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处理器具的制作方法_2

文档序号:8546935阅读:来源:国知局
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圆筒状的圆筒部15和自圆筒部15的顶端面以隔着轴线C的方式延伸的一对罩16 ( —个罩16未图不)。
[0044]在圆筒部15的顶端部设有自内周面突出的环状构件15a。环状构件15a的基端侧的面是支承面15b。在圆筒部15的基端的内部形成有内径设定得比圆筒部15的其他部分的内径大的台阶部15c。
[0045]在一对罩16的顶端部设有将罩16彼此接合的转动轴17。
[0046]钳子构件12、13在侧视时以在延伸方向的中央部交差的方式进行配置,分别在该中央部被支承为能够绕上述转动轴17相对转动。在该例子中,在钳子构件12、13的比转动轴17靠顶端侧的位置设有相互相对并且形成有微小的凹凸的防滑面(相对面)12a、13a。
[0047]钳子构件12、13配置在一对罩16之间。顶端罩构件11和钳子构件12、13由不锈钢等具有生物适应性的金属形成。
[0048]在钳子构件12的基端,借助连杆转动轴18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连杆构件19的顶端。同样地在钳子构件13的基端,借助连杆转动轴20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结有连杆构件21的顶端。连杆构件19的基端和连杆构件21的基端利用共同转动轴22以能够转动的方式相连结。共同转动轴22配置在轴线C上。
[0049]如此构成的、钳子构件12、13、连杆构件19、21以及转动轴18、20、22构成了公知的缩放仪型连杆机构。即,随着共同转动轴22向基端侧移动并远离转动轴17,钳子构件12、13绕转动轴17转动,从而防滑面12a、13a相互接近而成为防滑面12a、13a的打开角度为零的闭合状态。另一方面,随着共同转动轴22向顶端侧移动并接近转动轴17,防滑面12a、13a相互分开而成为打开角度最大的全开状态。能够增大防滑面12a、13a的打开角度,直至共同转动轴22向顶端侧移动且后述的螺旋弹簧35成为紧密缠绕状态。
[0050]插入部30包括护套31、在顶端连接于共同转动轴22的状态下贯穿圆筒部15和护套31的线连接部32、安装于线连接部32的基端的止挡件(卡定部)33、安装于止挡件33的基端的操作线34以及以贯穿线连接部32的状态将顶端安装于支承面15b的螺旋弹簧(弹性构件)35。
[0051]另外,利用线连接部32和操作线34构成线状构件。
[0052]作为护套31,使用了线在与护套31的轴线C平行的护套31的长度方向D上缠绕为所谓的紧密缠绕的螺旋护套。护套31具有挠性,并且在长度方向D上具有耐压缩性。
[0053]在护套31的顶端的外周面上形成有台阶部31a。在使护套31的台阶部31a与顶端罩构件11的台阶部15c相卡合的状态下,通过激光焊接台阶部31a与台阶部15c等,从而将护套31安装于顶端罩构件11的基端部。
[0054]通过如此安装顶端罩构件11和护套31,能够使顶端罩构件11和护套31的外径相等,能够提尚把持部10和插入部30的插入性。
[0055]在护套31的外周面上,也可以设有摩擦阻力较小的覆盖管。
[0056]线连接部32的外径设定得比环状构件15a的内径小。
[0057]止挡件33由不锈钢等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并配置为止挡件33的轴线与长度方向D平行。止挡件33的外径设定得比圆筒部15的内径和护套31的内径小。
[0058]操作线34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贯穿于护套31内,操作线34的基端侧延伸至操作部40。
[0059]螺旋弹簧35的线材35a缠绕为螺旋状,并且在未作用有除重力以外的外力的自然状态下,以相邻的线材35a在螺旋的轴线方向上分开的方式形成了螺旋弹簧35。螺旋弹簧35的内径设定得比止挡件33的外径大。
[0060]螺旋弹簧35配置在圆筒部15内。螺旋弹簧35以在螺旋弹簧35内与螺旋的轴线方向大致平行地贯穿有线连接部32的状态安装于顶端罩构件11的支承面15b,从而支承于顶端罩构件U。
