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26804阅读:43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
背景技术
黄褐斑是一种常见的获得性色素增多性皮肤病,皮损多呈蝶形分布,常见于中青年妇女。因其严重影响美观,现已成为医学和美容界共同面临的难题之一。目前现代医学对其病因尚不完全清楚,认为可能与内分泌、遗传、妊娠、日光、微生态平衡及劣质化妆品等因素有关,无特殊治疗方法。经过发明人的长期实践得出,中药治肝气郁滞型黄褐斑具有较好作用,取得不错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效果好、有效率高、对人体无毒副作用的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本发明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根据中医药理论,利用中药独特的药性,采用大山黧豆、柴胡、八角、莳萝子、瓜萎皮、桔核、素馨花、小叶爱楠、麦冬、五香血藤,凤尾参按照一定的配伍要求,经过加工制成。制备本发明中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大山黧豆30-40份、柴胡20-30份、八角20-30份、莳萝子20-30份、瓜楼皮15-25份、桔核15-25份、素馨花15-25份、小叶爱楠10-15份、麦冬10-15份、五香血藤8-15份,凤尾参8_12份。本发明中药原料药的最佳重量份为:大山黧豆35份、柴胡25份、八角25份、莳萝子25份、瓜楼皮20份、桔核20份、素馨花20份、小叶爱楠12份、麦冬12份、五香血藤10份,凤尾参10份。本发明中药的药理作用如下:大山黧豆:辛、温,归肝经。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用于痛经,月经不调等症。柴胡:苦、辛、微寒,归肝、胆经。疏散退热,疏肝解郁。用于肝郁气滞、胸胁疼痛。八角:辛、甘、温。归肝、肾、脾、胃经。散寒、理气、止痛。用于寒疝腹痛,腰膝冷痛、畏寒呕吐、寒湿脚气等。莳萝子:辛、温。归脾、胃、肝、肾经。温脾开胃;散寒暖肝;理气止痛。用于腹中冷痛;胁肋胀满;呕逆食少;寒疝。瓜萎皮:甘、苦、寒。归肺、胃经。清肺化痰,利气宽胸散结。用于肺热咳嗽,胸胁痞痛,咽喉肿痛,乳癖乳痈等症。桔核:平、苦,归肝、肾经。理气、散结、止痛。用于小肠疝气,睾丸肿痛,乳痈肿痛。素馨花:苦、平。疏肝解郁,行气止痛。用于肝郁气滞所致的胁肋脘腹作痛,下痢腹痛等症。小叶爱楠:淡、凉。归心、肝、肾经。清热、利湿、祛瘀。用于黄疸型肝炎,水肿,风湿痹痛,胃院疼痛,跌打损伤, 月经不调,无名肿毒等。
麦冬:甘、微苦、微寒。归肺、胃、心经。滋阴润肺,益胃生津,清心除烦。主治肺燥干咳,阴虚,津伤口渴,心烦失眠等证。五香血藤:酸、温。归肝、肺、肾经。舒筋活血,理气止痛,健脾消食,敛肺生津,临床用于跌打损伤,骨折,劳伤,风湿腰痛,关节酸痛,食积停滞,胃痛,腹胀,久咳气短,津少口渴,月经不调,小儿遗尿等。凤尾参:甘、微苦、温。补气血,强筋骨,健脾胃。用于头晕耳鸣,心慌气短,手足痿软,筋骨疼痛,支气管炎,小儿食积,营养不良。

黄褐斑属于中医学“黧黑斑”的范畴,会因情志不畅,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以致颜面气血失和而生。本发明中南蛇藤根大山黧豆疏肝理气,调经止痛,为君药,柴胡疏肝解郁,八角理气,止痛,莳萝子散寒暖肝,为臣药,瓜萎皮利气宽胸,桔核理气散结、素馨花行气止痛,小叶爱楠清热、祛瘀,麦冬滋阴生津,五香血藤理气健脾,凤尾参补气血。诸药合用共奏疏肝理气,行气止痛,祛瘀补气,解毒消斑之功效,经过临床实践发现,对肝气郁滞型黄褐斑具有独特的疗效。本发明中药于2007年至2011年临床观察肝气郁滞型黄褐斑39例患者,临床报告如下:1、一般资料39例患者中,年龄25-63岁,平均年龄43岁,全部为女性。2、诊断标准诊断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面部淡褐色至深褐色、界限清楚的斑片,通常对称性分布,无炎症表现及鳞屑;无明显自觉症状;女性多发,主要发生在青春期后;病情可有季节性,常夏重冬轻。肝气郁滞症状可见两胁胀痛,心烦易怒,暖气,常因情志因素诱发,经前乳房胀痛,头痛以两侧尤甚,失眠多梦,面色晦暗,舌红、两边有瘀点等症状。3、排除标准妊娠或哺乳期妇女;合并有肝脏、心血管疾患者;恶性肿瘤患者;4周内曾系统治疗过患者;治疗期间中止治疗或更换药物、方法者;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影响疗效判断者。4、治疗方法4.1处方:大山黧豆35g、柴胡25g、八角25g、莳萝子25g、瓜萎皮20g、桔核20g、素馨花20g、小叶爱楠12g、麦冬12g、五香血藤10g,凤尾参10g。4.2制备及使用方法:上述药物按常规工艺制成汤剂,每日I剂,每日2次,21天为I疗程。治疗期间注意防晒,忌服避孕药,不滥用化妆品,避免精神紧张。