、数量和位置也可以与图I至图4所示的方式不同。图7是示出图I所示的顶板16的支撑部19的第一变形例的结构图。如图7所示,也可以在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拱状的支撑部19来构成顶板16。如果这样地构成顶板16,则可以使第一支撑位置SI和第二支撑位置S2的高度相同,从而使支架17的结构简化。加之,由于在离开设置板18重心的2处的第一支撑位置SI和第二支撑位置S2上支撑顶板16,因此能够由支架17稳定地运送顶板16。
图8是示出图I所示的顶板16的支撑部19的第二变形例的结构图。如图8所示,也可以在设置板18上设置不是拱形状的支撑部19来构成顶板16。图8示出了在设置板18的架台2侧的端部设置了从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L看时具有C型臂形状的支撑部19的例子。如果将支撑部19设为这样的结构,则能够进一步避免支撑部19与其他结构物的干扰,能够使臂20的退避或头部用RF线圈22的设置更容易。此外,也可以在设置板18的期望位置上设置具有多个C型臂形状的支撑部19。(第二实施方式)图9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涉及的担架的顶板的主视图。此外,图10是图9所示的顶板16A的俯视图。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顶板16A中,支撑部19的结构和位置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顶板16不同。关于其他结构和作用,与第一实施方式中的顶板16相同。从而,仅对支撑部19 的结构和位置进行说明,省略对其他结构和作用的说明。图9和图10示出了使用具备2条臂20A和臂20B的支架17,将顶板16A设置在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上的状态。如图9和图10所示,可以将支撑部19设置得比与架台2相反一侧的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端部更靠内侧。从而,与架台2相反一侧的支撑部19的支撑位置成为高于设置板18的位置。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支撑部19成为将2片板状部件接合成直角的结构。即,支撑部19由截面为反L字形的板状部件构成。图11是示出图10所示的顶板16A的变形例的俯视图。只要支撑位置比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端部靠内侧,就不限于图10所示的例子,可以使支撑部19成为各种各样的结构。例如,如图11所示,可以将反L字形的2个棒状或者板状部件作为支撑部19,固定在设置板18的与架台2相反一侧的端部。图12是示出图9所示的顶板16A用的支架17的结构的立体图。在使支撑部19成为这种结构时,支架17的结构成为与支撑部19的结构相对应的结构。具体而言,支架17如图12所示地成为具有高度互不相同的2条臂20A和臂20B的结构。该情况下,一个臂20A发挥用于在第一支撑位置SI上支撑顶板16A的第一支撑部的作用。此外,另一个臂20B发挥用于在比第一支撑位置高的第二支撑位置上支撑顶板16A的第二支撑部的作用。此外,通过至少将发挥第二支撑部作用的臂20B的结构设为悬臂结构,能够使用支架17,从一个方向向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上设置顶板16A后,使支架17退避。在图12所示的例子中,发挥第二支撑部作用的臂20B具有反L字形的形状。根据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顶板16A,与架台2相反一侧的设置板18的端部下表面不成为支架17的支撑面。从而,不用使设置板18向可动顶板13的长度方向突出,就能使用支架17来将设置板18设置在诊视床3的可动顶板13上。其结果,能够缩短顶板16A的长度,实现小型化。再有,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支撑部19上设置用于形成朝向被检体O的空气流动的整流机构。(第二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13是示出图9所示的顶板16A和支架17的变形例的结构图。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在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两端分别设置支撑部19来构成顶板16A。如果这样地构成顶板16A,可以使2条臂20A和20B的高度相同,从而使支架17的结构简化。并不限于图13所示的例子,也可以仅在设置板18的架台2 —侧设置支撑部19。即,可以以使支撑位置比设置板18的长度方向端部靠内侧的方式,在设置板18的两端的至少一端设置支撑部19来构成顶板16A。这样能够缩短顶板16A的长度,实现小型化。(其他实施方式)以上记载了特定的实施方式,但所记载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例,并不限定发明范围。在此记载的新的方法和装置可以以其他各种各样的方式进行实施。此外,在此记载的方法和装置的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发明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各样的省略、置换和变更。附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价物包含在发明范围和主旨内,并且包括象这样的各种各样的方 式和变形例。
权利要求
1.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具有 设置板,用于设置被检体;和 支撑部,以高于所述设置板的位置设置在所述设置板上。
2.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以使支撑位置比所述设置板的长度方向端部更靠外侧的方式,形成所述支撑部。
3.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以使支撑位置比所述设置板的长度方向端部更靠内侧的方式,形成所述支撑部。
4.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从所述设置板的长度方向看时成为拱状。
5.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设置板的长度方向一端, 所述设置板在所述长度方向的另一端的、没有设置有所述被检体的一侧的面上形成支撑面。
6.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所述支撑部设置在所述设置板的长度方向两端。
7.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所述支撑部形成为,从所述设置板的厚度方向看时成为以所述设置板的端部侧作为顶点的拱状。
8.根据权利要求I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 在所述设置板上设置有缺口或开口部,该缺口或开口部用于避免与高频线圈用连接器之间的干扰。
9.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具有 第一支撑部,用于在第一支撑位置上支撑顶板;和 第二支撑部,用于在高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的第二支撑位置上支撑所述顶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支撑部具有悬臂结构。
11.一种磁共振成像装置,具备 权利要求I所述的顶板; 诊视床,使设置有被检体的所述顶板向架台内移动;和 成像单元,从所述被检体收集磁共振信号,利用针对收集到的所述磁共振信号进行的图像重构处理,来生成所述被检体的图像数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磁共振成像装置, 所述成像单元构成为,使用与所述诊视床上具备的连接器相连接的高频线圈接收所述磁共振信号。
全文摘要
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用顶板具备用于设置被检体的设置板和支撑部。将所述支撑部以高于所述设置板的位置设置在所述设置板上。此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的顶板设置用支架具有第一支撑部和第二支撑部。第一支撑部在第一支撑位置上支撑顶板。第二支撑部在高于所述第一支撑位置的第二支撑位置上支撑所述顶板。此外,实施方式涉及的磁共振成像装置具备所述顶板、诊视床和成像单元。
文档编号A61B5/055GK102811662SQ201280000411
公开日2012年12月5日 申请日期2012年3月29日 优先权日2011年3月30日
发明者高森博光 申请人:株式会社东芝, 东芝医疗系统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