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2324417阅读:58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血脂指血液中的脂肪类物质统称,包括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磷脂和非游离脂肪酸等,它们在血液中与不同的蛋白质结合在一起,以“脂蛋白”的形式存在。其中大部分胆固醇是人体自身合成的,少部分由饮食中获得。甘油三酯相反,大部分从饮食中获得的,少部分由人体自身合成。

高脂血症为人体脂质代谢紊乱出现的异常反应,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指血液中TC或TG过高或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过低,现代医学称之为血脂异常。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缩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供血部位缺血性损害,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由高脂血症引起的这些疾病及伴发性疾病,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生活水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研究表明,高脂血症和人们的生活水平、生活方式关系很大。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加速,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饮食、出行等生活方式也变化很大。比如饮食从过去的“咸鱼青菜”到如今的“鸡鸭鱼肉”,高脂、高糖、高热等过去一年难得几回闻,唯有过年偶尔出现的食物,成为现在天天似过年。原来出门基本靠腿,现在城里车流滚滚,就是在大部分农村,汽车也都是寻常之物。另外,随着工业化的推进,人们生活节奏随之加快,夜生活丰富多彩,从小孩到老人,大腹便便者,随时可见。与之相应的,近年来血脂水平和异常率随着我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而节节升高,目前血脂异常已经成为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国家“六五”至“九五”攻关课题揭示,不同调查地区、职业人群血脂水平在血清脂质水平和异常率存在明显差异。上世纪80年代初,中美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和北京-MONICA等国际合作研究证实了我国人群血脂水平明显低于大多数西方国家。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报告》结果显示,近十几年来,不同人群中高胆固醇患病率、高甘油三脂患病率普遍增高,我国居民成人中高甘油三酯患病率为11.9%,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为7.4%。

血脂升高,会诱发很多继发性疾病。血脂升高,微血管灌注困难,血压升高。过多的脂质沉积于动脉内膜,形成粥样斑块,使管腔缩小,导致动脉粥样硬化,造成供血部位缺血性损害,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临床发现,血脂异常、高血压、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常相互推进,相互并存,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研究证实,无论是在欧美等发达国家还是在亚洲低、中收入的发展中国家,超重与肥胖都是血脂异常代谢性相关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超重肥胖人群中血脂异常、2型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及癌症等的发病率较正常体重人群显著升高,且相比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群的体重的升高对健康的危害更大。国内外大量研究证实,血清总胆固醇增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是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等动脉粥样硬化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梁勇前对广东全省大样本合并超重或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人群进行相关统计分析发现:广东省超重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各种类型血脂异常患病率中,高甘油三酯患病率最高,其次是高总胆固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亦明显增高;在这些合并血脂异常的人群中,有近一半的人群未接受任何药物治疗,治疗达标率较低。可见对血脂异常人群的及早干预迫在眉睫。

中医没有高脂血症的病名,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有胸闷、眩晕、倦怠、嗜睡等症状,同中医的“眩晕”、“胸痹”等证十分相似。《灵枢·五癃津液别》指出:“五谷之津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灵枢·卫气失常》曰:“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张景岳曾说:“津液和合为膏者,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认为脂膏来源于津液,是人体的基本物质之一。而《灵枢·血络论》说:“血气俱盛而阴气多者,其血滑,刺之则射,阳气蓄积,久留而不泻者,其血黑以浊,故不能射。”其中“其血黑以浊”形象地说明了气血津液代谢失调,以致痰瘀胶结于血脉中的状况,与现代高脂血症、高粘血症的概念非常相近。依据“膏”、“脂”的运行失常后同痰湿浊瘀的性质十分相近这一特点,治疗从痰瘀入手,可以消除血中多余的脂浊,达到治疗高脂血症的目的。由于高脂血症多发于中老年人,脾、肾诸脏亏虚为其必然,因此在化痰祛瘀治法的基础上,结合调整脾、肾诸脏的功能,可以达到标本兼治,固本清源之目的。

中医中药降脂具有疗效稳定、副作用小等优点。各家中医学者均在降脂治疗方面有建树。其中李玉兰提出,高脂血症主要病因是由于先天禀赋缺陷、饮食不节、情志失调、脏气虚衰、腑气不通等。故主张从痰湿、瘀血论治本病。

