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7669阅读:235来源:国知局
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它包括:支架主体,该支架主体由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圆筒形网状结构,所述支架主体两端各有四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以保证支架能准确释放;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架中段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纤维电纺丝,中段附着纳米纤维电纺丝的起点和止点各有两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帮助支架的释放过程中显影定位,保证支架释放时能使中段部分完全覆盖动脉瘤颈;推送装置。本发明纤维支架能够使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瘤颈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达到载瘤动脉重建目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
【专利说明】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

【背景技术】
[0002]颅内动脉瘤系颅内动脉瘤壁瘤样异常突起。颅内动脉瘤破裂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预后差,总体死亡率为25%,幸存者的致残率也接近50%。
[0003]目前,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和血管内介入治疗。开颅手术夹闭动脉瘤颈的手术难度大、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大。血管内介入治疗相对手术难度小、对病人造成的创伤小,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以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最为常用,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总体预后优于开颅手术。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逐渐成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方法。
[0004]目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主要有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球囊辅助ONYX栓塞技术、带膜支架载瘤动脉重塑技术。
[0005]颅内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技术难以达到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尤其是对于宽颈、梭形、大/巨型动脉瘤,易造成动脉瘤复发。球囊辅助弹簧圈技术并不能解决所有宽颈动脉瘤栓塞问题,通常要求瘤腔/瘤颈比值>1: 1,瘤颈〈4_。支架辅助弹簧圈技术由于支架的限制,增加了微导管到位的难度,同时也为动脉瘤的致密填塞带来困难,主要是因为穿过支架的网眼的微导管不能随意调整位置,出现栓塞死角导致分隔填塞。球囊辅助ONYX栓塞技术栓塞动脉瘤后其占位效应通常不会缓解,而且还会加重,梭形或宽颈动脉瘤用ONYX栓塞后,其裸露的ONYX面积较大,形成血栓的几率明显增高,可出现自发载瘤动脉闭塞和远端血栓栓塞,ONYX通常用在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在穿支血管多的动脉段一般不要用0ΝΥΧ,因为ONYX有时仍然会泄漏,漏出部分会在血流冲击下沿载瘤动脉贴壁爬行,阻塞沿途穿支血管或远端分支。带膜支架载瘤动脉重塑技术要求条件很高,且应用范围比较窄。目前应用于颅内的带膜支架硬度高,顺应性差,对到位段血管要求较高,同时还会阻断沿途分支,其使用受到很大限制。
[0006]综上所述,迫切需求一种医疗器械对现今颅内动脉瘤进行介入治疗。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该纤维支架能够使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瘤颈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达到载瘤动脉重建目的,同时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通畅。
[0008]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通过以下方案来实现: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它包括:
[0009]支架主体,该支架主体由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圆筒形网状结构,所述支架主体两端各有四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以保证支架能准确释放;所述支架主体的支架中段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纤维电纺丝,中段附着纳米纤维电纺丝的起点和止点各有两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帮助支架的释放过程中显影定位,保证支架释放时能使中段部分完全覆盖动脉瘤颈;
[0010]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导丝、输送导管,所述导丝置于输送导管的内部,所述导丝前端连接支架主体。
[0011]进一步的,所述支架主体的网眼大小在2-5F之间。
[0012]进一步的,所述纳米纤维电纺丝由明胶制成,明胶制成细丝状,并附着于支架主体中段表面,各细丝之间间距为10微米。
[0013]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0014]1.通过单纯支架置入使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促进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使脑动脉瘤颈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达到载瘤动脉重建的目的。
