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389384阅读:337来源:国知局
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



背景技术:

当人体内部发生某些疾病时,为了正确诊断病理以便做出正确治疗,需要利用穿刺对病灶进行活检,亦或是通过穿刺进行定向治疗,通常是借助于仪器如CT扫描装置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透视机测定出病灶与皮肤定位点的方位和穿刺针的深度,首先在人体的某一横剖层面上测出病灶的位置,在该层面中选择最佳进针位置和进针角度,利用进针层面的角度、进针角度和进针深度的三维构像决定病灶及穿刺针穿刺的精确位置。

在CT扫描装置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透视机准确定位后,需要对穿刺针进行固定以便将穿刺针定位,保证穿刺针能够稳定、便捷的进行穿刺,现有的定位及引导设备无法固定穿刺针,或者对穿刺针的固定多为机械臂或者持针器,用以控制穿刺针的穿刺位置及角度,由于穿刺需要准确操作,不能保证一次穿刺成功,而多次进行穿刺会给患者带来较大痛苦,穿刺效率低,同时对穿刺针的定位需要进行多种调节,操作复杂,势必增加穿刺的时间,因此,对医护人员和患者来说,都有诸多不便与不利。

有鉴于此特提出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通过设置定位格栅和支撑网,对穿刺针进行准确定位和支撑,在穿刺针穿进皮肤前用确认穿刺角度及位置,实现模拟穿刺,可保证穿刺角度和位置均能准确无误,穿刺时一次即能成功,避免因多次穿刺进针给患者带来痛苦,并且能够实现多针定位、多针穿刺,提升穿刺效率,提高穿刺准确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技术方案的基本构思是:

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包括定位穿刺位置的定位格栅、用于固定支撑穿刺针的支撑网层、支架,所述的支撑网层固定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的定位格栅活动安装在支架上,所述的定位格栅包括上层定位格栅、下层定位格栅,所述的支撑网层设置在两层定位格栅之间,且靠近上层定位格栅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定位格栅包括外框架、X射线可显影的标线,所述的外框架为方形框架,所述的标线安装在方形框架内的一组对边上,且标线平行、均布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定位格栅还包括设置在外框架外边缘的滑块,所述的支架上设有与滑块匹配的滑槽,所述的滑槽与标线平行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架包括上支架、下支架,所述的上支架、下支架均为一边开口的方形框架,所述的上支架设有上滑槽,下支架设有下滑槽,所述的上滑槽、下滑槽设置在方形框架开口两侧的边上,所述的上支架与下支架通过垫块连接,连接后,上支架与下支架之间存有空隙。

进一步地,所述的垫块为三个,分别设置在一边开口方形框架的开口两端及开口对边中间。

进一步地,还包括辅助格栅,所述的辅助格栅安装在定位格栅下方且紧贴定位格栅设置,所述辅助格栅包括外框架、X射线可显影的标线,辅助格栅的标线安装在方形框架内的一组对边上,且标线平行、均布设置,定位格栅的标线与辅助格栅的标线形成垂直交叉网格。

进一步地,所述的辅助格栅包括上层辅助格栅、下层辅助格栅,所述的上层辅助格栅安装在上层定位格栅下方且紧贴设置,所述的下层辅助格栅安装在下层定位栅下方且紧贴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的辅助格栅和定位栅格的外框架设有连接柱、可与连接柱配合插接的连接孔,连接柱与连接孔分别设置在外框架的上表面、下表面。

进一步地,所述的连接柱设置在方形外框架的一条边上,连接孔设置在其它三条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定位栅格或辅助格栅可以以标线平行或垂直的形式,通过连接柱、连接孔的配合进行搭接,扩大定位栅格或辅助格栅的使用宽度或长度。

进一步地,所述的外框架上设有刻度线,所述的刻度线设置在方形框架的四条边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标线为金属丝线、含有金属成分的丝线、塑料线或橡胶线,所述的标线的间距为5~20mm。

优选地,所述的标线的间距为1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网层为由透X射线且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材料构成的方格。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网层为由丝线、棉线、合成纤维、塑料线、尼龙线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编织形成的方格,所述的方格大小为1mmx1mm~10mm×10mm。

优选地,所述的方格大小为2mmx2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撑网层与支架底面的距离为10mm~150mm,优选地,为30mm。

进一步地,所述的支架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支架的把手,所述的把手上设有卡口装置和旋转装置,所述的把手与支撑杆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支架的底面设有双面胶。

