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28742发布日期:2020-06-16 23:59阅读:128来源:国知局
椎间融合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椎间融合器。



背景技术:

在脊柱外科领域,针对退行性滑脱、外伤性滑脱、节段不稳定、椎间盘源性腰痛以及急性椎间盘突出伴脊髓或神经损害、陈旧性脊椎损伤伴脊髓压迫症等病症,使用椎间融合器进行脊椎节段融合是目前广泛被采用的治疗方法之一。椎间融合器具有支撑、抗压、均分载荷等功能,能较好地恢复椎间间隙高度和脊柱生理曲度,同时通过植入自体或异体骨颗粒可获得可靠的骨性融合,其临床疗效已得到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目前常规椎间融合器多使用医用金属或高分子生物材料制成,并为适应患者不同椎间生理参数而设计成不同形状、不同厚度、不同楔形角度,可满足大部分手术需要。但是,由于患者个体不同,每个患者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及椎体切除部分的形状也不相同,而现有的椎间融合器的厚度和楔形角度均在生产时已经固定,难以针对每个患者进行调节,导致椎间融合器植入部分患者体内后,患者脊柱的长度和曲度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椎间融合器的厚度和楔形角度均为固定,难以针对每个患者进行调节,导致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体内后,患者脊柱的长度和曲度难以恢复到原始状态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

第一撑开块;

第二撑开块,在椎体的撑开方向上,所述第二撑开块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两端对应,且所述第二撑开块和所述第一撑开块的对应端部之间形成撑开间隙;

活动连接结构,连接于所述第一撑开块和所述第二撑开块之间,用于使所述第一撑开块和所述第二撑开块之间形成在所述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以及

两个异步撑开机构,分别设于两个所述撑开间隙中,两个所述异步撑开机构用于将两个所述撑开间隙撑开至不同的高度。

进一步地,所述活动连接结构包括:

导向板,与所述第二撑开块连接,沿所述撑开方向设有导向槽;以及

滑移转轴,与所述第一撑开块连接,沿自身周向转动且沿所述导向槽滑动的设于所述导向槽内。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板设有封挡所述导向槽朝向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一端的限位板。

进一步地,所述滑移转轴与所述第一撑开块用于与所述椎体抵接的抵接面平行并与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中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撑开块面向所述第二撑开块的侧面设有连接板,所述滑移转轴设于所述连接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异步撑开机构包括:

两个楔块,位于同一所述撑开间隙中且尖端相向的设置,每个所述楔块的两个楔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撑开块的端部和所述第二撑开块的端部滑动抵接;以及

拉杆,两端分别通过旋向相反的螺纹与两个所述楔块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拉杆的端部设有内六角槽。

进一步地,两个所述楔块的尖端朝向与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中轴线垂直,所述第一拉杆的轴线与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中轴线垂直。

进一步地,每个所述楔块的两个所述楔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撑开块的中轴线和所述第二撑开块的中轴线位于同一基准面内。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椎间融合器,通过活动连接结构使得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之间形成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体内后,操作者可以根据患者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及椎体切除部分的形状,利用两个异步撑开机构将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之间的两个撑开间隙撑开至不同的高度,驱动第一撑开块和第二撑开块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相对转动,从而调节整个椎间融合器的厚度和楔形角度,实现将患者两椎体撑开的同时调整两椎体的相对角度,使患者的脊柱长度和生理曲度恢复。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使用状态主视图;

图2为图1中椎间融合器的侧视图,图中的第一楔块被剖切;

图3为图1中椎间融合器在与图2投影方向相反的另一方向上的侧视图,图中的第二楔块被剖切;

图4为图1中第一撑开块的主视图;

图5为图4的侧视图;

图6为图1中第二撑开块的主视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其中,图中各附图标记:

1-第一撑开块;2-第二撑开块;3-活动连接结构;31-连接板;32-滑移转轴;33-导向板;34-导向槽;35-限位板;4-第一楔块;5-第二楔块;6-第一拉杆;7-第二拉杆;8-椎体;9-基准面。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7,现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进行说明。一种椎间融合器包括第一撑开块1、第二撑开块2、活动连接结构3和两个异步撑开机构。