[0015]2.由于支架仅用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因此其顺应性良好,易通过迂曲的颅内动脉到达靶血管,仅用一个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难度和成本。
[0016]3.治疗过程中导管、导丝并不进入动脉瘤体,可以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0017]4.本发明为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的支架,其可以在脑动脉瘤治疗过程中使附着纳米电纺丝的部分覆盖于脑动脉瘤颈部,使脑动脉瘤内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促进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使瘤颈处血管内皮再生,达到载瘤动脉重建的目的。
[0018]5.保持载瘤动脉及其分支的通畅。
[0019]6.由于只使用一个支架达到对颅内动脉瘤治愈的目的,且导丝、导管不进入动脉瘤腔内,因此可以减少手术操作的难度、风险及手术费用。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本发明支架主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2为本发明推送装置实施例1示意图。
[0022]图3为本发明推送装置实施例2示意图。
[0023]附图中标记:支架主体I ;支架中段2 ;载瘤动脉3 ;脑血管动脉瘤4 ;输送导管5 ;导丝6 ;四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11 ;两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12。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阐述。
[0025]脑血管瘤是发病于脑部的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瘤、脑动脉瘤等的统称。脑血管瘤位于脑的深部,是脑底动脉环的大分处,多因血液乱流冲击分岔处致使血管壁逐渐破坏,从而形成血管瘤。脑血管瘤又称海绵状血管瘤,血管母细胞瘤,毛细血管血管瘤等,脑血管瘤是起源于中胚叶细胞的胚胎残余组织的良性肿瘤,多发生在小脑,偶见于脑干和脊髓。
[0026]请参照附图f3,本发明的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它包括:
[0027]支架主体1,该支架主体I由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圆筒形网状结构,所述支架主体I两端各有四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11,支架主体I可以根据不同需要制成不同长度和直径,以保证支架能准确释放;所述支架主体I的网眼大小在2-5F之间,支架主体I的支架中段2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纤维电纺丝,中段附着纳米纤维电纺丝的起点和止点各有两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12,帮助支架的释放过程中显影定位,保证支架释放时能使中段部分完全覆盖动脉瘤颈;
[0028]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导丝6、输送导管5,所述导丝6置于输送导管5的内部,所述导丝6前端连接支架主体I。
[0029]所述纳米纤维电纺丝由明胶制成,明胶制成细丝状,并附着于支架主体I中段表面,各细丝之间间距为10微米。
[0030]本发明是通过单纯支架置入使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促进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使脑动脉瘤颈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达到载瘤动脉重建的目的,由于支架仅用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因此其顺应性良好,易通过迂曲的颅内动脉到达靶血管,仅用一个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可以明显降低颅内动脉瘤治疗的难度和成本,治疗过程中导管、导丝并不进入动脉瘤体,可以大大减少治疗过程中脑动脉瘤破裂的风险,降低手术的危险性。
[0031]本发明的操作步骤如下:
[0032]I )、输送导管5前端通过瘤颈开口,输送导管5不动,推送导丝6至载瘤动脉3处。
[0033]2)、支架中段2的部分覆盖脑血管动脉瘤4,保持导丝6不动,后撤输送导管5,直到支架主体I完全释放。
[0034]3)、支架主体I完全释放后,即可按照正常的治疗程序进行治疗。
[0035]本发明通过单纯支架置入使脑动脉瘤内血流动力学发生明显改变,促进脑动脉瘤内血栓形成、机化,使脑动脉瘤颈处血管内皮细胞再生,达到载瘤动脉重建的目的。治疗效率高、无任何副作用,相比传统的治疗技术,本发明明显具有突出的贡献。
[0036]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它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支架主体(1),该支架主体(I)由一根镍钛合金丝编织制成圆筒形网状结构,所述支架主体(I)两端各有四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11),以保证支架能准确释放;所述支架主体(I)的支架中段(2)表面附着大量的纳米纤维电纺丝,中段附着纳米纤维电纺丝的起点和止点各有两个不透X线的标记点(12),帮助支架的释放过程中显影定位,保证支架释放时能使中段部分完全覆盖动脉瘤颈; 推送装置,所述推送装置包括导丝(6)、输送导管(5),所述导丝(6)置于输送导管(5)的内部,所述导丝(6 )前端连接支架主体(I)。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架主体(I)的网眼大小在2-5F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血管内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用纳米电纺纤维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纳米纤维电纺丝由明胶制成,明胶制成细丝状,并附着于支架主体(I)中段表面,各细丝之间间距为10微米。
【文档编号】A61F2/07GK204133645SQ201420540426
【公开日】2015年2月4日 申请日期:2014年9月19日 优先权日:2014年9月19日
【发明者】何凡, 陈旭东, 刘艳, 李鑫, 曾延华, 沈新颖, 蔡进中, 李勇, 袁佳琳 申请人:深圳市人民医院, 陈旭东, 李鑫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