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413986阅读:442来源:国知局
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尤指一种用来将烟雾机中储存的烟雾油加热汽化成烟雾并且输出的加热器。



背景技术:

有一种市售的烟雾机适合搭配舞台表演使用,这种烟雾机系将内部储存的烟雾油加热汽化成烟雾状后喷出,能够在舞台上制造烟雾迷蒙的效果。传统的烟雾机通常具有一电热棒,并且利用导热材料制成的管路在电热棒的外周缘缠绕成螺旋状包覆着,管路的其中一末端与泵连接,泵另外与一储油箱连接,如此,当电热棒加热时,通过热导作用将热量传递至管路,管路中的烟雾油被加热而汽化成烟雾状并由管路的另一端喷出,此外缠绕成螺旋状的管路可以增加烟雾油被加热的时间,使得烟雾油能够确实被汽化成烟雾状。

但是,这种烟雾机使用上有一些问题,详细地说,这种烟雾机系通过热导作用间接对烟雾油加热,所以需要较长的预热时间,而缠绕于加热棒外侧的管路与外界的接触面积加大,导致大部分的热量快速散失,因此必须在管路的外侧做蓄热保温材料包覆处理,所以这种烟雾机的设计是借由导热材料对管路间接加热其效果较差,如此烟雾油汽化的速度不够快,造成烟雾机无法连续作业太长的时间,此外,由于烟雾机只是通过热导作用间接对烟雾油加热,因此烟雾机由停止状态启动后大约需要预热5~10分钟才能作业,并且在没有喷烟雾时必须处于保温的待机状态加热棒仍需要持续间歇加热,使烟雾机的管路保持一定的温度,如此才能适时地提供烟雾,如此整台烟雾机的温度经常保持在高温状态,要防止外壳温度过高所以体积也必须加大,而相关的电子零件较容易损坏,并且电热棒保持加热也会耗费较多的电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

为解决此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包括:一加热棒,包括沿一横轴隔开的一外段与一内段,以及在内、外段之间延伸的一外表面,加热棒的内段要被用来与一烟雾机具有的供电系统电连接,一个第一导流件,套设在加热棒的外周围,第一导流件包括沿横轴隔开的一个第一端以及一个第二端,第一导流件进一步包括一内表面,第一导流件另包括形成在内表面且由第一端沿横轴延伸至第二端狭小直线状的一个第一加热通路,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与外段对齐,第一导流件的内表面贴靠于加热棒的外表面,一外管,套设于第一导流件的外周围,外管包括朝向外段的一第一端以及朝向内段的一第二端,外管进一步包括在第一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的一内周缘,内周缘区隔一管室,管室容置第一导流件,一端盖,密封地固设在外管的第一端,端盖包括与第一加热通路连通的一出口,端盖覆盖于加热棒的外段的外侧,一衔接盖,密封地固设在外管的第二端,衔接盖包括与第一加热通路连通的一空间,一导管,一端与衔接盖结合而与空间连通,导管的另一端要被用来与烟雾机具有的一储油箱连通。

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系直接通过加热棒直接对烟雾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的状态,而且狭小且直线状的各加热通路仅能允许低流量的烟雾油通过加热通道,因此能够不经其他蓄热或导热装置就可以快速地使烟雾油达到汽化产生烟雾效果,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速率,因为可以使烟雾油即时加热汽化而不需要蓄热所以可以持续喷烟不间断(传统的烟雾机装置在喷烟时会有蓄热温度不够时必须停止喷烟来预热),待机时不需要蓄热保温不会造成空余的热能散失而导致空耗浪费电力用电,进一步达到节省电能的效果。

其中端盖包括形成在端面上的一槽室,槽室的底面界定出提供加热棒的外段的端面抵靠的一抵靠面,端盖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抵靠面的一个引流槽,所述第一加热通路绕横轴的圆周方向与引流槽对齐。

其中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位于端盖的槽室内,第二端位于衔接盖的空间内。

所述第一导流件由外表面至内表面沿径向的厚度与加热棒沿径向的长度比值介于1:6~1:8之间,而且第一加热通路由内表面沿径向延伸的厚度与第一导流件由外表面至内表面沿径向的厚度比值介于1:1.5~1:2.5。

