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28165阅读:157来源:国知局
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保健设备
技术领域
,尤其涉及一种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
背景技术
:由于远红外线与人体内细胞分子的振动频率接近,这种“生命光波”渗入体内之后,便会引起人体细胞的原子和分子的共振,透过共鸣吸收,分子之间摩擦生热形成热反应,促使皮下深层温度上升,并使微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有利于清除血管囤积物及体内有害物质,将妨害新陈代谢的障碍清除,重新使组织复活,促进酵素生成,达到活化组织细胞、防止老化、强化免疫系统。所以远红外线对于血液循环和微循环障碍引起的多种疾病均具有改善和防治作用。市场上存在一种能够发射远红外线的温热照护装置,其能够向人体发射远红外线来达到上述的保健功能。具体为将远红外陶瓷粉涂覆在玻璃面板上,经高温钢化工艺处理后,在玻璃面板上形成一种能够辐射远红外线的涂料层,然后在玻璃面板的一侧设置电热管,通过电热管对玻璃面板进行加热,使得玻璃面板上的涂料层温度升高,进而向外辐射远红外线。然而,这种在玻璃面板的一侧设置电热管的方式,会增加温热照护装置的厚度,使得温热照护装置非常笨重,不易搬移。另外,现有中的温热照护装置不能调整远红外线的发射方向,当用户需要照射身体其他部位时,就会非常不便。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的照护装置厚度较厚,使得温热照护装置非常笨重,不易搬移以及不能调整远红外线发射方向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一种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包括起支撑作用的底座以及一侧与所述底座铰接且用于发射远红外线的照射板,所述底座与所述照射板的铰接处具有阻尼,所述照射板包括用于发射远红外线的微晶玻璃发热板、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平行且层叠设置的背板、框紧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和所述背板的边缘以将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和所述背板固定的连接框架以及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电性连接且用于为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供电以使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发射远红外线的电控组件。进一步地,所述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之间的隔热棉。进一步地,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和所述背板形状相同且呈多边形,所述连接框架包括多个首尾相接且框设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和所述背板边长方向的型材以及将相邻所述型材固定连接的连接件,各所述型材包括沿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和所述背板边长方向延伸的矩形方管,所述矩形方管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形孔,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由相邻所述矩形方管的端部插入的各所述方形孔内。进一步地,各所述型材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矩形方管侧壁且用于固定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的保持件,所述保持件上设有供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的边缘插入的第一插槽。进一步地,各所述型材还包括紧贴所述第一插槽内壁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的隔热垫。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方管包括靠近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且固定设置有所述保持件的第一侧板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且位于所述连接框架内侧的第二侧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且位于所述连接框架外侧的第三侧板以及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和所述第三侧板远离所述第一侧板一侧的第四侧板,所述型材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壁且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平行设置的筋板,所述筋板、所述第二侧板以及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围成供所述隔热棉插入的第二插槽。进一步地,所述筋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形成位于所述筋板背向所述第二插槽一侧的台阶,所述背板的边缘放置于所述台阶上且与所述筋板固定连接。进一步地,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和所述背板的形状为矩形,所述连接框架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所述型材,所述连接件呈直角状且两端插入相邻所述矩形方管上的方形孔内。