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蹦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5885阅读:429来源:国知局
一种蹦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娱乐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蹦床。



背景技术:

蹦床可供人们弹跳以锻炼身体或娱乐,可以提供一种较为轻松愉快的运动方式,深受孩子们的喜爱,既可锻炼身体,也可以带来欢乐,在许多游乐场或广场都设置了不少蹦床。

目前,公开号为CN2442691Y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蹦床,它由床面、弹性带、安全带、控制电机、控制开关和两个支撑架组成,其中有个置于地面由撑脚顶起的床面,支撑架的立杆上套着滑套,两滑套通过两根弹性带连接一个用于系在人体上的安全带。通过弹性带的弹力作用,避免人体从床面上弹出蹦床而发生安全事故。

这种蹦床结构简单,但用户在蹦床上玩耍的过程中,由于床面和弹性带的弹力作用,用户在床面上起跳和下落,易使用户身上的物品掉落到蹦床外,由于弹性带的弹力较强,使用户在拿取物品时需要将身上的弹性带解开,才能移动到蹦床外,操作较为繁琐。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供一种蹦床,通过将安全带一端绕在旋转筒上,使用户拿取物品时,安全带随着用户的移动而拉出,不会对用户造成阻力,从而不需用户将安全带解开,达到了操作较为简便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蹦床,包括固定架和弹性网布,所述弹性网布的周缘与固定架连接,所述的固定架上连接有沿周缘均匀设置的至少两个安全带,所述安全带的一端卷绕于与固定架转动连接的旋转筒上,另一端捆绑于用户,所述的旋转筒设置有抵触杆,所述的抵触杆随旋转筒转动沿旋转筒的径向移动或沿旋转筒的周向转动且与固定架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用户需要拿取蹦床外的物品时,由于用户的移动速度较慢,安全带带动旋转筒旋转的转速较慢,抵触杆与旋转筒之间的摩擦力大于旋转筒产生的离心力,使得抵触杆不会与固定架发生抵触,从而使用户可以轻松拿取物品而不需要将安全带从身上取下,操作简便;而用户在弹性网布上跳跃时,当用户往弹性网布外飞去时,用户快速拉动安全带,使得安全带快速带动旋转筒旋转,离心力大于摩擦力,使抵触杆与固定架抵触,安全带便不再从旋转筒上抽出,使安全带对用户产生拉力,避免用户从蹦床上摔出而受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抵触杆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旋转筒连接,所述的抵触杆沿轴向与旋转筒滑动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杆通过旋转筒快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而沿着轴向发生移动,使得抵触杆与固定架发生抵触,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旋转筒停止转动,在用户带动旋转筒转动速度减慢,即可使第一弹性件带动抵触杆发生位移,使抵触杆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抵触杆通过第一弹性件与旋转筒连接,所述的抵触杆一端与旋转筒铰接,另一端与固定架抵触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触杆通过旋转筒快速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而沿着铰接处发生翻转,使得抵触杆与固定架发生抵触,产生较大的摩擦力,使旋转筒停止转动,在用户带动旋转筒转动速度减慢,即可使第一弹性件带动抵触杆发生位移,使抵触杆复位。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抵触杆通过棘条与固定架抵触连接,所述的棘条与固定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棘条的设置,增加了与抵触杆之间的摩擦力,使得抵触杆的定位更加稳定。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旋转筒上设置有用于安全带复位的第二弹性件,所述的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旋转筒、固定架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用户在频繁的起跳和下落的过程中,会将安全带抽出,而第二弹性件的设置,可以将旋转筒通过弹力的作用而旋转,将安全带绕在旋转筒上,一方面避免安全带将用户绊倒而受伤,另一方面便于用户快速将安全带制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旋转筒通过轴承与固定架转动连接,所述轴承的外圆与旋转筒的内壁固定连接,内圆与固定架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轴承的设置,减小了旋转筒与固定架之间的摩擦损耗,增加了旋转筒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弹性网布通过弹性绳与固定架连接,所述的弹性绳上套设有防护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弹性网布在使用时间久而弹性降低时,弹性绳可以提升弹性网布的弹性,增加弹性网布的使用寿命,防护套的设置,避免弹性绳频繁发生形变而将用户夹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架包括支撑环,所述的支撑环上套设固定有防护层,所述弹性绳与支撑环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防护层的设置,使得用户在蹦床上摔到时,与支撑环上的防护层发生接触,可以避免用户受伤。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固定架包括多个用于支撑支撑环的立柱,所述相邻立柱之间通过加强杆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用户在起跳的过程中是处于超重状态,对立柱所产生的压力较大,加强杆的设置增加了立柱的结构强度,使得立柱可以支撑较大的压力而不易发生损坏,增加立柱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安全带捆绑于用户的四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是用户可以在最短的时间拉动安全带,使安全带制动,提升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在用户需要拿取蹦床外的物品时,用户行走的速度较慢,使得用户的四肢带动安全带移动的速度较慢,使安全带带动旋转筒转动的速度较慢,抵触杆受到旋转筒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较小,抵触杆不会发生移动,从而使用户在拿取物品时不会受到安全带较大的阻力,从而不必将安全带从身上取下,操作简便;用户在弹性网布上频繁起跳的过程中,用户要往蹦床外飞去时,只要用户快速往位移的方向抽动安全带,使抵触杆因离心力作用与棘条抵触,使旋转筒制动,从而使安全带制动,避免用户飞出蹦床而发生安全事故。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外部结构图;

