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0187阅读:280来源:国知局
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双腔微导管由血管超声导管以及与血管超声导管并联为一体的治疗微导管构成。本发明器械外径小,穿刺导丝容易随超声双腔微导管同步进入病变,双腔微导管有效地增加导丝的操控性。同时本发明能够显示管壁和病变特征,由于两导管为联体,在血管内超声指导导丝穿刺时,穿刺导丝和超声探头的位置相对固定,更容易确定导引导丝和靶目标之间关系,有助于正确把握穿刺方向,能够大大提高导丝进入真腔的成功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专利说明】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慢性闭塞介入治疗的器材,特别是一种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

【背景技术】
[0002]冠心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冠状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病变(CTO)是最严重的一种类型。CTO多指冠状动脉闭塞时间超过3个月的病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病变约占全部冠脉造影的1/3,但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者少于8%,约占全部PCI病例的15%~30%。成功PCI的意义在于可缓解患者心绞痛症状,改善心功能并减少冠状动脉搭桥(CABG)的需要,延长患者寿命。采用介入治疗CTO病变,最大的难题在于导丝难以成功穿越此类病变并成功再入真腔,因此被认为是目前PCI领域最大的障碍和挑战。
[0003]与冠状动脉造影仅可显示血管腔的轮廓相比,血管内超声(intravascularultrasound, IVUS)可较清晰显示血管腔的形态、测量准确,特别是可显示血管壁的结构及病变的特征,在CTO介入治疗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目前IVUS指导的CTO前向导丝通过技术主要有两种=IVUS指导的导丝通过无残端CTO病变的入口技术和IVUS指导的假腔内的导丝穿刺进入真腔。
[0004]IVUS指导的导丝通过无残端CTO病变的入口技术:一般情况下,充分清晰的侧支循环显影有助于识别伴有分支的无残端CTO病变入口,但是有时候单纯依靠侧支循环显像,不能识别CTO的入口,导丝不能正确穿刺闭塞段起点。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分支足够大,IVUS导管可以进入分支,在回撤IVUS导管的过程中,很容易识别CTO起始部的血管轮廓。在IVUS影像指引下,操纵导丝穿刺CTO入口,提高导丝通过的成功率。同时根据IVUS影像学特征还可以判断CTO起始部斑块的硬度,为选择导引导丝提供信息。
[0005]IVUS指导的假腔内的导丝穿刺进入真腔:在CTO介入过程中,导丝常常进入内膜下,形成假腔,导丝不能到达远端真腔,这是手术失败的主要的原因。即使应用标准的平行导丝技术,有时候导丝也会造成假腔撕裂扩大,一旦内膜下假腔延展超过CTO病变的远端,就会影响远端真腔的造影显像。出现这种情况如果没有IVUS通常会不得不终止手术操作。IVUS能够鉴别真腔和假腔。真腔的IVUS特征包括存在分支血管、有内膜和中层组织包绕在管腔周围。而假腔不存在上述IVUS征象。IVUS指导并证实引导导丝从假腔重新穿刺到真腔。目前认为当其他方法失败而又不具备逆向介入条件的,仍有约60%的CTO病变可经过该方法成功地开通。该方法技术被认为是介入治疗CTO的最后武器。但是该方法仍有一定的局限性,血管超声导管和穿刺导丝相分离,超声导管和导丝同时进入闭塞的血管较困难,导丝操作难度大。因为超声导管和导丝位置不固定,每次导丝穿刺前需要再次确定穿刺导丝的位置,然后确定靶目标和穿刺导丝的关系,最后掌握穿刺方向。穿刺准确率下降,操作步骤多,X线暴光率增大,严重影响手术成功率。而且有可能导致闭塞段延长,手术并发症增加,无法推广。
[0006]微导管能够增加导引导丝的操控性,提高导引导丝的穿透能力并便于导丝的更换。是CTO介入中一种非常实用,有效的工具。目前利用双腔微导管调整导丝进入血管真腔尚未见报道。