进一步地,所述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上的多个支撑架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架上且用于支撑所述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移动的多个滚轮。进一步地,各所述滚轮为万向滚轮。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的技术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通过微晶玻璃发热板向外辐射远红外线,该微晶玻璃发热板与电控组件电性连接,电控组件向微晶玻璃发热板通电之后,微晶玻璃发热板即会向外辐射远红外线,省去了电热管的使用,使得该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能够设计的更加轻薄,方便迁移。另外本发明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中用于发射远红外线的照射板与底座铰接设置,并且铰接处具有阻尼,当需要调节远红外线发射的角度时,只需推动照射板相对底座转动即可,角度调节好之后,松手即可,照射板与底座铰接处的阻尼力会继续保持照射板的姿态,以进行人体的照射。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所描述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的立体图;图2是图1中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的立体图;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的分解图;图5是图1中a部位的放大图;图6是图4处的分解图;图7是将连接件隐藏后的局部示意图;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框架局部放大图;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晶玻璃发热板的俯视图;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晶玻璃发热板的侧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0微晶玻璃发热板3121第一插槽20背板313隔热垫30连接框架314筋板31型材315第二插槽311矩形方管316台阶3111第一侧板32连接件3112第二侧板40电控组件3113第三侧板50隔热棉3114第四侧板60支撑架3115方形孔61插孔312保持件70滚轮80底座81连接转轴33支撑杆90照射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请参见图1至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包括起支撑作用的底座80以及一侧与所述底座80铰接且用于发射远红外线的照射板90,所述底座80与所述照射板90的铰接处具有阻尼,所述照射板90包括用于发射远红外线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平行且层叠设置的背板20、框紧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所述背板20的边缘以将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所述背板20固定的连接框架30以及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电性连接且用于为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供电以使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发射远红外线的电控组件40。请参见图1至图6,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通过微晶玻璃发热板10向外辐射远红外线,该微晶玻璃发热板10与电控组件40电性连接,电控组件40向微晶玻璃发热板10通电之后,微晶玻璃发热板10即会向外辐射远红外线,省去了电热管的使用,使得该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能够设计的更加轻薄。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中用于发射远红外线的照射板90与底座80铰接设置,并且铰接处具有阻尼,当需要调节远红外线发射的角度时,只需推动照射板90相对底座80转动即可,角度调节好之后,松手即可,照射板90与底座80铰接处的阻尼力会继续保持照射板90的姿态,以进行人体的照射。优选地,采用以下铰接结构为宜:所述底座80上设有沿竖直方向延伸的插孔61,所述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还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上且插入所述插孔61的支撑杆33以及两端连接于所述插孔61的侧壁且贯穿所述支撑杆33设置的连接转轴81,所述连接转轴81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与照射板90的平面方向平行,所述支撑杆33能够于所述插孔61内绕所述连接转轴81旋转以调节所述照射板90的角度。本实施例中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与现有技术中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相同,即:是将无机陶瓷、玻璃等多种非金属导电材料和远红外辐射材料经过印刷、高温烧结等工艺复合在微晶玻璃板的外表面,与微晶玻璃板永久制成一个整体而形成一层无机导电电阻膜层,电阻膜层通电发热后发出远红外线,形成热辐射源。另外采用微晶玻璃发热板10发射远红外线,电阻膜层通电后发热,电阻膜层的各个区域受热较为均衡,远红外线能够沿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平面方向均匀发射,因此,有利于人体均匀受热。