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痰湿混结型胞生痰核的蜜丸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9224754阅读:4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痰湿混结型胞生痰核的蜜丸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治疗胞生痰核的药物,具体是涉及一种治疗 痰湿混结型胞生痰核的蜜丸,本发明还涉及上述药物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 胞生痰核是指胞睑内起核性硬结,逐渐长大而不红不痛的慢性外障眼病。一般病 程较长,且易复发。相当于西医学之霰粒肿。由于睑内核状硬结主要因痰湿阻结胞睑脉络 而起,故得此名,又名疣病、睥生痰核、眼胞痰核等。
[0003] 肿核小型且静止者,可不作治疗,有的可以自消,不能自消者也无碍。若形态较大, 影响外观,或有眼睑重坠感,或有溃破趋势者,当作治疗。
[0004] 按中医辨证,该病可分二种证型,即无火症之痰湿混结型与有火症之痰火郁结型。 前者为常见证型,后者则为变证。
[0005] (1)痰湿混结:生于胞睑皮里内外,有核隆起,细如米粒或黄豆,甚则大如蚕豆,不 痛不痒,皮色不变,皮核不相切,推之移动,触之较硬。翻转胞睑内有紫红色或灰红色隆起, 肿核大者有脓坠及轻度异物感,无明显全身症状。肿核形成发展缓慢,舌脉多无显变。
[0006] (2)痰火郁结:胞睑肿核痛痒,表面皮肤发红,肿势发展较快,甚者口干咽燥,舌 红,苔黄腻,脉滑数。
[0007] 临床上多以手术为主,但也有单用药物治疗之记载。若用药物治疗可以消散者,则 不必强求手术,然而目前对于胞生痰核目前尚缺少公认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目前也有治 疗胞生痰核的中药,但是其做不到辩证施治,治疗效果差。

【发明内容】

[0008]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是对于胞生痰核目前尚缺少公认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提 供一种治疗胞生痰核的蜜丸,本发明的蜜丸对痰湿混结型胞生痰核具有明确的疗效,对症 性强,可快速治愈胞生痰核,不易复发。
[0009]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001 0] -种治疗痰湿混结型胞生痰核的蜜丸,制成蜜丸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 料药组成:半夏15-35份、生姜15-35份、陈皮10-25份、制天南星15-30份、丝瓜络10-20 份、白桂10-20份、阴香皮8-16份、白残花6-16份、鳖血6-14份、牛奶柴5-11份、百灵草 2-6份、鳖甲6-12份、琼枝6-12份、昆布4-10份、苍术4-10份、白术3-9份、甘草10-24份、 蜂蜡10-20份、荆条蜜80-120份。
[0011] 进一步的,制成蜜丸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半夏20-30份、 生姜20-30份、陈皮14-21份、制天南星19-26份、丝瓜络12-18份、白桂12-18份、阴香皮 10-14份、白残花8-14份、鳖血8-12份、牛奶柴7-9份、百灵草3-5份、鳖甲8-10份、琼枝 8-10份、昆布6-8份、苍术6-8份、白术5-7份、甘草14-20份、蜂蜡13-17份、荆条蜜90-110 份。
[0012] 进一步的,制成蜜丸的有效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药组成:半夏25份、生姜 25份、陈皮17份、制天南星22份、丝瓜络15份、白桂15份、阴香皮12份、白残花11份、鳖 血10份、牛奶柴8份、百灵草4份、鳖甲9份、琼枝9份、昆布7份、苍术7份、白术6份、甘 草17份、蜂蜡15份、荆条蜜100份。
[0013]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治疗痰湿混结型胞生痰核的蜜丸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14] (1)将鳖甲用砂锅炒黄后,与半夏、生姜、陈皮、制天南星、丝瓜络、阴香皮、白残花、 牛奶柴、百灵草、琼枝、昆布、苍术、白术、甘草混合并进行超微粉碎,过325目筛,所得筛下 物为中药超微粉末;
[0015] (2)将白桂捣碎取汁,然后加入鳖血、蜂蜡与适量水,搅拌溶解混合均匀,得到混合 药汁;
[0016] (3)将荆条蜜用武火熬沸,然后改为文火慢熬,将其加热熬沸至泡沫呈浅红色光 泽,手捻有粘性,然后依次加入步骤(2)制得的混合药汁、步骤(1)制得的中药超微粉末,均 匀搅拌捏合调制制成湿药团,将湿药团置入制丸机中制成每粒〇. 5g的湿丸;
[0017] (4)将步骤(3)制得的湿丸进行微波干燥,然后将干燥后的药丸包装,即得。
[0018] 药理作用:
[0019] 半夏:入药部位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干燥块茎。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燥湿 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 反胃,胸脘痞闷,梅核气;外治痈肿痰核;生姜:用药部位为姜科植物姜的干燥根茎。味辛, 性微温。归肺、脾、胃经。解表散寒,温中止呕,温肺止咳,解毒。主治风寒感冒,脾胃寒症, 胃寒呕吐,肺寒咳嗽,解鱼蟹毒;陈皮:入药部位为芸香科植物橘及其栽培变种的干燥成熟 果皮。味苦、辛,性温。归肺、脾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 多;制天南星:入药部位为天南星科植物天南星、异叶天南星或东北天南星的干燥块茎。味 苦、辛,性温。归肺、肝、脾经。燥湿化痰,祛风止痉,散结消肿。用于顽痰咳嗽,风痰眩晕,中 风痰壅,口眼斜,半身不遂,癫痫,惊风,破伤风;外用治痈肿,蛇虫咬伤;丝瓜络:入药部 位为萌芦科植物丝瓜的干燥成熟果实的维管束。味甘,性平。《本草便读》:味甘,性寒。归 胃,肺,肝经。有祛风,通络,活血,下乳的功效。用于治疗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乳 痈肿痛;白桂:入药部位为樟科新樟属植物滇新樟的叶、根皮或茎皮。味辛、甘,性温。归肺、 肝经。祛风散寒,活血祛瘀。用于胃寒脘痛,腹胀,风湿痹痛,半身不遂,痛经,月经不调,风 寒感冒,麻瘆,跌打损伤,骨折,湿瘆;阴香皮:入药部位为双子叶植物药樟科植物阴香的树 皮。树皮含挥发油(为桂皮醛、丁香油酚、黄樟醚等)。树皮含挥发油0.4%-0.6%,油中主 成分为桂皮醛(77%)、丁香酚和黄樟油脑。辛,温。《岭南采药录》:"味辛。"《陆川本草》: "辛,温。"入脾经。温中,散寒,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治食少,腹胀,泄泻,脘腹疼痛,风湿,疮 月中,跌打扭伤;白残花:入药部位为蔷薇科蔷薇属植物粉团蔷薇的干燥花或根。根含鞣质。 鲜花含芳香油。味苦、涩,性寒。花:清暑热,化湿浊,顺气和胃。根:活血通络。花:用于暑 热胸闷,口渴,呕吐,不思饮食,口疮口糜。根:用于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外用研末适用于烫 伤;鳖血:味甘;咸;性平。归肝经。滋阴清热;活血通络。主虚劳潮热,阴虚低热,胁痛,口 眼口尚斜,脱肛;牛奶柴:入药部位为桑科植物天仙果的茎、叶。甘淡,温,无毒。入肺、脾、肾三 经。补中益气,健脾化湿,强筋壮骨,消肿,活血解毒。治风湿关节痛,中气虚弱,气血衰微, 四肢酸软,筋骨不利,跌打损伤,经闭,乳汁不通。有外邪风热者忌用;配药忌五加、白簌花; 百灵草:百灵草以根或全株入药。甘、微苦、涩,温。有毒。活血止血,舒筋活络,止咳平喘。 用于跌打损伤,风湿痛,内出血,支气管炎,哮喘;外用治骨折,外伤出血;鳖甲:入药部位为 鳖科动物鳖的背甲。味咸,性微寒。归肝、肾经。滋阴潜阳,退热除蒸,软坚散结。用于阴虚 发热,骨蒸劳热,阴虚阳亢,头晕目眩,虚风内动,经闭,癥瘕,久疟;琼枝:甘,咸,寒,无毒。 归肺,肝,大肠经。清肺化痰;软坚散结;解毒。主治痰热咳嗽,瘿瘤痰核,痔疮肿痛或下血, 肠炎;昆布:入药部位为海带科植物海带或翅藻科植物昆布干燥叶状体。味咸,性寒。归肝, 胃、肾经。消痰软坚散结,利水消肿。用于瘿瘤,瘰疬,睾丸肿痛,痰饮水肿;苍术:入药部位 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的干燥根茎。味辛、苦,性温。归脾、胃、肝经。燥湿健脾,祛风散 寒,明目。用于湿阻中焦,脘腹胀满,泄泻,水肿,脚气瘘蹙,风湿痹痛,风寒感冒,夜盲,眼目 昏涩;白术:味苦,甘,性温。归脾、胃经。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 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 便溏,胎动不安;甘草:味甘,气平,性缓。入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经。备冲和之正味,秉淳 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 气血之灵丹。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蜂蜡:入药部位为蜜蜂 科昆虫中华蜜蜂或意大利蜂分泌的蜡。味甘,性微温。归脾经。解毒,敛疮,生肌,止痛。用 于溃疡不敛,臁疮糜烂,外伤破溃,烧烫伤;荆条蜜:是荆条花蜂蜜的简称,也叫荆花蜜。其 蜜色泽艳,呈半透明琥珀状;结晶细腻乳白,气味芬芳,口感甜而不腻,浓度为41度~42度。 蜜中含有葡萄糖32. 9%、果糖41. 4%、酸度为2. 13%、酶度为179%、含糖量为0.27%,并含 有10余种矿物质和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无机酸等。荆条蜜呈浅琥珀色,透明度较低,气 味清香,口感甜润、微酸,易结晶,结晶后细腻乳白色,久置后色泽加重。荆条蜜能促进体力 恢复,也非常适合饭后容易困倦、体力消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