所述端盖进一步包括一个槽室,外管的第一端结合在槽室内,而且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位于端盖的槽室内,进一步包括:一个第二导流件,包括沿横向隔开的一头端与一尾端,第二导流件进一步包括一个内周面以及形成在内周面且沿横向由头端延伸至尾端的一个第二加热通路,第二导流件套设在加热棒的外周围且头端抵靠于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第二导流件的尾端位于衔接盖的空间内。

其中第一导流件的第一加热通路绕横轴的圆周方向与第二导流件的第二加热通路隔开。

其中第一导流件进一步包括形成在第二端的端面的一个第一凹部,第二导流件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头端的端面且与第一凹部邻接的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共同区隔出一个环形槽。

其中由第一与第二凹部共同区隔的环形槽的径向截面为V形。

本实用新型提供另外一种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包括:一加热棒,包括沿一横轴隔开的一外段与一内段,以及在内、外段之间延伸的一外表面,加热棒的内段要被用来与一烟雾机具有的供电系统电连接,三个第一导流件,依序套设在加热棒的外周围,各第一导流件包括沿横轴隔开的一个第一端以及一个第二端,各第一导流件进一步包括一内表面,各第一导流件另包括形成在内表面且由第一端沿横轴延伸至第二端狭小直线状的一个第一加热通路,其中一个第一导流件沿横向邻接在另外两个第一导流件之间且第一端与邻接的一个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抵靠,第二端与邻接的另一个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抵靠,各第一导流件的内表面贴靠于加热棒的外表面,一个第二导流件,包括沿横向隔开的一头端与一尾端,第二导流件进一步包括一个内周面以及形成在内周面且沿横向由头端延伸至尾端的一个第二加热通路,第二导流件套设在加热棒的外周围且头端抵靠于邻接的一个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一外管,套设于第一导流件的外周围,外管包括朝向外段的一第一端以及朝向内段的一第二端,外管进一步包括在第一与第二端之间延伸的一内周缘,内周缘区隔一管室,管室容置第一导流件,一端盖,密封地固设在外管的第一端,端盖包括与第一加热通路连通的一出口,端盖覆盖于加热棒的外段的外侧,其中一个第一导流件的第一端位于端盖内,一衔接盖,密封地固设在外管的第二端,衔接盖包括与第一加热通路连通的一空间,另外一个第一导流件的第二端位于衔接盖的空间内,一导管,一端与衔接盖结合而与空间连通,导管的另一端要被用来与烟雾机具有的一储油箱连通。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将导流装置设置成多段,并且使各第一导流件各自的各第一加热通路与第二导流件的两个第二加热通路绕横轴的圆周方向相互隔开,如此烟雾油经过各第一与第二导流件之间的环形槽时,烟雾油因为通过非平顺的通道而使得粒子细小化,进一步有利于加热棒快速地将烟雾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状。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的各第一加热通路绕横轴的圆周方向与的各第二加热通路隔开,因此烟雾油从各第二加热通路进入邻接的各第一加热通路过程中,也会因为非平顺的通道使得粒子细小化,进一步有利于加热棒快速地将烟雾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状。

其中各第一导流件进一步包括分别形成在第一与第二端的端面的一个第一凹部,第二导流件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头端的端面且与第一凹部邻接的一个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与第二凹部共同区隔出一个环形槽,而且两组相互邻接的两个第一凹部区隔出两个环形槽。

其中由第一与第二凹部共同区隔的环形槽的径向截面为V形,两个第一凹部共同区隔的两个环形槽的径向截面为V形。

所述第一导流件由外表面至内表面沿径向的厚度与加热棒沿径向的长度比值介于1:6~1:8之间,而且第一加热通路由内表面沿径向延伸的厚度与第一导流件由外表面至内表面沿径向的厚度比值介于1:1.5~1:2.5。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在于:本实用新型只允许低流量的烟雾油通过加热通路,造成烟雾油完全被加热棒直接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的状态,进一步达到大幅缩短预热时间,且可以持续不间断的喷烟,又因可即时加热所以不用蓄热,因此待机时不需要加热而大幅节省电能消耗。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烟雾机的立体组合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烟雾机移除外壳后的立体组合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用于烟雾机地即热式加热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沿图1的4-4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5为沿图1的5-5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6为沿图5的6-6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7为图5的局部放大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的立体分解图。