[0061]如图1所示,在防滑面12a、13a相互抵接而成为闭合状态的第I使用形态下,线连接部32与共同转动轴22 —起向基端侧移动。此时,止挡件33配置在自螺旋弹簧35分开的分开位置,螺旋弹簧35处于自然状态。
[0062]操作部40包括连接于护套31的基端部的操作部主体41和以能够进退的方式设于操作部主体41的外周面的滑动件42。
[0063]操作部主体41形成为大致筒状,在操作部主体41的外表面上形成有与操作部主体41的管路连通的未图示的狭缝。在操作部主体41的基端部设有勾指环41a。
[0064]在滑动件42的侧面上,沿周向整周形成有凹部42a。
[0065]滑动件42经由操作部主体41的所述狭缝安装于操作线34的基端部。
[0066]接着,说明像以上这样构成的把持钳子I的动作。
[0067]首先,将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钳子I的把持部10和插入部30插入生物体内等,说明在食道的内部等周围的空间比较没有富余的环境下使用把持钳子I的情况。
[0068]手术者将大拇指贯穿第I使用形态的把持钳子I的勾指环41a,将食指和中指放于滑动件42的凹部并支承把持钳子I。将把持部10插入生物体内。如果把持部10到达成为处理对象的组织附近,则相对于操作部主体41压入滑动件42。由此,如图2所示,在共同转动轴22和操作线34及线连接部32 —起向顶端侧移动且防滑面12a、13a相互分开的过程中,止挡件33向与处于自然状态的螺旋弹簧35的基端相接触的接触位置P2移动,并卡定于螺旋弹簧35。
[0069]此时,防滑面12a、13a成为未完全分开的状态、换言之打开角度处于闭合状态与全开状态之间的半开状态,把持钳子I成为第2使用形态。
[0070]在成为第2使用形态的把持钳子I中,若进一步压入滑动件42,则压缩处于自然状态的螺旋弹簧35,因此随着向顶端侧压入滑动件42,压入所需的力不断增加。因此,操作滑动件42的手术者能够容易地识别把持钳子I是否处于第2使用形态。
[0071]另外,由于处于自然状态的螺旋弹簧35的基端的位置相对于顶端罩构件11恒定,因此处于半开状态的防滑面12a、13a的打开角度也是恒定的值。
[0072]使成为第2使用形态的把持钳子I的防滑面12a、13a抵接于组织。相对于操作部主体41拉回滑动件42,从而使把持钳子I从第2使用形态恢复到第I使用形态,在钳子构件12、13之间把持组织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0073]接着,说明在周围的空间比较有富余的环境下使用把持钳子I的情况。
[0074]在该情况下,在所述的成为第2使用形态的把持钳子I中,若进一步压入滑动件42,则止挡件33从接触位置P2如图3所示进一步向顶端侧移动并移动到压缩位置P3,利用止挡件33和支承面15b沿长度方向D弹性压缩螺旋弹簧35。
[0075]此时,共同转动轴22与操作线34—起向顶端侧移动,从而防滑面12a、13a的打开角度比止挡件33位于接触位置P2时的打开角度大。
[0076]若将螺旋弹簧35压缩至在长度方向D上相邻的线材35a相互抵接的位置、即螺旋弹簧35成为所谓的紧密缠绕状态,则无法继续压缩螺旋弹簧35。此时的防滑面12a、13a成为打开角度最大的全开状态,把持钳子I成为第3使用形态。
[0077]使成为第3使用形态的把持钳子I的防滑面12a、13a抵接于组织。通过拉回滑动件42,从而使把持钳子I从第3使用形态恢复到第I使用形态,在钳子构件12、13之间把持组织并进行适当的处理。
[0078]如以上所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把持钳子1,防滑面12a、13a成为闭合状态,并且从止挡件33配置在与自然状态的螺旋弹簧35分开的分开位置的第I使用形态开始压入滑动件42。由此,当止挡件33移动到与处于自然状态的螺旋弹簧35相接触的接触位置P2时,防滑面12a、13a成为半开状态。若进一步压入滑动件42,则止挡件33使螺旋弹簧35弹性变形,防滑面12a、13
当前第2页1 2 3 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