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06726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盆腔炎是育龄女性中较常见的疾病,是是指内生殖器(包括子宫、输卵管、宫旁结缔组织及盆腔腹膜)的炎症,既可局限于女性身体的某个部位,也可涉及整个内生殖器。如果病变仅局限于输卵管及卵巢时,通常称为附件炎,常发生于产后、剖宫产后、流产手术后等,由于患者自身免疫力低下或体质较差,细菌进入创面感染而发病,若不能及时进行治愈还可导致内异症、盆腔静脉淤血、慢性输卵管及卵巢炎等。发病可局限于1个或多个部位,疼痛定位不准确,其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给妇女日常工作和生活带来许多烦恼。

目前针对盆腔炎尚无特异疗法,目前多采用以抗生素为主的疗法,但是该法疗程长,而且易产生耐药性,扰乱机体内环境,导致在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时复发,甚至进行性加重。中医往往采用的是内服中药。以舒筋活络活血化瘀等方法,但一般中药组方效果不明显而且内服中药不方便。有些内服中药对胃有刺激,易产生不良的副作用。



技术实现要素:

为弥补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疗效显著、成本低廉、毒副作用小的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现代中医学者多数认为本病的形成多是由于经期、产后胞脉空虚,湿热邪毒内侵;或因经期、产后余邪未尽,瘀结胞中,气机不利,经络受阻;或因经期、产后冒雨涉水;或过食生冷,寒邪客于胞中,血为寒凝,气机不畅。其主要病机为寒、热、湿邪与血搏结,冲任阻滞而致病。临床表现小腹或少腹疼痛,这是血瘀的症状;发热或低热,这是热毒壅盛的表现;月经不调、月经先期、月经过多、经间期出血、崩漏,是热入血室、热迫血行的表现;脓样或水样带下,是湿热的表现;盆腔脓肿、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是盆腔结缔组织肿胀、增厚的现象,皆因血瘀积结成症。因此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发病的主要病因是湿热邪毒,病机是湿热邪毒内侵,损伤胞宫冲任,稽留不去,蕴结下焦,壅遏气血,导致气滞血瘀,甚至积结成块。故在临床治疗当中应以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为治疗本病之首要法则。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其原料组成为:

丹参25-30份,赤芍12-16份,连翘14-20份,皂角刺12-18份,大血藤28-32份,败酱草16-20份,制没药10-15份,制乳香10-15份,醋延胡索15-20份,土元10-14份,炒山药28-32份,薏苡仁28-35份,当归10-14份,续断28-33份,生黄芪25-30份,透骨草10-15份。

本发明所述治疗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优选的组方为:

丹参30份,赤芍15份,连翘15份,皂角刺15份,大血藤30份,败酱草18份,制没药12份,制乳香12份,醋延胡索18份,土元12份,炒山药30份,薏苡仁30份,当归12份,续断30份,生黄芪30份,透骨草12份。

本发明通过将多味中药进行配伍,药物之间共同发挥了活血化瘀、清热利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充分发挥了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

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配伍机理:本方以丹参、赤芍为君,功奏活血化瘀,又清血中热毒。其中君药丹参能祛瘀生新而不伤正,善调经水,为妇科调经之要药。本草纲目谓其“能破宿血,补新血。”《妇科明理论》有“一味丹参散,功同四物汤”之说。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主要成分丹参酮具有温和的雌激素样作用和抗雄性激素的作用,能够调节内分泌功能,其与清热利湿药物配伍,可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标本兼治,不能以桃仁、红花、益母草等活血调经药取代;赤芍清热凉血、活血散瘀,现代药理研究证明其有效成分芍药苷具有解痉作用,对大鼠子宫平滑肌表现有抑制作用,此外还有镇痛,镇静等作用,不能以白芍等补血柔肝药取代。两者相伍使祛瘀散结之力更强,最擅治湿热瘀结之肠痈之证。本病主因湿热之邪侵袭任带、胞脉,或因素体湿热之邪内蕴,而致发病,产生之瘀固然当治,然治病必求于本,究其本因,乃湿热之邪为患,固取此两味以治之。方中连翘、大血藤、皂角刺、败酱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共为臣药。制乳香、制没药、土元、元胡行气活血止痛;生黄芪、炒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扶正祛邪;续断补肾培元;当归补血行血,补而不滞,诸药是佐。透骨草为使药,辛温善走,活血利气,引诸药直指病所。

综上所述,本方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组方精炼,在功能上相辅相成,集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肿为一体,疗效显著,毒副反应少。

