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70049阅读:6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所述中药组合物由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按其重量份数计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芷7-12份、细辛6-15份、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将上述中药乙醇提取后制备成软膏剂型,表面镇痛时间快速,镇痛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穿刺过程中镇痛,实用、方便、安全,易被患者认可和接受,能满足人们对生命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专利说明】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尤其是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在临床操作中,各种穿刺技术如肌肉注射、采血、深静脉穿刺等,都会给患者造成一定痛苦,尤其是痛阈较低的人。护理学认为,舒适是没有病痛折磨,心情愉悦,精神放松的良好体验,任何破坏这种状态的原因都可以造成不舒适,而不舒适的最高程度就是疼痛。针刺引起的疼痛为末梢性浅表痛,有精确的定位,并且产生肌肉运动,多呈局限性。由于没有最佳镇痛方式,长期以来针剌痛尚未得到满意的治疗,目前西医临床将恩纳霜应用于静脉留置穿刺后及静脉置管输液等的镇痛,取得一定效果。恩纳霜由利多卡因和丙胺卡因两种局麻药混合而成,起效时间为I小时,但西药镇痛药往往副作用较大,存在过敏等急性皮肤毒性风险。中药表面镇痛剂现阶段已经在口腔、美容、骨科、癌症、皮肤病等学科领域进行应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而中药表面镇痛技术应用于各种穿刺痛尚未见报道。
[0003]我国中草药资源丰富,通过对传统中草药进行合理筛选和组方,研发出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制剂作为穿刺的首选镇痛药物具有非常重要的生产实践意义。

【发明内容】

[0004]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
[0005]本发明所要解决的另一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
[0006]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0007]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按其重量份数计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 芷7-12份、细辛6-15份、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
[0008]优选的,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方法得到的:
[0009](I)按重量份数称取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芷7-12份、细辛6-15份、 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为原料,混合均匀;
[0010](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4-8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11](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2.30-7.18g生药/g浓缩浸膏。
[0012]优选的,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按其重量份数计洋金花10份、生草乌10份、白芷10份、细辛10份、天南星10份、苏木20份。
[0013]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14](I)按重量份数称取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芷7-12份、细辛6_15份、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为原料,混合均匀;
[0015](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4-8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16](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2.30-7.18g生药/g浓缩浸膏。