人类生活趋向都市化和工业化的结果,是一方面带来无可限量的经济财富,但另一方面,在现阶段,却导致高血脂人群快速增加。高血脂症引发一系列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脑卒中、糖尿病等,严重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生活水平,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血脂与冠心病的关系

拒统计,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已超过人口全部死亡率的1/2。冠心病也叫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是专门给心脏供血的动脉,由于过多脂肪沉积,造成动脉硬化,使血流受阻,引起心脏缺血,发生一系列症状,即冠心病。引起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高血脂、吸烟、糖尿病、肥胖、高血压、缺乏体力活动、精神过度紧张、冠心病家族史、口服避孕药等,其中、高血脂是引起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调节血脂是防治冠心病最基本疗法:血清总胆固醇水平下降1%,则冠心病的发生率下降2%。只要有冠心病,不论你血脂高或不高,均应长期服用调脂药。因为长期调脂治疗可以减少冠心病心绞痛、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血脂与脑梗塞的关系

当血液中胆固醇增高时,容易形成动脉硬化斑块,这些斑块在动脉壁内堆积,使动脉官腔狭窄,阻塞血液流入相应部位,引起动能缺损。它发生在脑血管时引起脑梗塞,医学证明:长期调脂治疗不仅能治疗脑梗塞,还能预防脑梗塞。调脂治疗与脑中风:脑中风的原因很多,有高血压、高血脂、吸烟、饮酒、肥胖、高龄、糖尿病、血液病等,其中高血脂、脑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许多研究证明,长期调脂治疗能明显减低脑中风的发生率和致残率,因此,临床医师对高血脂的治疗越来越重视。

血脂与糖尿病的关系

高血脂、高血压与高血糖被称为三高,是威胁糖尿病患者健康与生命的主要危险因素。三者密切相关,高血脂可加重糖尿病,所以糖尿病患者除治疗高血糖外,还需要调节血脂,是减少糖尿病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的关键。糖尿病患者应注意调血脂:糖尿病合并高血脂更容易导致脑中风、冠心病、肢体坏死、眼底病变、肾脏病变、神经病变等,这些糖尿病的远期并发症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残疾或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半数以上糖尿病患者合并高血脂,积极治疗高血脂对控制血糖、预防并发症大有好处。调整血糖能一定程度改善血脂,但要达到理想水平,还需调脂药干预治疗。糖尿病与脂代谢的治疗状况已成为糖尿病患者病情控制优劣的标准。

血脂与脂肪肝的关系

脂肪肝是脂肪在肝内大量蓄积所致,常合并有血脂增高。B超检查是目前检查脂肪肝的主要手段。脂肪肝发病率高达5~10%,成人体检中转氨酶增高者约35%为脂肪肝,部分患者可发展成肝硬化。因此,脂肪肝的防治对防止慢性肝病的进展和改善预后十分重要。哪些人易患脂肪肝:高血脂患者、糖尿病患者、腹部脂肪堆积者、长期大量饮酒者、肥胖者和患有病毒性肝炎者。脂肪肝有那些症状:轻度脂肪肝多数无自觉症状,中度、重度表现为肝肿大、食欲减退、肝区胀痛、转氨酶升高,少数出现轻度黄疸、脾大等。脂肪肝患者应该怎么办:早期治疗,可以阻止脂肪肝的发展,大多数脂肪肝是可以治愈的。包括祛除病因、改善生活方式、调节饮食结构;应用调脂药进行治疗。

由此可见,高血脂症人群数量之庞大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为预防或减少高血脂症及其并发症及诱发症的发生,人们除了要增强自我保健意识、努力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外,采取一定的干预措施也显得十分必要。故此,开发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经查阅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保健食品批件数据库,截止2016年4月,已获批准的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保健食品达571个。其中主要是软胶囊(216个),原料以鱼油、深海鱼油、磷脂类物质为主;硬胶囊剂(180个);其次是片剂(46个)、茶剂(49个)。可见具有辅助降血脂功能的中药降脂保健食品在市场上竞品较少,随着中药现代化产业进程的不断发展与壮大,道地选材与现代工艺的完美融合,使现代中药的安全性相比西药又更胜一筹,更重要的是中药降血脂能从病根下手,而且调理血脂效果稳定,副作用小,是专业调理高血脂最科学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高血脂症人群庞大的消费群体和较大的市场空间。

