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525209发布日期:2018-09-25 20:27阅读:2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加快患者的康复,临床上对于重症患者、肠瘘患者,通常需要给其提供肠内营养液来保证消化系统的正常工作,并补充病人的营养,但由于消化道瘘和消化液引流等原因导致病人消化液流失,从而导致输入的营养不能被很好的被吸收,从而引起患者电解质紊乱。

因此,维持胃肠功能、解决消化液回输、减少消化液的流失、维持正常的饮食习惯、增加非流质性食物的营养、解决肠内营养泵不能泵入的难题是目前急需解决的。目前常用的处理方法是将消化液直接引入废物瓶中倒掉,或是过滤后重新输入,此类消化液含有大量人体所必须的电解质和营养物质及重要的消化液、消化酶,直接废弃会造成病人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如果将消化液回收并与肠内营养一起回输到瘘口以下的消化道中进一步参与循环,则对病人而言既有利于消化吸收,又有利于康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缺乏让消化液与肠内营养一起回输到瘘口以下消化道中的设备,从而引起患者消化液流失,导致营养不良和电解质紊乱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包括入泵管、医用蠕动泵以及出泵管,所述入泵管的首端连通有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所述入泵管位于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上方处设置有单向减压阀,所述出泵管的尾端连通有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

所述医用蠕动泵包括驱动器、泵头和泵管,所述驱动器和所述泵头连接,所述泵头包括转子和机架,所述转子和所述机架之间固接有泵管床,所述泵管安装在所述泵管床内,所述转子上固接有多个辊子,多个所述辊子在所述转子上呈环形等距离分布,所述辊子通过底端设置的减震弹簧与所述转子固接;

所述入泵管的尾端以及所述出泵管的首端均与所述医用蠕动泵连接,并且所述泵管的入口端与所述入泵管的尾端连通,出口端与所述出泵管的首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入泵管的内径为1.2-1.5cm,长度为50cm;所述出泵管的内径为1.2-1.5cm,长度为3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并且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的上端开口与所述入泵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并且所述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的上端开口与所述出泵管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与所述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的气囊撑开后内径均达到2.5cm。

优选的,所述单向减压阀与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的气囊之间的距离为3cm。

优选的,所述泵管的内径为0.8-1.0cm。

优选的,所述辊子的数量为3-4个。

优选的,所述医用蠕动泵由直流电机驱动。

优选的,所述蠕动泵采用脉冲式仿生驱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实用新型的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通过在入泵管首端和出泵管尾端设置气囊式医用软管来防止肠液外流,减少了消化液的流失,有利于维持肠胃的正常功能。

2)本实用新型的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通过在医用蠕动泵的辊子下端设置减震弹簧来调节泵管受到的压力,从而使食糜等大颗粒物质能够顺利通过医用蠕动泵进入患者体内,有利于增加患者对流质性食物的摄取,从而维持患者正常的饮食习惯。

3)本实用新型的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中医用蠕动泵提供多种动作模式供使用者选用,使用方便,并且减轻了陪护人员的劳动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中辊子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入泵管,2-医用蠕动泵,3-出泵管,4-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5-单向减压阀,6-第二气囊式医用软管泵管,7-泵管,8-转子,9-辊子,10-减震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一种泵管连接回输消化液的装置,具体如图1-2所示,包括入泵管1、医用蠕动泵2以及出泵管3,所述入泵管1的首端连通有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所述入泵管1位于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上方处设置有单向减压阀5,所述出泵管3的尾端连通有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

所述医用蠕动泵2包括驱动器、泵头和泵管7,所述驱动器和所述泵头连接,所述泵头包括转子8和机架,所述转子8和所述机架之间固接有泵管床,所述泵管7安装在所述泵管床内,所述转子8上固接有多个辊子9,多个所述辊子9在所述转子8上呈环形等距离分布,所述辊子9通过底端设置的减震弹簧10与所述转子8固接;