请参见图7,进一步地,所述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背板20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之间的隔热棉50。隔热棉50可以防止微晶玻璃发热板10向背板20方向发射远红外线,有利于将热量向人体方向聚集,减少了热量的损耗,提高了能量的利用效率。请参见图5至图8,进一步地,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所述背板20形状相同且呈多边形,所述连接框架30包括多个首尾相接且框设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所述背板20边长方向的型材31以及将相邻所述型材31固定连接的连接件32,各所述型材31包括沿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所述背板20边长方向延伸的矩形方管311,所述矩形方管311上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延伸的方形孔3115,所述连接件32的两端分别由相邻所述矩形方管311的端部插入的各所述方形孔3115内。在组装时,先将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背板20固定在型材31上,然后将连接件32的两端插入到相邻两个矩形方管311上的方形孔3115内即可实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背板20的框架连接,拆装十分方便,优选地,所述连接件32插入到所述方形孔3115内后,通过螺钉将连接件32和方形管固定连接,以避免连接件32脱离型材31而导致连接框架30散架。请参见图5至图8,进一步地,各所述型材31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矩形方管311侧壁且用于固定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保持件312,所述保持件312上设有供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边缘插入的第一插槽3121。各所述型材31还包括紧贴所述第一插槽3121内壁设置且用于支撑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隔热垫313。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插槽3121内壁和微晶玻璃发热板10之间设置隔热垫313,可以减少微晶玻璃发热板10上的热量向型材31传递,提高了热量的利用效率,另外,微晶玻璃发热板10最脆弱的地方便是其边缘以及棱角位置,而通过在第一插槽3121内壁和微晶玻璃发热板10之间设置隔热垫313还可以避免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棱角位置与型材31接触而造成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损坏。请参见图6至图8,进一步地,所述矩形方管311包括靠近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且固定设置有所述保持件312的第一侧板3111以及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111且位于所述连接框架30内侧的第二侧板3112、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板3111且位于所述连接框架30外侧的第三侧板3113以及两侧分别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3112和所述第三侧板3113远离所述第一侧板3111一侧的第四侧板3114,所述型材31还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板3112的外壁且与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平行设置的筋板314,所述筋板314、所述第二侧板3112以及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围成供所述隔热棉50插入的第二插槽315。此结构仅仅是在矩形方管311的一侧设置了筋板314即实现了对隔热棉50的固定,结构十分简单,有利于降低型材31的制造成本。请参见图6至图8,进一步地,所述筋板314与所述第二侧板3112形成位于所述筋板314背向所述第二插槽315一侧的台阶316,所述背板20的边缘放置于所述台阶316上且与所述筋板314固定连接。由此可见,该筋板314的设置不但实现了隔热棉50的定位和固定,而且实现了对背板20的限位和固定,一物多用,进一步地的简化了型材31的结构,降低了型材31的制造成本,并且,有利于将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向更加扁平化设计。优选地,所述背板20与所述筋板314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请参见图1至图8,进一步地,所述微晶玻璃发热板10和所述背板20的形状为矩形,所述连接框架30包括四个首尾相接的所述型材31,所述连接件32呈直角状且两端插入相邻所述矩形方管311上的方形孔3115内。将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设置为矩形形状较为美观实用,并且相对边更多的多边形来说,矩形形状可以减少对型材31的裁切次数,也减少了连接件32的使用,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请参见图1,进一步地,所述底座80包括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框架30上的多个支撑架60以及转动设置于所述支撑架60上且用于支撑所述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移动的多个滚轮70,各所述滚轮70为万向滚轮。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在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上设置滚轮70,方便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的移动,当用户由其中一个位置转移到另外一个位置时,用户可以将远红外温热照护装置一起推行至该另外一个位置,继续治疗。