图2为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抵触杆;

图3为图2的A方向视图;

图4为图2的B处放大图;

图5为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主要体现抵触杆;

图6为图5的C处放大图。

附图标记:10、安全带;1、固定架;11、立柱;111、加强杆;12、支撑环;121、防护层;13、放置柱;21、弹性网布;22、弹性绳;23、防护套;31、引导槽;32、放置孔;33、固定轴;34、棘条;35、轴承;4、旋转筒;41、卷绕部;42、限位部;5、凸起;51、引导孔;52、放置槽;6、抵触杆;61、短轴;62、长轴;71、第一弹性件;72、安装板;73、第二弹性件。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一种蹦床做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1:一种蹦床,如图1至图4所示,包括固定架1,固定架1包括沿水平放置的支撑环12、沿竖直放置且用于对支撑环12进行支撑的六个立柱11、以及沿竖直方向放置且置于支撑环12上的两个放置柱13,放置柱13沿支撑环12的周缘均匀设置。本实施例中,立柱11、支撑环12、放置柱13依次固定连接。

支撑环12呈圆环状,在支撑环12的中央设置有一个圆形的弹性网布21,弹性网布21的周缘通过若干个弹性绳22与支撑环12连接,若干个弹性绳22沿弹性网布21的周缘均布设置,为了避免用户被弹性绳22夹伤,在每个弹性绳22上套设有防护套23,本实施例中,为了成本考虑,防护套23采用橡胶材质制成。

由于支撑环12为金属,用户在弹性网布21上失去重心时,容易与支撑环12产生碰撞而受伤,所以在支撑环12上套设有两个半圆形的防护层121,使两个放置柱13置于两个防护层121之间;本实施例中,将防护层121采用海绵制成。

用户在弹性网布21上起跳和下落时,会对弹性网布21产生较大的下压力,下压力传递到立柱11上,会对立柱11产生较大的压力,为了增加立柱11的结构强度,使立柱11不易发生损坏,在相邻的立柱11之间设置有长条形的加强杆111。

如图2所示,在放置柱13沿径向上开设有一个引导槽31,用于安全带10穿出,放置柱13沿轴向上开设有一个放置孔32,引导槽31和放置孔32连通。

如图2和图3所示,放置孔32中设置有一个圆柱形的固定轴33,固定轴33沿放置孔32的径向设置,且固定轴33的两端均与放置孔32的内壁固定连接;在固定轴33的两端分别设置有一个轴承35,轴承35的内圆套设固定在固定轴33上,轴承35的外圆与旋转筒4的内壁固定连接,使得旋转筒4和放置柱13之间可以产生相对转动。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旋转筒4包括固定连接的卷绕部41和两个限位部42,卷绕部41呈圆筒状,且内壁与轴承35固定连接,外壁上卷绕安全带10;限位部42呈圆环状,置于卷绕部41的两端,用于对安全带10的轴向限位。

