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25363阅读:382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用于颅内动脉血管的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
背景技术
所谓动脉瘤,是指动脉壁因局部病变(可因薄弱或结构破坏)而向外膨出,形成永久性的局限性扩张。动脉瘤是由于动脉管壁薄弱而发生的一种永久性肿胀疾病。动脉瘤可在任何部位形成,但发生动脉瘤最常见的地方,是在脑动脉,颅内动脉瘤是一种高致病率和高致死率的脑血管疾病,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外科手术夹壁和血管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两种主要方式,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由于创伤小、安全性高、术后愈合好等特点,成为很多医院治疗的首选治疗方案。目前,临床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式基本为颅内栓塞弹簧圈,1995年美国FDA批准第一个电解脱弹簧圈产品GDC,经过10几年的临床使用,证明了栓塞弹簧圈在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疾病中的有效性,但在临床使用中处在很多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填塞不完全导致动脉瘤再通,过度填塞导致动脉瘤破裂,弹簧圈突出动脉瘤瘤颈等问题,随着介入技术的发展,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颅内动脉技术出现,通过支架释放在瘤颈处,在动脉瘤里释放弹簧圈,支架起到支撑作用,又可以阻止弹簧圈突出动脉瘤,但现有的支架比如stryker公司” NEUR0F0RM”支架、EV3公司的“solitaire”支架,都是镍钛合金管通过激光切割而成,网孔与网孔之间成开环结构,径向支撑力小,在颅内迂曲的动脉血管里,特别是弯角处释放会形成“鱼鳞”状、“锯齿”状等凸起和凹悬,无法很好的贴覆血管内壁,很容易造成支架移位、刺破血管等问题,达不到治疗目的。鉴于以上支架的设计局限,需要设计发明更理想的颅内支架系统。
发明内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解决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贴覆血管内壁效果好、节约手术时间、内膜增长速度快、使动脉瘤更快的完整闭塞的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包括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架覆膜,所述编织支架是由一根镍钛合金丝或钴铬合金丝两端头分别由一端起向另一端沿轴向和径向相互交叉环绕且循环编制而成的网管状支架,编织支架中间呈圆柱形,两端呈喇叭形,使编织支架的网孔与网孔之间形成闭环结构,增大了两端的径向支撑力,编织支架两端面的合金丝呈弧形,避免刺破颅内血管,编织支架的圆柱形表面贴覆有支架覆膜,避免血流对颅内血管瘤造成冲击,同时避免动脉瘤瘤腔内的填塞的弹簧圈突出而而阻滞动脉血管,达到加速血栓形成、加快内膜增长速度,使动脉瘤更快的完整闭塞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合金丝的直径可在0.03-0.1mm范围内,编织支架的直径可在
2.5-5.5 mm范围内,以保证颅内的正常血流,同时防止编织支架在血管内移位。[0007]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贴覆血管内壁效果好、节约手术时间、内膜增长速度快等优点。
图1是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的示意图。图2是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封堵动脉瘤瘤颈示意图。图3是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及弹簧圈封堵动脉瘤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如附图所示,一种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包括编织支架1,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架覆膜2,所述编织支架I是由一根镍钛合金丝或钴铬合金丝5两端头3、4分别由一端起向另一端由轴向和径向相互交叉环绕且循环编制而成的网管状支架,编织支架I中间呈圆柱形,两端呈喇叭形,使编织支架I的网孔与网孔之间形成闭环结构,增大了两端的径向支撑力,编织支架I两端面的合金丝呈弧形,避免刺破颅内血管,编织支架I的圆柱形表面中间段贴覆有支架覆膜2,使这一阶段形成覆膜支架段,避免血流对颅内血管瘤造成冲击,同时避免动脉瘤瘤腔内填塞的弹簧圈突出而而阻滞动脉血管,达到加速血栓形成、加快内膜增长速度,使动脉瘤更快的完整闭塞的作用。本实用新型所述合金丝5的直径可在0.03-0.1mm范围内,编织支架I的直径可在
2.5-5.5 mm范围内,以保证颅内的正常血流,同时防止编织支架I在血管内移位。制作过程:参考图1显示了一个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的结构,编织支架I是由非常纤细(0.03-0.1mm)的镍钛合金丝或钴铬合金丝单丝编织在特殊的模具上,根据脑动脉直径,编织支架I直径可选为2.5 mm,经过350-550度高温定型1_30分钟形成带记忆功能的自膨胀编织支架;将定型完成的编织支架I放入覆膜溶液(聚氨酯或聚四氟乙烯)中,选取待覆膜长度,取出放入干燥箱烘烤10分钟,把合金丝两端头3和4在支架覆膜边缘剪断,形成支架覆膜段2,这就是完整的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实施例1:介入治疗时,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预装在输送导管10中,由导丝9经血管8输送到动脉瘤7瘤颈附近,在透视下根据合金丝3和4确定位置并将支架覆膜段2释放在7动脉瘤瘤颈处,由支架覆膜段2封堵动脉瘤7瘤颈,形成血管重建,血管8内血流将不会冲击动脉瘤7瘤腔,经过一段时间内膜增长直至爬满整个支架覆膜段2,使动脉瘤完全闭塞。实施例2:介入治疗时,参考图3,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预装在输送导管10中,由导丝9经血管8输送到动脉瘤7瘤颈附近,首先在动脉瘤7瘤腔中释放几个弹簧圈11,在透视下根据3钼金丝、4钼金丝确定位置将2支架覆膜段释放在动脉瘤7瘤颈处,由支架覆膜段2封堵动脉瘤7瘤颈,形成血管重建,血管8内血流将不会冲击动脉瘤7瘤腔,弹簧圈11在动脉瘤7瘤腔里会引起细胞反应引起血栓形成,加快内膜增长,经过一段时间内膜增长直至爬满整个支架覆膜段2,使动脉瘤完全闭塞。本实用新型由于采用上述结构,具有结构简单、贴覆血管内壁效果好、节约手术时间、内膜增长速度快等优点。
权利要求1.一种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包括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架覆膜,所述编织支架是由一根合金丝两端头分别由一端起向另一端由轴向和径向相互交叉环绕且循环编制而成的网管状支架,编织支架中间呈圆柱形,两端呈喇叭形,使编织支架的网孔与网孔之间形成闭环结构,编织支架两端面的合金丝呈弧形,编织支架的圆柱形表面贴覆有支架覆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合金丝的直径在0.03-0.1mm范围内,编织支架的直径在2.5-5.5 mm范围内。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颅内自膨胀阶段覆膜编织支架,包括编织支架,其特征在于设有支架覆膜,所述编织支架是由一根合金丝两端分别由一端起向另一端由轴向和径向相互交叉环绕且循环编制而成的网管状支架,编织支架两端面的合金丝呈弧形,避免刺破颅内血管,编织支架中间的圆柱形表面贴覆有支架覆膜,避免血流对颅内血管瘤造成冲击,同时避免动脉瘤瘤腔内的填塞的弹簧圈突出而阻滞动脉血管,达到加速血栓形成、加快内膜增长速度,使动脉瘤更快的完整闭塞的作用,具有结构简单、贴覆血管内壁效果好、节约手术时间、内膜增长速度快等优点。
文档编号A61F2/07GK203059974SQ20132003642
公开日2013年7月17日 申请日期2013年1月24日 优先权日2013年1月24日
发明者田立剑, 俞华沣, 徐光玮 申请人:威海维心医疗设备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