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口可调式右侧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08025阅读:708来源:国知局
开口可调式右侧支气管导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一种开口可调式右侧支气管导管。



背景技术:

随着环境污染的不断加重,雾霾的影响越来越大。未来十年,将是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十年。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雾霾影响的重灾区,呼吸系统疾病逐年增加,需要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呼吸系统疾病同意剧增。特别是肺占位性病变,早期发现接受手术治疗后,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开胸肺叶切除术过程中需要单肺通气,麻醉医生需要在患者气道内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这样术中可以让健侧肺通气,患侧肺萎缩,便于外科医生操作。

随着胸科手术的微创化,越来越多的肺叶切除术应用胸腔镜完成,但是对于术中单肺通气的要求越来越高。左肺占位病变时,需要插入右侧支气管导管,但是右侧肺有三叶,尤其要保证右肺上也开口正对支气管导管上的右肺上叶开口很难解决,因为原有导管都是同一规格设计的,开口位置固定,而患者身高、性别等因素的影响,右肺上叶的开口距离右侧主支气管的开口距离是变化的。本设计提供双腔管右侧针对右肺上叶开口留有环形滑管,可以根据不同患者右肺上叶开口处,调节环形滑管位置,让导管开口正对解剖开口,提供术中右肺上叶足够通气,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可很好地解决实际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就是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开口可调式右侧支气管导管,其可提高手术、麻醉的安全性,提高医疗质量。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开口可调式右侧支气管导管,包括主体管、柱形套囊装置、S形套囊装置及标准接头;所述主体管分隔为两个管腔:气管腔及通向右主支气管的支气管腔。

所述柱形套囊装置由柱形套囊、第一充气管及第一封闭阀组成,所述柱形套囊通过第一充气管与第一封闭阀相连。

所述S形套囊装置由S形套囊、第二充气管及第二封闭阀组成,所述S形套囊通过第二充气管与第二封闭阀相连。

所述S形套囊上方、柱形套囊下方的主体管上设有一斜面开口。

所述主体管上、S形气囊下方开有一右肺上叶开口,主体管内、与右肺上叶开口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一可沿主体管壁上、下滑动的环形滑管,所述滑管壁开设有一与右肺上叶配套使用的调节开口,该调节开口的长度小于所述右肺上叶开口的长度。

所述滑管上端边缘固设有一上连接耳,所述上连接耳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动牵引线的一端,该第一滑动牵引线的另一端穿出主体管并与主体管外的双孔金属弹簧扣的一孔活动连接。

所述滑管下端边缘固设有一下连接耳,下连接耳的下方、主体管壁上固设有一滑轮,所述下连接耳与第二滑动牵引线的一端固定连接,该第二滑动牵引线通过滑轮后转向,第二滑动牵引线的另一端穿出主体管并与所述双孔金属弹簧扣的另一孔活动连接。

所述的双孔金属弹簧扣与主体管外壁相连。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管上设有一条形导向滑槽,所述主体管内设有与所述导向滑槽配合使用的滑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滑管材质为医用塑料。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滑管的调节开口的外周边缘标记有可与X射线下呈像的标识框。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斜面开口下方、S形球囊上方的主体管上标识有不透X射线的标识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标准接头包括第一标准连接管和第二标准连接管;所述第一标准连接管与所述气管腔相连,所述第二标准连接管与所述支气管腔相连。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传统的右侧支气管导管右肺上叶开口固定,不能随着患者支气管解剖变化而变化,术中右肺上叶常常通气不足或无法通气。本实用新型可解决这一问题,使右侧支气管导管相对于人体右肺上叶位置的开口大小可以调节,导管右肺上叶开口正对解剖开口,保证术中通气良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不仅局限于以下内容的表述。

图1是本实用新型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置入体内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滑管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滑管与右肺上叶开口配合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双孔金属弹簧扣使用时放大示意图。

图中,1为第一封闭阀、2为第二充气管、3为第一充气管、4为第二封闭阀、5为标准接头、6为第一滑动牵引线、7为第二滑动牵引线、8为主体管、9为柱形套囊、10为斜面开口、11为S形套囊、12为右肺上叶开口、13为滑管、14为上连接耳、15为下连接耳、16为导向滑槽、17为调节开口、18为肺部、19为滑轮、20为双孔金属弹簧扣。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包括主体管8、柱形套囊装置、S形套囊装置及标准接头5;所述主体管8分隔为两个管腔:气管腔及通向右主支气管的支气管腔。

