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1705发布日期:2018-12-19 07:17阅读:641来源:国知局
陀螺发射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陀螺玩具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陀螺发射器。

背景技术

现有的玩具陀螺种类很多,形状、结构也都千姿百态。与陀螺配套使用的陀螺发射器也是各式各样。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07200488114公布的一种安全性高的陀螺发射器,通过拉动驱动齿条带动陀螺的旋转,并设有护手罩实现对儿童手部的保护。再如中国专利文献cn2012103868036公布的一种陀螺发射器,通过拉动拉绳使得扭转弹簧蓄能,然后带动旋转盘转动,进而带动陀螺的转动。上述专利文献中记载的方案能对陀螺进行加速后并进行发射,但是仍存在一些缺陷,一是不能根据人的意志将加速后的陀螺放置在所需的位置;二是陀螺与发射器之间的安装复杂,释放陀螺时操作复杂,容易伤及儿童手部;三是陀螺发射器的整体形状握持时会对儿童手部造成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陀螺发射器,在保证握持舒适、操作安全的前提下,可以实现对陀螺的快速安装与卸载。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陀螺发射器,它包括外壳、加速单元和旋转盘,所述旋转盘转动安装在外壳上,所述加速单元设置在外壳上用于驱动旋转盘的旋转,其特征是,所述外壳为具有弧形外壁的柱状结构,在外壳的顶部设有顶盖,在旋转盘上设有磁铁,在陀螺顶部设有金属材质的贴片,在旋转盘与陀螺之间设有驱使旋转盘与陀螺同步旋转的同步结构。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左右设置的左壳体和右壳体。

进一步地,顶盖与左、右壳体卡接连接,在顶盖的顶部设有柔性的垫子。

进一步地,在旋转盘的底部固定有夹持器,磁铁设置在夹持器上的夹持孔内,夹持孔为正多边形孔,在陀螺的顶部设有盲孔,在盲孔内固定有螺母,贴片固定在螺母上,螺母与正多边形孔插接配合,夹持器、螺母构成了同步结构。

进一步地,在外壳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下座,旋转盘与下座之间相对转动连接,在旋转盘的内壁上设有垫圈,螺母置于夹持孔中后陀螺的顶部置于下座内腔中并与垫圈接触。

进一步地,加速单元包括固定在外壳内的上壳和下壳、转动安装在上壳上部的上转轴、固定在上转轴上部的线轮、系在线轮外壁上的拉线、系在拉线上的拉杆、固定在上转轴下部的主动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的第一齿轮、与主动齿轮共轴设置的第二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与第三齿轮共轴设置的第四齿轮、转动安装在外壳内的下转轴、固定在下转轴上部且与第四齿轮啮合的第五齿轮,下转轴的底部与旋转盘固定连接,在主动齿轮的下方设有固定在上、下壳之间的上卷簧座和下卷簧座、设置在上卷簧座和下卷簧座之间的卷簧,卷簧与主动齿轮的轮轴固定连接。

进一步地,在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壁上均固定有上下设置的上隔板和下隔板,上、下隔板的设置将外壳的内腔分成自上而下依次设置的上安装腔、中安装腔和下安装腔,在上、下隔板上均设有半圆孔,左、右对应的两上隔板上的半圆孔围成圆孔,左、右对应的两下隔板上的半圆孔也围成圆孔。

进一步地,在下转轴的外壁上固定有与半圆孔对应的支撑块,支撑块转动安装在圆孔中。

进一步地,在下转轴的外壁上固定有两个上下设置的挡块,上隔板和下隔板均为成对的两个,挡块置于两个上隔板以及两个下隔板之间。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提供的陀螺加速器,与现有技术的陀螺加速器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左、右壳体弧形外壁设计,握持舒适;(2)、陀螺的安装方便,将陀螺放置在左、右壳体下方通过磁铁就可以吸住陀螺;(3)、加速后的陀螺释放方便,仅需拍打左、右壳体顶部的顶盖即可,垫子为柔性件,拍打时不会对手掌造成伤害;(4)垫圈的设置,可以避免陀螺在旋转过程中的晃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三维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主视图;

图3为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仰视图;

图5为本发明的右视图;

图6为本发明的爆炸图;

图7为夹持器的三维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夹持陀螺时的三维示意图;

图9为陀螺的三维示意图之一;

图10为陀螺的三维示意图之二;

图11为图8的右视图;

图12为图8的主视图;

图中:1左壳体,11弧形外壁,12上隔板,13下隔板,14半圆孔,15上腔体,16中腔体,17下腔体,2右壳体,21卡口,3顶盖,31垫子,4加速单元,41上壳,42下壳,43上转轴,44线轮,441拉线,442拉杆,443挡块,45主动齿轮,46齿轮轴,461第一齿轮,462第二齿轮,47安装块,471中转轴,472第三齿轮,473第四齿轮,48下转轴,481支撑块,482挡块,483第五齿轮,49卷簧,491上卷簧座,492下卷簧座,493挡片,5下座,51垫圈,6旋转盘,61夹持器,62夹持孔,63磁铁,7陀螺,71螺母,72盲孔,73贴片。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至图12所示,本发明主要包括左壳体1、右壳体2、加速单元和旋转盘6,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6所示,左壳体1和右壳体2均为壳状结构,左壳体和右壳体均具有弧形外壁11,左壳体与右壳体对在一起后构成一个柱状结构的外壳,左壳体与右壳体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在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壁上均固定有上下设置的上隔板12和下隔板13,上隔板为上下成对设置的两个,下隔板也为上下成对设置的两个。在上隔板和下隔板上均设有半圆孔14,上、下隔板均为半圆形板,上、下隔板的设置将左壳体和右壳体的内腔均分成自上而下设置的上腔体15、中腔体16和下腔体17,在右壳体的上部设有卡口21,卡口贯穿右壳体的侧壁。

