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门式肢体托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13541阅读:403来源:国知局
一种门式肢体托架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支撑肢体、方便消毒或者治疗的门式肢体托架。



背景技术:

肢体需要治疗的患者在手术前或换药时,需要对该部分肢体进行彻底消毒,消毒时需要悬空肢体。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方式一是通过人工抬起肢体;二是采用输液架悬吊肢体;三是使用不能调节高度、角度的简易支架支撑,同时需要人员扶住支架和肢体,这些方式虽然能部分省力,但是未能减少人力;支撑架稳定性不可靠,不能根据患者的体型和需要调整角度、高度,与患者直接接触支撑部分不能达到消毒状态,使用繁琐等诸多问题,因此,对肢体支撑架进行了研制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安全、稳定、可调节高度的门式肢体托架,其可根据需要同时托起患者的双侧肢体,承托部与患者肢体接触部分可拆下消毒,解决了与患者肢体接触部位消毒不彻底的隐患,也无需每次都对整个设备进行消毒,降低了其保养和消毒成本;更解决了需要人员专门扶持肢体、支架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门式肢体托架,包括用于承托患者肢体的承托部,它还包括支座和横向布置且用于安装所述承托部的支架,所述支座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部与所述支架的一端连接,支架的另一端设有下端用于支撑在床上且高度可调节的第二支撑部,承托部通过快拆结构与所述支架连接,第一支撑部底端连接有基座,支座上设有第一支撑部的高度调节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承托部包括承托带,所述快拆结构包括相适配的挂钩和挂钩环,所述挂钩或挂钩环中的一种连接在所述承托带的两端,另一种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承托带为两条,所述设置在支架上的挂钩或挂钩环的数量为4-6个。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承托部包括其顶部为“U”型的承托块,所述快拆结构包括相适配的插条和插槽,所述插条或插槽中的一种设置在所述承托块上,另一种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为手动式。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高度调节机构为电驱动式或气驱动式机构,其连接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支撑部高度变化的操作模块。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操作模块为踏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基座的底部设有万向轮和其制动机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高度可调节的第二支撑部包括能相对上下移动的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所述上支撑杆的上端与所述支架连接,上支撑杆和下支撑杆之间设有蜗轮蜗杆机构,下支撑杆的上部设有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相适配的丝杆结构。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支撑部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垫块。

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门式肢体托架具有以下优点:

1、其可根据需要同时托起患者的双侧肢体,支架的稳定性高,安全性好,而且只有承托部与患者肢体接触,承托部可拆下消毒,保证使用时接触肢体部分的消毒状态,无需每次都对整个设备进行消毒,其保养和消毒成本较低;通过高度调节机构使其能够方便地选择适合的高度,提高患者和医务人员使用时的舒适度;在使用时不需要额外人员协助扶持肢体和支架,节省人力,提高工作效率;

2、高度可调节的第二支撑部与第一支撑部共同支撑设有承托部的支架,对患者肢体的承托稳定性更好;

3、使用承托带悬吊患者肢体,由于支架不与患者接触,承托带通过相适配的挂钩与挂钩环悬吊在支架上,上述物品可选择能消毒的反复使用或者一次性使用用品,支座和支架使用后清洁即可,既预防交叉感染又降低了消毒成本;

4、“U”型的承托块对患者肢体承托稳定性更好,承托块与支架通过插条和插槽方式连接,方便快捷,承托块与肢体接触,每次使用后拆下来即可单独进行消毒,消毒成本较低;

5、高度调节机构采用气驱动式或电驱动式时,通过操作模块(优选踏板)使承托部随第一支撑部上升和下降,操作方便,可控性好,节省人力;手动式高度调节机构结构简单,制作成本较低,适合大批量生产;

6、万向轮的制动机构包括制动踏板,从而使该托架的移动和制动可由一位护理人员完成,进一步节省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

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采用电驱动式高度调节机构和承托带的门式肢体托架立体图;

图2为图1中的A向局部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的B向放大图;

图4为采用气驱动式高度调节机构和承托块的门式肢体托架立体图;

图5为图4中的C向放大图;

图6为采用手动式高度调节机构的门式肢体托架立体图。

图中,1、支座;11、上竖管11;111、限位部;12、下竖管;13、万向轮;14、基座;15、制动踏板;16、提升踏板;17、下降踏板;2、支架;21、插槽;22、第二支撑部;221、上支撑杆;222、下支撑杆;223、第二蜗杆;224、垫块;3、承托带;4、挂钩环;5、挂钩;6、承托块;61、插条;7、高度调节机构;71、减速电机;72、第一齿轮;73、第二齿轮;74、传动杆;75、第一锥形齿轮;76、第二锥形齿轮;77、气泵;78、气管;79、活塞;8、病床。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门式肢体托架,包括用于承托患者肢体的承托部,它还包括支座1和横向布置且用于安装所述承托部的支架2,所述支座1包括第一支撑部,所述第一支撑部上部与所述支架2的一端连接,支架2的另一端设有下端用于支撑在病床8上且高度可调节的第二支撑部22,承托部通过快拆结构与所述支架2连接,第一支撑部底端连接有基座14,第一支撑部连接至基座14靠近边缘处,支架2位于基座14的正上方。支座1上设有第一支撑部的高度调节机构7,基座14的底部设有万向轮13和其制动机构。万向轮13的制动机构包括制动踏板15,如图2所示。