图9为图8所示部分第一导流件以及第二导流件的局部放大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用于烟雾机的即热式加热器的立体组合图。

图11为沿图10的11-11线所取的剖视图。

图12为沿图11的12-12线所取的剖视图。

以下所有图式仅便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基本教导而已,图式中将对构成较佳实施例的元件的数目、位置、关系、及尺寸的延伸将有所说明,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敎导后相关的变化实施属于业界技能。另外,在阅读及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敎导后,配合特定力量、重量、强度、及类似要求的精确尺寸及尺寸比例的改变也属业界技能。

在不同图式中系以相同标号来标示相同或类似元件;另外请了解文中诸如“第一”、“第二”、“上”、“下”、“前”、“后”、“内”、“外”、“端”、“部”、“段”、“长度”、“周围”、“侧”等等及类似用语是仅便于看图者参考图中构造以及仅用于帮助描述本实用新型而已。

附图标记说明:10烟雾机;20盒体;22第一板;23穿孔;24第二板;26底板;28隔板30第一空间;32第二空间;38储油箱;40泵;42第一接嘴;44第二接嘴;51加热器;52加热棒;54外段;56内段;58外表面;60电源线;64外管;66第一端;68第二端;70内周缘;72管室;74端盖;74A槽室;75抵靠面;76引流槽;78出口;80衔接盖;82第一部分;84第二部分;85空间;86阶面88套接孔;90导管;94外壳;129导流装置;131第一导流件;133第一端135;第二端;136第一凹部;137内表面;139外表面;151第一加热通路;153第二导流件;155头端;155A第二凹部;157尾端;159内周面;171外周面;173第二加热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依据图1~图7的图式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51安装在一烟雾机10的一盒体20中(如图1所示),盒体20包括隔开的一第一板22与一第二板24,以及在第一与第二板22、24的底部之间延伸的一底板26,其中第一板22具有一穿孔23,盒体20进一步包括设置在底板26上且位于第一与第二板22、24之间的一隔板28,隔板28将盒体20内部区隔出一第一空间30与一第二空间32(如图2所示),第二空间32容置一储油箱38以及与油箱38固定的一泵40,其中储油箱38用来存放加热后可以汽化成烟雾状的烟雾油,泵40包括一第一接嘴42以及与第一接嘴42隔开且伸入油箱38内的一第二接嘴44,泵40运转时,系通过管路46抽取储油箱38内的烟雾油,此外泵40的第一接嘴42穿过隔板28位于第一空间30之中。

依据图1~图7的图式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系架设在盒体20的第一空间30内,加热器51包括截面为圆形的一加热棒52(如图3所示),加热棒52包括沿一横轴隔开的一外段54与一内段56,加热棒52进一步包括在内、外段56、54之间延伸且没有凹槽或凸部的一外表面58,加热棒52与一电源线60电连接,且电源线60与烟雾机10的电源系统电连接,如此当烟雾机10启动时,加热棒52会产生热能。

依据图1~图7的图式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进一步包括套设在加热棒52的外周围的一导流装置129,导流装置129包括一个中空的第一导流件131,第一导流件131包括沿横轴隔开的一第一端133以及一第二端135,且第一端133沿横轴与第二端135隔开的距离略小于加热棒52的外段52沿横轴与内段56隔开的距离。第一导流件131包括沿一径向隔开的一外表面139与一内表面137,第一导流件131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内表面137且沿横轴由第一端133延伸至第二端135的四个第一加热通路151,第一加热通路151由内表面137沿径向延伸的厚度与第一导流件131由外表面139至内表面137沿径向的厚度比值介于1:1.5~1:2.5,换句话说,各第一加热通路151为狭小直线状的槽道,此外各第一加热通路151绕横轴的圆周方向等角度地均匀分布在内表面137上。