在椎体8的撑开方向上,第二撑开块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撑开块1的两端对应,且第二撑开块2和第一撑开块1的对应端部之间形成撑开间隙。

活动连接结构3连接于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之间,用于使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之间形成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

两个异步撑开机构分别设于两个撑开间隙中,两个异步撑开机构用于将两个撑开间隙撑开至不同的高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椎间融合器,通过活动连接结构3使得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之间形成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相对转动的活动连接,在本实用新型的椎间融合器植入患者体内后,操作者可以根据患者脊柱的生理曲度以及椎体8切除部分的形状,利用两个异步撑开机构将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之间的两个撑开间隙撑开至不同的高度,驱动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且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相对转动,从而调节整个椎间融合器的厚度和楔形角度,实现将患者两椎体8撑开的同时调整两椎体8的相对角度,使患者的脊柱长度和生理曲度恢复。

具体地,两个椎体8相互远离的方向即为撑开方向,例如两个椎体8在上下方向分布,则撑开方向即为竖直方向,参见图1中的箭头方向。第一撑开块1在自身中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甲端和第一乙端。第二撑开块2在自身中轴线方向上的两端分别为第二甲端和第二乙端。第一撑开块1用于中轴线与椎体8端面平行的与一椎体8的端面抵接,第二撑开块2用于中轴线与椎体8端面平行的与另一椎体8的端面抵接,第一撑开块1的中轴线与第二撑开块2的中轴线位于同一基准面9内。在椎体8的撑开方向上,第二甲端与第一甲端相对,第二乙端与第一乙端相对,两个撑开间隙分别为第二甲端与第一甲端之间的第一撑开间隙和第二乙端与第一乙端之间的第二撑开间隙。

活动连接结构3,连接于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之间,第一撑开块1通过活动连接结构3与第二撑开块2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并在基准面9内相对转动的连接。

两个异步撑开机构分别为第一异步撑开机构和第二异步撑开机构。

第一异步撑开机构,设于第一甲端和第二甲端之间的第一撑开间隙中。第二异步撑开机构,设于第一乙端和第二乙端之间的第二撑开间隙中。第一异步撑开机构和第二异步撑开机构用于将第一撑开间隙和第二撑开间隙撑开至不同的高度。

更具体地,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可以分别是长条的板状构件,第一撑开块1设置在第二撑开块2的上方。基准面9为一竖直平面,第一撑开块1的中轴线和第二撑开块2的中轴线均位于基准面9内。并且第一甲端位于第二甲端的上方、第一乙端位于第二乙端的上方。

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的板面分别与基准面9垂直,并且大体呈水平设置。第一撑开块1的上表面为抵接面,抵接面用于与上方椎体8的下端面抵接,抵接面上可以设有条纹槽也可以设有骨长入孔。第二撑开块2的下表面为抵接面,抵接面用于与下方椎体8的上端面抵接,抵接面上可以设有条纹槽也可以设有骨长入孔。

通过活动连接结构3将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活动连接,使得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两者在撑开方向上能够相对移动,改变第一撑开块1的抵接面和第二撑开块2的抵接面之间的距离,并且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在基准面9内相对转动,改变第一撑开块1的抵接面和第二撑开块2的抵接面的夹角。

第一异步撑开机构和第二异步撑开机构用于将第一撑开间隙和第二撑开间隙撑开至不同的高度,驱动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靠近或远离以及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在基准面9内相对转动。

请一并参阅图4至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活动连接结构3包括导向板33和滑移转轴32。

导向板33与第二撑开块2连接,沿撑开方向设有导向槽34。滑移转轴32与第一撑开块1连接,沿自身周向转动且沿导向槽34滑动的设于导向槽34内。

具体地,通过滑移转轴32沿导向槽34轴向滑动使得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在撑开方向上相对移动。通过滑移转轴32沿自身周向转动,使得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对应端部相互靠近或远离的转动,也即在基准面9内相对转动。

