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胆管取样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05839阅读:520来源:国知局
内镜下胆管取样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内镜下胆管取样器,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胆管狭窄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明确狭窄的病理性质是临床治疗和疾病预后的关键,但鉴别诊断十分困难,尤其是恶性胆管狭窄,早期症状常不典型,CT、MRI、MRCP等影像学检查检出率低,多数患者出现明显临床表现时已属中晚期,仅能行姑息治疗,预后极差。ERCP可显示肝内外胆管全貌,但仍属于影像学诊断,不能获取病理依据;近年来内镜下细胞刷检逐渐开展,但阳性率较低,对胆管狭窄定性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均不高。此外,胆管管腔狭窄的程度也相对影响病理活检的效果。对于狭窄明显的管腔,细胞刷等可发挥较强的组织取样作用;但对于狭窄程度较小的管腔,细胞刷等的取样作用则十分有限。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内镜下胆管取样器,它能够方便对胆管病理部位,尤其是微病灶进行切割取样,并且取样稳定可靠,准确性高,操作安全方便,从而便于后续治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内镜下胆管取样器,它包括:

套管;

取样部件,所述取样部件包括头部固定件、尾部固定件以及可径向扩张和径向收缩的取样部分,所述取样部件在操作下使取样部分推出或进入套管内,所述取样部分的头部固定于所述头部固定件的头部,所述取样部分的尾部固定于所述尾部固定件上,当操作尾部固定件使所述尾部固定件相对于头部固定件轴向移动或轴向移动和周向旋转时,所述取样部分在其径向上扩张或收缩,从而使所述取样部分对胆道病理部位进行取样。

进一步为了方便经过导丝引导定位后对病理部位刷取组织,所述头部固定件内设置有将导丝从头部固定件的头部穿插至头部固定件的尾部或将导丝从头部固定件的尾部穿插至头部固定件的头部的导丝通道。

进一步为了能够向胆管内注射生理盐水或造影剂,所述头部固定件内设置有将介质从头部固定件的尾部输送至头部固定件的头部的介质通道,所述介质可以为造影剂。

进一步为了方便确定取样部分和/或头部固定件在X射线下的位置,所述取样部分的两端部分别涂覆有不透X射线标记层,从而方便确定取样部分和/或头部固定件在X射线下的位置。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取样部分的具体结构,所述取样部分为金属网。

进一步为了方便对病理部位进行取样,所述取样部分的中部设置有切割齿片。

进一步为了方便控制取样部分的扩张程度,从而适用于胆管的病理部位,所述头部固定件和尾部固定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头部固定件和尾部固定件之间的相对移动位置的位置调整结构。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具体的位置调整结构的具体结构,所述位置调整结构为设置在头部固定件上的螺纹段以及与所述螺纹段通过螺纹连接配合并设置在尾部固定件上的配合螺纹段。

进一步提供了一种头部固定件和/或尾部固定件的具体结构,所述头部固定件包括芯管和引导头,所述引导头连接在芯管的头端上;和/或所述尾部固定件为鞘管。

进一步为了方便推送尾部固定件,所述取样部件还包括操作手柄,所述操作手柄与所述尾部固定件的尾端相连。

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取样部件用于承载取样部分并将其经内镜送入胆道待取样处,并在取样部分到达胆道待取样的准确位置后,通过操作者单手操纵操作手柄使尾部固定件上移而使取样部分在其径向上呈梭形展开;随后利用扩张展开的取样部分对胆道内病灶进行切割取样,从而实现了能够方便对胆管病理部位,尤其是微病灶进行切割取样的目的,并且取样稳定可靠,准确性高,操作安全方便,从而便于后续治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镜下胆管取样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取样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芯管的横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金属网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内镜下胆管取样器,它包括:

套管7;

取样部件,所述取样部件包括头部固定件、尾部固定件以及可径向扩张和径向收缩的取样部分2,所述取样部件在操作下使取样部分推出或进入套管7内,所述取样部分 2的头部固定于所述头部固定件的头部,所述取样部分2的尾部固定于所述尾部固定件上,当操作尾部固定件使所述尾部固定件相对于头部固定件轴向移动或轴向移动和周向旋转时,所述取样部分2在其径向上扩张或收缩,从而使所述取样部分2对胆道病理部位进行取样。