第一导流件131套设在加热棒52的外周围,第一导流件131的内表面137贴靠在加热棒52的外表面58,第一导流套131的第一端133与加热棒52的外段54对齐,第二端135靠近加热棒52的内段56,第一导流件131由外表面139至内表面137沿径向的厚度与加热棒52沿径向的长度比值介于1:6~1:8之间(如图6所示)。

依据图1~图7的图式所示的第一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加热器51另包括套设在第一导流件131外周围的一外管64,外管64沿横轴的长度小于加热棒52沿横轴的长度,外管64包括沿横轴隔开的一第一端66与一第二端68,外管64进一步包括由第一端66延伸至第二端68的一内周缘70,内周缘70区隔出内径大于加热棒52的外径的一管室72。外管64第一端66大约与加热棒52的外段54以及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一端的端面切齐,第二端68朝向内端56,第一导流件131容纳于外管64的管室72之中,且第一导流件131的外表面139贴靠于外管64的内周缘70。

依据图1~图7的图式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也包括一端盖74与一衔接盖80,其中端盖74包括一槽室74A,槽室74A的底面形成一抵靠面75(如图7所示),端盖74进一步包括形成在抵靠面75的四个引流槽76,端盖74另包括由外端面延伸至抵靠面75的一出口78(如图7所示)。外管64的第一端66结合在端盖74的槽室74A内,且端盖74的末端与外管64的外周面利用焊接方式密封,加热棒52的外段54的端面系贴靠在抵靠面75上,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一端133位于端盖74的槽室74A内,如此各引流槽76分别与第一导流件131的各第一加热通路151在绕横轴的圆周方向对齐连通(如图7所示)。

衔接盖80包括一个第一部分82以及外径小于第一部分82的一第二部分84,衔接盖80进一步包括由第一部分82端面延伸至第二部分84端面容纳外管64的第二端68与加热棒52的一空间85,空间85内且位于第一与第二部分82、84的交界处形成阶面86,衔接盖80进一步包括由第二部分84的外周面延伸至空间85的一套接孔88,衔接盖80的套接孔88与一导管90的一端连接。外管64的第二端68结合在衔接盖80的空间85内,且第二端68贴靠于阶面86上,加热棒52的内段56穿出衔接盖80的第二部分84外侧,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二端135位于衔接盖80的空间85内。

依据图1~图7的图式所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容置在盒体20的第一空间30内,加热棒52的外段54、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一端133、外管64的第一端66以及端盖74穿过第一板22的穿孔23而位于盒体20的外侧,且导管90的另一端与第一接嘴42结合。此外,烟雾机10的盒体20外侧设置一外壳94将第一与第二空间30、32封闭。

为了方便说明,系假设烟雾机10启动之后,加热棒52开始加热且数秒后泵40也开始运转,将储油箱38内的烟雾油通过管路46抽出后经由导管90送往加热器50的第一加热通路151中,由于第一加热通路151狭小且直线状,因此进入加热通路71内的烟雾油的量很少,进一步位于第一加热通路151内的烟雾油可以完全被加热棒52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的状态的后经过端盖74的各引流槽76再经由出口78喷出,进一步这些烟雾发散于外界。

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系直接通过加热棒52直接对烟雾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的状态,而且狭小且直线状的各加热通路仅能允许低流量的烟雾油通过加热通道,因此能够不经其他蓄热或导热装置就可以快速地使烟雾油达到汽化产生烟雾效果,因此能够提高加热速率,因为可以使烟雾油即时加热汽化而不需要蓄热所以可以持续喷烟不间断(传统的烟雾机装置在喷烟时会有蓄热温度不够时必须停止喷烟来预热),待机时不需要蓄热保温不会造成空余的热能散失而导致空耗浪费电力用电,进一步达到节省电能的效果。

再者,第一实施的加热器51的加热通路151被设计成直线状,因此烟雾油或汽化后的烟雾能够顺畅地移动,进一步使用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151的烟雾机能够顺畅地喷出足量的烟雾。

