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康复理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73924发布日期:2020-09-29 09:29阅读:76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康复理疗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用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下肢康复理疗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由各种疾病所引起的肢体运动性障碍病人显著增加,且下肢瘫痪或行走困难,在进行下肢损伤患者为恢复肢体功能,需要进行针灸、按摩、熏蒸等康复治疗的肢体训练,激活下肢经络、促进肌肉营养供应、激励肌肉活动,以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僵硬,而随着我国医疗技术的发展,对于下肢患者的治疗技术也越来越高,进而对下肢患者治疗的设备受到越来越多的需求。

康复理疗是恢复运动功能的有效途径,在传统对肢体功能障碍的康复治疗主要依赖于对病人进行一对一的徒手康复治疗方式,存在劳动强度大,效率较低,费时费力。并且现有的下肢康复理疗装置结构比较复杂,在使用过程中操作不方便,不能很好地针对患者的情况作出调整,难以实现高强度、有针对性和重复性的康复理疗要求,进而降低患者的康复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下肢康复理疗装置,主要包括框体,所述框体内部左右两侧设有底板,两个所述底板均匀贯穿设有t型支撑杆,所述t型支撑杆上端均匀贯穿设有按摩凸块,t型支撑杆上端底部的左右两侧设有缓冲架,所述缓冲架包括固定腔、u型限位杆、放置腔、调节杆,所述固定腔为开口向下结构,固定腔下方的左右两端设有所述u型限位杆,u型限位杆中部与固定腔通过扭簧铰接,所述放置腔内设有丝杠,所述丝杠之间设有齿轮,放置腔的左右两端贯穿设有移动块,两个所述移动块分别于u型限位杆铰接,移动块内侧设有滑动槽,移动块与放置腔水平方向设有第一弹簧,所述滑动槽内设有固定螺栓,丝杠与所述固定螺栓螺纹连接,所述调节杆为竖向中空结构,调节杆后侧内壁设有齿牙,调节杆上的左右两端设有凹槽,t型支撑杆外部套设有活动架,所述活动架上端均匀设有通槽,所述通槽内设置有活动套筒。

进一步地,所述按摩凸块内设有加热片,按摩凸块下方设有活动板,所述活动板下方与t型支撑杆之间设有第二弹簧。

更进一步地,所述调节杆上端设有固定垫,所述放置腔内部上方设有第一底座,所述第一底座下方设有弹性球,所述弹性球下方设有第二底座,弹性球分别与第一底座、第二底座之间通过第三弹簧相连。

更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所述底板左右两端设置有固定板,两个所述固定板上设置有弹簧支杆,所述弹簧支杆内侧设有弹性板,所述弹性板内侧设有充气气囊,所述充气气囊内设有永磁铁。

更进一步地,所述齿轮内设有转动电机,所述框体外壁设有开关,所述开关与框体内的蓄电池电性连接。

更进一步地,所述活动套筒外部设置有防滑垫。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结构合理,操作简单,通过脚踩活动架在t型支撑杆上进行上下移动,对上肢进行运动,同时通过按摩凸块、通槽、活动套筒在运动过程中进行按摩,实现高强度、有针对性和重复性的康复理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在活动架进行运动过程中,通过齿牙与齿轮啮合,结合丝杠、滑动槽、固定螺栓、移动块、第一底座、弹性球、第二底座保证调节杆能够平稳的移动,移动块带动u型限位杆进行转动,控制活动架的上下移动,稳定性强,可以根据患者的要求,调节按摩凸块伸出的高度进行按摩;活动板和第二弹簧可以当按摩凸块进行按摩过程中,进行对按摩凸块再次上下移动,提高按摩效率;同时必要时,通过转动电机控制齿轮的正反转动,进而实现活动架的上下移动,使用方便,省时省力,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除了上面所描述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之外,本实用新型还有其它的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将参照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俯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调节杆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