纵观近年的研究现状,中药用于辅助降血脂有着悠久的历史,祖国五千年的文化为我们开发中药辅助降血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有着许多有降血脂作用的古名方。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500-700份、葛根500-700份、红曲150-300份、蜂胶10-50份、绿茶提取物10-50份。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600-700份、葛根600-700份、红曲150-200份、蜂胶20-50份、绿茶提取物20-50份。

进一步地,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625份、葛根625份、红曲187.5份、蜂胶37.5份、绿茶提取物37.5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丹参、葛根分别净制、破碎备用;将红曲、蜂胶混合粉碎过筛;

(2)混合:将以上各原料组分按配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即得。

进一步地,所述步骤(1)中将红曲、蜂胶混合粉碎过80目筛。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与药学上可接受的赋形剂制成的制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降血脂药物中的应用。

安全性研究

1.丹参的安全性研究

杨解人等以Bliss法测定小鼠及大鼠LD50;家兔耳缘静脉滴注法、体外红细胞悬液致溶血和凝集试验、血管刺激性试验及豚鼠致敏试验观察局部用药毒性,观察丹参葡萄糖注射液(丹参)的急性毒性及局部用药毒性。结果表明大、小鼠尾静脉注射丹参的LD50分别为27.02g/kg和26.89g/kg,小鼠i.p为36.09g/kg;家兔i.v5d无明显刺激性;豚鼠未见过敏反应;体外不同浓度丹参对家兔红细胞悬液无致溶血及凝集作用。因此认为丹参急性毒性很小,无明显局部用药毒性反应。

2.葛根的安全性研究

陈小青等以霍恩氏法,经口染毒途径进行试验,探讨葛根的急性经口毒性。结论葛根的半数致死量(LD50)大于21.509/kg BW,属于无毒级。詹键等[21]的研究表明,葛根的经口对小鼠的LD50在20g/kg以内,属无毒范围;从筛检致突变试验中,小鼠精子畸形试验、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及Ames试验为阴性,未发现葛根有引起哺乳动物体细胞,生殖细胞和细菌基因突变作用,表明葛根食用安全。

3.红曲的安全性研究

杜新芳等采用最大耐受剂量法研究急性毒性;采用鼠伤寒沙门氏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骨髓细胞微核试验和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研究致突变性,研究红曲提取物的急性毒性和致突变性。结果表明昆明种小鼠以最大给药量为15g/kg灌胃,小鼠无明显中毒症状亦无死亡;Ames试验选用TA97、TA98、TAl00、TAl02四种菌株在加与不加S9两种情况下,试验结果为诱变阴性;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3个刘量组的微核发生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小鼠精子畸形试验中试验组的精子异常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亦无明显差异。因此认为红曲提取物的毒性级别为无毒级;在试验条件下,未发现其有致突变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国食药监许[2010]2号文件《关于以红曲等为原料保健食品产品申报与审评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规定:红曲推荐剂量每日暂定不超过2g。本产品中,红曲每日服用量为1.5g,因此是安全的。

4.蜂胶的安全性研究

傅建华等最高剂量按受试物人日推荐量的100倍,给大鼠连续灌胃蜂胶软胶囊内容物30天,研究蜂胶的毒性。结果表明各剂量组大鼠的体重及其增重、进食量、食物利用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O.05);个别剂量组血生化、血常规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在正常值范围内,故认为无生物学意义;其他各剂量组动物血常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各项生化指标(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尿素氮、肌酐、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糖、总蛋白、白蛋白)测定值均在正常值范围内;大鼠的脏体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受检脏器作组织病理学检查,未见特异性病变。因此认为大鼠连续服用蜂胶30d,对机体未见不良影响。

5.绿茶提取物的安全性研究

陆益等给白鼠分别以剂量4.5、3.57、2.84、2.26和1.8g/kg,一次性灌胃(ig)给药,观察7d,按改良寇氏法计算LD50为(2.64±0.254)g/kg。给大白鼠以高剂量为833、83.3mg/kg茶多酚的绿茶提取物ig,连续灌胃6个月,观察长期毒性反应。结果表明大白鼠长期灌服茶多酚后,体重增长、血常规、血液生化及脏器系数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病理组织学检查未见异常。因此认为茶多酚急性毒性低。大白鼠长期灌服茶多酚(833mg/kg·d-1),相当于人拟用日剂量的100倍也是安全的。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具有以下优势:

本发明是在综合分析高血脂症的产生原因,高血脂症的症状,人群的状况,根据目前主要应用于降低高血脂症原料的功能特点组方而成的。配方以丹参、葛根、红曲、蜂胶(精制)、绿茶提取物为主要原料组成,其中丹参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葛根升阳通经活络生津;红曲健脾消食,益气活血,《本草求原》谓其:“能走营气以活血,燥胃消食。凡七情六欲之病于气以致血涩者,皆宜佐之”。蜂胶药典谓其:补虚弱,化浊脂。加上茶的有效部位绿茶提取物,唐·《本草拾遗》说“久食令人瘦”。诸药共用,健脾化湿,活血化瘀,升阳化浊,达到消脂轻身的作用,还可以起到改善高血脂症人群的亚健康状态的作用。

另经动物功能试验本品有确切的辅助降血脂功效,针对性强,效果好,用量安全,降血脂理论依据充分;本发明所用原料货源充足、易得、食用安全。因此,本发明定位准确,优势明显,具有良好的发展潜力。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各原料组分均为市售产品,其供应商及生产厂家如表1所示。

表1本发明各原料组分的来源

实施例一

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625份、葛根625份、红曲187.5份、蜂胶37.5份、绿茶提取物37.5份。

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丹参、葛根分别净制、破碎备用;将红曲、蜂胶混合粉碎过80目筛;

(2)混合:将以上各原料组分按配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二

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600份、葛根600份、红曲200份、蜂胶50份、绿茶提取物50份。

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丹参、葛根分别净制、破碎备用;将红曲、蜂胶混合粉碎过80目筛;

(2)混合:将以上各原料组分按配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三

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700份、葛根700份、红曲150份、蜂胶20份、绿茶提取物20份。

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丹参、葛根分别净制、破碎备用;将红曲、蜂胶混合粉碎过80目筛;

(2)混合:将以上各原料组分按配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即得。

实施例四

一种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数计包括如下原料组分:丹参500份、葛根500份、红曲150份、蜂胶10份、绿茶提取物10份。

上述辅助降血脂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前处理:将丹参、葛根分别净制、破碎备用;将红曲、蜂胶混合粉碎过80目筛;

(2)混合:将以上各原料组分按配方比例称取混合均匀,即得。

试验研究

1.安全性毒理学试验

1.1材料和方法

1.1.1样品处理:取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人群推荐摄入量0.098g/kg(按照成人60kg均值计算)。

1.1.2动物品种及来源:SPF级昆明种小鼠、Wistar大鼠及饲料均由湖北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动物体重依各项试验要求而定。实验室温度20-25℃,湿度40-70%。

1.2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1.2.1剂量设置:受试样品小鼠灌胃剂量为20.0g/kgBW,相当于成人推荐日摄入量0.098g/kgBW的204.1倍。

1.2.2样品配制:称取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20.0g,加少量蒸馏水充分溶解后定容至40mL。配制好的受试样品的浓度为0.5g/mL。

1.2.3试验方法:最大耐受量法。选用SPF级昆明种小鼠,体重为18-22g,雌雄各10只,灌胃前16h动物禁食不禁水,小鼠称重后受试物两次灌胃给予,两次间隔4h,单次灌胃容量为20mL/kgBW,累计两次灌胃计量为20.0g/kgBW。灌胃当天连续观察,以后每天观察直至第14天,并记录动物中毒症状及死亡数,试验结束时未死亡动物称重。

1.3遗传毒性试验

1.3.1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1.3.1.1试验动物:选用体重为25-30g的昆明种小鼠,雌雄各2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雌雄各5只。

1.3.1.2试剂与仪器:环磷酰胺,由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奥利巴斯显微镜(日本产)。

1.3.1.3剂量分组:(1)阴性对照组给予蒸馏水;(2)阳性对照组经口灌胃给予环磷酰胺40mg/kgBW;(3)受试样品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别为2.5g/kgBW、5.0g/kgBW、10.0g/kgBW。

1.3.1.4样品配制:准确称取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20.0g、10.0g、5.0g,分别用蒸馏水定容至40mL做高、中、低剂量组,浓度分别为0.500g/mL、0.250g/mL、0.125g/mL。阳性物的配制:称取环磷酰胺0.08g,加适量纯水充分溶解并定容至40mL。

