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3966发布日期:2020-10-31 09:49阅读:109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



背景技术:

骨科手术中,常需要运用到电动骨钻配合克氏针,将断骨连接起来。使用时,通过电动骨钻上的钻夹头夹紧克氏针,带动克氏针钻入骨骼。然而每次将前端的克氏针钻入后,就需要停机,将钻夹头松开,把电动骨钻相对于克氏针后移,再重新夹紧。通过多次分步断续进给,将克氏针钻入骨骼。使用过程中,对克氏针的反复的夹持,不仅容易使克氏针产生偏心距,使钻削过程不稳定,还容易夹伤克氏针的表面,非常不利于手术过程的进展,延长了手术时间,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也加大了患者的痛苦。另外,现有电动骨钻由于结构复杂,不易进行拆卸,难以全面消毒,使患者增加了被感染的风险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可连续进针,同心度高,夹持可靠,结构稳定,便于拆卸,易于维护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包括骨钻壳体,所述骨钻壳体内设有相连的驱动机构和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前端套装有用于对克氏针端部定心和夹持的定位夹持机构,所述骨钻壳体前端套装有与所述定位夹持机构同轴并对克氏针进行导向和定心的导向定位件,所述驱动机构驱使传动机构带动定位夹持机构旋转并沿骨钻壳体轴向方向行进。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行星轮组、支撑柱和齿条,所述支撑柱固装在骨钻壳体上,所述行星轮组与驱动机构连接并滑装在支撑柱上,所述齿条固装在骨钻壳体上并与行星轮组啮合。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行星轮组包括主动轮、从动轮和齿圈,所述驱动机构与主动轮连接,所述主动轮带动滑装在支撑柱上的从动轮,所述从动轮带动齿圈,所述齿圈设有与多个齿条同时啮合的外螺纹。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定位夹持机构包括多瓣夹头、锥形螺帽和定心基轴,所述定心基轴与传动机构连接,所述多瓣夹头套装在定心基轴上,所述锥形螺帽与定心基轴螺纹连接并带动多瓣夹头顶紧定心基轴和夹紧克氏针。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定心基轴连接于传动机构的连接端设有用于卡接传动机构的环槽和卡接面。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导向定位件包括卡套台阶和定位导向通孔,所述卡套台阶卡接在骨钻壳体前端,所述克氏针穿过定位导向通孔。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骨钻壳体前端设有螺帽,所述螺帽具有用于安装导向定位件和克氏针的安装孔,所述螺帽与骨钻壳体螺纹连接并转动螺帽的角度调节导向定位件的松紧。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安装孔由第一弓形孔与第二弓形孔连接构成,所述卡套台阶设置为弧形台阶,所述弧形台阶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一弓形孔和第二弓形孔任一单孔的最大直径,弧形台阶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弓形孔和第二弓形孔的两个弓顶之间的距离。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电机和电源,所述电机与电源连接,所述电机驱动端与传动机构连接。

上述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固装在支撑部上,所述支撑部滑装在传动机构上并随驱动机构滑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的一种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具有直接对克氏针端部进行定心和夹持的定位夹持机构,避免了因对克氏针的反复夹持而产生的误差。骨钻壳体前端套装有与定位夹持机构同轴并对克氏针进行导向和定心的导向定位件。由于定位夹持机构夹持在克氏针端部,克氏针在钻削时收到阻力,可能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因此,在骨钻壳体前端设有的导向定位件可以对克氏针进行矫正、导向和定心,保证克氏针沿轴线进给。驱动机构驱使传动机构带动定位夹持机构旋转并沿骨钻壳体轴向方向行进,使钻削过程一次完成,实现连续进针的功能。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各机构间连接简单,拆装容易,便于使用后对骨钻进行全方位消毒。本发明还具有操作方便,安全可靠,维护简单,设计巧妙,易于制造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内部零件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内部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定位夹持机构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的前端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7为螺帽锁紧导向定位件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螺帽松开导向定位件状态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定位夹持机构顶出状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导向定位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例说明:

1、骨钻壳体;2、驱动机构;21、电机;22、电源;23、支撑部;3、传动机构;31、行星轮组;311、主动轮;312、从动轮;313、齿圈;32、支撑柱;33、齿条;4、克氏针;5、定位夹持机构;51、多瓣夹头;52、锥形螺帽;53、定心基轴;531、环槽;532、卡接面;6、导向定位件;61、卡套台阶;62、定位导向通孔;7、螺帽;71、安装孔;711、第一弓形孔;712、第二弓形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如图1至图10所示,本实施例的可连续进针型电动骨钻,包括骨钻壳体1,骨钻壳体1内设有相连的驱动机构2和传动机构3,传动机构3前端套装有用于对克氏针4端部定心和夹持的定位夹持机构5,定位夹持机构5对克氏针4端部进行夹持,避免了因反复夹持而产生的偏差。骨钻壳体1前端套装有与定位夹持机构5同轴并对克氏针4进行导向和定心的导向定位件6。由于定位夹持机构5夹持在克氏针4端部,克氏针4在钻削时收到阻力,可能产生一定的弯曲变形。因此,在骨钻壳体1前端设有的导向定位件6可以对克氏针4进行矫正、导向和定心,保证克氏针4沿轴线进给。驱动机构2驱使传动机构3带动定位夹持机构5旋转并沿骨钻壳体1轴向方向行进,使钻削过程一次完成,实现连续进针的功能。

