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21959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背景技术:

助行器,就是可以让通过器械的支撑,让腿脚不方便的老人病人等腿脚不灵活甚至失去行走能力的人能够自理,能够和正常人一样外出散步。但是现有的助行器除外接电源式的助力助行器,其他的助行器在行进时都需要使用者进行提拉动作,以使助行器前进,这样的方式费时费力,不方便使用者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使用方便。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支架组件、两个侧支架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部连接组件;所述侧支架组件包括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的顶端连接有上支架杆,上支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之间设置有支架杆连接杆,支架杆连接杆的两端与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的中段固定连接;所述中部连接组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套管,套管套接于前支架杆中部,两根套管之间设置有中部连接管;所述中部连接组件还包括两根顶部连接杆和顶部套管,顶部连接杆之间通过顶部套管连接,两根顶部连接杆分别与上支架杆固定连接;所述顶部套管与顶部连接杆套接,顶部套管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压电陶瓷片,两个相邻的压电陶瓷片之间设置有推杆;所述压电陶瓷片连接有整流逆变器,整流逆变器连接有充电电池,充电电池连接有微型电机,微型电机连接有微型变速箱,微型变速箱连接有辅助滑轮,辅助滑轮设置于前支架杆的下端。

优化的,上述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所述压电陶瓷片为弧形,压电陶瓷片的弧度为2.45。

优化的,上述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所述推杆为弧形杆,推杆的弧度为2.7。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在顶部套管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压电陶瓷片,这样当助行器受到压力时,顶部连接杆在顶部套管内滑动,这样顶部连接杆能够向压电陶瓷片施加压力,使得压电陶瓷片变形,压电陶瓷片变形后产生电能,电能经过整流逆变器、充电电池、微型电机、微型变速箱传递到辅助滑轮,这样能够在使用者前进时给使用者提供前进的动力本申请的设计不使用外接电源,不使用太阳能系统,在阴雨天气同样不受影响,适用范围广。压电陶瓷片的弧度为2.45时能够提高压电陶瓷片的发电能力,推杆的弧度为2.7能够均衡多个压电陶瓷片上的压力,使得各个压电陶瓷片的电压均衡。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为前支架杆、2为后支架杆、3为上支架杆、4为支架杆连接杆、5为套管、6为中部连接管、7为顶部连接杆、8为顶部套管、9为压电陶瓷片、10为推杆、11为整流逆变器、12为充电电池、13为微型电机、14为微型变速箱、15为辅助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本发明为一种带有前进助力的助行器,包括两个平行设置的侧支架组件、两个侧支架组件之间设置有中部连接组件;所述侧支架组件包括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的顶端连接有上支架杆,上支架杆的两端分别连接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之间设置有支架杆连接杆,支架杆连接杆的两端与前支架杆和后支架杆的中段固定连接;所述中部连接组件包括两根平行设置的套管,套管套接于前支架杆中部,两根套管之间设置有中部连接管;所述中部连接组件还包括两根顶部连接杆和顶部套管,顶部连接杆之间通过顶部套管连接,两根顶部连接杆分别与上支架杆固定连接;所述顶部套管与顶部连接杆套接,顶部套管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压电陶瓷片,两个相邻的压电陶瓷片之间设置有推杆;所述压电陶瓷片连接有整流逆变器,整流逆变器连接有充电电池,充电电池连接有微型电机,微型电机连接有微型变速箱,微型变速箱连接有辅助滑轮,辅助滑轮设置于前支架杆的下端。所述压电陶瓷片为弧形,压电陶瓷片的弧度为2.45。所述推杆为弧形杆,推杆的弧度为2.7。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设计在顶部套管内设置有若干平行设置的压电陶瓷片,这样当助行器受到压力时,顶部连接杆在顶部套管内滑动,这样顶部连接杆能够向压电陶瓷片施加压力,使得压电陶瓷片变形,压电陶瓷片变形后产生电能,电能经过整流逆变器、充电电池、微型电机、微型变速箱传递到辅助滑轮,这样能够在使用者前进时给使用者提供前进的动力本申请的设计不使用外接电源,不使用太阳能系统,在阴雨天气同样不受影响,适用范围广。压电陶瓷片的弧度为2.45时能够提高压电陶瓷片的发电能力,推杆的弧度为2.7能够均衡多个压电陶瓷片上的压力,使得各个压电陶瓷片的电压均衡。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