1.3.1.5试验方法:采用30h试验法,即分两次灌胃给予受试物,间隔24h,受试样品各组每次小鼠灌胃容量均为20mL/kgBW。于第二次给予受试物后6h处死动物,取股骨做骨髓涂片,自然干燥后用甲醇固定,Giemsa染色。每只动物油镜下观察1000个嗜多染红细胞,记录出现微核的嗜多染红细胞数,其微核发生率以含微核的PCE千分率计;计数200个嗜多染红细胞数(PCE),同时计数成熟红细胞数(NCE),并计算PCE占红细胞总数(PCE+NCE)百分比。

1.3.1.6数据统计处理方法: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卡方检验对微核率按动物性别分别统计。

1.3.2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1.3.2.1试验动物:选用体重为25-35g的昆明种雄性小鼠25只,随机分成5组,每组5只。

1.3.2.2试剂与仪器:同1.3.1.2。

1.3.2.3剂量分组:同1.3.1.3。

1.3.2.4样品配制:同1.3.1.4。

1.3.2.5试验方法:各试验组小鼠均连续5天给予相应的受试物,小鼠灌胃容量均为20mL/kgBW,继续喂养30天后(即在首次给受试物后的第35天)处死动物。取两侧附睾置于0.5mL生理盐水中,用眼科剪将附睾纵向剪1-2刀,用四层擦镜纸过滤后涂片,空气干燥后,甲醇固定,再用1%伊红染色。每只动物高倍镜下观察1000个精子,记录畸形精子数,计算畸形精子发生率(以千分率计),并进行统计处理。

1.3.2.6数据统计处理方法:SPSS软件建立数据库,每个剂量组分别与相应的阴性对照组比较,用秩和检验方法评价精子畸形阳性率。

1.4 30天喂养试验

1.4.1剂量及分组:选80只体重60-80g 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适应性喂养3天,随机分成一个阴性对照组和三个剂量组,即0.00g/kgBW、2.45g/kgBW、4.90g/kgBW、9.80g/kgBW,受试样品低、中、高剂量组分别相当于成人推荐日摄入量0.098g/kgBW的25、50、100倍。同时设阴性对照组,给予基础饲料。各组连续喂养30天,每组雌雄各10只大鼠,饲养方法为单笼喂养。

1.4.2样品配制及给予:受试样品采用掺入饲料的方法给予。准确称取各剂量组的受试样品和基础饲料,拌匀,制成颗粒状饲料。大鼠日摄入量按其体重的10%计,每个剂量组饲料配制16kg,见表12。

表12大鼠30天喂养试验剂量设计表

注:因部分剂量组受试样品掺入比例超过5%,故需按比例掺入酪蛋白(蛋白含量为80%),使各剂量组饲料中粗蛋白含量基本一致。根据饲料营养成分检验结果,饲料中的粗蛋白含量为22%。

高剂量组加入酪蛋白量=1.568×22%/(80-22)%=0.595kg

中剂量组加入酪蛋白量=0.784×22%/(80-22)%=0.297kg

低剂量组加入酪蛋白量=0.392×22%/(80-22)%=0.149kg

1.4.3观察指标

1.4.3.1一般临床症状:一般表现,行为,中毒症状和死亡情况。

1.4.3.2体重、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

1.4.3.3血液学检查:试验结束时测定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白细胞(WBC)计数及分类、淋巴细胞(LY%)、单核细胞(MO%)、粒细胞(GR%),均用日本光电MEK-6318K型自动血球计数仪测定。

1.4.3.4血液生化检查:试验结束时测定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血清尿素氮(BUN)、总胆固醇(TCH)、甘油三脂(TG)、肌酐(Cr)、血糖(GLu)、血清白蛋白(Alb)、总蛋白(TP)等指标。检测仪器为:日立702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试剂为:上海丰汇医学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试剂盒。

1.4.3.5脏器重量和脏/体比值(为禁食后的体重,即剖杀重)

1.4.3.6病理组织学检查:大体解剖:各剂量组大鼠禁食16h,3%戊巴比妥钠溶液(80mg/kgBW)麻醉,腹主动脉采血,而后立即放血处死动物,解剖,肉眼观察每只动物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胸腹腔内器官有无颜色改变、渗出液、水肿、增生、萎缩等病变,做好记录。用眼科镊和眼科剪分离肝、脾、肾、胃肠、睾丸(雄性)等脏器,清除干净各脏器周围结缔组织和脂肪组织,用电子天平(精确度为0.01g)逐一称重(胃肠除外),再用10%福尔马林溶液立即固定。