本实施例中,传动机构3包括行星轮组31、支撑柱32和齿条33,支撑柱32固装在骨钻壳体1上,行星轮组31与驱动机构2连接并滑装在支撑柱32上,齿条33固装在骨钻壳体1上并与行星轮组31啮合。行星轮组31将驱动机构2的扭矩一部分传递给定位夹持机构5,另一部分带动行星轮组31沿骨钻壳体1轴线方向运动。支撑柱32用于支撑行星轮组31并对进行导向。齿条33用于与行星轮组31啮合,将行星轮组31的转动转换为沿骨钻壳体1轴线方向的运动。

本实施例中,行星轮组31包括主动轮311、从动轮312和齿圈313,驱动机构2与主动轮311连接,主动轮311带动滑装在支撑柱32上的从动轮312,从动轮312带动齿圈313,齿圈313设有与多个齿条33同时啮合的外螺纹。驱动机构2带动主动轮311转动,主动轮311再带动从动轮312转动。而支撑柱32限制了从动轮312绕主动轮311的公转,因此,从动轮312将转动传递给齿圈313,使齿圈313绕主动轮311进行公转。齿圈313设有与多个齿条33同时啮合的外螺纹,齿圈313的外螺纹使齿圈313的转动转化为齿圈313轴向的移动,从而带动行星轮组31沿骨钻壳体1轴线移动。

本实施例中,定位夹持机构5包括多瓣夹头51、锥形螺帽52和定心基轴53,定心基轴53与传动机构3连接,多瓣夹头51套装在定心基轴53上,锥形螺帽52与定心基轴53螺纹连接并带动多瓣夹头51顶紧定心基轴53和夹紧克氏针4。传动机构3带动定心基轴53转动并推动定心基轴53沿轴向运动。通过锥形螺帽52与定心基轴53螺纹连接,锥形螺帽52与定心基轴53一同挤压多瓣夹头51,迫使多瓣夹头51抱紧克氏针4。此固定方法,将以往夹持接触部位的线接触改为面接触,防止克氏针表面被压伤,同时夹持更加稳固。而且由于共同挤压作用,使多瓣夹头51具有更好的定心功能。

本实施例中,定心基轴53连接于传动机构3的连接端设有用于卡接传动机构3的环槽531和卡接面532。环槽531可使定心基轴53快速从传动机构3上卡装或拆卸,卡接面532限制了定心基轴53相对于传动机构3发生滑动。

本实施例中,导向定位件6包括卡套台阶61和定位导向通孔62,卡套台阶61卡接在骨钻壳体1前端,克氏针4穿过定位导向通孔62。卡套台阶61便于导向定位件6准确的卡接在骨钻壳体1上,定位导向通孔62对克氏针4的钻入端进行矫正、导向和定心,使克氏针4始终保持在骨钻壳体1的轴线上,避免克氏针4产生弯曲,加大钻削的阻力。

本实施例中,骨钻壳体1前端设有螺帽7,螺帽7具有用于安装导向定位件6和克氏针4的安装孔71,螺帽7与骨钻壳体1螺纹连接并转动螺帽7的角度调节导向定位件6的松紧。通过螺帽7的旋转,使螺帽7相对于导向定位件6起到顶紧或松弛的作用。

本实施例中,安装孔71由第一弓形孔711与第二弓形孔712连接构成,卡套台阶61设置为弧形台阶,弧形台阶的最大直径大于第一弓形孔711和第二弓形孔712任一单孔的最大直径,弧形台阶的最大直径小于第一弓形孔711和第二弓形孔712的两个弓顶之间的距离。当弧形台阶与第一弓形孔711对应时,导向定位件6可从第一弓形孔711安装到骨钻壳体1内,也可被定位夹持机构5从骨钻壳体1内顶出。当第一弓形孔711与卡套台阶61相差一定角度时,导向定位件6被螺帽7顶紧在骨钻壳体1内。第二弓形孔712便于定位夹持机构5的安装,以及便于定位夹持机构5伸出骨钻壳体1,增大克氏针4的钻入深度。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包括电机21和电源22,电机21与电源22连接,电机21驱动端与传动机构3连接,驱动传动机构3的正转或反转。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2固装在支撑部23上,支撑部23滑装在传动机构3上并随驱动机构2滑动,从而减小驱动机构2的移动阻力,保证驱动机构2的正常工作。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构思前提下所得到的改进和变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