1为框体、11为底板、12为固定板、13为弹性支杆、14为弹性板、15为充气气囊、2为t型支撑杆、3为按摩凸块、31为活动板、32为第二弹簧、4为缓冲架、41为固定腔、42为u型限位杆、43为放置腔、431为第一底座、432为弹性球、433为第二底座、44为调节杆、441为齿牙、442为凹槽、45为丝杠、46为齿轮、47为移动块、471为第一弹簧、48为滑动槽、49为固定螺栓、5为活动架、6为通槽、7为活动套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考图1和图2,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下肢康复理疗装置,主要包括框体1,框体1内部左右两侧设有底板11,两个底板11左右两端设置有固定板12,两个固定板12上设置有弹簧支杆13,弹簧支杆13内侧设有弹性板14,弹性板14内侧设有充气气囊15,充气气囊15内设有永磁铁,两个底板11均匀贯穿设有t型支撑杆2,t型支撑杆2上端均匀贯穿设有按摩凸块3,按摩凸块3内设有加热片,按摩凸块3下方设有活动板31,活动板31下方与t型支撑杆2之间设有第二弹簧32,t型支撑杆2上端底部的左右两侧设有缓冲架4,t型支撑杆2外部套设有活动架5,活动架5上端均匀设有通槽6,通槽6内设置有活动套筒7,活动套筒7外部设置有防滑垫。

参考图3和图4,如图3和图4所示,缓冲架4包括固定腔41、u型限位杆42、放置腔43、调节杆44,固定腔41为开口向下结构,固定腔41下方的左右两端设有u型限位杆42,u型限位杆42中部与固定腔41通过扭簧铰接,放置腔43内设有丝杠45,丝杠45之间设有齿轮46,齿轮46内设有转动电机,框体1外壁设有开关,开关与框体内的蓄电池电性连接,放置腔43的左右两端贯穿设有移动块47,两个移动块47分别于u型限位杆42铰接,移动块47内侧设有滑动槽48,移动块47与放置腔43水平方向设有第一弹簧471,滑动槽48内设有固定螺栓49,丝杠45与固定螺栓49螺纹连接,调节杆44为竖向中空结构,调节杆44后侧内壁设有齿牙441,调节杆44上的左右两端设有凹槽442,调节杆44上端设有固定垫,放置腔43内部上方设有第一底座431,第一底座431下方设有弹性球432,弹性球432下方设有第二底座433,弹性球432分别与第一底座431、第二底座433之间通过第三弹簧相连。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患者通过将双脚放在活动架5上,弹性板14和充气气囊15对双脚进行固定,通过脚踩活动架5向下移动,带动调节杆44向下移动,齿牙441和齿轮46齿轮啮合,带动丝杠45转动,从而移动块47向外侧移动,第一弹簧471收缩,推动u型限位杆42转动,然后按摩凸块3在通槽6内向上移动,推动活动套筒7对脚部按摩,凹槽442对u型限位杆42转动进行限位,限位后,再次脚踩按摩凸块3,活动板31和第二弹簧32进行再次按摩缓冲处理,然后双脚抬起,第一弹簧471和u型限位杆42回弹,带动调节杆44向上移动,往复对活动架5进行向下移动和向上移动,凹槽442对调节杆44的位置进行限位,便于患者下肢更好的运动以及康复,再通过调节杆44在向上移动过程中挤压第二底座433、弹性球432和第一底座431进行缓冲,亦可,通过控制转动电机的正反转动实现活动架5移动的自动化。

本实用新型结构合理,操作简单,通过脚踩活动架5在t型支撑杆2上进行上下移动,对上肢进行运动,同时通过按摩凸块3、通槽6、活动套筒7在运动过程中进行按摩,实现高强度、有针对性和重复性的康复理疗,提高患者的康复效率;在活动架5进行运动过程中,通过齿牙441与齿轮46啮合,结合丝杠45、滑动槽48、固定螺栓49、移动块47、第一底座431、弹性球432、第二底座433保证调节杆44能够平稳的移动,移动块47带动u型限位杆42进行转动,控制活动架5的上下移动,稳定性强,可以根据患者的要求,调节按摩凸块3伸出的高度进行按摩;活动板31和第二弹簧32可以当按摩凸块3进行按摩过程中,进行对按摩凸块3再次上下移动,提高按摩效率;同时必要时,通过转动电机控制齿轮46的正反转动,进而实现活动架5的上下移动,使用方便,省时省力,降低医护人员的工作难度。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