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技术提供一种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竹条进料效率的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它包括机架,输送装置、送料装置、在机架上的下支承板;输送装置包括上、下皮带输送装置,上下皮带移动速度相同;竹条长度方向与皮带运动方向垂直,竹条一部分位于在上下皮带之间,一部分位于下支撑板上;送料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接料板,用于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的上下摩擦轮;接料板与下支撑板的末端对接;上下摩擦轮中的一个可以相对另一个在上下方向平移;输送装置动作,竹条在上下皮带的带动下在下支撑板上横向移动,经下支撑板的末端后被输送至接料板上;上下摩擦轮夹紧位于接料板上的竹条,上下摩擦轮转动,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竹条进料。
【专利说明】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技术涉及竹条进料装置,具体地说,是一种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竹凉席编织机是把竹条(竹片)编织成竹凉席的设备。现有的竹凉席编织机没有竹条进料装置,其进料采用的是手工进料,效率低,劳动强度大。
【发明内容】
[0003]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减轻劳动强度、提高竹条进料效率的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
[0004]本技术的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包括机架,输送装置、送料装置、下支承板;
[0005]下支撑板,设置在机架上;
[0006]输送装置包括上、下皮带输送装置,上、下皮带输送装置均包括皮带、皮带的两端绕过皮带轮;上、下皮带输送装置中的上下皮带移动速度相同;
[0007]竹条的长度方向与皮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竹条在长度方向上,一部分位于在上下皮带之间,一部分位于下支撑板上;
[0008]送料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接料板,用于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的上下摩擦轮;接料板与下支撑板的末端对接;上下摩擦轮中的一个可以相对另一个在上下方向平移;
[0009]输送装置动作,竹条在上下皮带的带动下在下支撑板上横向移动,经下支撑板的末端后被输送至接料板上;上下摩擦轮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在上下方向平移,夹紧位于接料板上的竹条,上下摩擦轮转动,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竹条进料。
[0010]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使用时,把竹条放置在上下皮带之间(在竹条的长度方向上,一部分竹条位于在上下皮带之间,一部分竹条位于下支撑板上),竹条被上、下皮带输送装置中的上下皮带的夹紧,随着上下皮带的同步移动,竹条沿着横向方向从上下皮带的进料端向上下皮带的出料端移动。竹条到达下支撑板末端后被送至接料板上。然后上下摩擦轮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在上下方向平移,夹紧竹条,上下摩擦轮转动,通过摩擦轮的摩擦力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竹条进料。本装置实现了竹条的自动进料,工作效率高。
[0011]为了保证竹片逐条进入输送装置中和保证竹片与竹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限位装置;
[0012]限位装置包括一个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两个凸轮,绕固定在机架上的限位轴摆动的摆动块,沿着皮带的运动方向滑动设置在摆动块上伸缩块,连接在伸缩块下部的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的竹条上部;摆动块和伸缩块分别与两个凸轮接触;
[0013]当两个凸轮转动时,限位块在向上摆动的同时,朝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从而使得竹条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限位块在向下摆动的同时,向远离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从而阻挡了竹条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上下皮带之间。
[0014]使用时,限位块在一个凸轮的带动下,绕摆动轴摆动;伸缩块在另一个凸轮的带动下相对于限位块在竹条的移动方向(皮带的运动方向)上前后移动。限位块在相对于限位轴向上摆动的同时,相对于摆动块朝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这时,竹条能够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限位块在相对于限位轴向下摆动的同时,相对于摆动块向远离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这时,竹条不能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这样,就使得竹条间隔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
[0015]为了能够使得竹条自动通过限位装置,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第二输送装置;
[0016]第二输送装置为第二皮带输送装置,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二皮带、第二皮带的两端绕过第二皮带轮;
[0017]第二皮带的出料端和下皮带的进料端位于限位块的两侧;
[0018]竹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皮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竹条在长度方向上,一部分位于第二下皮带上,一部分位于下支撑板上;
[0019]第二输送装置动作,竹条在第二皮带的带动下在下支撑板上横向移动,脱离第二皮带的出料端到达限位块的一侧,然后在第二皮带输送装置输送的后续的竹条推动下,前面的竹条间隔通过限位块的下方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
[0020]第二皮带运动时,带动竹条向限位块移动;当竹条脱离第二皮带的出料端后,该竹条的移动就要靠第二皮带的输送的后续的竹条的推动。这样,前面的竹条在后续的竹条的推动下在下支撑板上平移,直到到达限位块下方。再通过限位装置的动作,使得竹条逐条通过限位块下方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