[0017]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8]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将传统中药合理组方,表面镇痛时间快速, 镇痛效果显著,可广泛应用于穿刺过程中镇痛,实用、方便、安全,易被患者认可和接受,能满足人们对生命质量高标准的要求,在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作为护理技术,能很好的适应现代护理模式发展的需要,符合病人对健康、舒适的要求,对塑造医院现代文明形象,实施生理、心理以及社会各层面的整体护理,促进医学模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其制备方法简单,适合规模化工业生产的需要。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所述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0020]实施例1
[0021 ] 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其中,洋金花10g、生草乌10g、白芷10g、细辛10g、天南星10g、苏木20g。
[0022]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23](I)称取洋金花10g、生草乌10g、白芷10g、细辛10g、天南星10g、苏木20g为原料, 混合均匀;
`[0024](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5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25](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6.916g生药/g浓缩浸膏。
[0026]实施例2
[0027]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其中,洋金花5g、生草乌15g、白芷12g、细辛6g、天南星12g、苏木15g。
[0028]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29](I)称取洋金花5g、生草乌15g、白芷12g、细辛6g、天南星12g、苏木15g为原料, 混合均匀;
[0030](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8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31](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2.30g生药/g浓缩浸膏。
[0032]实施例3
[0033]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其中,洋金花15g、生草乌8g、白芷7g、细辛15g、天南星8g、苏木25g。
[0034]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35](I)称取洋金花15g、生草乌8g、白芷7g、细辛15g、天南星8g、苏木25g为原料,混合均匀;
[0036](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4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37](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7.18g生药/g浓缩浸膏。
[0038]实施例4
[0039]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其中,洋金花7g、生草乌12g、白芷8g、细辛7g、天南星llg、苏木23g。
[0040]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41](1)称取洋金花7g、生草乌12g、白芷8g、细辛7g、天南星llg、苏木23g为原料,混合均匀;
[0042](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7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43](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6.78g生药/g浓缩浸膏。
[0044]实施例5
[0045]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和苏木组成,其中,洋金花13g、生草乌12g、白芷9g、细辛12g、天南星9g、苏木17g。
[0046]上述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具体制备步骤如下:
[0047](I)称取洋金花13g、生草乌12g、白芷9g、细辛12g、天南星9g、苏木17g为原料, 混合均匀;
[0048](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4-8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
[0049](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5.16g生药/g浓缩浸膏。