病理切片检查:大体解剖肉眼未见异常,故选取阴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做病理切片。选取阴性对照组和高剂量组各20只动物(雌雄各半)部分脏器(肝、脾、肾、胃肠、卵巢和睾丸),取材后,常规脱水、透明、浸蜡、制片及HE染色,在光学显微镜下由低倍至高倍观察各组织的形态学变化,并详细记录描述所观察到的形态学变化。

病理结果评价标准:依各脏器形态学结构各异,但主要是以细胞的变性作为观察指标,并根据病理改变“-”、“+”、“++”、“+++”量化,本试验所获数据采用非参数统计法进行病例改变的评价。

细胞变性:包括浊肿、空泡样变、水样变性和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其中肾小球尚需观察大小不一、近端曲细小管主要观察细胞的浑浊肿胀、远端曲细小管主要观察水样变和脂肪变性,胃肠组织以观察粘膜、粘膜下、肌层、浆膜层等部位)共分3级。

+散在的单个细胞浊肿、脂滴及胞浆状物和灶状炎性细胞浸润。(包括肾小球大小不一,胃肠粘膜上皮变性)----1分

++灶状细胞浊肿,脂滴或形成透明状空泡。(3-5个细胞形成灶状和肾小球大小不一超过3-5个)----2分

+++数个细胞相融成片状空泡和边缘光滑的脂滴,肾小球囊内可见明显炎性细胞浸润或肾小球大小不一明显,胃肠粘膜各层可见多个炎性细胞浸润灶等病理改变----3分

1.5结果

1.5.1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

本发明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见表13。

表13本发明对小鼠急性毒性试验结果(均数±标准差)

结论:在两周观察期内动物未见明显中毒症状,亦无动物死亡,MTD值大于20.0g/kg BW,按急性毒性分级标准评价,该受试样品属无毒级别。

1.5.2遗传毒性试验

1.5.2.1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

本发明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见表14。

表14本发明对小鼠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均数±标准差)

**: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1;PCE:嗜多染红细胞,NCE:成熟红细胞。

结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雌雄小鼠微核率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受试样品各剂量组雌雄小鼠微核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均在本试验测定值正常范围内,标明该受试样品骨髓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受试物各组未成熟红细胞占红细胞总数的比例[PCE/(PCE+NCE)总数]均不少于阴性对照组的20%。

1.5.2.2小鼠精子畸形试验

本发明对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见表15。

表15本发明对小鼠精子畸形试验结果(均数±标准差)

其他畸形:包括尾折叠、双头、双尾等;*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与阴性对照组比较,阳性对照组小鼠精子急性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在本实验室测定值正常范围内,表明该受试样品精子畸形试验结果为阴性。

1.5.3 30天喂养试验

1.5.3.1试验过程中动物无死亡,毛发正常,无异常行为表现。

1.5.3.2体重、进食量和食物利用率

本发明对大鼠体重的影响,见表16;本发明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见表17;本发明对大鼠食物利用率的影响见表18;本发明对大鼠增重及总食物利用率的影响,见表19。

表16本发明对大鼠体重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大鼠每周体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7本发明对大鼠进食量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大鼠每周进食量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8本发明对大鼠食物利用率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大鼠每周食物利用率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表19本发明对大鼠增重及总食物利用率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大鼠总食物利用率和增重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

1.5.3.3血液学检查

本发明对大鼠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见表20;本发明对大鼠白细胞分类的影响,见表21。

表20本发明对大鼠血常规检查结果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表21本发明对大鼠白细胞分类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1.5.3.4血液生化检查

本发明对大鼠血液生化的影响,见表22。

表22本发明对大鼠血液生化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续表22本发明对大鼠血液生化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大鼠血清ALT、AST、BUN、TCH、TG、Cr、GLu、Alb、TP测定结果与阴性对照组数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1.5.3.5脏器重量和脏/体比值(为禁食后的体重,即剖杀重)

本发明对大鼠脏器重量及脏/体比值的影响,见表23。

表23本发明对大鼠脏器重量及脏/体比值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续表23本发明对大鼠脏器重量及脏/体比值的影响(均数±标准差)

