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用处置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140342阅读:388来源:国知局
治疗用处置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治疗用处置装置。



背景技术:

公知有使用热能对活体组织进行治疗的治疗用处置装置。例如在日本特开2013-034568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的治疗用处置装置。即,该治疗用处置装置具有对作为处置对象的活体组织进行把持的能够开闭的高频电极。在该高频电极上连接有用于施加高频电压的高频电极用通电线。并且,高频电极还作为向所把持的活体组织传递热的传热板发挥功能。在高频电极上配置有用于对高频电极进行加热的作为电热转换元件的片状加热器。因此,该治疗用处置装置能够对所把持的活体组织施加高频电压,进而,能够使热能作用于活体组织。治疗用处置装置能够通过高频能量和热能对活体组织进行烧灼、处置。



技术实现要素:

高频电极用通电线直接与高频电极接合,并且热传导率优良。因此,在作为传热板发挥功能的高频电极中,来自高频电极用通电线的散热较大。其结果,在连接有高频电极用通电线的区域中,高频电极的温度容易不均匀。但是,优选高频电极的温度均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传热板中的温度差较小的治疗用处置装置。

为了实现所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治疗用处置装置用于对活体组织进行治疗,所述治疗用处置装置具有:导电性的传热板,其构成为与所述活体组织接触而向该活体组织传递热和电力;电热转换元件,其设置在所述传热板上,包含通过被施加电压而发热的电阻图案;以及引线,其构成为对所述传热板供给电流,所述电热转换元件的形成有所述电阻图案的图案区域中的第1区域中的所述电阻图案的发热密度高于第2区域中的所述电阻图案的发热密度,其中,该第1区域包含与所述引线 之间的距离小于规定值的区域,该第2区域包含所述第1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按照每个区域调整电热转换元件的发热密度,所以,提供传热板中的温度差较小的治疗用处置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治疗用处置系统的结构例的概略图。

图2A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能量处置器械的轴和保持部的结构例的截面概略图,是示出保持部闭合的状态的图。

图2B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能量处置器械的轴和保持部的结构例的截面概略图,是示出保持部打开的状态的图。

图3A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第1保持部件的结构例的概略的平面图。

图3B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第1保持部件的结构例的概略图,是沿着图3A所示的3B-3B线的纵剖视图。

图3C是示出各实施方式的保持部的第1保持部件的结构例的概略图,是沿着图3A所示的3C-3C线的横剖视图。

图4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部的结构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部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6是示出第1实施方式的第1高频电极、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电阻图案、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等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第2实施方式的第1高频电极、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电阻图案、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等的结构例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治疗用处置装置是活体组织的治疗中使用的装置。该治疗用处置装置使高频能量和热能作用于活体组织。图1示出治疗用处置装置300的外观的概略。如该图所示,治疗用处置装置300具有能量处置器械310、控制装置370、脚踏开关380。

能量处置器械310例如是用于贯通腹壁并进行处置的直线型的外科治疗用处置器械。能量处置器械310具有手柄350、安装在手柄350上的轴340、设置在轴340的前端的保持部320。保持部320是能够开闭的、把持作为处置对象的活体组织并进行活体组织的凝固、切口等处置的处置部。以下,为了进行说明,将保持部320侧称为前端侧,将手柄350侧称为基端侧。手柄350具有用于对保持部320进行操作的多个操作旋钮352。

另外,这里所示的能量处置器械310的形状当然是一例,只要具有同样的功能即可,也可以是其他形状。例如,保持部、手柄、操作旋钮也可以采用与图1所示的形状不同的形状,轴也可以弯曲。进而,能量处置器械310不限于把持活体组织的钳子型,也可以是按压活体组织进行使用的熨斗型的处置器械。

