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功能的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97626阅读:204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功能的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指一种多功能的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负压伤口治疗是在伤口处施加可控的负压,负压由负压泵产生,通过覆盖在伤口上的“过滤器”(泡沫或纱布)对伤口施加持续或间断的不同压力的负压。引流管与密封伤口的透明膜辅料相连,引流液被不断地吸入储液罐。负压治疗可以去除伤口渗液,坏死组织与细菌,有效减轻水肿,促进血管再生与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局部氧气供应,从而促进伤口愈合。由于负压治疗具有确切的疗效,因而已被广泛接受并应用于临床。

专利:硅凝胶负压封闭引流敷料(申请号201510924870.2,公布号CN 105434107 A)公开了一种硅凝胶负压封闭引流敷料,包括敷料体,敷料体上连接有在负压作用下能够将渗出液进行排除的引流结构,敷料体包括能够粘附于人体的硅凝胶层,硅凝胶层上均布有通孔,硅凝胶层上依次设置具有存储和过滤功能的储液过滤层以及具有吸收渗出液功能的吸收结构。该专利可以防止伤口出血,加速伤口愈合,但是该专利中起粘附作用的硅凝胶层,该硅凝胶层为硅凝胶负载于PU膜上,PU膜涂覆硅凝胶的一面与人体皮肤粘接,另一面与储液过滤层粘接,硅凝胶层与皮肤的粘接性较好,但是另一面与储液过滤层基本无粘接性,使用中硅凝胶层与储液过滤层之间会发生错位,导致引流装置的密封性差,影响引流效果,不利于伤口的愈合。另外,只能应用于手术后切口的少量的、小面积的渗出液处理,如果伤口较大,该专利的使用将受到局限。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多功能的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多功能的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包括:敷料本体、与敷料本体连接的引流机构及负压源;

敷料本体包括由上往下依序设置的聚氨酯膜、吸收层、过滤层和胶层,胶层为带有通气孔的双面胶层,双面胶层与过滤层连接的一面为医用压敏胶,另一面为能够与人体连接的硅凝胶;聚氨酯膜的下表面也设有医用压敏胶,聚氨酯膜的外缘与胶层的外缘粘连使得吸收层和过滤层包覆于聚氨酯膜和胶层之间;

胶层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一手持边和第二手持边,胶层上设置有多个刀口,多个刀口错位均匀分布,第一手持边和第二手持边向两边拉开时,刀口形成具有菱形空隙的渗透区。

优选的,引流机构包括吸盘、Y型连接件、引流外管和引流容器;过滤层上设有引流孔,吸盘设置在引流孔处,引流孔贯穿聚氨酯膜并延伸至吸收层内;Y型连接件上设有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第二端口及第三端口上分别设有第一手阀及第二手阀,第二手阀只允许液体从吸盘流向引流外管,第一手阀只允许液体从第二端口流向吸盘,第二端口的顶部设有橡胶塞;

吸盘上设有插孔,吸盘通过插孔与第一端口连接,第三端口与引流外管连接,引流外管通过引流容器与负压源连接。

优选的,吸盘的内壁上设有引流筋。

优选的,引流筋为开口朝向人体的凹槽,凹槽内设有凸起,凸起使得凹槽内形成至少2个引流通道。

优选的,聚氨酯膜的上表面设有PE保护膜;胶层的下表面设有PE或者PET氟塑离型膜,PE或者PET氟塑离型膜包括覆盖于胶层下表面的两片PE或者两片PET氟塑离型膜,两片PE或者两片PET氟塑离型膜相邻的一侧互相重叠;胶层还包括用于负载医用压敏胶和硅凝胶的PU膜。

优选的,吸收层的面积不小于过滤层的面积,吸收层完全覆盖住过滤层。

本实用新型采用粘接性好且适应性佳的双面胶层,并在吸盘的内壁上设置引流筋,设有硅凝胶的一面与人体粘接,设有医用压敏胶的一面与过滤层粘接,提高了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及引流效率,两者共同作用极大地改善了引流效果,非常有利于伤口的愈合。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敷料本体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胶层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引流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聚氨酯膜;11、PE保护膜;2、吸收层;3、过滤层;4、胶层;41、PE或者PET氟塑离型膜;42、第一手持边;43、第二手持边;44、渗透区;5、引流外管;6、Y型连接件;61、第一端口;62、第二端口;621、第一手阀;63、第三端口;631、第二手阀;7、吸盘;71、引流筋;72、插孔;73、引流通道;8、引流容器;9、负压源。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一种多功能的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包括:敷料本体、与敷料本体连接的引流机构及负压源9;