请参见图9和图10,优选地: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包括微晶玻璃基板载体11、高温烧结于所述微晶玻璃基板载体11的表面16上的面状无机厚膜13、使所述无机厚膜13连接于电路中的电极14及用于连接电控组件40的引线端头15和贴于所述微晶玻璃基板载体11上以覆盖所述无机厚膜13、所述电极14及所述引线端头15的云母绝缘覆盖片18,所述引线端头15与所述电极14电性连接,所述电极14与所述无机厚膜13电性连接,所述无机厚膜13高温烧结于所述微晶玻璃基板载体11上,所述无机厚膜13包括如下重量分数的组分:本发明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至少具有如下优点:1、无机厚膜13由于不含铅,材料不但环保,而且富含远红外线,减少了环境污染,有益人体健康,克服产品由于需要大量使用强酸、氧化铅等有害物质而产生三废,对人体有害和环境污染严重的缺陷。2、无机厚膜13的材料颗粒度更加精细,电阻离散度小,材料方阻重复性好,产品合格率高,节约了能源,减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精度,提升了产品市场竞争力。3、本发明应用的无机厚膜13,通过使用氧化铋作为骨架材料,再配合使用氧化硼、二氧化硅、氧化锌、三氧化二锑及碳酸锶等组分,既实现了无机厚膜13的性能,同时,相对于现有无机厚膜13实现氧化铅的零含量,防止了人们在使用无机厚膜13时铅中毒和对环境的污染;而且,由于氧化铋的使用,使无机厚膜13的使用温度大大提高,扩大了无机厚膜13的使用范围。4、本发明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无机厚膜13是“面状”发热体,其发热面积是传统产品“线性”发热体面积的数倍,降低了发热体的单位功率密度,即降低了微晶玻璃基板载体11的膨胀系数,从而避免了产品工作时由于产品为“线性”热源加热结构、单位截面积功率密度大、表面温度高,局部膨胀系数大、易变形、工作时有响声、在制备有发热线的地方因温度很高而造成发热体局部膨胀系数过大所带来电热丝短路、打火、过快氧化等问题;5、本发明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无机厚膜13采用丝网印刷工艺且施以高温烧结工艺,而将发热体与微晶玻璃基板载体11永久制成一体化结构,具有不分层、不起泡、传热快、温度均匀、电阻稳定等特点,克服了传统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胶层易老化,局部起泡、分层、电阻衰减、温度不均匀等缺陷。6、本发明微晶玻璃发热基板的无机厚膜其骨架材料和电阻材料均采用普通工业廉价的非金属材料经过配比混合制作而成,其价格仅为贵金属电热膜材料的1/10。故,本发明特别易于推广,社会效益明显。本发明实施例的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无机厚膜13,包括两大组分,一是石墨粉,另一个是由金属氧化物组成的陶瓷、玻璃微粒。该陶瓷、玻璃微粒由氧化铋、氧化硼、二氧化硅、氧化锌、三氧化二锑及碳酸锶熔融后形成。具体的,该石墨是一种非金属导电材料,它是碳单质的一种,无机厚膜13在电场作用下,无机厚膜13中碳分子团产生“布朗运动”,碳分子之间发生剧烈的摩擦和撞击,产生的热能主要以远红外辐射和对流形式对外传递。故,本发明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无机厚膜13,具有富含远红外线之特征所在。该石墨粉的重量分数为15-30份,优选为20-30份。该石墨粉的粒径在200目以下(小于200目)。该氧化铋的重量分数为60-75份,优选为70-75份,该氧化铋是无机厚膜13的骨架材料。由于氧化铋具有较高的软化点温度(相对于氧化铅),氧化铋的大量使用使得无机厚膜13的成膜温度、涂层最高使用温度都得到较大提高,使无机厚膜13的使用范围得到显著拓宽。该氧化硼的重量分数为5-15份,该氧化硼作为氧化铋的补充,起到无机厚膜13的骨架作用;该二氧化硅的重量分数为0.5-2份,该氧化硅也是氧化铋的补充,起到无机厚膜13的骨架作用。该氧化铋、氧化硼及二氧化硅在无机厚膜13中都是骨架材料,三者相互配合,在无机厚膜13中起到支撑作用。同时,通过碳酸锶的调节作用,使三种骨架材料之间的结合力显著增加。该碳酸锶的重量分数为3-5份,由于氧化铋的含量较高,使得无机厚膜13各个组分之间的粘结性大大降低,通过加入少量的碳酸锶,使氧化铋和其他组分之间的结合力大大增加;通过该碳酸锶和氧化铋之间相互配合,改善了无机厚膜13的结合力,防止了无机厚膜13在制备工艺的煅烧过程中出现裂纹、爆裂等问题。该氧化锌的重量份为3-6份。氧化锌的加入,能够改善无机厚膜13的膨胀系数,使无机厚膜13的膨胀系数与玻璃一致,调节无机厚膜13与玻璃之间的结合力,使无机厚膜13在玻璃上的结合力更佳。该三氧化二锑的重量分数为3-5份。该三氧化二锑配合碳酸锶及氧化锌的作用,改善陶瓷、玻璃微粒与衬底的附着力,促进陶瓷、玻璃微粒之间的粘结力,同时增强陶瓷、玻璃微粒与碳粉之间的结合性能。通过使用上述重量分数的各种金属氧化物,一方面改善温度适用范围,另一方面改善陶瓷、玻璃微粒之间及陶瓷、玻璃微粒与碳粉之间的表面结合力,提高半导体厚膜内部的结合力及与载体的附着力。同时,各个组分相互协调,改善无机厚膜的热膨胀系数,提高其热稳定性。现有的电阻涂层材料中,铅占据很大的量,铅作为材料的骨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铅会对人体、环境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本领域技术人员一直在尝试将铅的含量降低,用其他的材料来替代,但是所制备出来的电阻涂层其电气稳定性能、热耐受性能等均不理想。特别是使用新的材料作为骨架材料,电阻涂层的附着力及热稳定性,均不能够很好的解决。本发明微晶玻璃发热板10的无机厚膜13通过使用氧化铋作为骨架材料,再配合使用氧化硼、二氧化硅、氧化锌、三氧化二锑及碳酸锶等组分,既实现了无机厚膜13的性能,同时,相对于现有无机厚膜13大大降低了氧化铅的含量,防止了人们在使用无机厚膜13时铅中毒;而且,由于氧化铋的使用,使无机厚膜13的使用温度大大提高,扩大了无机厚膜13的使用范围。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