[0050]实施例1-5之一所述中药材均为市售产品,将各组分用量按照相同比例增加或减少,所得各组分的重量份数关系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0051]本发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组方原理是:方中洋金花祛风解痉止痛,具有麻醉止痛的作用,洋金花总生物碱具有明显的降低氧自由基的作用和显著增强机体抗氧化的能力, 可能通过清除氧自由基的途径而达到减轻疼痛,洋金花还具有抑制胆碱能神经作用,可以缓解肌肉痉挛、减轻疼痛;生草乌祛风除湿,温散止痛,其有效成分乌头碱、次乌头碱对电刺激鼠甩尾或热板法引起的疼痛反应均有镇痛作用,乌头碱对皮肤黏膜的感觉神经末梢产生刺激作用,有痒、热感,然后抑制而呈局部麻醉作用,且生草乌中分离出的双酯型二萜生物碱有明显的镇痛麻醉作用;白芷解表散寒,祛风止痛;细辛祛风散寒、通窍止痛;天南星祛风止痉,散结止痛;苏木活血通经,祛瘀止痛。诸药合用,相互协同增效,温经散寒通络、活血祛风止痛,表面镇痛效果突出,尤其采用实施例1所述配比,消肿止痛的功效极为显著。
[0052]临床试验例:
[0053]试验例I三种配方中药镇痛液方剂体外镇痛作用比较研究
[0054]1.材料
[0055]1.1实验动物:KM小鼠,雌性,18.0g — 22.0g,购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CXK -(军)2009-003。
[0056]实验药物:
[0057]1.2.11号方剂:由冰片、细辛、薄荷、樟脑、透骨草、洋金花组成,其中,冰片10g、细辛20g、薄荷10g、樟脑2g、透骨草30g、洋金花IOg,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制成棕色膏状物,规格:3.459g生药/g浓缩浸膏。
[0058] 1.2.22号方剂: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天南星、苏木组成,其中,洋金花 10g、生草乌10g、白芷10g、细辛10g、天南星10g、苏木20g,同实施例1,为棕色膏状物,规格:6.916g生药/g浓缩浸膏。
[0059]1.2.33号方剂:由细辛、冰片、元胡、草乌、川椒、灵仙、薄荷、全蝎、蜈蚣组成,其中,细辛10g、冰片2g、元胡10g、草乌10g、川椒10g、灵仙10g、薄荷10g、全蝎10g、蜈虫公2g,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制成棕色膏状物,规格:4.845g生药/g浓缩浸膏。
[0060]1.2.4已知对照药:扶他林(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诺华制药,批号:X1680。
[0061]1.3实验设备:热板镇痛仪,甩尾镇痛仪(ANALGESIA TEST Tai 1-flick Type.812)。
[0062]2.方法
[0063]2.1热板镇痛法:
[0064]筛选合格动物:取18g — 22g雌性小鼠,调节恒温装置使水温控制在 55.(TC ±0.5°C,每次I只放在热板上,记录小鼠自放在热板上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秒) 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添后足时间小于5秒或大于30秒或跳跃者弃之不用。将合格小鼠按照痛阈值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8组,重复测其正常痛阈值,取两次正常痛阈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基础痛阈值。
[0065]观察药物作用: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受试小鼠双后足。测试前5min用清水将受试物洗脱以避免药膏对热传导的干扰,用干棉球拭干水分。各组受试物规格及涂药量见表1。给药后20min和60min分别测定小鼠痛阈值。为防止足部烫伤,若痛阈值超过60s,即停止测试而按60s计。计算痛阈变化百分率:痛阈变化百分率=[(药后痛阈值一基础痛阈值)/ 基础痛阈值]X 100%。
[0066]2.2甩尾镇痛法:
[0067]筛选合格动物:选择体重20g~22g小鼠,分别置于小鼠固定器内,使其不能自由活动而鼠尾由筒后盖的中心孔穿出置于甩尾镇痛仪上,待动物安静后开始实验。调节功率为1.5档,记录自开始照射至小鼠甩尾或尾部移动的时间作为痛阈值。连续测定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痛阈。剔除甩尾时间少于3s或大于IOs的小鼠。
[0068]观察药物作用:由于小鼠热板实验结果表明,3种外用膏剂的高剂量镇痛效果均不及低剂量组,因此对本次甩尾实验的剂量做相应调整,设定两个剂量组分别为原样品与水2: I稀释剂量组和原样品与水1:1的稀释剂量组。具体剂量规格见表2。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小鼠尾部,给药后Ih观察小鼠甩尾时间。测试中,若照射12.5s仍不甩尾时,即中断照射,以免局部烫伤,并以12.5s计算。将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计算痛阈变化百分率,以评定药物的镇痛效应。
[0069]痛阈变化百分率=[(给药后痛阈值一基础痛阈值)/基础痛阈值]X 100%。
[0070]2.3统计方法:试验统计数据以1±5表示,对所获得的上述试验指标
[0071]数据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作方差分析。
[0072]3.结果
[0073]3.1热板镇痛法:
[0074]从对照组数据可见,小鼠痛阈值变化与其接触热板次数有关,接触次数越多,痛阈值逐渐降低。药后20min和60min,与对照组比较,3个方剂的低剂量组痛阈值均有延长的趋势,说明该药可抑制小鼠对热板的痛觉感应,但该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方剂的高剂量组对痛阈值及痛阈变化率的影响均不及低剂量组,考虑到高剂量组的药膏制剂延展性不佳,涂抹于被测部位后其透皮吸收作用反而不如稀释样品。数据见表3。