进一步地,所述的下支架设有与固定胶带连接的槽。

进一步的,所述的槽为楔形,槽口的截面大于槽底的截面。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透视或CT扫描时,用本实用新型放置在人体的皮肤表面固定好或通过把手支撑稳固好,确定穿刺的位置后,通过上下两层定位格栅及辅助格栅,两点一线可以精准定位穿刺针的进针角度及位置,将穿刺针用支撑网层固定,再进一步与人体表面固定,解决对人工持针要求较高的问题,避免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穿刺不准确,以及在透视或扫描时暴露射线的情况发生,提高穿刺准确性,将降低风险性,并且可以实现多针、多角度穿刺,提高穿刺效率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穿刺针进入人体内前,可以实现模拟穿刺,通过透视或者CT扫面固定在支撑网层的穿刺针,确认穿刺位置及角度是否符合要求,避免一次穿刺不准而多次穿刺给患者带来的痛苦,提升穿刺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造简洁,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穿刺准确性和穿刺效率都有较大提升,适于推广应用。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附图说明

附图作为本申请的一部分,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的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显然,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附图。在附图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支撑网层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上层定位格栅及辅助格栅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上层定位格栅搭接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整体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1-1剖面示意图。

图中:10-支架;101-上支架;102-下支架;11-上滑槽;12-下滑槽;13-支撑网层;14-把手;21-上层定位格栅;22-下层定位格栅;211-外框架;212-滑块;213-标线;214-刻度线;215-连接孔;216-连接柱;2100-上层辅助格栅;2200-下层辅助格栅;30-穿刺针;31-支撑网交叉点;32-进针位置;400-皮肤表面;401-病灶。

需要说明的是,这些附图和文字描述并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实用新型的构思范围,而是通过参考特定实施例为本领域技术人员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包括定位穿刺位置的定位格栅、用于固定支撑穿刺针30的支撑网层13、支架10,所述的支撑网层13固定安装在支架10上,所述的定位格栅活动安装在支架10上,所述的定位格栅包括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所述的支撑网层13设置在两层定位格栅之间,且靠近上层定位格栅设置。

具体地,定位格栅、支撑网层13安装在支架10上,形成从上至下依次为上层定位格栅21、支撑网层13、下层定位格栅22,定位格栅可以对穿刺的角度、位置进行确定,支撑网层13可将穿刺针30稳定支撑、固定,通过定位格栅的引导,将穿刺针30用支撑网层13固定,同时,在实际穿刺之前,该过程即作为模拟穿刺,保证穿刺准确性。

定位格栅作为标尺作用,需要对穿刺针30进行定位引导,所述的定位格栅包括外框架211、X射线可显影的标线213,所述的外框架211为方形框架,所述的标线213安装在方形框架内的一组对边上,且标线平行、均布设置,所述的外框架211上设有刻度线214,度线设置在方形框架的四条边上。外框架211提供一个支撑架,X射线不显影,不会留下影像,标线213是条状布置,定位时,穿刺针30可以参考标线213位置进行定位。

定位格栅对穿刺针30定位完成后,为方便穿刺进针观察和操作,避免对穿刺造成影响,所述的定位格栅还包括设置在外框架211外边缘的滑块212,所述滑槽与标线213平行设置,所述的支架10上设有与滑块212匹配的滑槽。将定位格栅用滑槽、滑块212的卡合,可以快速方便的实现定位格栅的安装、拆卸,使设备应用更加灵活,保证穿刺过程操作便捷、顺利。

在CT扫面时,需要用到定位格栅的标线213作为辅助标记,因此标线213在CT扫面中需要留下影像,所述的标线213由X射线可显影的材质组成,所述的X射线可显影的材质为金属丝、含有金属成分的丝线、塑料线或橡胶线。优选地,选用含有金属成分的塑料线,在CT扫面时,标线213的塑料外皮不会对穿刺针30造成影响,同时含有金属成分会在CT影像中显示出来,便于穿刺针30定位标记。优选地,标线213的间距为5~20mm,优选地,标线的间距为10mm。

支撑网层13的作用是为了对穿刺针30进行固定,固定后为确认穿刺针30的位置准确,需要再进行CT扫面,为保证扫面影像不受影响,所述的支撑网层13为由透X射线且具有一定支撑强度的材料构成的方格,支撑网层13在CT影像下不会显影,在初次CT扫面时可以直观的根据定位格栅来去人的位置,在二次CT扫面时可以清晰的确认位置的准确性。优选地,支撑网层13为由丝线、棉线、合成纤维、塑料线、尼龙线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编织形成的方格,所述的方格大小为1mmx1mm~10mm×10mm,优选地,方格大小为2mmx2mm。应用时,为保证支撑网层13与皮肤表面400的距离,所述的支撑网层13与支架底面的距离为10mm~150mm,优选地,为30mm。