手柄350经由缆线360而与控制装置370连接。这里,缆线360和控制装置370通过连接器365连接,该连接拆装自如。即,治疗用处置装置300构成为能够按照每个处置来更换能量处置器械310。在控制装置370上连接有脚踏开关380。用脚操作的脚踏开关380也可以置换为用手操作的开关或其他开关。手术医生操作脚踏开关380的踏板,由此,切换从控制装置370到能量处置器械310的能量供给的打开/关闭(ON/OFF)。

图2A和图2B示出保持部320和轴340的构造的一例。图2A示出保持部320闭合的状态,图2B示出保持部320打开的状态。轴340具有筒体342和外皮343。筒体342在其基端部固定在手柄350上。外皮343以能够沿着筒体342的轴向滑动的方式设置在筒体342的外周。

在筒体342的前端部设置有保持部320。保持部320具有第1保持部件322和第2保持部件324。第1保持部件322的基部固定在轴340的筒体342的前端部。另一方面,第2保持部件324的基部通过支承销346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在轴340的筒体342的前端部。因此,第2保持部件324绕支承销346的轴转动,相对于第1保持部件322打开或闭合。

在保持部320闭合的状态下,合并第1保持部件322的基部和第2保持部件324的基部而得到的截面形状成为圆形。例如通过板簧等弹性部件347对第2保持部件324进行施力,以使其相对于第1保持部件322打开。当使外皮343相对于筒体342向前端侧滑动而通过外皮343覆盖第1保持部件322的基部和第2保持部件324的基 部时,如图2A所示,克服弹性部件347的作用力,第1保持部件322和第2保持部件324闭合。另一方面,当使外皮343向筒体342的基端侧滑动时,如图2B所示,通过弹性部件347的作用力,第2保持部件324相对于第1保持部件322打开。

在筒体342的内部设置有与后述第1高频电极110连接的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以及与第2高频电极210连接的第2高频电极用通电线262。并且,在筒体342的内部设置有与配置在第1高频电极110上的作为发热部件发挥功能的电热转换元件140连接的一对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164、以及与配置在第2高频电极210上的电热转换元件连接的一对第2加热器用通电线264。

在筒体342的内部,以能够沿着筒体342的轴向移动的方式设置有在其基端侧与一个操作旋钮352连接的驱动棒344。在驱动棒344的前端侧设置有在前端侧形成刃的薄板状的切削器345。当对操作旋钮352进行操作时,借助驱动棒344,切削器345沿着筒体342的轴向移动。在切削器345向前端侧移动时,切削器345收纳于形成在保持部320上的后述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和第2切削器引导槽334内。

图3A、图3B和图3C示出第1保持部件322的结构的概略。图3A是从第1高频电极110的方向观察第1保持部件322的平面图。图3B是沿着图3A的3B-3B线的剖视图。图3C是沿着图3A的3C-3C线的剖视图。如这些图所示,在第1保持部件322上形成有用于引导所述切削器345的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

在第1保持部件322上例如设置有包含具有导电性的铜的薄板的第1高频电极110。该第1高频电极110构成为在其一个主面(以下称为第1主面)中与活体组织接触。第1高频电极110具有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所以,如图3A所示,其平面形状成为U字形状。

如后面详细叙述的那样,在第1高频电极110上电连接有用于对第1高频电极110施加高频电压的作为引线发挥功能的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第1高频电极110经由该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和缆线360而与控制装置370连接。

并且,如后面详细叙述的那样,在第1高频电极110的不与活体组织接触的第2主面上配置有电热转换元件140和罩部件150。这样,形成由第1高频电极110、电热转换元件140和罩部件150等构成的第1电极部100。第1电极部100嵌入第1保持部件主体326中进行固定。另外,在后面更加详细地叙述第1电极部100的结构例。

如图2A和图2B所示,第2保持部件324呈与第1保持部件322对称的形状,具有与第1保持部件322相同的构造。即,在第2保持部件324上,在与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对置的位置形成有第2切削器引导槽334。并且,在第2保持部件324上,在与第1高频电极110对置的位置设置有第2高频电极210。该第2高频电极210构成为在其一个主面中与活体组织接触。第2高频电极210经由第2高频电极用通电线262和缆线360而与控制装置370连接。