在其中一个限位部42背对安全带10的一侧固定有安装板72,在安装板72上固定有第一弹性件71,本实施例中,采用弹簧作为第一弹性件71;第一弹性件71的一端与安装板72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一个L形的抵触杆6,抵触杆6包括相互固定连接的短轴61和长轴62,短轴61和第一弹性件71连接,在限位部42的外缘上固定有一个凸起5,在凸起5上开设有一个沿限位部42径向的引导孔51和一个沿限位部42轴向的放置槽52,放置槽52和引导孔51连通,将长轴62置于放置槽52中且从引导孔51中伸出,长轴62的轴向与限位部42的径向平行设置。

在另一个限位部42背对安全带10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弹性件73,本实施例中,采用弹簧作为第二弹性件73,第二弹性件73的一端与该限位部42固定连接,另一端与放置孔32的内壁固定连接。

在放置孔32的内壁上固定有一个棘条34,棘条34上的倒刺朝向抵触杆6。

使用时,将安全带10的一端捆绑于用户的手臂或者是脚上,当用户身上的物品掉落到弹性网布21的外部时,用户缓缓走向物品的过程中,由于用户的移动速度较慢,用户抽动安全带10的速度较慢,使得安全带10通过摩擦力的作用驱动旋转筒4转动时,旋转筒4的转速较慢,长轴62受到旋转筒4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较小,使得抵触杆6不会发生位移,即抵触杆6不会与棘条34发生抵触,从而使用户在走动的过程中受到的阻力仅仅为第二弹性件73的弹力,但是第二弹性件73的弹性较小,产生的弹力较小,使得用户在无需解开安全带10的前提下,即可轻松拿取物品,过程简单方便。

用户在弹性网布21上玩耍的过程中,当用户因弹性网布21和弹性绳22的弹力作用而往弹性网布21外飞去时,用户可以迅速往自身移动的方向拉动安全带10,安全带10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旋转筒4快速正向旋转,使得抵触杆6因旋转筒4转动产生的离心力而沿着引导孔51伸出,使得抵触杆6与棘条34发生抵触,通过引导孔51内壁的支撑作用,使得旋转筒4停止转动,从而使安全带10制动,使安全带10对用户产生与用户移动方向相反的拉力,拉力等于用户的惯性力,避免用户摔落到本实用新型外而受伤。第一弹性件71随着抵触杆6的移动而发生形变,产生弹力,随着旋转筒4停止转动之后,此弹力的作用带动抵触杆6复位,使用户可以自由移动的同时。用户落到弹性网布21上之后,第二弹性件73因旋转筒4的转动而发生形变产生弹力,此弹力驱动旋转筒4反向旋转,将安全带10卷绕于旋转筒4上,便于下次用户拉动安全带10。

实施例2:一种蹦床,如图5和图6所示,与实施例1相比,区别之处在于免去了引导孔51和放置槽52的设置(见图4),本实施例中的抵触杆6呈圆柱状,抵触杆6的一端与凸起5铰接,抵触杆6的中部与第一弹性件71的一端固定连接,第一弹性件71的另一端和安装板72固定连接,抵触杆6远离铰接处的一端朝向棘条34。

使用时,如实施例1所述,用户快速将安全带10往自身移动的方向快速拉动,安全带10通过摩擦力的作用带动旋转筒4快速正向转动,使旋转筒4因转动产生离心力,使抵触杆6沿着铰接处发生翻转,使抵触杆6与棘条34发生抵触,同时第一弹性件71随着抵触杆6的翻转而发生形变,产生较大的弹力,通过弹力的作用对旋转筒4产生阻力,使旋转筒4制动,即可使安全带10不再从旋转筒4上抽出,使安全带10对用户产生与用户移动方向相反的拉力,拉力等于用户的惯性力,使用户停止沿惯性方向移动,从而避免用户从本实用新型上飞出而受伤。随着用户落在弹性网布21上,如实施例1所述,第二弹性件73驱动旋转筒4反向旋转以卷绕安全带10,随着旋转筒4的反向转动,使抵触杆6不再与棘条34发生抵触,第一弹性件71通过弹力作用使抵触杆6复位。

实施例2中,第一弹性件71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第一弹性件71与安装板72的连接处、第一弹性件71与抵触杆6的连接处、抵触杆6的铰接处不能处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4和图6所示,实施例1和实施例2中所述的正向转动,为顺时针方向转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