承托部包括承托带3,快拆结构包括相适配的挂钩5和挂钩环4,挂钩5或挂钩环4中的一种连接在承托带3的两端,另一种设置在支架2上。本实施例中,承托带3的两端分别与两个“S”形的挂钩5连接,支架2上与每个挂钩5对应的位置均设有一个挂钩环4。

承托带3为两条,设置在支架2上的挂钩环4的数量为6个,根据不同体型的患者的需求选择相应的挂钩5和挂钩环4组合。

支座1上设有第一支撑部的高度调节机构7。该高度调节机构7采用电驱动式。所述第一支撑部包括上竖管11和下竖管12,上竖管11下部伸入至下竖管12内,所述高度调节机构7包括输出端设有第一齿轮72的减速电机71,减速电机71固定在基座14上。所述第一齿轮72的一侧啮合有第二齿轮73,所述第二齿轮73固定连接有与其同轴布置、且一端伸入至下竖管12内的传动杆74,所述传动杆74的一端与上竖管11下部之间均设有能使上竖管11上下移动的齿轮组,所述减速电机71连接有操作模块,操作模块设置在基座14上,其包括提升踏板16和下降踏板17,如图2所示。医护人员通过踩提升踏板16或下降踏板17使减速电机71正转或反转,从而使承托部随上竖管11共同上升或下降,即使一名医护人员也能完成将患者肢体的固定在托架上的工作。

所述齿轮组包括相啮合的第一锥形齿轮75和第二锥形齿轮76,第一锥形齿轮75与所述传动杆74同轴布置并固定连接在其一端,所述第二锥形齿轮76与所述上竖管11同轴布置,上竖管11的下部为丝杆结构并与第二锥形齿轮76螺纹连接。

如图3所示,上竖管11下部的侧壁上设有与下竖管12相适配的限位部111,限位部111为凸起结构,在第二锥形齿轮76转动时可防止上竖管11随其转动。

支架2为横向布置的条形管,其一端与上竖管11的顶端连接。

高度可调节的第二支撑部22包括能相对上下移动的上支撑杆221和下支撑杆222,上支撑杆221的上端与支架2连接,上支撑杆221和下支撑杆222之间设有蜗轮蜗杆机构,下支撑杆222的上部设有与所述蜗轮蜗杆机构相适配的丝杆结构。上支撑杆221内设有空腔,蜗轮蜗杆机构包括一端穿过上支撑杆221侧壁并伸入至该空腔内的第二蜗杆223,下支撑杆222的丝杆结构上套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二蜗轮,第二蜗轮的外侧与第二蜗杆223相适配。通过转动第二蜗杆223,即可带动下支撑杆222上下移动。

第二支撑部22包括设置在其底部的垫块224,垫块224与病床8接触的面积大于下支撑杆222的截面面积。

使用时,先将门式肢体托架推至病床8的一侧,然后使支架2上的承托部位于病床8上方,基座14位于病床8下方,第一支撑部位于病床8的一侧,踩下制动踏板15防止万向轮13滚动。此时即可先通过提升踏板16或下降踏板17调节承托部至合适高度,将患者的肢体移动至承托部上,接着通过踩提升踏板16抬高患者肢体至合适高度,然后调节上支撑杆221和下支撑杆222之间的位置,令垫块224压在病床8上,通过第二锁紧螺栓223固定上支撑杆221和下支撑杆222的相对位置,加强支撑的稳定性,且操作方便快捷。

实施例2

如图4和图5所示,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承托部包括其顶部为“U”型的承托块6,其数量为一个,承托块6为硅胶材料。快拆结构包括相适配的插条61和插槽21,插条61或插槽21中的一种设置在承托块6上,另一种设置在支架2上。本实施例中,插条61设置在承托块6的底部,插槽21设置在支架2的顶部。插条61与插槽21的截面均为倒“T”形结构。

高度调节机构7采用气驱动式,其包括气泵77。下竖管12中设有空腔,该空腔的上部和下部与气泵77之间均通过气管78连接。上竖管11的下部伸入至下竖管12的空腔内,上竖管11的底端固定有与下竖管12的空腔相适配的活塞79。气泵77连接有操作模块,操作模块设置在基座14上,其包括提升踏板16和下降踏板17。医护人员通过踩提升踏板16或下降踏板17驱动气泵77,使活塞79上方和下方的气压发生变化,从而实现上竖管11的上升或下降。

实施例3

如图6所示,与实施例2的不同之处在于,高度调节机构7为手动式,包括一端穿过下竖管12侧壁并伸入至其内侧的第一蜗杆。上竖管11的下部为丝杆结构并伸入下竖管12内,该丝杆结构上套有与其螺纹连接的第一蜗轮,第一蜗轮外侧与所述第一蜗杆相适配。通过转动第一蜗杆,即可带动上竖管11上下移动,从而实现承托部的升降。

插槽21沿支架2延伸方向贯通,承托块6可沿插槽21移动至不同的位置,并可选择安装承托块6的个数为一个或两个,以适应不同体型或病情的患者的需求。

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