【发明内容】

[0007]导丝通过是介入成功的基石。在CTO介入病变中的主要障碍是血管闭塞后,无法了解冠脉走形,术者不能正确把握导丝的前进方向。并且血管慢性闭塞后,血栓纤维极化后,质地坚硬。导丝无法穿透病变准确到达远端血管真腔。
[0008]本发明为解决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其他器官管道闭塞的介入再通治疗手术中导丝不易进入真腔的现有技术难题,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09]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双腔微导管由血管超声导管I以及与血管超声导管I并联为一体的治疗微导管2构成。
[0010]所述的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血管超声导管I的前端设有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6,血管超声导管I的末端设有血管超声导管连接插头3,血管超声导管I侧壁上、在距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6端30-40cm位置处设有血管超声导管导丝出口 4 ;治疗微导管2的前端设有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 5,在距离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 5端Imm处设有治疗微导管顶端定位标志7。
[0011]本发明还提供了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其他器官管道闭塞的介入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0012]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取得的技术进步是:
[0013]本发明采用的血管超声导管(Monorail快速交换系统)和治疗微导管(Over-The-Wire整体交换系统)二者联体构成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器械外径小,穿刺导丝容易随超声双腔微导管同步进入病变,双腔微导管有效地增加导丝的操控性。
[0014]对于CTO病变中发病率较高的类型一位于分叉部位无残端CTO病变,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能够提供很好的穿刺平台,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中的血管超声导管沿导丝进入分支,治疗微导管能够增加导引导丝的穿透力,根据导丝的硬度不同,导引导丝穿刺力较单微导管增加了 2至8倍。由于穿刺部位相对固定,导丝还可以获得更好的操控性。血管超声双腔微导管中的血管超声导管能够显现CTO起始部入口结构,有助于术者准确把握导丝穿刺的方向,提高导丝进入CTO病变的成功率。
[0015]对于CTO介入中最常见的难题,导丝进入假腔,需调整进入真腔。采用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血管超声导管跟进入假腔的导引导丝,占据假腔的入口,阻止第二根导丝重复进入假腔。采用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能够提供比单腔微导管高一倍的支撑力。因此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能够大大提高导丝进入真腔的成功率。另外血管超声双腔微导管能够显示管壁和病变特征,能够指导导丝寻找内膜内组织穿刺最终进入真腔,由于两导管为联体,穿刺导丝和超声探头的位置相对固定,更容易确定导引导丝和靶目标之间关系,有助于正确把握穿刺方向,进一步提高手术成功率。
[0016]这种特殊的平行的双腔结构,可用于CTO中重要的技术一双腔微导管的平行导丝技术和双腔微导管的翘翘板技术。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 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其中1-血管超声导管,2-治疗微导管,3-血管超声导管连接插头,4-血管超声导管导丝出口,5-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6-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7-治疗微导管顶端定位标志。

【具体实施方式】
[0018]如图1所示,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该双腔微导管由血管超声导管I以及与血管超声导管I并联为一体的治疗微导管2构成。血管超声导管I的前端设有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6,血管超声导管I的末端设有血管超声导管连接插头3,血管超声导管I侧壁上、在距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6端30-40cm位置处设有血管超声导管导丝出口 4 ;治疗微导管2的前端设有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 5,在距离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 5端Imm处设有治疗微导管顶端定位标志7。本发明还提供了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其他器官管道闭塞的介入再通治疗中的应用。
[0019]其工作原理是:
[0020]介入治疗时,首先将导引导管送入冠脉入口,对于分叉部位无残端CTO病变,将导丝经导引导管送至分支血管,并将血管超声双腔微导管沿导丝送至分叉部位,利用其超声装置,显示血管的入口部位,闭塞起始部位的病变特征,根据超声检查提供的信息,选择合适导丝,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导丝经治疗微导管定向穿刺闭塞病变入口。导丝进入血管内膜下不能进入远端血管真腔,则沿进入内膜下的导丝送入血管超声双腔微导管,同时经治疗微导管送入穿刺导丝,血管超声检查了解管壁结构、病变特征以及穿刺导丝同病变的关系,根据超声提供的信息,选择合适导丝,并对导丝尖端正确塑型。在超声引导下,穿刺导丝经治疗微导管定向穿刺寻找内膜内组织最终进入远端血管真腔。当需要血管超声双腔微导管进入闭塞段时,因闭塞组织坚硬或血管假腔较小等原因而无法进入时,可以采用小口径球囊低压力扩张,然后送入该装置完成介入治疗。
【权利要求】
1.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该双腔微导管由血管超声导管(I)以及与血管超声导管(I)并联为一体的治疗微导管(2)构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其特征在于:血管超声导管(I)的前端设有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6),血管超声导管(I)的末端设有血管超声导管连接插头(3),血管超声导管(I)侧壁上、在距血管超声导管超声探头(6)端30-40cm位置处设有血管超声导管导丝出口(4);治疗微导管(2)的前端设有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5),在距离治疗微导管导丝出口(5) Imm处设有治疗微导管顶端定位标志(7)。
3.血管内超声双腔微导管在冠状动脉,外周动脉以及其他器官管道闭塞的介入再通治疗中的应 用。
【文档编号】A61B8/12GK104068897SQ201410270611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6月17日 优先权日:2014年6月17日
【发明者】汝磊生 申请人:汝磊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