5、治疗结果:5.1参照《中医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治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 90%,颜色基本消失;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 0.8。显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 60%,颜色明显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 0.5。好转: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 30%,颜色变淡;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 0.3。无效:肉眼视色斑面积消退< 30%,颜色变化不明显;评分法计算,治疗后下降指数成≤0。5.2评分方法和标准皮损面积评分:0为无皮损;1为面积< 2cm2时;2为面积2cm2_4cm2时;3为皮损面积> 4cm2时。皮损颜色评分:0为正常肤色;1为淡褐色;2为褐色;3为深褐色。总积分=面积评分+颜色评分。评分法下降指数计算方法:下降指数=(治疗前总积分-治疗后总积分)/治疗前总积分。5.3结果:39例患者中,治愈19例(48.7% ),显效10例(25.6% ),好转6例(15.4% ),无效4例(10.3% ),总有效率为89.7%。6、典型病例6.1王某,女,41岁,面部出现黄褐斑,颜色逐渐加深,遍及额、颊、鼻、口周等,呈点片状,对称性发生,无鳞屑,无痒感,舌质暗红,有瘀点,苔薄白,脉弦涩。诊断为肝气郁滞型黄褐斑。服用本发明药物,治疗I个疗程,症状明显减轻,面部黑斑已部分减退,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半年后随访无复发。6.2赵某,女,39岁,面部出现黄褐斑,且逐年加重,上至眉弓线上1cm,下至嘴角沿线,内侧线上点起于眉中,中点在鼻梁外侧,外侧线上点在太阳穴,沿颧骨外侧,呈现深褐色一片,对称性。诊断为肝气郁滞型黄褐斑。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I剂,I个疗程后,肝气郁滞型黄褐斑即开始消散,范围缩小,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一年后随访无复发。6.3乔某,女,35岁,面部起斑,伴纳食不香,困倦乏力,夜寐欠安,大便时溏。月经先期、量多、色暗有血块,舌淡嫩有齿痕,苔黄,脉缓。现面颊、双颧可见地图状黄褐色斑片。诊断为肝气郁滞型黄褐斑。服用本发明药物,每日I剂,I个疗程后,褐斑颜色变淡,睡眠稍好,疲乏减轻,月经血量较前减少,舌淡,苔白,脉缓。继续服用2个疗程,痊愈,继续服用I个疗程巩固,一年后随访无复发。
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下述该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对本发明没有限制。实施例1, 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是由大山黧豆30g、柴胡20g、八角20g、莳萝子20g、瓜萎皮15g、桔核15g、素馨花15g、小叶爱楠10g、麦冬10g、五香血藤8g,凤尾参8g制成。实施例2,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是由大山黧豆35g、柴胡25g、八角25g、莳萝子25g、瓜萎皮20g、桔核20g、素馨花20g、小叶爱楠12g、麦冬12g、五香血藤10g,凤尾参10g制成。实施例3,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组合物,是由大山黧豆40g、柴胡30g、八角30g、莳萝子30g、瓜萎皮25g、桔核25g、素馨花25g、小叶爱楠15g、麦冬15g、五香血藤15g,凤尾参12g制成。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大山黧豆30-40份、柴胡20-30份、八角20-30份、莳萝子20-30份、瓜楼皮15-25份、桔核15-25份、素馨花15-25份、小叶爱楠10-15份、麦冬10-15份、五香血藤8_15份,凤尾参8-12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下述原料药制成: 大山黧豆35份、柴胡25份、八角25份、莳萝子25份、瓜楼皮20份、桔核20份、素馨花20份、小叶爱 楠12份、麦冬12份、五香血藤10份,凤尾参10份。
全文摘要
一种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的中药,该中药是由大山黧豆、柴胡、八角、莳萝子、瓜蒌皮、桔核、素馨花、小叶爱楠、麦冬、五香血藤,凤尾参制成。临床可用于治疗肝气郁滞型黄褐斑。
文档编号A61P17/00GK103142840SQ20131010012
公开日2013年6月12日 申请日期2013年3月13日 优先权日2013年3月13日
发明者王爱华, 张玲玲 申请人:王爱华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