在左壳体和右壳体的上方设有顶盖3,顶盖为圆形结构,将左壳体和右壳体对在一起后,将顶盖安装在左壳体与右壳体的顶部之间,连接方式为卡接连接。在顶盖上表面固定有圆形的垫子31,垫子为柔性件。

在左壳体、右壳体围成的空间中设有加速单元4,通过加速单元对陀螺进行加速。左壳体和右壳体的上腔体共同构成上安装腔,在上安装腔内设有上下设置的上壳41和下壳42,在上壳的上部转动安装有上转轴43,在上转轴的上部固定有线轮44,在线轮的外壁上固定有拉线441,在拉线的一端固定有拉杆442,在拉线上穿有挡块443,拉线与挡块之间可相对移动。安装时,将挡块安装在卡口中。在上转轴的下部固定有主动齿轮45,在上、下壳之间转动安装有齿轮轴46,在齿轮轴上固定有第一齿轮461和第二齿轮462,其中第一齿轮与主动齿轮啮合。在上壳与下壳之间还固定有安装块47,在安装块上转动安装有中转轴471,在中转轴上固定有上下设置的第三齿轮472和第四齿轮473,其中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在上、下壳之间还设有上下设置的上卷簧座491和下卷簧座492,上卷簧座位于主动齿轮的下方。在上卷簧座与下卷簧座之间设有卷簧49,主动齿轮的轮轴下部穿过上卷簧座后与卷簧固定连接,在上、下卷簧座之间还设有挡片493,挡片设置在卷簧的上方并与卷簧接触。左壳体上的中腔体与右壳体上的中腔体共同构成中安装腔,在中安装腔内设有下转轴48,在下转轴的上部和下部均固定有圆形的支撑块481,上部的支撑块置于左侧上隔板的半圆孔与右侧上隔板的半圆孔围成的圆孔中,下部的支撑块置于左侧下隔板的半圆孔与右侧下隔板的半圆孔围成的圆孔中。在下转轴的上部固定有第五齿轮483,第五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这样通过拉动拉线,可以带动线轮、主动齿轮、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和下转轴的转动,在左、右壳体的下部之间设有下座5,将左、右壳体对接在一起后,将下座安装在左、右壳体之间后,顶盖、左壳体、右壳体和下座围成一个柱状结构。在下座的内壁上设有柔性的垫圈51,垫圈为橡胶圈,下转轴的下部穿过下座的顶部后置于下座的内腔中,下座为底部敞口的中空结构,在下座的内侧设有旋转盘6,旋转盘与下转轴的下部固定连接,旋转盘为圆柱形结构且底部敞口,在旋转盘的内腔中卡接安装有夹持器61,如图7所示,在夹持器的底部设有夹持孔62,夹持孔可以为正三角形、正方形、正五边形、正六边形,在夹持器的内侧设有圆形的磁铁63。上壳、下壳、上转轴、线轮、拉线、主动齿轮、上卷簧座、下卷簧座、卷簧、齿轮轴、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第五齿轮、中转轴和下转轴构成了加速单元,通过加速单元实现对陀螺的加速。为避免下转轴的上下移动,在下转轴的外壁上固定有两个上下设置的挡块482,下转轴安装在外壳中后挡块置于成对的上隔板之间以及成对的下隔板之间。

如图9、图10所示,在陀螺7的顶部设有盲孔72,在盲孔内固定有螺母71,在螺母的顶部固定有金属材质的贴片73。使用时,将陀螺的上部伸入到下座内,此时夹持器伸入到盲孔内,并使得螺母置于夹持孔内,如图8、图11和图12所示,此时贴片与磁铁接触且在磁铁的作用下吸住陀螺。将陀螺安装在本发明的底部后,垫圈的设置使得陀螺顶部与下座之间接触,进而避免陀螺旋转时因缝隙的存在导致陀螺的晃动。夹持器和螺母构成了驱使陀螺与旋转盘同步旋转的同步结构。

下面对本发明的操作方法进行描述:

(1)、将陀螺放置在本发明的底部,通过磁铁吸住陀螺;

(2)、一只手握住左、右壳体,用另一只手握住拉杆来回拉动拉线,此时在加速单元的作用下陀螺高速旋转;

(3)、用另一只手自上而下拍打垫子,此时在震动作用力下陀螺与本发明分离,落在桌面或平整地面上的陀螺便会自转。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的陀螺加速器相比,至少具有以下优点:(1)、左、右壳体弧形外壁设计,握持舒适;(2)、陀螺的安装方便,将陀螺放置在左、右壳体下方通过磁铁就可以吸住陀螺;(3)、加速后的陀螺释放方便,仅需拍打左、右壳体顶部的顶盖即可,垫子为柔性件,拍打时不会对手掌造成伤害;(4)垫圈的设置,可以避免陀螺在旋转过程中的晃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