敷料本体包括由上往下依序设置的聚氨酯膜1、吸收层2、过滤层3和胶层4,胶层4为带有通气孔的双面胶层,双面胶层与过滤层3连接的一面为医用压敏胶,另一面为能够与人体连接的硅凝胶;聚氨酯膜1的下表面也设有医用压敏胶,聚氨酯膜1的外缘与胶层4的外缘粘连使得吸收层2和过滤层3包覆于聚氨酯膜1和胶层4之间(为了改善过滤效果,阻止小体积的坏死组织进入吸收层2,吸收层2与过滤层3之间还设有生物过滤膜);

胶层4的两边分别设有第一手持边42和第二手持边43,胶层4上设置有多个刀口,多个刀口错位均匀分布,第一手持边42和第二手持边43向两边拉开时,刀口形成具有菱形空隙的渗透区44。

本实用新型采用粘接性好且适应性佳的双面胶层,胶层4的两边分别设置有第一手持边42和第二手持边43,在外力作用下,胶层4上的刀口自动裂开形成具有菱形空隙的渗透区44,既有助于改善胶层4与人体的适应性,不至于产生紧绷感,又有利于渗液的引出和导出,使用方便。胶层4上设有硅凝胶的一面与人体粘接,设有医用压敏胶的一面与过滤层3粘接,提高了硅凝胶负压引流装置的密闭性及引流效率,有助于伤口更快的愈合。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引流机构包括吸盘7、Y型连接件6、引流外管5和引流容器8(引流容器8上设有用于计量渗出液体积的刻度);

过滤层3上设有引流孔,吸盘7设置在引流孔处,引流孔贯穿聚氨酯膜1并延伸至吸收层2内;

Y型连接件6上设有第一端口61、第二端口62及第三端口63,第二端口62及第三端口63上分别设有第一手阀621及第二手阀631,第二手阀631只允许液体从吸盘7流向引流外管5,第一手阀621只允许液体从第二端口62流向吸盘7,第二端口62的顶部设有橡胶塞;

吸盘7上设有插孔72,吸盘7通过插孔72与第一端口61连接,第三端口63与引流外管5连接,引流外管5通过引流容器8与负压源9连接。

Y型连接件6的第一端口61用于与吸盘7连接,第三端口63用于与引流外管5连接,第二端口62用于向伤口注入清洗液(或消毒液等)。需要对伤口进行清洗或者消毒时,针头穿过第二端口62顶部的橡胶塞,将清洗液或者消毒液注入伤口中。第二端口62上设有第一手阀621,第一手阀621只允许液体从第二端口62流向吸盘7,避免渗出液或清洗液或消毒液流向第二端口62,对下次的清洗或者消毒造成污染。第二手阀631只允许液体从吸盘7流向引流外管5,避免渗出液回流。

再者,插孔72内设有底部带有引流孔的球形连接件(具体结构不限,只要能连接第一端口61并设有供渗出液流出的引流孔即可),第一端口61通过球形连接件与吸盘7连接,在球形连接件的作用下,第一端口61的倾斜角度可以灵活调节。

本实用新型既可以对伤口的渗出液进行负压引流,又可以不拆开敷料本体对伤口进行清洗、消毒,使用方便。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吸盘7的内壁上设有引流筋71。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引流筋71为开口朝向人体的凹槽,凹槽内设有凸起,凸起使得凹槽内形成至少2个引流通道73。

当伤口较大时,大面积伤口的渗出液在引流筋71的作用下,可以快速汇聚到插孔72的下方并经由第一端口61被抽出。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聚氨酯膜1的上表面设有PE保护膜11;胶层4的下表面设有PE或者PET氟塑离型膜41,PE或者PET氟塑离型膜41包括覆盖于胶层4下表面的两片PE或者两片PET氟塑离型膜,两片PE或者两片PET氟塑离型膜相邻的一侧互相重叠;胶层4还包括用于负载医用压敏胶和硅凝胶的PU膜。

作为一种优选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又一实施例,吸收层2的面积不小于过滤层3的面积,吸收层2完全覆盖住过滤层3。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