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973402阅读:566来源:国知局
一种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用模型,具体是一种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属于医用实验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是外伤直接引起的广泛性脑实质轴索损伤,系颅脑损伤后的一种常见病理类型,其特征为神经轴索断裂,临床上以意识障碍为其典型表现,诊断和治疗困难,预后极差。

弥漫性轴索损伤发生的生物力学机理为:在头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过程中,由于脑内各组织的质量不同,因此其运动的加速度和惯性也不同,头部在成角或旋转加/减速运动中,周围脑组织与中央脑组织之间产生相对运动,将在脑组织内产生剪切力和牵张力,作用于神经纤维,即造成轴索的剪切伤或牵拉伤。

目前医院中常见的用于大鼠实验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多为自行设计开发,但普遍存在着操作不便、旋转角度控制不精确、力度控制不精确等问题,容易影响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以解决现有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操作不便、旋转角度控制不精确、力度控制不精确等问题。

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其包括支架组件、角度调节组件、力度控制组件和大鼠夹持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底板和一前一后固定竖立在底板上的前支板和后支板。

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一个蜗轮蜗杆座,蜗轮蜗杆座架设在后支板的中心孔内,蜗轮蜗杆座内部设有蜗轮和蜗杆;所述蜗杆的左端通过一个360°万向旋转接头与蜗轮蜗杆座左侧壁相连接,蜗杆的右端下部设有顶推弹簧,右端端头穿过蜗轮蜗杆座右侧壁的长孔向外伸出,右端端头上设有旋转把手;所述蜗轮的轮毂设有一段向后延伸的台阶轴,台阶轴的径向上设有一圈沿径向圆周均布的定位孔,定位孔与设在蜗轮蜗杆座上的一个弹性卡销组件相互配合定位;所述蜗轮设有蜗轮中心轴,蜗轮中心轴通过后轴承支撑在蜗轮蜗杆座的前壁上并向前伸出,蜗轮中心轴的径向还固定连接有一个旋转角度指示盘,其上设有指示箭头,指示箭头与设置在蜗轮蜗杆座前壁表面上的一圈角度刻度相对应;蜗轮中心轴的前端穿过支架组件的前支板,前支板上设有前轴承对蜗轮中心轴的前端进行支撑。

所述力度控制组件包括一个扭力弹簧,扭力弹簧套接在蜗轮中心轴上,扭力弹簧的一端通过螺钉与蜗轮中心轴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螺钉与支架组件的前支板固定连接。

所述大鼠夹持组件包括一个 “Y”字型夹持杆,夹持杆后端活动套接在蜗轮中心轴前端面的中心孔内,并通过螺钉进行锁定,夹持杆前端的两侧分支上设有螺纹孔,两螺纹孔内分别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对横向对置的耳棒,所述耳棒采用不锈钢螺钉制成,耳棒的前端为锥尖形,耳棒的中部还设有锁紧螺母。

所述蜗轮台阶轴上的定位孔设有24个,每间隔15°设置一个,组成一圈。

所述弹性卡销组件包括卡销、推力弹簧和螺母,其中卡销为杆状结构,其顶部设有抽拉把手,中部设有卡扣,下部设有螺纹,卡销的杆体通过蜗轮蜗杆座上的卡接孔穿入其内,卡销的卡扣卡接在蜗轮蜗杆座的卡接孔上,卡销的下部连接有螺母,卡销在螺母与蜗轮蜗杆座的内壁之间的杆体上套接有推力弹簧,卡销的下端头与蜗轮台阶轴上的定位孔相匹配。

所述扭力弹簧配备有多套不同扭力规格的弹簧,可以选用不同扭力规格的扭力弹簧来实现对力度的精确控制。

所述大鼠夹持组件配备有多套,分别采用不同的大小规格,当针对不同大小的大鼠进行实验时,可灵活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的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和常规用于大鼠实验的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相比,本实用新型可通过刻度来精确控制旋转角度,通过选取不同扭力的弹簧来精确控制力度,而且可针对不同大小的大鼠选用相应规格的大鼠夹持组件,对大鼠头颅的夹持固定可靠,因此本实用新型形成的大鼠弥漫性轴索损伤的实验效果更好,非常值得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正面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背面视角立体示意图。

图3为蜗轮蜗杆座内部零件布置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A-A向视图。

图5为大鼠夹持组件的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前支板,3-后支板,4-蜗轮蜗杆座,4.1-长孔,4.2-卡接孔,4.3-角度刻度,5-蜗轮,5.1-台阶轴,5.2-定位孔,6-蜗杆,6.1-旋转把手,7-360°万向旋转接头,8-顶推弹簧,9-卡销,9.1-抽拉把手,9.2-卡扣,10-推力弹簧,11-螺母,12-蜗轮中心轴,13-后轴承,14-旋转角度指示盘,14.1-指示箭头,15-前轴承,16-扭力弹簧,17-夹持杆,18-耳棒,19-锁紧螺母。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