本发明通过将多味中药进行配伍,药物之间共同发挥了清热化湿、理气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作用,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充分发挥了相须相使的配伍关系。

本发明的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中,各中药原料组分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缺一不可。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发现,减少上述组合物中的任何一种原料组分,或以具有相似药性的原料药对本发明药物组合物的原料组分进行替换,则药物组合物整体的作用效果显著降低;在本发明的组合物的基础上再增加其他的原料组分,组合物的整体效果并未有明显的改善,而且有组合物整体治疗效果降低的情况出现。

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上述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的制备方法为:

取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加适量水浸泡,煎煮2次,合并煎液,静置滤过,取上清液,浓缩,过滤,分装,灭菌即得。

优选的,浸泡时间为25-35分钟;

优选的,第一次煎煮加7-10倍量水,煎煮1.8-2.2h;第二次加5-8倍量水,煎煮时间为0.8-1.2h。

中药成分复杂,一种药材中既有水溶性成分,又有油溶性或醇溶性成分,且有些活性成分在高温下容易失活,因此通过选择合适的提取方法和提取工艺对中药有效成分进行提取分离,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取出有效成分并保证有效成分的活性,从而保证产品的临床效果。

经试验验证,采用上述制备方法,可以最大限度的提取出中药组合物中的有效成分并保证有效成分的活性,从而保证产品的临床效果。

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药物组合物在制备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中的应用。

最后,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制剂,所述药物制剂为灌肠剂。

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功效: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所选药材配伍相宜,组方精炼,对于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引起的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子宫活动受限,附件增厚、增粗,盆腔积液,盆腔囊肿,及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本制剂具有有效成分浓度高、使用方便、未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疗效好的特点。

本发明运用益气温经通阳、活血化瘀通络之法,采用灌肠给药,可以使药物直达病所,改善盆腔血液供应,促进炎症渗出的吸收、粘连组织的松解,使病变迅速得以改善。从药剂学的角度分析,可避免首过效应,避免口服对胃、十二指肠的刺激。本发明使用体验显著优于西药青霉素甲硝唑,且无毒副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1

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其原料组成为:

丹参30克,赤芍15克,连翘15克,皂角刺15克,大血藤30克,败酱草18克,制没药12克,制乳香12克,醋延胡索18克,土元12克,炒山药30克,薏苡仁30克,当归12克,续断30克,生黄芪30克,透骨草12克。

上述药物组合物的灌肠剂制备方法为:

取上述重量份数的原料药加水浸泡25-35分钟,煎煮2次,第一次煎煮加8倍量水,煎煮1.8-2.2h;第二次加7倍量水,煎煮0.8-1.2h,合并煎液,静置22-26h,滤过,取上清液,每一汤剂浓煎至150ml的灌肠剂。

实施例2

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其原料组成为:

丹参32克,赤芍12克,连翘13克,皂角刺15克,大血藤28克,败酱草18克,制没药12克,制乳香15克,醋延胡索18克,土元14克,炒山药32克,薏苡仁26克,当归12克,续断28克,生黄芪28克,透骨草10克。

药物组合物灌肠剂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实施例3

一种治疗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药物组合物,其原料组成为:

丹参28克,赤芍14克,连翘16克,皂角刺15克,大血藤28克,败酱草18克,制没药12克,制乳香15克,醋延胡索18克,土元15克,炒山药28克,薏苡仁32克,当归12克,续断28克,生黄芪32克,透骨草14克。

药物组合物灌肠剂的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对比实施例1:

本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对具有相近药性的多味原料药进行了配伍关系的考察和药效的研究,结果发现,即使某几味原料药之间的药性相似,但与其他不同的原料药配伍使用后,其药效效果差别显著。如将酸苦微寒,养血敛阴,柔肝缓急的赤芍替换为相似药性的白芍,将连翘替换为金银花,将当归替换为川芎,用量和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

以常规方法建立盆腔炎的大鼠动物模型,考察本发明实施例1和对比例1的药物组合物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动物试验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药物组合物对于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大鼠动物模型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比例1。说明本发明的组合物符合中药的配伍关系,各组分之间具有协同促进作用,而具有相似药性的原料药的简单替换和组合无法得到本申请药物组方所达到的治疗效果。

对比实施例2:

中药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药量是标识药力的,即使方剂的药物组成相同,但若药物的用量各不相同,其药力则有大小之分,配伍关系则有君臣佐使之变,从而其功效主治则各有所异。本发明人在研发过程中对中药组合物中的各个原料的含量进行了考察和药效的研究,结果发现,改变原料的配比关系,尤其是君药和臣药所占份量的不同,其药效效果差别显著。例如:将实施例1中丹参的用量调整为10克,连翘的用量调整为5克,薏苡仁的用量调整为10克,制乳香的用量调整为28克,其他原料的用量同实施例1,并按实施例1的方法制备。