[0075]3.2甩尾镇痛法:
[0076]从对照组数据可见,小鼠甩尾潜伏期与其接受热刺激次数有关,刺激次数越多,痛阈值逐渐降低,潜伏期缩短。药后60min,与对照组比较,2号方3.458g生药/g膏剂量组痛阈值明显延长(P〈0.05 ),痛阈变化率明显增加(P〈0.05 ),其余各受试组小鼠痛阈值与对照组比较也有延长趋势,但该趋势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4。
[0077]4.结论
[0078]通过对3种中药的小鼠热板和甩尾实验数据分析,可见2号方剂较1、3号方剂镇痛效果明显。
[0079]热板镇痛实验中,高剂量组镇痛效果均不如低剂量组,考虑与高剂量样品浓度偏高,延展性不佳,涂抹于被测处反而不利于透皮吸收。在甩尾实验中,将各剂量做相应调整后,除2号方高剂量组镇痛效果不如低剂量组,I号方和3号方高剂量组痛阈值变化率均高于低剂量组。
[0080]本次实验的样品为纯中药提取浸膏。如果按照中药外用膏剂的制备工艺,加入相宜的基质,使其溶解性更好、更易于涂抹均匀。可考虑加入透皮吸收促进剂,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快速吸收,更充分地发挥药效作用。
[0081]试验例22号方剂机制研究
[0082]材料
[0083]1.1实验动物:KM小鼠,雌性,18.0g — 22.0g,购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卫生学环境医学研究所动物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CXK -(军)2009-003。
[0084]实验药物:
[0085]1.2.12号镇痛方,棕色膏状物,规格:5.18g生药/g膏,由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制剂室提供。
[0086]1.2.2已知对照药:扶他林(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诺华制药,批号:X1680。
[0087]1.3实验设备:热板镇痛仪,甩尾镇痛仪(ANALGESIA TEST Tail-flick Type.812)。
[0088]2.方法
[0089]2.1热板镇痛法:
[0090]筛选合格动物:取体重18.0g - 22.0g雌性小鼠,调节恒温装置使水温控制在 55.(TC ±0.5°C,每次I只放在热板上,小鼠自放在热板上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痛阈值小于5秒或大于30秒或跳跃者,弃之不用。重复测其正常痛阈值, 取两次正常痛阈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基础痛阈值。
[0091]镇痛作用观察:将合格小鼠按照痛阈值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 扶他林组、2号方5.18g生药/g膏组、3.45g生药/g膏组、2.30g生药/g膏组,每组10只。 样品稀释方法和给药方法见表1。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受试小鼠双后足。测试前5min用清水将受试物洗脱以避免药膏对热传导的干扰,用干棉球拭干水分。给药后20min和60min分别测定小鼠痛阈值。为防止足部烫伤,若痛阈值超过60s,即停止测试而按60s计。计算痛阈变化百分率:痛阈变化百分率=(药后痛阈值一基础痛阈值)/基础痛阈值X 100%.见表5。
[0092]2.2甩尾镇痛法:
[0093]筛选合格动物:选择体重18.0g~22.0g小鼠,分别置于小鼠固定器内,使其不能自由活动,鼠尾由筒后盖的中心孔穿出置于甩尾镇痛仪上,待动物安静后开始实验。调节功率为1.5档,记录自开始照射至小鼠甩尾或尾部移动的时间作为痛阈值。连续测定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痛阈。剔除甩尾时间少于3s或大于IOs的小鼠。
[0094]镇痛作用观察:将合格小鼠按照痛阈值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 扶他林组、2号方5.18g生药/g膏组、3.45g生药/g膏组、2.30g生药/g膏组,每组10只。 样品稀释方法和给药方法见表1。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小鼠尾部,给药后20min和60min观察小鼠甩尾时间。测试中,若照射12.5s仍不甩尾时,即中断照射,以免局部烫伤,并以12.5s 计算。将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计算痛阈变化百分率,以评定药物的镇痛效应。
[0095]痛阈变化百分率=(给药后痛阈值一基础痛阈值)/基础痛阈值X 100%。
[0096]2.3统计方法:试验统计数据以表示,对所获得的上述试验指标
[0097]数据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作方差分析。
[0098]3.结果
[0099]3.1热板镇痛 法:
[0100]从给药后20min和60min各组痛阈值分析,小鼠在热板舔足痛阈值与其接受热刺激次数有关,即随着刺激次数增多,痛阈值呈生理性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未见明显差异(PM).05)。数据见表6。