如图1-2所示,本轻型大鼠中度弥漫性轴索损伤模型包括支架组件、角度调节组件、力度控制组件和大鼠夹持组件。所述支架组件包括底板1和一前一后固定竖立在底板1上的前支板2和后支板3。

如图1-4所示,所述角度调节组件包括一个蜗轮蜗杆座4,蜗轮蜗杆座4架设在后支板3的中心孔内,蜗轮蜗杆座4内部设有蜗轮5和蜗杆6;所述蜗杆6的左端通过一个360°万向旋转接头7与蜗轮蜗杆座4左侧壁相连接,蜗杆6的右端下部设有顶推弹簧8,右端端头穿过蜗轮蜗杆座4右侧壁的长孔4.1向外伸出,右端端头上设有旋转把手6.1。所述蜗轮5的轮毂设有一段向后延伸的台阶轴5.1,台阶轴5.1的径向上设有一圈沿径向圆周均布的定位孔5.2,定位孔5.2设有24个,每间隔15°设置一个,定位孔5.2与设在蜗轮蜗杆座4上的一个弹性卡销组件相互配合定位。所述弹性卡销组件包括卡销9、推力弹簧10和螺母11,其中卡销9为杆状结构,其顶部设有抽拉把手9.1,中部设有卡扣9.2,下部设有螺纹,卡销9的杆体通过蜗轮蜗杆座4上的卡接孔4.2穿入其内,卡销9的卡扣9.2卡接在蜗轮蜗杆座4的卡接孔4.2上,卡销9的下部连接有螺母11,卡销9在螺母11与蜗轮蜗杆座4的内壁之间的杆体上套接有推力弹簧10,卡销9的下端头与蜗轮台阶轴5.1上的定位孔5.2相匹配。所述蜗轮5设有蜗轮中心轴12,蜗轮中心轴12通过后轴承13支撑在蜗轮蜗杆座4的前壁上并向前伸出,蜗轮中心轴12的径向还固定连接有一个旋转角度指示盘14,其上设有指示箭头14.1,指示箭头14.1与设置在蜗轮蜗杆座4前壁表面上的一圈角度刻度4.3相对应;蜗轮中心轴12的前端穿过支架组件的前支板2,前支板2上设有前轴承15对蜗轮中心轴12的前端进行支撑。

如图1-2所示,所述力度控制组件包括一个扭力弹簧16,扭力弹簧16套接在蜗轮中心轴12上,扭力弹簧16的一端通过螺钉与蜗轮中心轴12固定连接,另一端通过螺钉与支架组件的前支板2固定连接。所述扭力弹簧16配备有多套不同扭力规格的弹簧,可以选用不同扭力规格的扭力弹簧16来实现对力度的精确控制。

如图1-2和图5所示,所述大鼠夹持组件包括一个 “Y”字型夹持杆17,夹持杆17后端活动套接在蜗轮中心轴12前端面的中心孔内,并通过螺钉进行锁定,夹持杆17前端的两侧分支上设有螺纹孔,两螺纹孔内分别通过螺纹连接有一对横向对置的耳棒18,所述耳棒18采用不锈钢螺钉制成,耳棒18的前端为锥尖形,耳棒18的中部还设有锁紧螺母19。所述大鼠夹持组件配备有多套,分别采用不同的大小规格,当针对不同大小的大鼠进行实验时,可灵活进行更换。

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包括以下步骤:

(1)、首先将大鼠放置在大鼠夹持组件的“Y”字型夹持杆17内,将对置的耳棒18向内旋进,使耳棒18的锥尖形顶在大鼠两侧耳朵上,并用锁紧螺母19进行锁定,从而将大鼠的头部夹持固定。

(2)、用手下压蜗杆6的旋转把手6.1,使其克服顶推弹簧8的推力与蜗轮5实现啮合,然后旋转蜗杆6,带动蜗轮5转动,观察蜗杆中心轴12上的旋转角度指示盘14,当指示箭头14.1转至需要的角度值后,将弹性卡销组件的卡销9旋转90度后放下,使卡销9的下端头插入蜗轮5的定位孔5.2内,对蜗轮5进行锁定,松开蜗杆6的旋转把手6.1后,顶推弹簧8自动将蜗杆6从啮合位置推离。

(3)、当蜗杆中心轴12转动一定角度时,力度控制组件的扭力弹簧16受扭转会形成相应的扭转力,此时向上提拉卡销9使之从蜗轮5的定位孔5.2内脱离,蜗杆中心轴12在扭力弹簧16的作用下会迅速回转,进而带动大鼠夹持组件回转,大鼠的头部在运动过程中,脑组织内会形成弥漫性轴索损伤,以供医护人员进行后续研究。

上述图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典型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