并且,在第2高频电极210的不与活体组织接触的面上配置有电热转换元件和罩部件。这样,形成由第2高频电极210、电热转换元件和罩部件等构成的第2电极部200。第2电极部200嵌入第2保持部件主体328中进行固定。

详细叙述第1电极部100。另外,由于第2电极部200具有与第1电极部100相同的构造,所以省略第2电极部200的说明。图4示出第1电极部100的分解立体图。如该图所示,第1电极部100具有第1高频电极110、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电热转换元件140、罩部件150。电热转换元件140具有基板142和电阻图案144。图5示出组装第1高频电极110、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电热转换元件140、罩部件150而得到的第1电极部100的立体图。

如图4所示,第1高频电极110、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和电热转换元件140呈U字形状,以使得形成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并且,罩部件150呈具有槽的形状,以使得形成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如图5所示,第1电极部100整体形成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并且,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和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164从第1电极部100的基端侧延伸。

如图4所示,电热转换元件140例如具有包含聚酰亚胺的基板142。如图4所示,该基板142的形状大致与第1高频电极110的形状一致。与第1高频电极110相比,基板142的长度稍长,宽度稍窄。将电热转换元件140中的从第1高频电极110突出的部分称为延伸部。

在基板142的延伸部以外的大部分区域中,例如通过不锈钢(SUS)的图案形成电阻图案144。在包含基板142的延伸部的端部,分别通过SUS图案形成与电阻图案144的两端连接的第1引线连接部146。通过对一对第1引线连接部146施加电压,电阻图案144发热。这样,电热转换元件140作为片状加热器发挥功能。另外,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厚度例如为100μm左右。

第1高频电极110和电热转换元件140通过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粘接。这里,使形成有电阻图案144的面朝向第1高频电极110侧来粘接电热转换元件140。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是热传导率较高且耐受高温的具有粘接性的片。例如通过在环氧树脂中混合氧化铝或氮化铝等热传导率较高的陶瓷来形成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具有较高的粘接性能、良好的热传导性、电绝缘性。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的厚度例如为50μm左右。

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呈与第1高频电极110大致相同的形状。但是,与第1高频电极110相比,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稍长。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比第1高频电极110长,由此确保了第1高频电极110与第1引线连接部146之的电绝缘性。

在一对第1引线连接部146上连接有一对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164。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164与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形成有电阻图案144的面、即与第1高频电极110对置的面连接。通过从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164经由第1引线连接部146对电阻图案144施加电压,电阻图案144发热,该热经由第1高频电极110传递到活体组织。

电热转换元件140的电阻图案144位于比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基板142更靠第1高频电极110侧的位置,配置成在与第1高频电极110之间隔着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因此,电阻图案144经由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而与第1高频电极110热结合。由于在电阻图案144与第1高频电极110之间仅存在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所以,电阻图案144中产生的热高效地传递到第1高频电极110。传递到第1高频电极110的热被传递到由保持部320把持的活体组织。这样,第1高频电极110还作为向活体组织传递热的传热板发挥功能。

在第1高频电极110上还连接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例如通过焊锡而与第1高频电极110的第2主面中的未粘接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和电热转换元件140的部分连接。通过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对第1高频电极110施加高频电压,第1高频电极110对由保持部320把持的活体组织施加高频电压。

罩部件150为具有耐热性的树脂制。罩部件150呈与第1高频电极110对应的形状。罩部件150的厚度例如为0.3mm左右。

为了高效地向第1高频电极110传递电热转换元件140中产生的热,优选罩部件150及其周围的第1保持部件主体326具有比第1高频电极110或高热传导耐热粘接 片130的热传导率低的热传导率。罩部件150和第1保持部件主体326的热传导率较低,由此,电热转换元件140中产生的热的损失减小。

