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小儿多潘立酮混悬液及其制备方法_3

文档序号:9933605阅读:来源:国知局
]结果见表9,实验表明:处方总量的0.22~4.34% (W/W)的蒙脱石可产生较好的助 悬效果。
[0115] 表9蒙脱石的用量对多潘立酮混悬性能的影响
[0116]
[0117] 3、多潘立酮混悬液流变性能及粒度分布
[0118] 经Ndj-Ι旋转式黏度计测定,多潘立酮混悬液黏度为22MPa · s,由流动曲线可见多 潘立酮混悬液为假塑性流体,混悬剂的流动性良好。
[0119] 4、稳定性实验
[0120] 按处方配制混悬液,将3批瓶装密封的多潘立酮混悬液于40°C、75 %湿度的条件下 放置6个月,测定其含量(标示量的百分率)及粒径,药物粒径分布以MalVern2000激光散射 仪测定,并与初始样品进行比较(见表10)。
[0121] 表10多潘立酮混悬液稳定性加速试验结果
[0122]
[0123]结果表明,多潘立酮混悬液含量无明显变化,粒径未显著增加,一定粒径大小的颗 粒数量无明显变化。可见该混悬液稳定性良好。
[0124] 多潘立酮混悬液中,加入蒙脱石为助悬剂,混悬液为假塑性流体,再分散性良好, 沉降体积比大于〇 . 9,在静置时黏度变大,微粒不易沉降;而振摇后黏度变小,易于倾倒。同 时也减少了固体颗粒与分散介质间的密度差,并使得多潘立酮的亲水性得到改善,体系的 稳定性得到加强。
[0125] 实验例6:多潘立酮混悬液用超声波法处理研究实验
[0126] 沉降体积比一般用来评价混悬剂的沉降稳定性及稳定剂使用效果,检查该项目用 以保证其物理稳定性。《中国药典2010版》规定沉降体积比=H/H。其值不得小于0.90,值越 大,表示沉降物的高度越接近混悬剂的原始高度,混悬剂就越稳定。本发明对不同制备方 法:1、超声波法;2、胶体磨法;3、均质机法;制备得多潘立酮混悬液进行分析;
[0127] 1、实验方法与结果
[0128] (1)混悬液的动力稳定性研究
[0129] 沉降容积比:测静置180天的混悬液沉降层高度H,使之与混悬液原始高度H。相比, F = H/!L,F即为沉降容积比。F愈大示混悬液愈稳定;
[0130] 微布朗运动:取放置180天的混悬液1滴,加水10mL稀释摇匀,再从中取一滴于载玻 片上,加盖玻片,在高倍镜下观察,若有微布朗运动,则示混悬液分散良好;
[0131] 重新分散能力:混悬液在50mL具塞刻度试管中放置沉降180天,然后在360度,20r/ min转速下旋转。经一定时间,刻度管底部沉降物应消失,表示分散良好;
[0132] 结块情况:混悬液放置180天后用手振摇,凡在10次以下可均匀分散的,为易分散; 振摇30次不能分散,经搅拌可分散的,为经搅拌可分散;不能搅动的,为结块;
[0133] 微粒大小:将样品混悬于温热滤净的琼脂液中,取一滴于载玻片上(琼脂可防止粒 子移动和布朗运动),加盖玻片后进行测定,所测粒子数为500个。
[0134] 以上结果见表11;
[0135] 表11不同制备方法多潘立酮混悬液动力稳定性比较
[0137] 实验结果表明:超声波分散法对多潘立酮混悬液的助悬效果均优于其他制备胶体 法。
[0138] 动力学实验表明,以超声波分散法对多潘立酮混悬液的助悬效果容积最大,混悬 液放置180天后振摇易分散,无结块现象,助悬效果优于胶体磨法、均质机法,制剂的动力学 稳定性增强。
[0139] 选用超声波分散法具有较强的触变性,使制剂振摇易分散,故它是多潘立酮混悬 液的理想助悬分散法。
[0140] 实验例7:超声与高温协同作用对灭菌效果的影响研究实验
[0141] 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多潘立酮混悬液,将物料于30~45KHz超声波作用下 140~150°C温度下灭菌30~40min;
[0142] 对比例1实验:按照实施例1的制备方法制备多潘立酮混悬液,将物料于140~150 °C温度下灭菌30~40min;
[0143] 取上述得到的多潘立酮混悬液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附录XIJ》微生物限度检查 法,进行微生物限度检查,检查结果见表12;
[0144] 表12微生物检测结果
[0146] 由表12分析可知,超声与高温处理协同灭菌的效果明显好于仅进行高温灭菌处理 的效果。
[0147] 实验例8:原辅料相容性实验
[0148] 本发明多潘立酮混悬液药物研究过程中选用的原辅料相容性试验如下;
[0149] 将原料与所选辅料按一定比例物理混合,按照中国药典2010版二部(附录XIXC)原 料药与药物制剂稳定性试验指导原则中影响因素的实验方法,分别在高温60°C±2°C、湿度 90%±5%、强光4500±5001#勺条件下放置10天,检查放置前后变化。试验结果如下:
