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以蜈蚣为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3352阅读:364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茶领域,尤指一种以蜈蚣为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昆虫具有药用价值,可以治疗或辅助治疗某种疾病,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昆虫作为药物治病,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据最早的文字《周礼》记载,“五药,草木虫石谷也”。可见古代人们已认识到“虫”是药材之一。《神农本草经》列出的虫药就有29种,明代名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则将虫药扩充到106种,到目前为止,我国中医的药用昆虫达300种之多,如蚂蚁、蜜蜂、蟑螂、蝉壳、斑蝥、螳螂、家蚕和苍蝇等等昆虫。目前已有很多药用昆虫进行了人工养殖,在医药领域发挥着极大的作用。

蜈蚣为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材。蜈蚣种类较多,世界各地共发现蜈蚣3000余种。蜈蚣的身体呈扁平长条形,是由许多体节组成的节肢动物,每一节上有一对足,所以叫多足动物。蜈蚣与蛇、蝎、壁虎、蟾蜍并称“五毒”,并位居五毒首位。蜈蚣气微腥,有特殊刺鼻的臭气,喜栖于潮湿阴暗的地方。蜈蚣含脂肪油、胆固醇、蚁酸、组氨酸、精氨酸、鸟氨酸、赖氨酸、甘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丝氨酸、牛磺酸、谷氨酸等。近代著名医家张锡纯在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记载了蜈蚣治疗噎膈的病例。中医学认为,噎膈多为瘀毒阻于上脘,为有形之阻隔,蜈蚣善于开瘀解毒,人们受此启发将蜈蚣晒干研末,治疗食管癌、乳腺癌、皮肤癌、鼻咽癌、结肠癌、宫颈癌、肝癌等,均取得一定疗效。

蜈蚣于春夏捕捉,用两头尖的竹片插入头尾两部,绷紧,晒干。亦可用沸水烫过,晒干,生用,或烘炙研末用。以身干、虫体条长完整、头红身绿者为佳,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置阴凉干燥处,防霉,防蛀。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蜈蚣段、酒蜈蚣、焙蜈蚣。蜈蚣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引起的抽搐痉挛、角弓反张、口噤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以及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肿瘤等。现有技术中,用蜈蚣作药治疗疾病有广泛的市场,但用法不同,其疗效也不相同。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一种以蜈蚣为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目的是创立实用的简易药方,供人们采用,此方具有息风镇痉,攻毒散结,通络止痛。用于小儿急慢惊风、破伤风引起的抽搐痉挛、角弓反张、口噤及中风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以及风湿顽痹、疮疡、瘰疬、毒蛇咬伤、肿瘤。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一种以蜈蚣为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配方:蜈蚣18克、细辛18克、白花蛇28克、当归58克、白芍56克、甘草58克、白酒60度2000毫升。

制作方法:将蜈蚣18克、细辛18克、白花蛇28克、当归58克、白芍56克、甘草58克分别研成细末,混合一起,装入陶瓷容器中,然后用白酒60度2000毫升倒进陶瓷容器里,密封浸泡11日后起盖饮用。

用量:每日早晚各服30~40毫升,小儿用量酌减;2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蜈蚣入药时不必去其头、足,否则反损药力;通常认为,蜈蚣的头、足、尾药性更强,做丸散内服较汤剂之功为强,蜈蚣头、足、尾能息风通络之功,全蝎作用更强,本方具有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及类风湿关节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一种以蜈蚣为药的配方和制作方法,配方:蜈蚣18克、细辛18克、白花蛇28克、当归58克、白芍56克、甘草58克、白酒60度2000毫升。

制作方法:将蜈蚣18克、细辛18克、白花蛇28克、当归58克、白芍56克、甘草58克分别研成细末,混合一起,装入陶瓷容器中,然后用白酒60度2000毫升倒进陶瓷容器里,密封浸泡11日后起盖饮用。

用量:每日早晚各服30~40毫升,小儿用量酌减;25日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5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