除了图1~图7的图式所示的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之外,加热器51也能有其他的变化。参阅第8~11图的图式所示的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51,相较于第一实施例的加热器51,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51差异在于所述导流装置129包括三个中空的第一导流件131以及一个中空的第二导流件153,各第一导流件131进一步包括分别形成在第一与第二端133、135各自端面上的两个第一凹部136(如图9所示)。

所述三个第一导流件131沿横轴依序由加热棒52的外段54开始套设在加热棒52的外周围,造成其中一个第一导流件131沿横轴位于另外两个第一导流件131之间,而且这个位于中间的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一端133贴靠于前一个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二端135,位于中间的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二端135贴靠于后一个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一端133(如图11所示),如此一个第一导流件131位于第一端133的第一凹部136与邻接的另一个第一导流件131位于第二端135的第一凹部136共同区隔出一个径向截面为V形的环形槽(三个第一导流件131共两个径向截面为V形的环形槽)。

所述第二导流件153包括沿横轴隔开的一个头端155与一个尾端157,以及沿径向隔开的一个内周面159以及一个外周面171。第二导流件153进一步包括形成在内周面159且沿横轴由头端155延伸至尾端157的两个第二加热通路173,两个第二加热通路173绕横轴的圆周方向均匀地分布在内周面159上(如第9、12图所示),此外两个第二加热通路173的径向截面形状与各第一导流件131的各第一加热通路151的径向截面形状不相同。

所述第二导流件153套设在加热棒52的外周围,第二导流件153的头端155抵靠在邻接的第一导流件151的第二端135上,第二导流件153的头端面凹部155A与邻接的第一导流件151的第二端135的第一凹部136共同区隔出一个径向截面为V形的环形槽,此外第二导流件153的尾端157沿横轴大致上与外管64的第二端68对齐(如图11所示),而且第二导流件153的外周面171贴靠在外管64的内周缘70。所述第二导流件153的两个第二加热通路173绕横轴的圆周方向与各第一导流件131的四个第一加热通路151隔开(如第11、12图所示)。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51将导流装置129设置成多段,并且使各第一导流件131各自的各第一加热通路151与第二导流件153的两个第二加热通路173绕横轴的圆周方向相互隔开,如此烟雾油经过各第一与第二导流件131、153之间的径向截面为V形的环形槽时,烟雾油因为通过非平顺的通道而使得粒子细小化,进一步有利于加热棒52快速地将烟雾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状。

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51的各第一加热通路151绕横轴的圆周方向与的各第二加热通路173隔开,因此烟雾油从各第二加热通路173进入邻接的各第一加热通路151过程中,也会因为非平顺的通道使得粒子细小化,进一步有利于加热棒52快速地将烟雾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状。

此外,由于各实施例的加热器51利用加热棒52直接对烟雾油加热,因而加热的速度很快,因此可以大幅降低烟雾机10预热的时间,以及由于预热时间很短,因此烟雾机10待机状态时,不需要保温所以可以不用加装保温材料来保持蓄热温度,如此可以大幅降低烟雾机10的待机温度也大幅缩小了机体的内部空间,使机体整体大幅缩小而可以有更多的造型设计也可以降低材料成本,更可以降低电子零件损坏的机率,由于不需要蓄热保温所以可以省下了保温材料更进一步降低成本。

本实用新型的基本教导已加以说明,对具有本领域通常技能的人而言,许多延伸和变化将是显而易知者。举例言的,狭小直线状的第一加热通路15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也就是说,只要第一导流件131具有一个狭小直线状的第一加热通路151,就允许储油箱38内的加热油通过,而且加热棒52能够快速地将加热油加热至汽化成烟雾的状态。或者第二实施例的加热器51的导流装置129可以只包括一个第一导流件131以及一个第二导流件153,在这样的状态下,第一导流件131可以只在第二端135的端面设置第一凹部136,如此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二端135的第一凹部136与第二导流件153的第二凹部155A同样能区隔出径向截面为V形的环形槽,烟雾油经过第二导流件153的头端面凹部155A以及第一导流件131的第一凹部136时仍然会使烟雾油更容易汽化成烟雾状。

由于说明书揭示的本实用新型可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或大体特征的其它特定形式来实施,且这些特定形式的一些形式已经被指出,所以,说明书揭示的实施例应视为举例说明而非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