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64248发布日期:2019-09-25 00:04阅读:35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



背景技术:

前路手术能够在直视情况下保证椎管得到彻底的减压,是脊柱外科领域不可或缺的手术人路,但是前方椎体的切除减压会导致前柱失稳,因此,有效地重建脊柱前柱稳定性是前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临床上颈椎前柱重建的材料包括髂骨、异体骨、钛网支、人工椎体等,上述材料安置于颈椎前柱减压处需术中反复裁剪,延长了手术时间,加大了出血量,术后仍有安置物松动移位等较高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后支撑体松动移位的并发症,重建颈椎前路减压后前柱稳定性;结构简单,易操作;制作方法简单,成本低。

解决以上技术问题的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其特征在于:所述实模包括设有实模体部、上边缘和下边缘,上边缘位于实模体部上顶端,下边缘位于实模体部下顶端,上边缘和下边缘通过实模体部连接成一整体;上边缘和下边缘各呈一定的倾斜角度。

所述实模体部为圆柱体,内为中空。

所述上边缘平行于头侧椎体下终板,下边缘平行于尾侧椎体上终板。

上边缘的角度为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上终板垂线的交角;下边缘的角度为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尾侧椎体上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下终板垂线的交角。

术前实模角度的选择尽量靠近上述标准的度数,优选为0°、2°、4°、6°或8°。上边缘和下边缘的角度倾斜方向以不同患者、不同节段有差异,可一致或不一致。

角度依据个体化恢复颈椎矢壮曲度,上下边缘角度不一致。

所述实模体部外径为11 mm或13mm。

所述实模体部内径为5.4mm。

实模体部高度12-90mm,每2mm递增。长度根据术中需要来匹配。

因为术中体位及切除终板的骨质有变化,因此术前还应在实模角度确定后选择不同长度的支撑体(2mm递增),以便于术中实时匹配,最后选择嵌合最为紧密的实模,并以此实模指导支撑体植入物的裁剪。

所述实模体部正前方上设有一个直径3.5mm的螺纹孔。正前方为上边缘和下边缘角度倾斜相反方向的一面。

在实模正前方设置螺纹,便于相对应的直径相同的螺纹手柄拧入固定,方便在术中把持,调整实模的位置和方向。

本实用新型中的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

(2)分别设计上、下边缘角度分别为0°、2°、4°、6°或8°,高度12-90mm,每2mm递增的实模若干,并用高精度3D打印机进行实物打印,制作材料为光敏树脂,材料通过FDA认证,可以短时间与人体体液接触,无毒副反应;

(3)测量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上终板垂线的交角;测量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尾侧椎体上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下终板垂线的交角;测量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与尾侧椎体上终板头尾侧距离:

(4)术前选择较合适角度及递增高度的3D打印实模进行消毒:

(5)术中将消毒后的实模,逐一匹配,选择嵌合最为严密的实模,并以此实模辅助颈椎前柱重建材料的裁剪。

本实用新型通过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测量所需融合固定节段终板角度及高度,术中选择合适角度及高度的3D打印实模进行模拟安装,匹配后颈椎前柱重建材料按此实模进行裁剪,减少了手术时间和术后假体松动移位的并发症,重建颈椎前路减压后前柱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中实模辅助植入物的裁剪以便于更好的安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模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模俯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不同长度的实模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模与螺纹手柄的结合图

图5-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实模与切除椎体的结合示意图

其中,标识具体为:

1.实模体部,2.上边缘,3.下边缘,4.螺纹孔,5.柱体通孔,7.缩短2mm植入体,8. 延长2mm植入体,9. 延长4mm植入体,10. 延长6mm植入体,11.椎体,12. 螺纹手柄

13.头侧椎体下终板,14. 尾侧椎体下终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用具体实施例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1

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上边缘位于实模体部上顶端,下边缘位于实模体部下顶端,上边缘和下边缘通过实模体部连接成一整体;上边缘和下边缘呈一定的倾斜角度。

上边缘平行于头侧椎体下终板,下边缘平行于尾侧椎体上终板。

所述上边缘的角度为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上终板垂线的交角;下边缘的角度为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尾侧椎体上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下终板垂线的交角。术前实模角度的选择尽量靠近上述标准的度数,优选为0°、2°或4°。上边缘和下边缘的角度倾斜方向一致,在远处汇集成一点。

实模体部为圆柱体,内设有柱体通孔。

实模体部内径为5.4mm、外径为11 mm或13mm。

实模体部高度12-90mm,每2mm递增。

实模辅助植入物的裁剪以便于更好的安置,材料为光明树脂,经过fda认证,可以短时间接触人体血液。

实施例2

一种颈椎椎体切除后支撑体实模,上边缘位于实模体部上顶端,下边缘位于实模体部下顶端,上边缘和下边缘通过实模体部连接成一整体;上边缘和下边缘呈一定的倾斜角度。

上边缘平行于头侧椎体下终板,下边缘平行于尾侧椎体上终板。

所述上边缘的角度为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上终板垂线的交角;下边缘的角度为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尾侧椎体上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下终板垂线的交角。术前实模角度的选择尽量靠近上述标准的度数,优选为6°或8°。

实模体部为圆柱体,内设有柱体通孔。

实模体部内径为5.4mm、外径为11 mm或13mm。

实模体部高度12-90mm,每2mm递增。

实模体部正前方上设有一个直径3.5mm的螺纹孔。正前方为上边缘和下边缘角度倾斜相反方向的一面。

本实用新型中实模的制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术前计算机模拟手术:

(2)分别设计上、下边缘角度分别为0°、2°、4°、6°或8°,高度12-90mm,每2mm递增的实模若干,并用高精度3D打印机进行实物打印,制作材料为光敏树脂,材料通过FDA认证,可以短时间与人体体液接触,无毒副反应;

(3)测量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上终板垂线的交角;测量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尾侧椎体上终板于拟切除椎体下终板垂线的交角;测量术前模拟手术恢复颈椎生理弧度后,头侧椎体下终板与尾侧椎体上终板头尾侧距离:

(4)术前选择较合适角度及递增高度的3D打印实模进行消毒:

术中将消毒后的实模,逐一匹配,选择嵌合最为严密的实模,并以此实模辅助颈椎前柱重建材料的裁剪。

本实用新型中术后中会减压开一个骨槽,减压后会留下一个缺口,放入实模比较长度以及上下边是否和骨质完全贴合,如图5和图6。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