以常规方法建立湿热瘀结型盆腔炎动物模型,考察本发明实施例1和对比例2的中药组合物对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治疗效果,动物试验表明,本发明实施例1的中药组合物对于湿热瘀结型盆腔炎的治疗效果要显著优于对比例2。说明本发明的组合物中各原料药的用量并非是常规的调整所能得到的,本发明的中药组方中,各原料药材的用量配比是根据其药材特性、君臣佐使配伍等各种考虑因素决定的,对于中药组合物的整体药效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实验例:安全性试验测试

对实施例1及对比实施例1-2药物组合物进行急性毒性安全性试验,观察药物组合物灌胃给药所可能产生的毒性反应,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依据。

取18-22g健康雌性小白鼠30只,随机均分成3组,每只鼠按10g(生药)/kg灌胃给药,一日内连续灌服两次,间隔时间为12小时,连续观察14日内小鼠活动情况及死亡数量,未死亡动物于两周后处死进行尸检,观察主要脏器有无病理改变。

试验结果:三组均未发现动物死亡,实施例1小鼠活动自如,饮食正常,毛有光泽,无稀便等;而对比实施例1小鼠出现不思饮食,懒动,大便稀溏等,对比实施例2中小鼠出现腹胀食少、懒动、腹泻等症。试验结束后处死小鼠及时尸检,肉眼未见心、肝、脾、肺、肾等脏器的异常改变。因此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毒性低,临床用药相当安全。而进行相似药效替换或改变组方中各药物用量后,改变了君臣佐使关系,虽也未出现毒性反应但导致治疗效果显著下降。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2013年6月~2016年5月接收符合纳入标准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153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78例,年龄22~53岁,平均32.5岁;病程6个月~8年,平均27.5个月;对照组75例,年龄21~54岁,平均31.5岁;病程7个月~9年,平均28个月。两组病例年龄、病程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医临床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症状:①下腹疼痛;②腰骶疼痛;③带下量多、色黄质稠。次症:①肢倦身重;②低热起伏;③劳累、性交、经期腹痛加重;④食少纳呆;⑤小便黄;⑥大便干燥或溏而不爽。舌脉: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或滑数。

主症①、②至少具备1项且同时具备③,次症至少具备3项,参照舌脉即可诊断。;(2)B超提示:盆腔积液或炎性包块。

3、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本发明所述的灌肠剂,待药温保持在37℃~40℃,令患者睡前排空大小便,每晚临睡前保留灌肠1次,每次150ml,经期停用。对照组采用青霉素甲硝唑静点常规方案,青霉素800万U±生理盐水250ml日1次静点,甲硝唑注射液250ml日2次静点。同时忌生冷、刺激性食物,两组均10天为一个疗程。

4、疗效标准(1)痊愈:腰痛、腹胀痛明显减轻,白带明显减少,经期缩短或月经正常,附件压痛消失,炎性包块消失,评分为0分;(2)显效:腰痛、腹胀痛明显减轻,白带减少,附件压痛明显好转,子宫活动有所好转,炎性包块缩小,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2/3以下;(3)好转:白带减少,腰痛、腹胀痛减轻,附件压痛减轻,炎性包块缩小不明显,治疗后积分比治疗前降低1/3以下;(4)无效:自觉症状及体征无改变。

对实验组湿热瘀结型盆腔炎患者进行临床治疗和观察,通过使用本发明的药物,一般用药2-3个疗程,治愈率达92.5%,有效率为97.5%。而对比例中治愈率仅为78.6%,有效率仅为89.8%。

典型病例:

病例1:张某,女,28岁。2015年6月初诊,主诉下腹疼痛;腰骶疼痛;带下量多、色黄质稠,经量少,低热起伏。诊断为湿热瘀结型盆腔炎。使用本申请实施例1灌肠剂1个疗程,经期、经量基本正常,下腹、腰骶疼痛、低热等症状基本消失;继续巩固1个疗程,诸症状均消失,月经周期恢复正常,治愈。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病例2:王某,女,38岁。2014年4月初诊。主诉下腹疼痛,月经不调,低热起伏。予以本发明实施例1灌肠剂1个疗程,其症状明显缓解,继续巩固1个疗程后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自诉服药期间无任何副作用。随访6个月未见复发。

上述实施例为本发明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