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4619阅读:383来源:国知局
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



背景技术:

输尿管内支架管临床应用大约经历了50年历史。它植入输尿管后能起到引流尿液、防止输尿管狭窄和粘连堵塞等作用。目前,在非膀胱镜和非影像学引导下取除输尿管内支架管时,常采用的现有取除器械有抓取钳、异物钳、导丝制成的挂钩、编织钩(钩针)等等。

然而采用现有的编织钩等器械取除,却存在以下难题:

1、取除器械的前端较锐,十分容易损伤膀胱粘膜;

2、采用常规的取除器械,难以顺利地插入膀胱内,术中容易给患者带来不适感;

3、取除器械前端设计不合理,钩取时难度大、成功率较低;

4、取除器械韧性较差,既可能容易损伤人体黏膜,又容易因发生变形等情形,而导致无法使用;

5、取除器械太细,手柄设计不合理,容易打滑、拿不稳,不易把持,操作困难,极易损伤人体黏膜,给患者带来不良感受;

6、在伸入人体内进行钩取时,难以实时了解掌握取除器械的前端方位,不易瞄准和尽快钩取等技术难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设计合理,操作方便、安全,且成功率高。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特征在于:它包括有钩形头部、杆体和手柄;所述钩形头部包括有上部弯弧段和下部弯弧段,且钩形头部术端的切线指向所述上部弯弧段和所述下部弯弧段相连接处的一侧;所述钩形头部与所述杆体间设有开口;所述杆体中部到所述手柄之间的杆体部分为扁平状;所述手柄上设有标记;所述标记与所述开口在同一平面内,或者均设置于所述杆体的同一侧,或者分别设置于所述杆体的对应两侧。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下部弯弧段与上述杆体间的最大横向长度比上述上部弯弧段与上述杆体间的最大横向长度要长。

作为进一步优化,相对于上述杆体,上述手柄整体的分布方向,与上述杆体的延伸方向同向;相对于上述杆体,上述钩形头部整体的分布方向,与上述杆体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手柄整体可设为含有一间断口的多边形轮廓状弯钩,或者为含有一间断口的环形轮廓状弯钩。通过在手柄上设置间断口,即可将此间断口作为标记,用以对应掌握了解钩形头部与杆体间的开口的实时方位,进而在操作时便于瞄准和尽快钩取。上述含有一间断口的多边形轮廓状弯钩,具体可采用含有一间断口的三角形轮廓状弯钩、正方形轮廓状弯钩等常规多边形轮廓状弯钩。

为进一步保证使用安全,上述钩形头部、上述杆体与上述手柄均在同一个平面内。

作为进一步优化,上述上部弯弧段与上述杆体连接;上述下部弯弧段分布在上述杆体与所述上部弯弧段之间内侧。通过该设置,下部弯弧段弯向了杆体与上部弯弧段之间内侧,即形成了二次回头钩,减少了下部弯弧段的最末端---即钩形头部的末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几率,进而避免了在使用中损伤人体黏膜。

作为进一步优选,上述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整体采用直径为1.35mm的钢丝,头部弯曲呈圈状而制得,其总体长度为30cm,其钢丝上端部卷入圈内,形成宽为2~5mm的开口。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设计合理,其中钩形头部设计为二次回头钩,大大减少了钩形头部术端与人体直接接触的几率,避免了在使用中损伤人体黏膜,其取除过程安全、无痛,术后排尿无肉眼血尿,无尿路刺激等症状;其钩形头部的上部弯弧段较细能够顺利地进入尿道,术中患者体验较舒适;下部弯弧段较宽,且结合二次回头钩的曲度,能够轻易且顺利地勾出输尿管内支架管,临床使用该取除钩时,其取除术平均成功率高达90.7%,无并发症,大大降低了患者医疗费用及医疗成本;特殊的结构设计,结合特定的选材,赋予了其整体,尤其是钩形头部独特的韧性,使得其在使用中承受拔出力的作用时,既不会损伤人体黏膜,又不会发生因变形而无法使用等情形;结构中手柄整体的分布方向与钩形头部整体的分布方向相互垂直,操作时容易把持、拿得稳、不易打滑,方便钩取,且部分杆体设为扁平状,也更进一步防止操作过程中出现打滑现象,实现了更稳、更准的操控;通过在手柄上设一标记,用以对应掌握了解钩形头部与杆体间的开口的实时方位,进而在操作时方便瞄准和尽快钩区,保证了较高的钩取成助率。此外,本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还具有取材容易、制作简便;操作简单,无需麻醉,容易学习掌握等优点。该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适用于门诊女性患者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的取除。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所述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1所示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结构的C-C剖视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所述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具体描述,在此指出以下实施例只用于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说明,不能理解为对其保护范围的限制,本领域的技术熟练人员可以根据上述内容对本发明作出一些非本质的改进和调整。

