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针新型正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93526阅读:524来源:国知局
留置针新型正压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留置针。



背景技术:

现有的开放式留置针穿刺时无法预先排气,且对穿刺操作要求高,易形成污染及院内感染;带延长管的留置针因为采用了软性连接,不易保持压力而易形成堵管;普通正压留置针使用金属弹簧,无法在核磁共振时使用;普通正压留置针使用硅胶囊设计时,因为密封时没有采用十字型封堵,压力保持效果也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压力保持稳定、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的留置针新型正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一种留置针新型正压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正压腔件,正压腔件中设置有滑动杆,一体式弹性体的前端包覆在滑动杆的前部,一体式弹性体后部的外周设置与输液器接头结合的上盖,上盖前端与正压腔件结合;在一体式弹性体的中部呈向正压腔突起的密封圈形式;所述滑动杆包括大直径头部,大直径头部后为外周与所述密封圈密闭配合的中直径段,中直径端部后围直径小于中直径段直径的细段,细段后为尾部;正压腔件与针座连接,一体式弹性体与滑动杆之间为正压腔,正压腔与针座内腔通过溢流通道相通,在一体式弹性体上设置连通溢流通道与正压腔的溢流口。

所述滑动杆尾部的外周与一体式弹性体后端内周密封配合。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压力保持稳定、生产工艺简单、操作方便。

滑动杆密闭用的密封圈及滑动杆复位用的弹性体一体制作、安装,不会漏液,且连接及撤离时轻松方便,解决了临床旋松了怕漏液的问题,旋紧了不易撤离的问题。

滑动杆在一体式弹性体内滑动时,弹性体伸长产生弹性,当输液器撤离时弹性体自动收缩,滑动杆可以自动回位,而无需金属弹簧, 核磁共振时可以使用。

滑动杆向前移动时,一体式弹性体可以有效地形成张力(还可设定一定的预张力),从而保证滑动杆复位。

滑动杆上有溢流区(细端)及密闭区(中直径段),溢流区通过密封圈时,液体可以通过,密闭区与密封圈接触时,液体无法通过,从而形成正压效果。

正压腔件与针座组件之间硬性连接,滑动杆回位后,与溢流口封闭,且滑动杆运动方向与溢流口液体流动方向垂直。由于均为钢性连接及密封,压力保持效果最优,解决了困扰临床的堵管、漏液等很多问题。

滑动杆复位后,与一体式弹性体顶端形成密合。有效防止细菌侵入。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与输液器连接后滑动杆向前移动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留置针新型正压装置,包括正压腔件1,正压腔件中设置有滑动杆2,一体式弹性体3的前端包覆在滑动杆的前部,一体式弹性体后部的外周设置与输液器接头结合的上盖5,上盖前端与正压腔件结合;在一体式弹性体的中部呈向正压腔突起的密封圈6形式;所述滑动杆包括大直径头部7,大直径头部后为外周与所述密封圈密闭配合的中直径段8,中直径端部后围直径小于中直径段直径的细段9,细段后为尾部10;正压腔件与针座11连接,一体式弹性体与滑动杆之间为正压腔12,正压腔与针座内腔通过溢流通道13相通,在一体式弹性体上设置连通溢流通道与正压腔的溢流口4。

所述滑动杆尾部的外周与一体式弹性体后端内周密封配合。

初始状态时,中直径段位于密封圈处,中直径段与密封圈密封配合,且溢流口被大直径段封闭。

当输液器接头接入时,滑动杆向前进,滑杆溢流区通过密封圈位置,同时滑动杆与密封圈之间形成正压腔,液体可以进入正压腔及溢流口,通过溢流通道进入针座。

当输液完毕后撤离时,滑动杆在一体式弹性体的作用下,后退,当滑动杆密封区与密封圈接触时,正压腔内的液体继续被压入溢流通道中,从而形成正压。

当输液器完全撤离后,滑动杆复位,滑动杆尾部与一体式弹性体形成紧配合(即密封配合),防止细菌侵入,同时防止消毒液残留进入体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