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视血管置管固定气囊压迫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588237发布日期:2019-09-03 20:03阅读:330来源:国知局
可视血管置管固定气囊压迫敷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气囊敷贴,尤其是一种可视血管置管固定气囊压迫敷贴,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在采集动脉血液时,桡动脉其因位置固定,表浅,是最常用的抽取动脉血的部位。但由于动脉压力较大,抽血后容易出现出血、血肿等并发症。需要较长时间的按压,一般需要10-20分钟持续按压,甚至数小时按压,特别是在重症监护室这种需要成批量反复多次抽取动脉血的地方,需要消耗大量的人力、时间成本。目前,在进行桡动脉压迫时,可视性差,使用不够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视血管置管固定气囊压迫敷贴,其结构紧凑,能可视桡动脉压迫过程,使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可视血管置管固定气囊压迫敷贴,其特征是:包括用于与腕部粘结的敷贴带以及设置在敷贴带中心区域且能对血管穿刺点压迫的压迫气囊,压迫气囊设置在敷贴带涂设粘结层的一侧,所述敷贴带中心区域、压迫气囊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在所述敷贴带的两侧分别设置敷贴耳片,所述敷贴耳片与压迫气囊对应,在任一敷贴耳片的外侧边缘设置非粘区。

在所述压迫气囊的外圈设置吸液敷料体。

在敷贴带设置粘结层一侧设置用于保护敷贴带粘结层的保护膜,保护膜的端部设置方便撕脱所述保护膜的牵拉体。

所述敷贴耳片与敷贴带配合呈十字状,且设置非粘区的敷贴耳片的宽度大于敷贴带上另一侧的敷贴耳片。

在所述敷贴带上设置充气接口管,所述压迫气囊设置有充气管,充气管的末端连通设置充气单向阀;所述充气管及充气单向阀从充气接口管内穿出,所述充气接口管与压迫气囊分别位于敷贴带的两侧。

在所述敷贴带上设置撕裂口以及与所述撕裂口对应的撕裂线,所述撕裂线的长度方向与敷贴带的宽度相一致。

在所述敷贴带的中心区还设置敷贴带通孔,所述敷贴带通孔贯通敷贴带,压迫气囊与敷贴带适配连接后,通过敷贴带通孔能使得压迫气囊部分露出。

在压迫气囊上设置用于对所述压迫气囊充气的气囊充气连接体,所述气囊充气连接体能从敷贴带通孔穿出。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敷贴带、压迫气囊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在利用压迫气囊对穿刺针或穿刺点压迫时,能直接观察到压迫的情况,利用吸液敷料体能对压迫过程中的血液进行吸收,不会影响后续对压迫的观察;利用敷贴耳片上的非粘区能方便实现穿刺针的移除,通过撕裂口、撕裂线能调整敷贴带的长度,以实现不同人群对压迫的需要,避免压迫时产生手腕部的供血不足或淤血的情况,使用操作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去除保护膜后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在敷贴带上设置敷贴带通孔后与压迫气囊配合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在敷贴带上设置敷贴带通孔后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敷贴带、2-撕裂口、3-撕裂线、4-保护膜、5-敷贴耳片、6-压迫气囊、7-吸液敷料体、8-牵拉体、9-充气接口管、10-充气单向阀、11-非粘区、12-敷贴带通孔以及13-气囊充气连接体。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为了能可视桡动脉压迫过程,使用操作方便,本实用新型包括用于与腕部粘结的敷贴带1以及设置在敷贴带1中心区域且能对血管穿刺点压迫的压迫气囊6,压迫气囊6设置在敷贴带1涂设粘结层的一侧,所述敷贴带1中心区域、压迫气囊6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在所述敷贴带1的两侧分别设置敷贴耳片5,所述敷贴耳片5与压迫气囊6对应,在任一敷贴耳片5的外侧边缘设置非粘区11。在所述压迫气囊6的外圈设置吸液敷料体7。

