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婴儿的保育箱的加热器和用于婴儿的保育箱的制作方法_3

文档序号:9203483阅读:来源:国知局
混合护理单元,其不仅能够用于开放式的护理也能够用于封闭式的护理。这种护理单元通常具有由侧壁包围的平躺面。保育箱还具有盖罩,其在混合护理单元中能够是可取下、可移动或可摆动的。平躺面和侧壁在此构成保育箱室,其在封闭运行时向上被盖罩界定。平躺面在此连续地形成保育箱室的底部、进而形成保育箱室的下边界。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加热器在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内布置在保育箱室的下方。在此优选地,不仅热传递元件、整个加热器也是水平布置的。水平布置在这里也理解为具有三维构造的几何体-也就是对象,例如加热器或加热器的热传递元件-具有的主面大于这个几何体的其他面,这个几何体在空间上如下地取向,即,得该几何体的最大面平行于水平面。在此当然能够考虑有一定的容差角,如上所述,最大的面能够偏离严格平行的定向而在这个角度内相对于水平面倾斜。
[0045]在此特别有利的是,加热器的上面的壳体元件布置在平躺面的下方。加热器以这种方式不仅加热通过壳体结构流动的气流,而且也直接向平躺面放射热量。就此而言,不仅有利地加热并控制了保育箱室内的周围空气,而且还能够使小孩躺着的平躺面达到有利的温度。
[0046]在这个意义上说,同样有利的是,加热器平行于平躺面布置。以这种方式能够非常均匀地加热平躺面。在这里,平躺面为了治疗的目的也能够在一定的限定范围内倾斜放置-例如为了特伦德伦伯格或逆特伦德伦伯格的支承。然而加热器的位置不改变,而是保持平行于平躺面的水平出口位置。也能够考虑的是,平躺面到加热器的间距是可变的。例如能够为了护理上面的小孩提升或下降平躺面,而不改变加热器的位置。
[0047]在另一种有利的实施方式中设计的是,上述的保育箱具有长度为L并且宽度为B的基本面,其中,加热器的热传递元件的表面的长I和宽b基本上等于保育箱的基本面的长和宽的大小。保育箱的基本面在此又理解为保育箱的垂直俯视时的投影面。所发现的是,加热器的热传递元件基本上竞购保育箱的整个基本面延伸。以这种方式,热传递元件即使在相对较低的表面温度下也能够起到让平躺面和保育箱内的空气充分且均匀地变热的作用。
[0048]此外能够设计的是,为了将流入气流从保育箱室输送给加热平躺面的两个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而构造了吸入开口,并且为了将流出气流从加热器输送到保育箱室内,在平躺面的相互对置的侧面上构造了扩散开口。在这里,例如平躺面的相互对置的第一侧面能够是保育箱的正侧,并且两个相互对置的第二侧面是保育箱的垂直于这些正侧布置的纵侧。
[0049]于是能够如下地展现保育箱内部的特别有利的空气引导件:保育箱内存在的空气通过吸入开口从保育箱室流入加热器的区域。在那里,空气作为流入气流通过空气入口流入流动空间、特别是流入进流室。在进流室内,流入气流经由下壳体面、也就是经由热传递元件的上表面引导直至一个或多个进流障。在这里,流入气流变热。从进流障出发,流入气流进一步经由流动元件的表面通过通孔引导至通风轮。在此,当流入气流沿着进流障流动时,只要存在额外的通孔,其就流过该额外的通孔。在通过将进流室和排流室相互连接的通孔时,流入气流流到通风轮。在这里,流入气流变成流出气流。从通风轮出发,现在流出空气作为流出气流同样经由下壳体面沿着流动元件的下侧引导至出流引导件,并且从那里开始引导至空气出口。在这里,流出气流也变热。从空气出口出发,流出空气通过扩散开口再次回到保育箱室内。在保育箱室内,这样变热的空气例如在保育箱室的侧壁上以气帘的方式向上升。在上升期间,空气再次略微冷却。在保育箱室的盖子上-也就是例如沿着盖罩-冷却的空气再次沿路流动到侧壁上,在这里其又要再次被吸入加热器,并且再次下沉。下沉的气流现在又通过吸入开口引导回到加热器,并且这个循环重新开始。
【附图说明】
[0050]从权利要求的表述中以及从下面借助附图对实施例的说明中得出本发明的其他特征、细节和优点。图中示出:
[0051]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用于针对婴儿的保育箱的加热器的示意图,
[0052]图2是图1的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流入气流和流出气流的示意图的加热器的下壳体面的示意性俯视图,
[0053]图3是对根据本发明的具有流动元件的加热器的另一个实施方式的下壳体面的示意性俯视图,
[0054]图4a是沿着图3的剖线A/A通过具有根据图3的加热器的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0055]图4b是沿着横剖线C/C通过具有根据图3的加热器的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的示意性横截面图,
[0056]图5a是在对应于图4a的保育箱内流入气流的示意性流动路径,
[0057]图5b是在对应于图4b的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内流入气流的示意性流动路径,