所述柱形套囊装置由柱形套囊9、第一充气管3及第一封闭阀1组成,所述柱形套囊9通过第一充气管3与第一封闭阀1相连。

所述S形套囊装置由S形套囊11、第二充气管2及第二封闭阀4组成,所述S形套囊11通过第二充气管2与第二封闭阀4相连。

所述S形套囊11上方、柱形套囊9下方的主体管8上设有一斜面开口10,用于左肺通气导管开口等。

如图2、图4及图6所示,所述主体管8上、S形气囊下方开有一右肺上叶开口12,主体管8内、与右肺上叶开口12相对应位置设置有一可沿主体管8壁上、下滑动的环形滑管13,所述滑管13壁开设有一与右肺上叶配套使用的调节开口17,该调节开口17的长度小于所述右肺上叶开口12的长度。

所述滑管13上端边缘固设有一上连接耳14,所述上连接耳14固定连接于第一滑动牵引线6的一端,该第一滑动牵引线6的另一端穿出主体管8并与主体管8外的双孔金属弹簧扣20的一孔活动连接。

所述滑管13下端边缘固设有一下连接耳15,下连接耳15的下方、主体管8壁上固设有一滑轮19,所述下连接耳15与第二滑动牵引线7的一端固定连接,该第二滑动牵引线7通过滑轮19后转向,第二滑动牵引线7的另一端穿出主体管8并与所述双孔金属弹簧扣20的另一孔活动连接。

所述的双孔金属弹簧扣20与主体管8外壁相连。

如图3及图5所示,拉动第一滑动牵引线6,滑管13沿主体管8的管壁向上移运动,拉动第二滑动牵引线7,滑管13沿主体管8的管壁向下移动;通过拉动主体管8管外的滑动牵引线可使滑管13滑动至一合适位置;滑管13沿管壁上、下移动,由于调节开口17的长度短于右肺上叶开口12,所以,通过滑管13上、下移动可调节右肺上叶开口12露出的大小(即相对于人体肺部18右肺上叶开口的大小)。然后,通过双孔金属弹簧扣20锁定第一滑动牵引线6及第二滑动牵引线7,达到最终调节支气管导管右肺上叶开口12相对于人体的右肺上叶开口的大小的目的。

优选地,所述环形滑管13上设有一条形导向滑槽16,所述主体管8内设有与所述导向滑槽16配合使用的滑轨。因在使用时,调节开口17位于右肺上叶开口12内,为防止因滑管13误转动而使调节开口17位置偏离右肺上叶开口12,增加滑槽与滑轨的配合,防止其滑管13自身误旋转。

优选地,所述的环状滑管13材质为医用塑料。

优选地,所述的环状滑管13的调节开口的外周边缘标记有可与X射线下呈像的标识框。优选地,所述的斜面开口10下方、S形球囊上方的主体管8上标识有不透X射线的标识环。在X射线下可呈像,方便医生观察双腔支气管导管的位置。

优选地,标准接头5与传统双腔支气管导管相同,所述标准接头5包括第一标准连接管和第二标准连接管;所述第一标准连接管与所述气管腔相连,所述第二标准连接管与所述支气管腔相连。

患者计划手术时,常规术前准备,入手术室后,由麻醉医生进行常规监测,常规全麻诱导成功后,充起气囊,插入右侧支气管插管,听诊确认导管进入右侧后,固定导管,机械通气。患者左侧单肺通气,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通过双孔金属弹簧扣20调节滑管13位置,达到调节支气管导管右肺上叶开口12大小的目的,使支气管导管右肺上叶开口12正对解剖右肺上叶开口12,按常规程序摆体位,消毒,铺敷料,开始手术。

本实用新型传统的右侧支气管导管右肺上叶开口12固定,不能随着患者支气管解剖变化而变化,术中右肺上叶常常通气不足或无法通气。本实用新型可解决这一问题,使右侧支气管导管相对于人体右肺上叶位置的开口大小可以调节,导管右肺上叶开口12正对解剖开口,保证术中通气良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关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描述,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而并非受限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描述的技术方案,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仍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修改或等同替换,以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只要满足使用需要,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