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脉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753949发布日期:2020-10-31 09:49阅读:67来源:国知局
一种动脉止血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医用止血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脉止血装置。



背景技术:

介入治疗是一种比较常见的治疗方法,临床上通常可以用来治疗肿瘤,或者是血管疾病,主要是利用穿刺、导管等介入器材,对病变部位进行微创治疗的一项技术。由于介入治疗时经常需要刺入动脉,在术后需要对动脉进行止血,现有的动脉止血方法主要是利用血管缝合器缝合法和人工压迫止血法。血管缝合器进行缝合,但是成本高,无法大规模推广,有时需要对患者在同一位置多次穿刺治疗,而缝合后不便于再次穿刺;人工压迫止血法,由于动脉处不易止血,需要对伤口长时间压迫,浪费人力。

有鉴于此,急需对现有的动脉止血装置进行改进,便于对患者的同一位置多次穿刺,并节省人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公开一种动脉止血装置,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同一位置无法多次穿刺和压迫止血浪费人力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动脉止血装置,包括:

止血贴,所述止血贴为片状,所述止血贴用于贴合在被穿刺的血管壁上,所述止血贴采用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

金属棒,底部为向内凹陷的弧面,所述弧面与所述止血贴贴合,用于压迫所述血管;

血管鞘,包括内芯和外鞘,所述止血贴和外鞘均套设在所述内芯上,所述止血贴贴合在所述外鞘的端部,所述止血贴的尺寸大于所述外鞘的内径,所述外鞘用于带动所述止血贴沿所述内芯滑动。

在上述方案中,还包括导丝,所述导丝用于一端穿过所述血管的穿刺处进入血管内,另一端在皮肤切口的外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导丝穿过所述内芯。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棒上设有通孔,所述导丝穿过所述通孔。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医用可吸收材料的被吸收周期为15~60天。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止血贴的中间位置设有中心孔,所述内芯穿过所述中心孔,所述止血贴有弹性。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止血贴为圆形、椭圆形或长方形。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止血贴的直径为0.5~3cm。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止血贴的制作材料为氧化纤维素、氧化再生纤维素、植物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合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金属棒的底部弧面处表面粗糙。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能够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将止血贴直接贴合在血管壁上,并通过金属棒压迫包扎,有效的固定了血管并压迫止血,无需人工压迫止血,节省人力,金属棒的底面为弧面,与止血贴的贴合度更高,止血贴采用医用可吸收材料,吸收后不影响再次穿刺,并且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动脉止血装置的使用时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动脉止血装置使用时的剖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止血贴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血管鞘插入血管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外鞘带动止血贴贴合血管时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金属棒沿导丝下滑的示意图。

具体包括下述附图标记:

止血贴-10;血管-20;血管鞘-30;导丝-40;金属棒-11;中心孔-12;内芯-31;外鞘-3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发明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发明的动脉止血装置包括:止血贴10、金属棒11和血管鞘30。

止血贴10为片状,贴合在被穿刺的血管壁上,止血贴10采用医用可吸收材料制成;金属棒11底部为向内凹陷的弧面,弧面与止血贴10贴合,用于压迫血管20,金属棒11放置在皮下,此处皮肤用绷带包扎固定,确保金属棒11能够在此处固定。止血贴10采用医用可吸收材料,吸收后不影响再次穿刺,通过金属棒11压迫并包扎,有效的固定了止血贴10并压迫止血,无需人工压迫止血,节省人力,金属棒11的底面为弧面,与止血贴10的贴合度更高。

血管鞘30包括内芯31和外鞘32,止血贴10和外鞘32均套设在内芯31上,止血贴10的尺寸大于外鞘32的内径,推动外鞘32用于带动止血贴10沿内芯31滑动。

血管20内有导丝40,导丝40的一端穿过血管的20穿刺处进入血管20内,另一端在皮肤切口的外侧。导丝40穿过内芯31。金属棒11上设有通孔,导丝40穿过通孔。导丝40作为血管鞘30和金属棒11接触血管的载体,首先血管鞘30通过导丝40引导进入血管20,并在止血贴10贴合在血管壁上后沿导丝40抽出,接着导丝40引导金属棒11滑落至血管20的止血处,放置在血管20与皮下之间压迫止血,最后外部皮肤用绷带加压包扎固定。

金属棒11可以是竖直的,也可以沿皮肤切口处倾斜设置,由于穿刺针从皮下倾斜刺入血管,因此血管20的穿刺处可能距离皮肤切口处较远,金属棒11设置为沿皮肤切口方向倾斜,缩小了皮肤切口到金属棒11固定处的包扎距离,减少压迫面积,增加患者舒适度,本实施例优选的,金属棒11沿皮肤切口方向倾斜。

本实施例优选的,金属棒11的底部弧面处表面粗糙,摩擦力大,能够更稳定的放在止血贴10上。

本实施例优选的,医用可吸收材料的被吸收周期为15~60天。

止血贴10的中间位置设有中心孔12,止血贴10通过中心孔12穿过内芯31。止血贴10采用弹性材质制成,在贴合时中心孔12已缩小到可以忽略不计,贴合严密。止血贴10的制作材料为氧化纤维素、氧化再生纤维素、植物纤维和羧甲基纤维素钠合成物中的一种或多种。

止血贴10为圆形、椭圆形、方形或其他形状。本实施例优选的止血贴10为圆形,止血贴10的直径为0.5~3cm。根据皮肤上切口的大小和血管的粗细决定使用的止血贴的大小。

本发明的动脉止血装置的使用过程如下:

在穿刺结束后,导丝40保留不动,将血管鞘30的内芯31穿过导丝40,导丝引导内芯31刺入穿刺血管中,在内芯31外套上外鞘32,止血贴10处在外鞘32内并套在内芯31上,将外鞘32沿内芯31推动,带动止血贴10下滑至血管20的穿刺处,并贴合,由于血管20有弹性其周围的组织能够与止血贴10贴合,将血管鞘30沿导丝40拔出,金属棒11穿过导丝40,沿导丝40下滑至止血处,金属棒11的底部与止血贴10贴合,将止血贴10固定,并将此处皮肤用绷带加压包扎使金属棒11固定不动,术后2-4小时拆开绷带,观察血管愈合情况并取出金属棒11。

本发明将止血贴直接贴合在血管壁上,并通过金属棒压迫包扎,有效的固定了血管并压迫止血,无需人工压迫止血,节省人力,金属棒的底面为弧面,与止血贴的贴合度更高,止血贴采用医用可吸收材料,吸收后不影响再次穿刺,并且降低成本。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发明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