[0058]图6是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的实施方式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9]在图1中能够看出,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包括带有上面的壳体元件23和下面的壳体元件24的壳体结构20。上面的壳体元件23具有下侧231和上侧232。上面的壳体元件23的下侧23形成上壳体面233。下面的壳体元件24具有下侧241和上侧242。下面的壳体元件24的上侧242形成下壳体面243。下壳体面243在此能够如同在所示的示意性的实例中一样沿着下面的壳体元件24的整个上侧242延伸。但是也能够设想的是,下壳体面243仅仅沿着下面的壳体元件24的区段延伸。上壳体面233在此能够如同在所示的示意性的实例中一样沿着上壳体元件23的整个下侧231延伸。但是也能够设想的是,上壳体面233仅仅沿着上面的壳体元件24的某区段延伸。
[0060]上壳体面233和下壳体面243界定了流动空间60。在加热器运行时,上壳体面233从上方界定流动空间60,下壳体面243从下方界定流动空间60。于是,上壳体面233、因此也就是上面的壳体元件23的下侧231,也能够被称为“界定流动空间60的上表面233”。于是,下壳体面243、因此也就是下面的壳体元件24的上侧232,也能够被称为“界定流动空间60的下表面243”。
[0061]在下壳体面243上布置了热传递元件30。热传递元件30在所示实例中布置了两个加热元件31。该加热元件与热传递元件30导热地连接。然而也能够考虑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只能够具有加热元件31。也能够存在两个以上的加热元件31。这个或这些加热元件31也能够构造成平面形式的。热传递元件30是平面形式的,并且具有平坦的表面32。在加热器10运行时,热传递元件30水平地布置。
[0062]在流动空间60中还布置了通风轮50。该通风轮在所示实例中布置在热传递元件30的中间。然而也能够设想的是,通风轮50离心地布置在壳体结构20的其中一侧上。
[0063]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还具有空气入口 21和空气出口 22。空气入口 21构造在壳体结构20的第一侧面11上。空气出口 22构造在壳体结构20的第二侧面12上。构造了空气入口 21的侧面11和构造了空气出口 22的侧面12相互横向地取向。
[0064]还能够在图1中看出,热传递元件30完全地或部分地形成下壳体面243。特别是热传递元件30的表面32形成下壳体面243的一部分。在这里,热传递元件30-正如在所示实例中可见的那样-能够延伸到侧面11的边缘前或者甚至完全到侧面12的边缘,反之亦然。当然,热传递元件30在未示出的变体中也能够在两个侧面上延伸至下面的壳体元件24的边沿上,或者在两个侧面上能够与壳体元件24的边沿形成一定的间距。
[0065]在图2中能够看出,不仅引导流入气流70而且引导流出气流80流经热传递元件30的表面32-因此也就是流经下壳体面243-。特别是能够在图2中看出,热传递元件30几乎完全充满了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的下壳体面243。这里在热传递元件30的中间也布置了通风轮50。空气入口 21位于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的窄侧11上。窄侧11能够在加热器运行时例如朝向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100的正面(参见图4a,4b,5a,5b)。空气出口 22在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的长侧面12上构成。这个侧面12例如能够等同于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的纵侧面。能够看出,流入气流70和流出气流80对称地构成。在图5a和5b中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保育箱100或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中气流的细节图。
[0066]能够在图3中看出针对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的实施例的另一个示意性的功能简图。在图3中从上面还看到的是,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的前面已经描述过的壳体结构20的同样已经结合图1和图2描述过的下壳体面243。热传递元件30在这里也基本上占据下壳体面243的整个表面,从而使表面32形成下壳体面243的一部分。在中央布置了通风轮50。在图3中还能够看出,那里所示的根据本发明的加热器10具有流动元件40。该流动元件40布置在热传递元件30的中间。然而也能够离心地布置。
[0067]流动元件40具有通孔41、第一边缘46和第二边缘47。所示流动元件40在此对称地构成,从而分别具有两个第一边缘46和两个第二边缘47。还能够设想的是,流动元件40具有非对称的形状,其中,该流动元件40能够分别仅具有一个、两个或者多个第一边缘46和/或第二边缘47。流动元件40的形状在图中(参见图3,4a,4b,5a,5b,6)因此分别仅示意性地示出,用于阐述流动元件40的运行方式。
[0068]边缘46和47的形状、数量和延展度在任何情况下都如下地适配加热器10,即使得在流入气流70和流出气流80之间不存在短路。流动元件40因此如下地构成,即其形成用于流入气流70和流出气流80的流动引导体。优选地,该流动引导体起的作用是,在流入气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