用定位格栅进行定位时,为了进一步提高定位的准确性,本实用新型还包括辅助格栅,所述的辅助格栅安装在定位格栅下方且紧贴定位格栅设置,所述辅助格栅包括外框架211、X射线可显影的标线213,辅助格栅的标线安装在方形框架内的一组对边上,且标线平行、均布设置,定位格栅的标线与辅助格栅的标线形成交叉网格,所述的辅助格栅包括上层辅助格栅2100、下层辅助格栅2200,所述的上层辅助格栅2100安装在上层定位格栅2200下方且紧贴设置,所述的下层辅助格栅2200安装在下层定位栅下方且紧贴设置,所述的定位格栅或辅助格栅的外框架211设有连接柱216、可与连接柱216配合插接的连接孔215,连接柱216与连接孔215分别设置在外框架211的上表面、下表面,亦或是设置在外框架211的下表面、上表面。连接孔215与连接柱216同位设置在外框架各边或至少一边上,连接孔215不通透,优选地,连接柱216设置在方形外框架的一条边上,连接孔215设置在其它三条边上,通过连接柱216与连接孔215的对位插接,可将辅助格栅固定在定位格栅上,形成垂直网格状标线,为定位提供更精确的定位尺线。此外,定位栅格或辅助格栅可以以标线平行或垂直的形式,通过连接柱、连接孔的配合进行搭接,扩大定位栅格或辅助格栅的使用宽度或长度,利用连接柱216、连接孔215使多个定位格栅或辅助格栅形成延长搭接,而且是沿着方形外框架的四个边方向都能搭接延展,满足对定位格栅或辅助格栅不同长度、不同截面大小需求,进行多位置穿刺,图3示出了一种标线平行的搭接形式,增加了定位格栅的宽度。

支架10可以通过双面胶粘贴在患者皮肤表面400,也可以通过设置在支架10上的槽与固定胶带连接,胶带固定支架10,也可以通过直接固定支架10的方式,所述的支架10上设有用于固定支撑支架的把手14,所述的把手14上设有卡口装置和旋转装置(图中未示出),把手与支撑杆连接,通过卡口装置和旋转装置控制把手14的安装固定,卡口装置可将支架10直接卡接,连接方便紧固牢靠,旋转装置可保证支架10卡接后支架10能绕着连接处旋转,对支架10进行转动调整。调节把手14可以将本实用新型装置直接稳固的固定,给穿刺定位一个平稳保障。

支架10在穿刺定位的过程中,主要为了提高支撑,为了便于对穿刺定位的观察及减轻重量,所述的支架10包括上支架101、下支架102,所述的上支架101、下支架102均为一边开口的方形框架,所述的上支架101设有上滑槽11,下支架102设有下滑槽12,所述的上滑槽11、下滑槽12均设置在方形框架开口两侧的边上,所述的上支架101与下支架102通过垫块连接,连接后上支架101与下支架102之间存有空隙。优选地,垫块为三个,分别设置在方形框架的开口两端及开口对边中间,可以将把手14安装在中间的垫块上,或者把手14与上支架101和/或下支架102连接,上支架101、下支架102可以理解为被一分为二的结构,在二者连接时,上支架101、下支架102之间有诸多空的空间,在穿刺定位及穿刺时,便于直接观察和确认。将下支架固定在皮肤表面400,为方便固定在皮肤表面400,所述的下支架102的底面设有双面胶,所述的下支架102设有与固定胶带连接的槽,所述的槽为楔形,槽口的截面大于槽底的截面。

在透视或CT扫描时,用本实用新型放置在人体的皮肤表面固定好或通过把手支撑稳固好,确定穿刺的位置后,通过上下两层定位格栅及辅助格栅,两点一线可以精准定位穿刺针30的进针角度及位置,将穿刺针30用支撑网层13固定,再进一步与人体表面固定,解决对人工持针要求较高的问题,避免人工操作失误造成穿刺不准确以及在透视或扫描时暴露射线的情况发生,提高穿刺时准确性,将降低风险性,并且可以实现多针、多角度穿刺,提高穿刺效率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在穿刺针30进入人体后,可以通过切开支撑网,将穿刺针从定位支撑架解离,方便进一步的操作。

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构造简洁,操作方便,实用性强,穿刺准确性和穿刺效率都有较大提升,适于推广应用。