如图2所示,所述头部固定件包括芯管3和引导头1,所述引导头1连接在芯管3的头端上;所述尾部固定件为鞘管4。芯管3的外径小于鞘管4的外径,鞘管4的外径小于套管7的外径。

如图1、3所示,所述头部固定件内设置有将导丝从头部固定件的头部穿插至头部固定件的尾部的导丝通道。引导头1的顶部设有导丝入口13和注水管出水口14,两者分别连接导丝腔5和注水管10;其中导丝腔5为沿设在引导头1的导丝入口13向尾部延伸并依次经过引导头1、芯管3至设在芯管3尾端的导丝出口15的长圆柱形通道,导丝出口15为导丝腔5从芯管3伸出时与芯管3管壁的交点,导丝腔5供导丝16由导丝入口13穿过导丝腔5并从导丝出口穿出;所示导丝通道由导丝入口13、导丝腔5和导丝出口15连通而成,当然该导丝通道也可以设置成将导丝从头部固定件的尾部穿插至头部固定件的头部的结构;所述头部固定件内设置有将介质从头部固定件的尾部输送至头部固定件的头部的介质通道;注水管10自引导头1的注水管出水口12起,贯通引导头1、芯管3至设在芯管3尾端的注射口17,注射口17可以外接注射器头,用于从注射口17注入造影剂以通过所述造影剂从注水管出水口14排出从而确定引导头1的位置,注射管出水口12、注水管10和注射口17连通形成所述的介质通道,该介质通道可以注射造影剂,也可以注射生理盐水,但是不限于此。所述导丝腔5的孔径可设置为1.0mm。

如图4所示,所述取样部分2的中部设置有切割齿片11。切割齿片11的具体步骤结构可如下:切割齿片11一周4个,焊接2周,共8个,以焊接点固着于金属网网丝交点,切割齿片11长轴与芯管3长轴平行。

如图2所示,所述头部固定件和尾部固定件之间设置有用于调整头部固定件和尾部固定件之间的相对移动位置的位置调整结构6;所述位置调整结构6为设置在头部固定件上的螺纹段以及与所述螺纹段通过螺纹连接配合并设置在尾部固定件上的配合螺纹段。

所述取样部件还包括操作手柄9,所述操作手柄9与所述尾部固定件的尾端相连。

所述取样部分2的两端部分别涂覆有不透X射线标记层,从而方便确定取样部分和/或头部固定件在X射线下的位置。

取样器工作长度可设置为200cm,套管7的工作外径10Fr。

如图1、2所示,所述取样部分2为金属网。图1中的金属网为展开前的侧视图。 在实施操作之前,金属网呈自然状态并可包裹住芯管3,图2中的金属网为扩张时的侧视图,具体实施时,通过内镜确定待取样的胆管位置,沿内镜活检管道插入导丝,直至越过待取样的胆道狭窄位置。将导丝末端插入引导头1的导丝入口13,导丝沿导丝腔5穿过引导头1、芯管3,并从芯管3的导丝出口15穿出。

在X射线下观察取样部分2两端的不透X射线标记层的位置,将芯管3及鞘管4调整至越过待取样的目标位置上方,还可以通过从注射口17注入造影剂,造影剂通过注水管10从注水管出水口14排出来确定引导头1所在的位置,从而将芯管3及鞘管4调整至越过待取样的目标位置上方。

进一步,接着由助手固定芯管3,操作者利用位置调整结构6将鞘管4旋转上推,根据胆管狭窄程度选择上推距离,使得金属网逐渐呈圆梭形扩张展开。金属网张开到合适程度后,保持位置调整结构6不动以固定芯管与鞘管的相对位置,并保证取样装置与病变的相对位置不变(越过病灶),以保证充分取样。

进一步,将芯管3与鞘管4同时下拉通过胆管狭窄段,在切割齿片11的切割作用下,切割齿片11以及金属网的网格内嵌入一定量的组织,即完成取样。取样成功后,通过位置调整结构6回旋以收回金属网,再将套管7送入,使其头端越过取样装置的引导头,随后将导丝及取样装置一并从内镜活检孔内撤出,结束整个取样过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