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P>0.05。

结论:受试样品各剂量组脏器重量和脏/体比值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且均在正常值范围内。

1.5.3.6病理组织学检查

大体解剖肉眼所见:各试验剂量组雌雄性大鼠的心、肝、脾、肺、肾、胃肠等胸腹腔内的器官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其外观颜色和脏器大小正常,均未见明显渗出、增生、水肿、萎缩等病变。

镜下所见,见表24-27。

表24本发明对大鼠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n=10)

表25本发明对大鼠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n=10)

表26本发明对大鼠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n=10)

表27本发明对大鼠各脏器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n=10)

结论:阴性对照组:个别动物肝脏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20,雌性0/10,雄性1/10);肾脏、脾脏、胃肠、卵巢、睾丸等脏器等未见明显异常。

高剂量组:个别动物肝脏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20,雌性1/10,雄性0/10);个别动物肾脏间质内少量炎性细胞浸润(1/20,雌性0/10,雄性1/10);脾脏、胃肠、卵巢、睾丸等脏器未见明显异常。

2功能学动物试验

2.1材料和方法

2.1.1试验动物:领取SPF级SD雄性大鼠160-180g,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适应性喂养7天,体重为180-220g。动物饲养室温度为20-35℃,湿度为40-70%。

2.1.2样品来源及处理:取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人群推荐日摄入量为5.88g受试品/人/天(0.098g受试品/kgBW)。

2.1.3样品配制准确称取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9.8g、19.6g、39.2g,分别用蒸馏水定容至200mL,做低、中、高剂量组大鼠灌胃用。

2.1.4饲料

普通基础饲料: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混合型高脂血症动物模型高脂饲料配制:在普通基础饲料中添加20.0%蔗糖、15.0%猪油、1.2%胆固醇、0.2%胆酸钠,适量的酪蛋白、磷酸氢钙、石粉等。除了粗脂肪外,模型饲料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纤维、粗灰分、钙、磷均要达到维持饲料的国家标准。

2.1.5剂量分组:按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人群推荐日摄入量5.88g/人/天,即0.098g/kgBW,扩大5、10、20倍设置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即0.49g/kgBW、0.98g/kgBW、1.96g/kgBW,同时设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均给予蒸馏水)。

2.1.6试验方法:大鼠按体重随机分成2组,10只大鼠给予普通基础饲料作为空白对照组,40只给予模型饲料作为模型对照组。模型对照组给予模型饲料两周后,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大鼠不禁食采血,分离血清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LDL-C)水平。根据TC水平将模型对照组随机分成4组,即高脂模型组和受试物低、中、高三个剂量组;分组后模型对照组和三个剂量组比较TC、TG、HDL-C、LDL-C差异均无显著性。分组后,空白对照组继续给予普通基础饲料,模型对照组及三个剂量组继续给予模型饲料。三个剂量组每天灌胃给予受试样品,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给予蒸馏水。各试验组均按1mL/100gBW的容量灌胃给予,在此期间各试验组大鼠自由饮水进食。灌胃30天后,不禁食采血,检测血清中TC、TG、HDL-C、LDL-C水平。

2.2.结果

2.2.1对大鼠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

本发明对大鼠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见表28。

表28本发明对大鼠总胆固醇含量的影响(mmol/L,)

P表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结论:试验前(给予受试物前),与空白对照组线相比较,模型对照组总胆固醇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说明高血脂模型制备成功。给予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30天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的血清总胆固醇水平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2对大鼠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

本发明对大鼠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见表29。

表29本发明对大鼠甘油三酯含量的影响(mmol/L,)

P表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结论:试验前(给予受试物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甘油三酯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高血脂模型制备成功。给予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30天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剂量组大鼠的甘油三酯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3对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本发明对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见表30。

表30本发明对大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mmol/L,)

P表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结论:试验前(给予受试物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给予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30天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大鼠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

2.2.4对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

本发明对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见表31。

表31本发明对大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影响(mmol/L,)

P表示与模型对照组比较

结论:试验前(给予受试物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较,模型对照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给予本发明实施例一的样品30天后,与模型对照组比较,中、高剂量组大鼠血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含量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

2.2.5对高血脂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

本发明对高血脂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见表32。

表32本发明对高血脂模型大鼠体重的影响(mmol/L,)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

结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大鼠于检测第四周体重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各剂量组各周体重均无明显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