实施例一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所述的一种穿刺针定位支撑架,包括支架10、定位格栅、辅助格栅、支撑网层13、把手14,支架10包括上支架101、下支架102,上支架101、下支架102均为U型或一段开口的方形框架,上支架101、下支架102通过垫块连接为一体,垫块为三个,分别设置在U型或一段开口的方形框架的开口两端及开口对边中间,中间位置的垫块还与把手14连接。把手14上设有卡口装置和旋转装置(图中未示出),通过卡口装置和旋转装置控制把手14的安装固定,卡口装置可将支架10直接卡接,连接方便紧固牢靠,旋转装置可保证支架10卡接后支架10能绕着连接处旋转,对支架10进行转动调整。

定位格栅包括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上支架101上设有上滑槽11,上层定位格栅21通过上滑槽11可以滑动安装在上滑槽11中,下层定位格栅22通过下滑槽12可以滑动安装在下滑槽12中。上滑槽11、下滑槽12均设置在U型框架的两侧边上。上支架101上还安装有支撑网层13,支撑网层13位于上层定位格栅21下方,支撑网层13紧贴上层定位格栅21。

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均包括外框架211、标线213,外框架211为方形框架,与支架10的U型相吻合,外框架211两对边设有滑块212,滑块212与支架10上的滑槽配合,可将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分别滑动安装在上滑槽11、下滑槽12中。标线213平行于方向外框架211的边,且标线213与滑块212所在边平行。外框架211上还设有刻度线214,刻度线214均布在方形的每一边侧。辅助格栅与定位格栅的结构相同,大小也一样,辅助格栅没有滑块。定位格栅和辅助格栅的外框架均设有连接柱216、连接孔215,连接柱216与连接孔215分别设置在外框架211的上表面、下表面,且连接柱设置在方形外框架的一条边上,连接孔设置在其它三条边上,连接柱216、连接孔215分别设置在辅助格栅与定位格栅者相应的一组对边上,以使定位格栅与辅助格栅通过连接柱216和连接孔215的插接后,定位格栅和辅助格栅的外边线对齐。辅助格栅包括上层辅助格栅2100、下层辅助格栅2200,上层辅助格栅2100安装在上层定位栅21下方且紧贴设置,下层辅助格栅2200安装在下层定位栅22下方且紧贴设置,均通过连接柱216、连接孔215对位连接,标线形成垂直交叉网格状。

形成垂直交叉网格状标线的另一种实施形式,定位格栅为正方形,其外框架亦为正方形,外框架的一条边的上表面设置连接柱216,另外三条边的下表面设置连接孔215。用定位格栅代替辅助格栅,即两个定位格栅为一组代替一个定位格栅和辅助格栅,此时,仅需将一个定位格栅旋转90度后与另一定位格栅通过连接柱216、连接孔215插接即可,连接孔215和连接柱216的位置设置要保证插接后的两个定位格栅外框架的外边线对齐,同样实现垂直交叉网格状标线的目的,且结构形式更简单,节省材料。

其中,标线213为金属线,可在CT扫描的影响中显影,以便确认标线213的准确位置,标线213之间的间距为20mm。支撑网层13为由丝线、棉线、合成纤维、塑料线、尼龙线其中一种或任意组合编织形成的方格,优选地,支撑网层为由塑料线编织成的方格,方格大小为2mmx2mm。

应用时,通过把手14将本实用新型装置固定在患者待检测位置,或者在下支架102的底面用双面胶粘贴在患者皮肤表面400,将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分别插入在上滑槽11、下滑槽12中,此时,上层定位格栅21与支撑网层13临近。准备就绪后,用CT扫描病灶401位置,并根据病灶401的位置确定穿刺针30的进针位置32和角度,根据确定的进针位置32和角度,通过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标记出穿刺针30穿过的位置,包括支撑网层13的支撑网交叉点31、皮肤表面400的进针位置32,将此两个位置标记出来后,抽出上层定位格栅21、下层定位格栅22,用穿刺针30穿过支撑网层13的支撑网交叉点31,并使穿刺针30冲着进针位置32插入、固定,此时,穿刺针30正好位于两个位置的连线上,支撑网层13给予穿刺针30一定的支撑力,可保证穿刺针30固定不动。固定穿刺针30后,再通过CT扫面确认穿刺针30是否位于设定的位置,若穿刺针30的位置准确,则可进针实际穿刺,将穿刺针30插入人体表皮进针穿刺,若穿刺针30的位置不准确,则通过上述操作过程对穿刺针30进行调整或重新定位。终以实现对穿刺针30的准确定位,确保穿刺的准确性。

通过本实用新型装置还能同时进行多个穿刺,保证每一穿刺互不影响,且保证穿刺的准确性,提高穿刺效率。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利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提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