具体地,敷贴带1、压迫气囊6、吸液敷料体7均采用符合医用标准的材料制成,敷贴带1、压迫气囊6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当利用压迫气囊6进行压迫时,能直接观察到对穿刺点的压迫情况。吸液敷料体7采用吸水材料制成,压迫气囊6采用疏水材料制成,具体材料类型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和列举。所述敷贴耳片5与敷贴带1为一体式结构,敷贴耳片5凸出于敷贴带1的侧边,且敷贴耳片1与压迫气囊6对应,压迫气囊6采用粘结等方式与敷贴带1固定。压迫气囊6与敷贴带1对应设置粘结层的一侧对应,通过粘结层,敷贴带1能与穿刺后的手腕部粘结固定。当敷贴带1与手腕部粘结固定时,压迫气囊6与穿刺点对应,从而利用充气后的压迫气囊6能实现对穿刺点的压迫。由于敷贴带1与压迫气囊6均采用透明材料制成,在采用压迫气囊6对穿刺点压迫时,能直接观察到对穿刺点的压迫状态。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利用压迫气囊6对穿刺点压迫后,当出现出血情况时,利用吸液敷料体7能实现对血液的吸收,吸液敷料体7位于压迫气囊6的外圈,且吸液敷料体7与压迫气囊6紧邻。在吸收血液后,吸液敷料体7能避免血液的聚集,不会影响后续对穿刺点压迫情况的观察。当然,在具体实施时,吸液敷料体7在吸收血液后也可以产生色彩方面的变化,根据吸液敷料体7的颜色判断穿刺点的出血情况,当存在出血情况时,可以通过增加压迫气囊6内的气压以增加对穿刺点的压迫。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敷贴带1呈条形,所述敷贴耳片5与敷贴带1配合呈十字状。在任一敷贴耳片5的边缘设置非粘区11,敷贴耳片5其余的位置均设置粘结层,即利用敷贴耳片5上的粘结层能实现与手腕部的粘结。具体使用时,当穿刺针对桡动脉穿刺后,将压迫气囊6与穿刺针的穿刺点对准后,利用敷贴带1以及敷贴耳片5能实现与手腕部的粘结,从而能实现对穿刺针的压迫。当需要移除穿刺针时,利用敷贴耳片5的非粘区11能拉动敷贴带1,以使得敷贴带1部分与手腕分离,在分离后,能方便将穿刺针移除,在穿刺针移除后,能够再次将敷贴带1以及敷贴耳片5与手腕部粘结固定,并利用压迫气囊6对穿刺点压迫,提高了穿刺针拔针操作的便捷性。具体实施时,敷贴带1两侧的敷贴耳片5宽度不同,非粘区11设置在较宽的一个敷贴耳片5上,提高使用的便捷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用于保护敷贴带1粘结层的保护膜4,所述保护膜4分布于压迫气囊6的两侧,保护膜4相互邻近的端部设置方便牵拉所述保护膜4的牵拉体8。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敷贴带1在未与手腕部粘结固定时,一般需要利用保护膜4对粘结层进行保护,保护膜4的长度、形状等与敷贴带1适配,以能对敷贴带1的粘结层进行掩盖与保护,便于实现敷贴带1的运输与存储。具体实施时,为了便于使用,在敷贴带1上设置两个保护膜4对敷贴带1的粘结层进行保护,两个保护膜4分布位于压迫气囊6的两侧,在保护膜4的端部设置牵拉体8,利用牵拉体8能将保护膜4与敷贴带1分离。所述牵拉体8可以呈钩状或保护膜4与压迫气囊6对应的端部形成,只要能实现将保护膜4与敷贴带1分离即可。

进一步地,在所述敷贴带1上设置充气接口管9,所述压迫气囊6上设置有充气管,充气管的末端连通设置充气单向阀10;所述充气管及充气单向阀10能从充气接口管9内穿出,所述充气接口管9与压迫气囊6分别位于敷贴带1的两侧。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充气接口管9凸出于敷贴带1,充气接口管9与压迫气囊6分别位于敷贴带1的两侧,在压迫气囊6上设置充气单向阀10,充气单向阀10能位于充气接口管9内,当需要对压迫气囊6进行充气时,外部的充气源通过充气接口管9以及充气单向阀10能对压迫气囊6充气,充气成功后,充气源与充气接口管9分离,利用充气单向阀10能保证气体不会从压迫气囊6内逸出,从而能实现对穿刺点的稳定压迫。充气单向阀10可以采用现有常用的结构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所述充气接口管9可以直接与压迫气囊6连接,充气单向阀10位于充气接口管9内,充气接口管9从敷贴带1穿出。通过充气接口管9以及充气单向阀10配合能直接对压迫气囊6进行充放气。

进一步地,在所述敷贴带1上设置撕裂口2以及与所述撕裂口2对应的撕裂线3,所述撕裂线3的长度方向与敷贴带1的宽度相一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敷贴带1上设置若干撕裂口2,每个撕裂口2能与一个撕裂线3对应,撕裂线3的长度与敷贴带1的宽度对应,通过撕裂口2与撕裂线3配合,能撕去敷贴带1上相应的部分,即能调整敷贴带1的长度。具体实施时,在对穿刺点以及穿刺针进行压迫时,敷贴带1与手腕部粘结,敷贴带1环绕在手腕部上。为了避免手部供血不足或产生淤血的情况,即需要敷贴带1环绕在手腕部上的长度小于手腕部的宽度,通过撕裂口2、撕裂线3对敷贴带1撕裂后,能适应不同压迫患者的使用需求,从而能避免敷贴带1对手腕部全包裹时产生的供血不足或淤血。

如图5和图6所示,在所述敷贴带1的中心区还设置敷贴带通孔12,所述敷贴带通孔12贯通敷贴带1,压迫气囊6与敷贴带1适配连接后,通过敷贴带通孔12能使得压迫气囊6部分露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压迫气囊6上设置用于对所述压迫气囊6充气的气囊充气连接体13,所述气囊充气连接体13能从敷贴带通孔12穿出。气囊充气连接体13可以采用上述充气接口管9与充气单向阀10连接配合的形式,当然,气囊充气连接体13也可以采用其他的形式,只要能实现对压迫气囊6的充放气管理即可。敷贴带通孔12的孔径小于压迫气囊6的外径,即压迫气囊6与敷贴带1连接后,压迫气囊6的中间区域通过敷贴带通孔12露出,压迫气囊6的外圈边缘与敷贴带1连接,即保证压迫气囊6与敷贴带1的连接状态。压迫气囊6通过敷贴带通孔12露出后,通过敷贴带通孔12能对压迫气囊6按压,以便能对压迫气囊6的充气状态进行控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