[0150] 1、高温条件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0151 ] 将原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暴露置高温60°C ±2°C条件下10天,分别于0、5、10天 取样,检验结果见下13表。
[0152] 表13原辅料相容性试验高温(60°C±2°C)10天
[0154]经高温60°C±2°C条件下10天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各辅料性状、有关物质、含量 均无变化。
[0155] 以上结果表明多潘立酮在高温60°C ±2°C条件下与辅料相容性良好。
[0156] 2、高湿条件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0157] 将原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暴露置高湿(90% ±5% )条件下10天,分别于0、5、10 天取样,测定各项指标,结果见14表。
[0158] 样品为称量后均分三份进行三个条件试验,故高湿10天结果同高温10天。
[0159] 表14原辅料相容性试验高湿(90% ±5% )10天
[0161]经高湿90% ±5%条件下10天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各辅料性状、有关物质、含量 均无变化。
[0162] 以上结果表明多潘立酮在高湿90% ±5%条件下与辅料相容性良好。综合试验结 果表明制剂应密封保存。
[0163] 3、光照条件原辅料相容性试验
[0164] 将原辅料按照一定比例混合,暴露置光照(4500±5001x)条件下10天,分别于0、5、 10天取样,测定多潘立酮含量与0天比较,结果见表15。
[0165] 光照0天结果同高温0天。
[0166] 表15原辅料相容性试验光照(4500±5001x)10天
[0168]经光照(4500±5001x)条件下10天相容性试验,结果显示各辅料性状、有关物质、 含量均无变化。
[0169]以上结果表明多潘立酮在光照(4500±5001x)条件下与辅料相容性良好。
[0170]经原辅料相容性试验显示三种试验条件下,所有样品各项主要指标与原料比较均 无明显变化,表明多潘立酮与上述辅料均具有较好相容性,所选辅料合理。
[0171] 实验例9:多潘立酮混悬液体外释放度的测定及释放机制的研究实验
[0172] 1、仪器与药品: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溶出度试验仪;多潘立酮混悬液(实施例1制 备);
[0173] 2、实验方法
[0174] 测定波长的选择精密称取多潘立酮对照品适量,用甲醇溶解并稀释成质量浓度为 20mg//L的溶液;另按处方比例配制相同稀释浓度的空白基质溶液,以甲醇为空白,分别在 200~400nm波长范围内扫描,结果多潘立酮在287nm处有最大吸收,而基质在此波长处无吸 收。故选择287nm为测定波长,见图3 〇
[0175] 3、标准曲线的建立:取25mg多潘立酮对照品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中,加入约20mL 甲醇溶液使溶解并稀释至刻度,摇匀。精密量取稀释液5mL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稀释至刻 度,摇匀。
[0176] 精密量取该稀释液1、1.5、2、2.5、3mL分别置于10mL量瓶中,用甲醇定容(质量浓度 分别为1〇、15、20、25、3〇11^/1)。以甲醇为空白,在28711111波长处测定吸光度,将吸光度(六)和 药物浓度(C)进行线性回归,得回归方程:
[0177] A = 25.747C+0.0108 r = 0.9999(n = 6)
[0178] 表明多潘立酮在测定范围内吸光度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
[0179] 4、精密度试验:配制多潘立酮样品溶液(对应质量浓度10、20、30mg/L),于日内和 日间测定溶液的吸光度。每天测定6次,连续测定5d,结果见表16。
[0180] 表16精密度试验结果
[0182] 5、溶液的稳定性:配制多潘立酮样品溶液(对应质量浓度10、20、30mg/L),分别于 〇、6、12h测定吸度,结果见表17。
[0183] 表17溶液的稳定性结果
[0185] 6、回收率测定:精密称取多潘立酮对照品,按处方比例分别加入空白基质后用甲 醇定容制成质量浓度分别为10、20、30mg/L的多潘立酮溶液,以甲醇为空白,在287nm波长处 测定吸光度(A),代入回归方程计算回收率,结果见表18。
[0186] 表18回收率试验结果(n = 9)
[0188] 7、含量测定分别实施例1、实施例2、实施例3的样品约0.5g,精密称定,置25mL量瓶 中,用甲醇稀释
当前第3页1 2 3 4 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