[0101]3.2甩尾镇痛法:
[0102]给药后20min和60min,对照组痛阈值呈缩短趋势,其余各给药组痛阈值均延长。 对痛阈变化率进行统计学分析,2号镇痛药方2.30,5.18g生药/g膏剂量组20min痛阈变化率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P〈0.05),60min痛阈变化率较对照组有延长趋势,但该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数据见表7。
[0103]4.结论
[0104]运用小鼠热板镇痛法和甩尾镇痛法,观察2号外用镇痛药局部给药后20min和 60min的镇痛作用。在热板镇痛试验中,未见药物有明显镇痛作用。在甩尾镇痛试验中,药后20min时2.30g生药/g膏组、5.18g生药/g膏剂量组镇痛作用明显。
[0105]试验例32号方剂与利多卡因乳膏镇痛作用比较
[0106]1.材料
[0107]1.1实验动物:KM小鼠,雌性,18.0g — 22.0g,购自北京大学医学部实验动物科学部,许可证号:SCXK (京)2006-0008。
[0108]1.2动物实验室:屏障环境,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 (津)2011-0003。由北京科澳协力饲料有限公司提供符合国家标准的动物饲料。动物饮用纯净水。
[0109]1.3实验药物:
[0110]1.3.12号镇痛方,棕色膏状物,规格:6.65g生药/g膏,由天津市医药科学研究所制剂室提供。[0111]1.3.2已知对照药: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北京紫光制药有限公司,规格:10g/支,批号:1111011。
[0112]1.4实验设备:热板镇痛仪,甩尾镇痛仪(ANALGESIA TEST Tail-flick TyPe.812)。
[0113]2.方法
[0114]2.1热板镇痛法:
[0115]筛选合格动物:取体重18.0g - 22.0g雌性小鼠,调节恒温装置使水温控制在 55.(TC ±0.5°C,每次I只放在热板上,小鼠自放在热板上至出现舔后足所需时间(秒)作为该鼠的痛阈值。凡痛阈值小于5秒或大于30秒或跳跃者,弃之不用。重复测其正常痛阈值, 取两次正常痛阈平均值,作为该鼠给药前基础痛阈值。
[0116]镇痛作用观察:将合格小鼠按照痛阈值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5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利多卡因乳膏对照组、2号镇痛方5.30g生药/g膏组、3.53g生药/g膏组、2.35g生药 /g膏组,每组10只。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受试小鼠双后足,0.1g膏/只。分别将药膏敷于后足部30min和60min,清水洗脱,拭干水分5min后测定痛阈值,(洗脱目的在于避免药膏本身对热传导的干扰)。为防止足部烫伤,若痛阈值超过60s,即停止测试而按60s计。计算痛阈变化百分率:
[0117]痛阈变化百分率=[(药后痛阈值一基础痛阈值)/基础痛阈值]X 100%。
[0118]2.2甩尾镇痛法:
[0119]筛选合格动物:选择体重18.0g~22.0g小鼠,分别置于小鼠固定器内,使其不能自由活动,鼠尾由固定器后盖的中心孔穿出置于甩尾镇痛仪光热刺激位置,待动物安静后开始实验。调节功率为1.5档,记录自开始照射至小鼠甩尾或尾部移动的时间作为痛阈值。 连续测定2次,取其平均值作为基础痛阈。剔除甩尾时间少于3s或大于IOs的小鼠。
[0120]镇痛作用观察:将合格小鼠按照痛阈值分层随机的方法分为5组,分别为对照组、 利多卡因乳膏组、2号镇痛方5.30g生药/g膏组、3.53g生药/g膏组、2.35g生药/g膏组, 每组10只。将药物均匀涂抹于受试小鼠尾根部至尾尖1/3处,0.1g膏/只,空白对照组涂抹`生理盐水。分别将药膏敷于尾部30min和60min后,清水洗脱,拭干水分5min后测定痛阈值。测试中,若照射12.5s仍不甩尾时,即中断照射,以免局部烫伤,并以12.5s计算。将给药前、后的痛阈变化计算痛阈变化百分率,以评定药物的镇痛效应。
[0121]痛阈变化百分率=[(给药后痛阈值一基础痛阈值)/基础痛阈值]X 100%。
[0122]2.3统计方法:试验统计数据以表示,对所获得的上述试验指标数据用 SPSS11.5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各给药组与对照组比较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3个剂量中药药膏与利多卡因软膏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
[0123]3.结果
[0124]3.1热板镇痛法
[0125]从给药后30min和60min各组痛阈值分析,小鼠热板舔足痛阈值与其接受热刺激次数有关,随刺激次数增多,痛阈值呈生理性降低。除利多卡因乳膏组药后30min痛阈值增加,其余各组均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各给药组均未见明显差异(P>0.05)。数据见表8和表 9。
