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球囊辅助分支血管的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716550发布日期:2020-08-05 01:03阅读:264来源:国知局
一种球囊辅助分支血管的支架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领域,涉及一种球囊辅助分支血管的支架系统。



背景技术: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近30年来发展起来的治疗冠心病的一种新的治疗方法。由于其创伤小,疗效明显,目前全世界越来越广泛应用。不需通过外科开胸手术和全身麻醉,医生经皮肤穿刺动脉,在x线通过导管等器械,对冠状动脉狭窄或闭塞部位进行治疗,使血管官腔恢复,血流重新通畅。

目前,绝大多数学者主张对左主干(lm)病变的患者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宜选择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0%的病人。左主干病变指冠状动脉造影左主干狭窄程度≥50%的病变,占冠脉造影病例的2.5%-10%。有学者根据病变部位将左主干病变分为开口(近端1/3)、中段(或体部,中1/3)和远段(包括分叉)病变。

根据marcoj的研究显示,左主干病变狭窄部位在开口、中段和远段的分别占41.9%,21.1%和37.0%;而parksj等的研究显示,左主干病变狭窄部位在开口、中段和远段的分别占26%,19%和55%。由于血管分叉处由于血流涡流及切变力的增加更容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因此,进一步研究、建立、改进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手术方式极为重要。

目前对于分叉病变的治疗策略,首先对于边支血管而言,分为不需要导丝保护,需要导丝保护、需要球囊扩张。导丝的保护和边支球囊的扩张,都是为了预防在主支治疗过程中发生边支闭塞。边支球囊的预扩张有利于随后导丝穿过主支支架网眼进入边支血管,进行最后的对吻扩张。结合主支血管的介入治疗,简单来说,可分为单支架和双支架两种类型。

单支架技术,即只在主支植入支架,而边支使用边支导丝保护或者边支球囊扩张。包括双球囊对吻技术,即主支血管和侧支血管两个球囊同时扩张,防止了斑块向侧支的移动,有分支闭塞风险。

双支架技术,即在主支及较大的侧支分别植入支架的双支架技术。包括:t或tap(tandprotrusion)、crush或mini-crush、culotte、sks(simultaneouskissingstent)等。虽然双支架无分支闭塞风险,但技术难度较大,事先确定策略最重要。无论单支架技术还是双支架技术,由于支架部分露出左主干开口或支架在左主干贴壁不良时候,在引导导丝到左主干分叉病变处时,该导丝容易在左主干开口或近端穿支架网孔再到血管主支。而后的kissing可能导致预后不佳,甚至灾难性后果。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介入治疗策略在左主干分叉病变处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球囊辅助分支血管的支架系统,能够方便导丝进入,优化治疗冠心病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手术操作。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一种球囊辅助分支血管的支架系统,包括主支球囊本体、主支球囊导管本体以及主支支架本体,主支支架本体套装在主支球囊本体上,所述主支球囊本体的长度大于主支支架本体,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分支保护球囊,所述主支球囊导管本体包括分别管贯穿于主支球囊本体以及分支保护球囊对应的第一导管和第二导管,分支保护球囊相对于主支球囊本体呈夹角设置,所述分支保护球囊一部分与主支球囊本体中后段外壁贴附,其余部分向主支球囊导管端部后段延伸且与其一体设置。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分支保护球囊与主支球囊本体之间的夹角为5-10°。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主支支架是由金属制成的筒状网眼结构。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导管设置有与主支球囊本体对应的主支球囊导丝腔和主支球囊加压腔。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二导管设置有与分支保护球囊对应的分支球囊导丝腔和分支球囊加压腔,所述的分支球囊导丝腔的开口位于第二导管侧壁且靠近分支保护球囊的端部设置,分支保护球囊后部连通于分支球囊加压腔。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分支球囊导丝腔的开口对应的腔体相对于分支球囊导丝腔呈夹角且圆弧过度设置。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发明应用分支保护球囊辅助导丝进支架治疗左主干分支病变,能够进一步优化治疗冠心病左主干分叉病变的手术操作。由于左主干分叉病变的介入治疗策略操作较为复杂,因此其对手术时间及成功率均有一定的影响。本申请可通过球囊辅助导丝进入支架,避免导丝从突出的支架网眼进入造成支架变形,能缩短手术时间,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施例球囊支架系统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球囊支架系统分支保护球囊加压后分支导丝进入左主干分叉的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球囊支架系统分支保护球囊加压后分支导丝进入左主干分叉的截面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如下:1-主支球囊本体;2-分支保护球囊;3-主支球囊导管本体;31-第一导管;32-第二导管;32a-分支球囊导丝腔;32b-分支球囊加压腔;4-主支支架本体;5-分支导丝。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图2、图3所示,一种球囊辅助分支血管的支架系统,包括主支球囊本体1、主支球囊导管本体3以及主支支架本体4,主支支架本体4套装在主支球囊本体1上,所述主支球囊本体1的长度大于主支支架本体4,主支支架是由金属制成的筒状网眼结构,还包括有分支保护球囊2,所述主支球囊导管本体3包括分别管贯穿于主支球囊本体1以及分支保护球囊2对应的第一导管31和第二导管32,第一导管31设置有与主支球囊本体1对应的主支球囊导丝腔和主支球囊加压腔(附图中省略),第二导管32设置有与分支保护球囊2对应的分支球囊导丝腔32a和分支球囊加压腔32b,所述的分支球囊导丝腔32a的开口位于第二导管32侧壁且靠近分支保护球囊2的端部设置,分支球囊导丝腔32a的开口对应的腔体相对于分支球囊导丝腔32a呈150°-160°夹角且圆弧过度设置,分支保护球囊2后部连通于分支球囊加压腔32b,分支保护球囊2相对于主支球囊本体1呈夹角设置,所述分支保护球囊2一部分与主支球囊本体1中后段外壁贴附,其余部分向主支球囊导管端部后段延伸且与其一体设置。

本实施例中,分支保护球囊2与主支球囊本体1之间的夹角为5-10°,这样的结构设置,加压后的分支保护球囊2与主支球囊本体1对应的端部会形成一定的夹角,给分支导丝5提供引导至左主干分叉。

本申请在分支导丝5沿着分支球囊导丝腔32a进入之前,主支支架本体4扩张后,将主支球囊本体1泄压恢复至原有状态,将分支保护球囊2进一步精准调整位置引导至主支血管开口处,同时对分支保护球囊2进行加压,可分支导丝5沿着分支球囊导丝腔32a从开口出伸出、贴于加压后的分支保护球囊2的上表面进入主支支架本体4,沿着加压后的分支保护球囊2与主支球囊本体1对应的端部夹角a处伸入左主干分叉,以确保术中支架不变形,提高效率,从而有效地解决了目前介入治疗策略在左主干分叉病变处的术中操作安全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设计构思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