更加详细地叙述第1高频电极110、电热转换元件140的电阻图案144、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图6示出第1高频电极110上的电阻图案144和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配置。在该图中,为了容易理解,示出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但是没有示出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基板142。

如图6所示,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以与第1高频电极110的长度方向平行的方式沿着电热转换元件140配置在电热转换元件140的侧面。并且,第1高频电极110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电连接部在第1高频电极110的长度方向上配置在中央附近。第1高频电极110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电连接部相当于电热转换元件140中形成有电阻图案144的区域的侧面。

并且,电阻图案144形成为波型。电阻图案144的线宽整体大致均匀。另一方面,电阻图案144的密度形成为,隔着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一侧的密度高于未配置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一侧的密度。即,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形成的电阻图案144的间距小于其他部分的间距。

通过如上所述形成电阻图案144,在较密地形成电阻图案144的部分中,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发热密度变高。即,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的发热密度高于其他部分的发热密度。

以上说明了第1电极部100,但是,第2电极部200也与第1电极部100同样。

接着,对本实施方式的治疗用处置装置300的动作进行说明。手术医生预先对控制装置370的输入部进行操作,设定治疗用处置装置300的输出条件、例如高频能量输出的设定功率、热能输出的目标温度和加热时间等。治疗用处置装置300可以单独设定各个值,也可以选择与手术方式对应的设定值的组。

能量处置器械310的保持部320和轴340例如穿过腹壁而插入到腹腔内。手术医生对操作旋钮352进行操作,使保持部320开闭,通过第1保持部件322和第2保持部件324把持处置对象的活体组织。此时,处置对象的活体组织与设置在第1保持部件322上的第1高频电极110和设置在第2保持部件324上的第2高频电极210双方的第1主面接触。

手术医生通过保持部320把持处置对象的活体组织后,对脚踏开关380进行操作。当脚踏开关380切换为接通(ON)时,从控制装置370经由穿过缆线360内的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和第2高频电极用通电线262对第1高频电极110和第2高频电极210供给预先设定的功率的高频电力。所供给的电力例如为20W~80W左右。其结果,活体组织发热,组织被烧灼。通过该烧灼,该组织变性、凝固。

接着,控制装置370在停止高频能量的输出后,对电热转换元件140供给电力,以使得第1高频电极110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这里,目标温度例如为200℃。此时,电流从控制装置370经由缆线360和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164流过电热转换元件140的电阻图案144。电阻图案144通过电流而发热。电阻图案144中产生的热经由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传递到第1高频电极110。其结果,第1高频电极110的温度上升。

同样,对第2电极部200的电热转换元件供给电力,以使得第2高频电极210的温度成为目标温度。从控制装置370经由缆线360和第2加热器用通电线264对第2电极部200的电热转换元件供给电力,第2高频电极210的温度上升。

通过这些热,与第1高频电极110或第2高频电极210接触的活体组织进一步被烧灼,进一步凝固。活体组织通过加热而凝固后,控制装置370停止热能的输出。最后,手术医生对操作旋钮352进行操作,使切削器345移动,切断活体组织。至此,活体组织的处置完成。

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部100中,在第1高频电极110中流过高电压。因此,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使用比较粗的导线。由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是较粗的导线,所以热传导性优良。因此,由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热传导,在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第1高频电极110的温度容易降低。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参照图6说明的那样,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形成的电阻图案144的密度高于其他部分。由于电阻图案144的密度高于其他部分,所以,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的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发热密度高于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其他部分的发热密度。其结果,虽然存在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对热的释放,但是,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的第1高频电极110的温度非常高。即,在第1高频电极110中,温度差减小。第2电极部200也同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电热转换元件140上形成的电阻图案144形成为,隔着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一侧的密度高于未配置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一侧的密度。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比第1切削器引导槽332更靠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一侧,在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较密地形成电阻图案144,在远离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部分较粗地形成电阻图案144。即,也可以是,在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以使发热密度提高的方式形成电阻图案144,在远离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部分以使发热密度降低的方式形成电阻图案144。