实施例1

如说明书附图1、2和3所示,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它包括有钩形头部2、杆体1和手柄6,且钩形头部2、杆体1与手柄6均在同一个平面内;其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且钩形头部2末端的切线指向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段4相连接处的侧;其上部弯弧段3呈倒U形,且与杆体1连接,下部弯弧段4分布在杆体1与上部弯弧段3之间内侧;下部弯弧段4与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2比上部弯弧段3与杆体1间的最大横向长度L1要长;钩形头部2与杆体1间设有开口;杆体1中部到手柄6之间的杆体1部分为扁平状;手柄6上设有一标记7;手柄6整体为含有一间断口的三角形轮廓状弯钩,其中的间断口即为标记7;标记7与开口5在同一平面内,且均设置于杆体1的同一侧;相对于杆体1,手柄6整体的分布方向A向,与杆体1的延伸方向同向;相对于杆体1,钩形头部2整体的分布方向B向,与杆体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本例中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整体采用直径为1.35mm的钢丝,头部弯曲呈圈状而制得,其总体长度为30cm,其钢丝上端部卷入圈内,形成宽为5mm的开口5。

使用方法:取管前摄腹部平片,了解在膀胱内的输尿管内支架管的位置。膀胱在充盈状态下,取截石位。尿道粘膜表面麻醉/或不用表面麻醉,握住本例中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的手柄6,同时将其钩形头部2插入膀胱,通过标记7的辅助定位功能,将钩形头部2的开口5转向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一侧输尿管口方向。贴向膀胱壁,挂住输尿管内支架管弯曲部,轻压该取除钩同时向膀胱颈尿道拖动,将输尿管内支架管弯圈部拖出尿道外口,取除输尿管内支架管。在取除失败时,应改变方向,将头部开口转向膀胱侧壁或顶部取除输尿管内支架管。

临床验证:2003年3月~2016年3月,门诊中用本例所示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其完成女性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术396例,其中完整资料病例344例,平均年龄:51.8岁(18~81岁),留置输尿管内支架管时间为术后14~60天,分别由9名医师(胡、付、吴、谭、高、刘、何、马、周)完成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术,344例中成功取除312例(见下表1),平均成功率:90.7%(75.0~94.1%),失败32例,其失败的原因可能与输尿管内支架管膀胱内圈的位置、膀胱是否充盈等因素有关,失败病例均改用膀胱镜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经采用本例中所示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完成取除术的,术后排尿无肉眼血尿,无尿路刺激症状。

表1各医师完成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术的例数、成功率

可知:采用本例中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完成取除术的,其成功率最高为100%,最低为75.0%,这主要与各医师在工作年限及经验上有区别。数据经整理,合并,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X2检验各组间,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该手术简单,容易掌握,也易于推广。

实施例2

如说明书附图4所示,一种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它包括有钩形头部2、杆体1和手柄6,且钩形头部2、杆体1与手柄6均在同一个平面内;其钩形头部2包括有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且钩形头部2术端的切线指向上部弯弧段3和下部弯弧段4相连接处的一侧;其上部弯弧段3呈倒U形,且与杆体1连接,下部弯弧段4分布在杆体1与上部弯弧段3之间内侧;钩形头部2与杆体1间设有开口;杆体1中部到手柄6之间的杆体1部分为扁平状;手柄6为一闭合圆环,其上设有一标记7;标记7与开口5在同一平面内,且分别设置于杆体1的对应两侧;相对于杆体1,手柄6整体的分布方向A向,与杆体1的延伸方向同向;相对于杆体1,钩形头部2整体的分布方向B向,与杆体1的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本例中的输尿管内支架管取除钩,整体采用直径为1.35mm的钢丝,头部弯曲呈圈状而得,其总体长度为30cm,其钢丝上端部卷入圈内,形成宽为4mm的开口5。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