[0126]3.2甩尾镇痛法[0127]给药后30min,各给药组痛阈值均延长,以中药复方表面镇痛药膏5. 30g生药/g膏组、3. 53g生药/g膏最明显,其痛阈值变化率较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意义 (P〈0. 01、P〈0. 01),此时利多卡因组虽然痛阈值亦有所延长,但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0. 05)。给药后60min数据表明,利多卡因痛阈增长最明显,较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 (P〈0. 05),中药复方表面镇痛药膏各剂量组痛阈值虽亦延长,但与对照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 05)。甩尾实验数据表明,中药复方表面镇痛药膏与利多卡因均有明显镇痛作用, 其作用特点在于,中药复方表面镇痛药膏镇痛起效时间早,而利多卡因乳膏起效时间约为涂药后60min。数据见表10和表11。
[0128]4.结论
[0129]小鼠甩尾镇痛实验表明,2号方剂涂药后30min即表现镇痛作用,5. 40g生药/g膏组与3. 53g生药/g膏镇痛作用相近,该两个浓度组的痛阈值变化率的数据统计差异在同一水平,考虑较高浓度药膏的皮肤吸收和生物利用度不随药膏浓度增加而增加,3. 53g生药/ g膏是较为合理的浓度,这为确定临床剂量提供药理数据参考。
[0130]小鼠热板镇痛实验未见药物有明显镇痛作用,其原因可能与足底表皮与尾部表皮组织结构不同影响药物吸收有关,亦或是该药物的镇痛作用机制与热板镇痛实验方法的机制不相符;关于2号中药方剂与利多卡因起效时间的比较,甩尾镇痛试验数据表明,2号中药方剂镇痛作用明显,起效时间早于利多卡因乳膏。
[0131]试验例22号方剂大鼠急性皮肤毒性试验
[0132]I.材料
[0133]I. I试验药物:2号方剂,棕色膏状物,规格:6. 916g生药/g膏。
[0134]I. 2试验动物:Wistar大鼠,6只/组,雌雄各半。
[0135]2.方法
[0136]2. I给药方 法: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为6组,分别为基质对照组、2号方剂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各2组(即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组),每组6只,雌雄各半。于实验前一天,大鼠背部脱毛,脱毛范围为大鼠体表面积的10%,约10cmX4cm。脱毛24h后,各组动物分别涂擦不同浓度的药膏进行染毒。破损皮肤组大鼠用细砂纸在脱毛部位造成擦伤,以皮肤出现轻度密集渗血点为度,即刻涂药。24h内,动物涂药2次。染毒后,大鼠背部敷以透气薄膜、纱布,并用胶布包扎固定,分笼饲养。24h后用温水去除残留受试液。
[0137]2. 2观察指标:
[0138]2. 2. I详细记录每一动物的全身反应,如动物皮毛、眼睛、粘膜、呼吸、自主活动、行为改变,有无发抖、震颤、流涎、腹泻、懒动、嗜睡、昏迷等症状。每天记录一次,观察期为14d (但如出现毒性反应,应观察毒性的出现至消失时间)。
[0139]2. 2. 2体重:给药前和给药后7d、14d分别记录体重一次。
[0140]2. 2. 3对于死亡的动物、濒于死亡的动物应行尸解。
[0141]3.试验结果:
[0142]未见大鼠出现全身毒性反应。完成皮肤和破损皮肤处未见红肿、出血等刺激反应。
[0143]表1.小鼠热板实验各受试组药物规格、制备方法及给药量
[0144]
【权利要求】
1.一种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洋金花、生草乌、白芷、细辛、 天南星和苏木组成,按其重量份数计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芷7-12份、细辛 6-15份、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是由下述方法得到的:(1)按重量份数称取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芷7-12份、细辛6-15份、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为原料,混合均匀;(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4-8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 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3)浓缩上清液成膏,得到2.30-7.18g生药/g浓缩浸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其重量份数计洋金花10份、生草乌10份、白芷10份、细辛10份、天南星10份、苏木20份。
4.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表面镇痛作用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制备步骤如下:(1)按重量份数称取洋金花5-15份、生草乌8-15份、白芷7-12份、细辛6-15份、天南星8-12份、苏木15-25份为原料,混合均匀;(2)向上述混合中药中加入药材总重量4-8倍量的无水乙醇,加热回流提取120分钟, 静置12小时,滤过,取上清液;(3)浓缩 上清液成膏,得到2.30-7.18g生药/g浓缩浸膏。
【文档编号】A61P29/00GK103585371SQ201310593470
【公开日】2014年2月19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0日
【发明者】田凤石, 熊湘明, 田垚 申请人:田凤石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