并且,在第1高频电极110的前端部和基端部等端部,容易释放热。因此,为了对释放的热进行补偿,也可以是,与其他部分相比,在电热转换元件140的端部较密地形成电阻图案144,发热密度提高。这样,与其他部分相比,在第1高频电极110的容易释放热的位置较密地形成电阻图案144,发热密度提高,由此,能够使第1高频电极110的温度均匀。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配置有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的发热密度高于其他部分的发热密度的例子,但是,本实施方式不妨碍进一步包含发热密度较高的部分。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部100中,在设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形成有电阻图案144的区域为图案区域时,图案区域中的包含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之间的距离小于规定值的区域的第1区域中的电阻图案144的发热密度高于图案区域中的包含第1区域以外的区域的至少一部分的第2区域中的电阻图案144的发热密度。并且,图案区域中的包含与第1高频电极110的端部之间的距离小于规定值的区域的第3区域中的电阻图案144的发热密度高于所述第2区域中的电阻图案144的发热密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示出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在第1高频电极110的长度轴方向上在中央附近与第1高频电极110连接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设置在电热转换元件140中形成有电阻图案144的区域的附近即可,至少与另一部分区域的电阻图案144相比,较密地形成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附近的电阻图案144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等所示,通过使形成为波型的电阻图案144的间距变化,从而使发热密度根据电热转换元件140的部位而不同,实现第1高频电极110的温度的均匀化。但是,使发热密度变化的方法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电热转换元件 140中,针对希望提高发热密度的区域缩窄电阻图案144的线宽,由此增大电阻,增大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发热量。并且,也可以通过一起调整电阻图案144的间距和线宽,从而对发热量进行调整。

[第2实施方式]

对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这里,对与第1实施方式的不同之处进行说明,对相同部分标注相同标号并省略其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电极部100中,第1高频电极110、电热转换元件140和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的结构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部100不同。

图7示出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部100中的第1高频电极110、电热转换元件140和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等的结构。如图7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电热转换元件140和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30上设置有切口部148。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在该切口部148中与第1高频电极110连接。并且,在切口部148的附近,与其他部分相比,较密地形成本实施方式的电热转换元件140的电阻图案144。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切口部148中,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与第1高频电极110连接,所以,在该部分中容易使热从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流出。并且,在切口部148中,形成有电阻图案144的区域缩窄,所以,发热量相对容易降低。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存在切口部148的区域中,较密地形成电阻图案144。即,电阻图案144的发热密度在存在切口部148的区域中高于其他区域。

通过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在电热转换元件140上设置有切口部148,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能够配置成与电热转换元件140重叠。其结果,第1电极部100能够实现小型化。并且,调整电热转换元件140的发热密度,以使得对由于在电热转换元件140上设置切口部148而产生的发热密度的降低和由于存在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而产生的热流出进行补偿。因此,在第1高频电极110中,不容易产生温度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示出在电热转换元件140的缘部设置切口部的例子。但是不限于此,也可以代替切口部而在电热转换元件140内设置开口部,在该开口部中,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2与第1高频电极110连接。

标号说明

100:第1电极部;110:第1高频电极;130:高热传导耐热粘接片;140:电热转换元件;142:基板;144:电阻图案;146:引线连接部;148:切口部;150:罩 部件;162:第1高频电极用通电线;164:第1加热器用通电线;200:第2电极部;210:第2高频电极;262:第2高频电极用通电线;264:第2加热器用通电线;300:治疗用处置装置;310:能量处置器械;320:保持部;322:第1保持部件;324:第2保持部件;326:第1保持部件主体;328:第2保持部件主体;332:第1切削器引导槽;334:第2切削器引导槽;340:轴;342:筒体;343:外皮;344:驱动棒;345:切削器;346:支承销;347:弹性部件;350:手柄;352:操作旋钮;360:缆线;365:连接器;370:控制装置;380:脚踏开关。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