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311255发布日期:2019-04-05 20:05阅读:245来源:国知局
一种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整形外科植入物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目前脊柱椎间融合器上下端面啮合齿采取对称设计,简洁美观,能起到防脱作用。然而,解剖学上发现与融合器上下端面相邻的椎体终板硬度存在显著性差异,下椎体的上终板硬度低。若在椎间隙中植入啮合齿采取对称设计的融合器,器体下端面的啮合齿会先咬紧下椎体的上终板,而器体上端面的啮合齿未咬紧上椎体的下终板,融合器在椎间隙内的固定仅依靠下椎体的上终板,固定效果不佳。

从现有技术的现有设计,特别是从美国专利申请US7918891(B1)当中的侧路椎间融合器上下端面啮合齿为成排状的锯齿,能够起到前后方向上的防脱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啮合齿咬合的上下椎体终板微观结构呈现蜂窝状,若咬合齿为长条形的锯齿,则啮合齿不能咬进终板内部,防脱性能不能实现最佳。

目前椎间融合器上下端面采取单一平面设计或者单一弧面设计,在对终板进行一些处理后,能达到一定的配合。然而,解剖学发现椎体终板实际形状比起平面或者弧面更接近于盆地,中部低四周高,即原先与髓核接触的终板中央部分坡度小呈现平原,而原先与纤维环接触的终板四周坡度大呈现山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固定效果好、防脱性能更好、与椎体终板贴合更好的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包括主体,所述主体包括上端面、下端面、左侧面、右侧面、前端面和夹持端面以及贯穿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之间的至少一个用于骨移植物或替代物生长的开口,所述上端面、下端面分别与上椎体终板、下椎体终板接触,所述夹持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夹持器械连接的螺纹孔及矩形夹口。

优选地,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位于所述开口的长边两侧上设有与所述开口长边等长的啮合齿。

优选地,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上的啮合齿沿各自端面的长边和短边方向成阵列分布,所述上端面上的啮合齿和所述下端面上的啮合齿互不对称,所述上端面上的啮合齿齿顶总面积小于所述下端面上的啮合齿齿顶总面积。

优选地,所述上端面上的啮合齿齿数小于所述下端面上的啮合齿齿数;所述上端面上的单个啮合齿齿顶面积小于所述下端面上的单个啮合齿齿顶面积。

优选地,所述啮合齿的齿形为类金字塔形,所述啮合齿的四条侧棱为内凹的弧线,所述啮合齿的四个侧面为内凹的弧面,所述啮合齿的齿顶为正方形平面。

优选地,所述上端面与所述前端面、所述夹持端面的结合处设有符合椎体终板的盆地形解剖结构的弧面或平面过渡面,所述下端面与所述前端面、所述夹持端面的结合处也设有符合椎体终板的盆地形解剖结构的弧面或平面过渡面。

优选地,所述开口的四周壁上设有横截面为圆弧的槽,用于增大骨移植物或替代物与开口四周壁之间的摩擦力。

优选地,还包括辐射不透明标记,该辐射不透明标记构造用于以X射线图像来标识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

优选地,所述上端面和所述下端面所形成的平均平面形成能够矫正脊柱缺陷的角度α。

优选地,所述左侧面和所述右侧面上设有若干圆孔,所述圆孔之间设有与相邻圆孔相连的矩形孔隙,所述矩形孔隙的长边与所述上端面所形成的平均平面平行。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上下端面啮合齿采取非对称设计,减小上端面啮合齿齿顶的总面积,增大上端面啮合齿与上椎体下终板接触面压应力,促进器体上下端面的啮合齿同时咬紧对应的椎体终板,增强融合器在椎间隙内的固定效果。

2、类金字塔型啮合齿的四条侧棱由直线改为向内凹陷的圆弧,四个侧面由平面改为向内凹陷的圆弧面,有效咬合进上下椎体终板的骨孔隙内,增大啮合齿的防脱能力。

3、类金字塔顶尖从一点变成一个小正方形,在植入时有效减少啮合齿自身的磨损和对终板的刮伤。

4、融合器上下端面与终板中央(终板原先与髓核接触处)接触处设计成平面;而在与终板四周(终板原先与纤维环接触处)接触处,依据终板四周内侧不同的倾斜度,设计与之相适应的平面或弧面。这种阶梯面的设计相对于单一的弧面或者平面可实现与终板更好的解剖学贴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轴测图;

图2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上端面视图;

图3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下端面视图;

图4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上端面类金字塔形齿局部放大视图;

图5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下端面类金字塔形齿局部放大视图;

图6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主全剖图;

图7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从左侧面沿上端面垂直方向视图;

图8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从左侧面沿下端面垂直方向视图;

图9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左视图。

图10为本发明中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俯全剖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下面将结合附图作进一步详述: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侧路腰椎椎间融合器,主体呈现为梯形,所述主体包括上端面10、下端面11、左侧面12、右侧面13、前端面14和夹持端面15以及贯穿所述上端面10和所述下端面11之间的至少一个用于骨移植物或替代物生长的开口4,所述上端面10、下端面11分别与上椎体终板、下椎体终板接触,夹持端面15中央配有螺纹孔70,螺纹孔70与上端面10、下端面11间的开口4相通。夹持端面15与左侧面12结合处有矩形夹口71。夹持器械可通过螺纹孔70和开口4与融合器实现连接,夹持更加平稳。

请参阅图1、图2所示,椎间融合器上端面10、下端面11中央设有贯穿的垂直开口4,能让骨移植物或替代物在里面生长。开口4的截面形状为矩形,四个顶点有倒圆角修饰。开口4的四周壁上设有2-4圈均匀深度的圆弧形截面槽40。

请参阅图2、图3所示,上端面10、下端面11中部设有沿所在面的长边方向和短边方向均匀阵列若干类金字塔形啮合齿2、3,所述啮合齿位于所述开口4两侧并且设有啮合齿的长度与开口4长边长度等长,上端面啮合齿2阵列分布的行数和列数均大于下端面啮合齿3的阵列分布的行数和列数,上端面类金字塔形啮合齿2的齿数小于下端面类金字塔形齿3的齿数。上端面单个类金子塔形啮合齿2的齿顶面积小于或等于下端面单个类金字塔形啮合齿3的齿顶面积,从而保证上端面类金子塔形啮合齿2顶总面积小于下端面类金子塔形啮合齿3齿顶总面积。

请参阅图4、图5所示,类金子塔形啮合齿2、3的四条侧棱20、30由直线变为内凹的弧线,四个侧面21、31也由平面变为内凹的弧面,塔顶22、32也由一点变为正方形平面。

请参阅图6所示,由椎间融合器上端面10、下端面11形成的平均平面所成夹角α有助于矫正脊柱缺陷。

请参阅图7、图8所示,上端面10、下端面11中央设计成平均平面,而在与前端面14和夹持端面15结合处设计成有倾斜度的弧面或平面50、51、52、53进行过渡,使得椎间融合器与椎体终板实现更好的解剖学贴合,椎间融合器受到的力学支撑更加稳固。

请参阅图1、图9所示,椎间融合器的左、右侧面各开有2-4个圆孔60,圆孔间有矩形孔隙61相通。矩形孔隙61的宽度约为1-3mm。矩形右侧面上的圆孔较左侧面上的圆孔稍大。

请参阅图10所示,椎间融合器的三根显影销80、81、82成直角三角形分布,且贯穿融合器上、下端面。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依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范围所做的均等变化与修饰,皆应属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涵盖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