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罐车内水罐加热保温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14265阅读:1655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罐车水罐加热装置技术领域,是一种水罐车内水罐加热保温装置。



背景技术:

在冬季极寒天气中,气温经常在零摄氏度以下,尤其在严寒地区,气温甚至达到零下二十摄氏度至零下四十摄氏度,当水罐车在这种极寒天气中拉运液体进行运输作业时,水罐内的液体和排放液体的闸阀根据运输的时间长短不同,发生冻结的几率会越来越大,从而影响了液体的运输和排放,而水罐车在路上行驶时,会排出高温尾气,高温尾气的热能并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回收利用,从而也造成了能量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水罐车内水罐加热保温装置,克服了上述现有技术之不足,其能有效解决水罐车的水罐内的液体和排放液体的闸阀低温发生冻结的现象以及水罐车排出的高温尾气的热能没有得到充分有效的回收利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通过以下措施来实现的:一种水罐车内水罐加热保温装置,包括水罐车和至少一根的加热管;水罐车上设置有水罐和尾气排出主管,水罐上设置有液体排出接管,在液体排出接管上串接有排液闸阀,至少一根的加热管贯穿水罐的底部并且所有的加热管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位于水罐外部,所有的加热管的进气端与尾气排出主管的出气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并连通。

下面是对上述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上述加热管的出气端朝向排液闸阀。

上述在尾气排出主管上还连通有尾气直排管,位于水罐外部的加热管进气侧上串接有加热开关阀,在尾气直排管上串接有尾气直排开关阀。

上述位于水罐内部的加热管呈盘管状设置。

上述加热管为两根。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而紧凑,使用方便,本实用新型能够对水罐内的液体进行充分的加热和保温,有效防止水罐内的液体冻结,也能够有效防止排液闸阀被冻住,避免影响水罐排液,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对高温尾气的能量进行了充分的回收利用,有效避免了能量的浪费。

附图说明

附图1为本实用新型最佳实施例的主视透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的编码分别为:1为水罐车,2为加热管,3为水罐,4为尾气排出主管,5为液体排出接管,6为排液闸阀,7为尾气直排管,8为加热开关阀,9为尾气直排开关阀。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不受下述实施例的限制,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实际情况来确定具体的实施方式。

在本实用新型中,为了便于描述,各部件的相对位置关系的描述均是根据说明书附图1的布图方式来进行描述的,如:上、下、左、右等的位置关系是依据说明书附图的布图方向来确定的。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附图1所示,该水罐车内水罐加热保温装置包括水罐车1和至少一根的加热管2;水罐车1上设置有水罐3和尾气排出主管4,水罐3上设置有液体排出接管5,在液体排出接管5上串接有排液闸阀6,至少一根的加热管2贯穿水罐3的底部并且所有的加热管2的进气端和出气端分别位于水罐3外部,所有的加热管2的进气端与尾气排出主管4的出气端固定安装在一起并连通。当水罐车1在路上行驶时,排出的高温尾气由尾气排出主管4、加热管2排出,在尾气排出的过程中,高温尾气经过水罐3时,能够对水罐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并且加热管2内的高温尾气还能够对水罐3内液体进行保温,尤其在低温环境下,能够有效防止水罐3内的液体冻结,水罐3内的液体将热量传递至排液闸阀6,也能够防止排液闸阀6冻住,避免影响水罐3排液,同时,采用本实用新型,对高温尾气的能量进行了充分的回收利用,有效避免了能量的浪费;加热管2贯穿水罐3的底部,使得水罐3内的加热管2也位于水罐3内的底部,这样,能够在水罐3内液体没有装满的情况下,也能够对水罐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保证加热效果。

可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水罐车内水罐加热保温装置作进一步优化或/和改进:

如附图1所示,加热管2的出气端朝向排液闸阀6。由于已经对水罐3内液体加热过的高温尾气仍然会带有较高的温度,将加热管2的出气端朝向排液闸阀6,使已经对水罐3内液体加热过的高温尾气的余热能够得到进一步利用,同时,本方案能够有效保证排液闸阀6在低温环境下不会被冻住。

如附图1所示,在尾气排出主管4上还连通有尾气直排管7,位于水罐3外部的加热管2进气侧上串接有加热开关阀8,在尾气直排管7上串接有尾气直排开关阀9。加装尾气直排管7后,在温度较高的环境下,当不需要对水罐3内的液体进行加热时,关闭加热开关阀8,打开尾气直排开关阀9,可以直接将尾气排出,使得本实用新型满足不同情况下的使用条件。

如附图1所示,位于水罐3内部的加热管2呈盘管状设置。将水罐3内部的加热管2设置成盘管状,能够增大加热管2与水罐3内液体的接触面积,使水罐3内的液体得到充分的加热。

如附图1所示,加热管2为两根。设置两根加热管2,能够对水罐3内液体进行充分全方位的加热。

以上技术特征构成了本实用新型的最佳实施例,其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最佳实施效果,可根据实际需要增减非必要的技术特征,来满足不同情况的需求。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1条留言
  • 访客 来自[中国] 2021年11月18日 21:21
    你的电话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