所述入泵管1的尾端以及所述出泵管3的首端均与所述医用蠕动泵2连接,并且所述泵管7的入口端与所述入泵管1的尾端连通,出口端与所述出泵管3的首端连通。

优选的,所述入泵管1的内径为1.2-1.5cm,长度为50cm;所述出泵管3的内径为1.2-1.5cm,长度为30cm。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并且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的上端开口与所述入泵管1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的上下两端均开设有开口,并且所述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的上端开口与所述出泵管3连通。

优选的,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与所述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的气囊撑开后内径均达到2.5cm。

优选的,所述单向减压阀5与所述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的气囊之间的距离为3cm。

本实用新型中,入泵管1的首端设置有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使用的时候,将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与患者的瘘口紧密接触,由于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的气囊撑开后直径可达2.5cm,将其与患者瘘口紧密接触后,可对瘘口形成轻度的挤压力,从而保证瘘口处肠液流出后都会进入入泵管1,而不会外流到入泵管1的外面。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以及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的气囊是耐压气囊,具有很大弹性,直径范围为1.2-2.5cm,当受压较小时,其处于收缩状态,为两端开口的管状结构,内径和入泵管1相同,当受压较大时,气囊膨大成球状,其能够耐受的压力能达到10cmH2O,此外,该气囊还具有自限性和可复性,压力消失后能马上回复原装。

离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的尾端3cm处有一单向减压阀5,当第一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4内压力超过10cmH2O时,减压阀开放,管内压力降低,避免了肠壁受负压过大,引起坏死及出血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出泵管3的尾端设置有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第二气囊膨大式医用软管6的气囊撑开后内径可达2.5cm,在与患者身上的消化液进口接触后,也会可对消化液进口形成轻度的挤压力,从而保证出泵管3内的处肠液或食糜流均能够流到体内而不会漏出。

优选的,所述泵管7的内径为0.8-1.0cm。

优选的,所述辊子9的数量为3-4个。

优选的,所述医用蠕动泵2由直流电机驱动。

本实用新型中,医用蠕动泵2包括驱动器、泵头和泵管7,驱动器和泵头连接,给泵头提供转动的动力,泵头包括转子8和机架,转子8和机架之间固接有泵管床,泵管7卡接在泵管床内,沿转子8外周设置有3-4个等距离分布的辊子9,泵管7和辊子9紧密接触,通过辊子9的转动带动泵管7转动,从而将瘘口流出的肠液或食糜通过医用蠕动泵2输送到患者体内。

需要说明的是,辊子9的底端设置有减震弹簧10,减震弹簧10的另一端与转子8固接,当经过泵管7的食糜颗粒过大,从而挤压辊子9,使其转动困难不能正常工作的时候,减震弹簧10能够给辊子9一个向内的力,使其能够向转子8中心偏离,进而减小对泵管7的压力,使卡接在泵管床内的泵管7的受到的挤压力变小,内径变大,大颗粒的食糜能够正常通过。

需要说明的是,医用蠕动泵2与常规医用蠕动泵的结构基本相同,如上海艾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型号为A3830056的医用蠕动泵就与本实用新型所用的医用蠕动泵结构基本相同,区别点仅在于本实用新型中辊子9的底端设置有减震弹簧10,因此本实用新型中没有对医用蠕动泵2的结构做详细描述。

进一步需要说明的是,医用蠕动泵2由直流电机驱动,可以直接充电或用电池供电,从而可以离开固定电源而使用。

优选的,所述蠕动泵2采用脉冲式仿生驱动。

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的医用蠕动泵2的调节度精确,且调节范围广泛,可以从0.01mL/min调节到500mL/min,适用于各种肠液渗漏量的患者使用。此外,本实用新型中泵头采用脉冲式仿生驱动装置驱动,可以给医用蠕动泵2设定不同的工作模式,例如每间隔2min驱动1min、每间隔min钟驱动2min、每间隔10min驱动3min等等,使用者可以根据肠动力情况选用合适的模式。并且本实用新型中的医用蠕动泵2还设置有夜间模式,即每间隔2h驱动10min。

需要说明的是,与传统营养泵相比,本实用新型中所用的医用蠕动泵2的体积较大,泵管7较粗,其内径为0.8-1.0cm,经口正常饮食、食糜颗粒都可以经过泵管7蠕动入肠管内。

本实用新型中,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