更具体地,导向板33的数量为两个,每个导向板33上设置一个导向槽34。滑移转轴32的数量也为两个。两个导向板33分别设于第二撑开块2面向第一撑开块1的侧面上并分别位于第二撑开块2中轴线的两侧。两个滑移转轴32轴线重合的设置,并且两个滑移转轴32分别周向转动且沿导向槽34轴向滑动的设于两个导向槽34内。

请一并参阅图6和图7,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导向板33设有封挡导向槽34朝向第一撑开块1的一端的限位板35。限位板35用于将滑移转轴32限位于导向槽34内,能够避免第一撑开块1和第二撑开块2分离。

具体地,可以是在导向板33上加工导向槽34时,将导向槽34朝向第一撑开块1的一端制加工成封闭端,该封闭端的壁面形成限位板35。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滑移转轴32与第一撑开块1用于与椎体8抵接的抵接面平行并与第一撑开块1的中轴线垂直。

请一并参阅图4和图5,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撑开块1面向第二撑开块2的侧面设有连接板31,滑移转轴32设于连接板31上。

具体地,连接板31的数量为两个,滑移转轴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连接板31分别设于第一撑开块1面向第二撑开块2的侧面上并分别位于第二撑开块2中轴线的两侧,每个连接板31与第一撑开块1用于与椎体8端面抵接的抵接面垂直。两个滑移转轴32同轴设置并分别固定在两个连接板31上。相应的,导向板33的数量为两个,导向槽34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滑移转轴32分别周向转动且沿导向槽34轴向滑动的设于两个导向槽34内。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异步撑开机构包括两个楔块和一个拉杆。

两个楔块位于同一撑开间隙中且尖端相向的设置,每个楔块的两个楔面分别与第一撑开块1的端部和第二撑开块2的端部滑动抵接。拉杆两端分别通过旋向相反的螺纹与两个楔块螺纹连接。

具体地,两个异步撑开机构分别为第一异步撑开机构和第二异步撑开机构。

第一异步撑开机构包括两个第一楔块4和一个第一拉杆6。

两个第一楔块4,每个第一楔块4具有夹角为劣角的两个第一楔面,每个第一楔块4位于第一甲端和第二甲端之间的第一撑开间隙中,且每个第一楔块4的两个第一楔面分别与第一甲端和第二甲端滑动抵接,两个第一楔块4尖端相向的设置。第一拉杆6,两端分别通过旋向相反的螺纹与两个第一楔块4螺纹连接,用于将两个第一楔块4相向拉动。

第二异步撑开机构包括两个第二楔块5和一个第二拉杆7。

两个第二楔块5,每个第二楔块5具有夹角为劣角的两个第二楔面,两个第二楔块5尖端相向的设置于第一乙端和第二乙端之间,且每个第二楔块5的两个第二楔面分别与第一乙端和第二乙端滑动抵接。第二拉杆7两端分别通过旋向相反的螺纹与两个第二楔块5螺纹连接,用于将两个第二楔块5相向拉动。

更具体地,通过将第一拉杆6将两个第一楔块4相向拉近,使得第一甲端和第二甲端分别沿第一楔面滑动,从而被撑开。在第一甲端的端部和第二甲端的端部分别设有挡边,将第一楔块4限位在第一甲端和第二甲端之间。

通过将第二拉杆7将两个第二楔块5相向拉近,使得第一乙端和第二乙端分别沿第二楔面滑动,从而被撑开。在第一乙端的端部和第二乙端的端部分别设有挡边,将第一楔块4限位在第一乙端和第二乙端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拉杆的端部设有内六角槽。通过内六角扳手与内六角槽卡接,来旋拧拉杆。

具体地,第一拉杆6的一端部设有内六角槽,用于转动第一拉杆6;第二拉杆7的一端部设有内六角槽,用于转动第二拉杆7。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两个楔块的尖端朝向与第一撑开块1的中轴线垂直,第一拉杆6的轴线与第一撑开块1的中轴线垂直。

请一并参阅图2和图3,每个楔块的两个楔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具体地,每个第一楔块4的两个第一楔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每个第二楔块5的两个第二楔面之间的夹角为锐角。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3,作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间融合器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两个第二楔块5的尖端朝向与滑移转轴32的轴线平行,第二拉杆7的轴线与滑移转轴32的轴线平行。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