[0021]为了能够实现竹条的自动上料,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上料装置;
[0022]上料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竹条的料仓、位于料仓下部出口处的转动的滚筒;在滚筒周向开有间隔排列有多个的、能够嵌入一根竹条的料槽,
[0023]下支撑板的首端延伸至滚筒的侧部,滚筒转动时,带动嵌入料槽的竹条从料仓中出来后落到下支撑板上。
[0024]这样,滚筒转动时,嵌入料槽中的竹条被滚筒带出,然后落到下支撑板上,然后被第二输送装置输送。
[0025]最好,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一个位于下支撑板首端与滚筒之间的倾斜的滑板,滚筒转动时,竹条从料仓中出来后落到滑板上而沿滑板向下滑动到下支撑板上。由于具有倾斜的滑板,从滚筒中出来的竹条能够很容易的滑到下支撑板上。
[0026]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第三输送装置;
[0027]第三输送装置为第三皮带输送装置,第三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三皮带、第三皮带的两端绕过第三皮带轮;
[0028]第三皮带位于第二皮带上方,第三皮带与第二皮带之间有被输送的竹条。
[0029]由于具有第三输送装置,竹条能够被夹紧在第三皮带与第二皮带之间,实现竹条的可靠输送。
[0030]因为竹条有正反面,而编制凉席时,需要把所有的竹条的正面朝上,而被输送的竹条的正反面是否朝上是随机的,为了把反面朝上的竹条翻转为正面朝上,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翻转机构;
[0031]翻转机构包括一个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翻转轴,带动翻转轴绕轴线来回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翻转轴上开有径向槽;所述径向槽即为接料板。
[0032]当然,为了识别对径向槽内的竹条的正反面,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用于识别位于径向槽内竹条的正反面的正反面识别系统;
[0033]正反面识别系统包括正反面识别传感器、与正反面识别传感器相连的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接控制翻转动力机构动作的控制元件。为了能够使得正反面识别传感器识别出竹条的正反面,一般需要在竹条的正面上某一位置设定一个标识,如涂上某种颜色,或者作出一个缺口等等,如果正反面识别传感器检测到这个标识,就说明竹条属于正面朝上,这时,翻转动力机构就不动作;如果正反面识别传感器没有检测到这个标识,就说明竹条属于反面朝上,这时,通过控制器输出信号,使得翻转动力机构动作,把竹条翻转到正面朝上。正反面识别系统属于现有技术,不再描述。
[0034]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固定在翻转轴上的翻转齿轮、与翻转齿轮啮合的齿条、带动齿条来回移动的翻转电磁铁。控制器的输出接翻转电磁铁,通过控制翻转电磁铁的得失电,带动齿条的来回移动,实现翻转轴的来回翻转。
[0035]因为竹条较长,而且有一定的翘曲,上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它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上支承板;
[0036]上支承板位于下支承板上部,两者之间具有供竹条通过的间隙。由于具有上支承板,竹条被限制在上下支撑板之间,竹条更加平整,输送更加可靠。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37]图1是本技术主视图。
[0038]图2是图1的俯视图。
[0039]图3是图2的A-A剖视图。
[0040]图4是图2的C-C剖视图。
[0041 ]图5是图2的F-F剖视图。
[0042]图6是图1的左视图。
[0043]图7是本技术的立体图(去掉了部分机架)。
[0044]图8是图7中的局部放大图。
[0045]图9是本技术的另一个立体图(去掉了部分机架)。
[0046]图10是图1中的B部放大图;
[0047]图11是图1中的D部放大图;
[0048]图12是图3中的E部放大图;
[0049]图13是图3中的G部放大图;
[0050]图14是图4中的H部放大图;
[0051]图15是图5中的I部放大图;
[0052]图16是图5中的J部放大图。
[0053]图中,机架100,上支承板200,上支撑板的下表面201,下支承板300,下支撑板的上表面301,滑板400、竹条500 ;
[0054]上料装置1,料仓11,滚筒12,料槽13,滚筒轴14 ;
[0055]第三输送装置3,第三皮带31,第三主动皮带轮32,第三被动皮带轮33,第三主动皮带轮轴34,第三被动皮带轮轴35 ;第三皮带的下表面36 ;
[0056]第二输送装置2、第二皮带21,第二主动皮带轮22,第二被动皮带轮23,第二主动皮带轮轴24,第二被动皮带轮轴25 ;第二皮带的上表面26
[0057]限位装置4、凸轮41,凸轮42,限位轴43,摆动块44,伸缩块45,限位块46,突起47,摆动爪48,伸缩爪49 ;
[0058]输送装置5、上皮带51,上主动皮带轮52,上被动皮带轮53,上主动皮带轮轴54,上被动皮带轮轴55 ;上皮带的下表面56 ;
[0059]下皮带81,下主动皮带轮82,下被动皮带轮83,下主动皮带轮轴84,下被动皮带轮轴85 ;下皮带的上表面86 ;
[0060]翻转机构6,翻转轴60,第一翻转齿轮61,第二翻转齿轮62,第三翻转齿轮63,齿条64,芯轴65,导轨66,翻转电磁铁67,径向槽68 ;
[0061]送料装置7,下摩擦轮轴71,下摩擦轮72,上摩擦轮73,叉形件74,送料电磁铁75,送料电机76 ;
[0062]输送动力传动机构9,输送电机91,输出皮带轮92,输出皮带93,输出皮带94,传动带轮95,传动带轮96,传动齿轮97,传动皮带98,传动皮带99。
【具体实施方式】
[0063]参见图示的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包括机架100,上料装置1,上支承板200,下支承板300,滑板400、第三输送装置3、第二输送装置2、限位装置4、输送装置5、翻转机构6、送料装置7,输送动力传动机构9。
[0064]上支承板200和下支承板300各有两块,上支承板200和下支承板300上下相对设置,两块上支承板200和两块下支承板300分别位于机架的前后端(竹条500长度方向的两端)。下支承板300的左端(首端)延伸至滑板的右端,下支承板300的右端延伸至翻转轴处。
[0065]上料装置I包括固定在机架左端上部用于放置竹条的料仓11、位于料仓下部出口处的滚筒12 ;在滚筒周向开有间隔排列有多个的、能够嵌入一根竹条的料槽13,滚筒固定在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滚筒轴14上。
[0066]滑板400呈倾斜状,较高的左端延伸至滚筒的右侧部,较低的右端延伸至下支撑板的左端(第二皮带的进料端)。
[0067]第二输送装置2为第二皮带输送装置,有两个,沿着竹条长度方向排列,均位于两块下支撑板之间。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二皮带(平带)21、第二皮带的两端绕过第二主动皮带轮22、第二被动皮带轮23 ;第二主动皮带轮22、第二被动皮带轮23分别固定在第二主动皮带轮轴24、第二被动皮带轮轴25上。第二主动皮带轮轴24、第二被动皮带轮轴25转动设置机架上。
[0068]第二皮带的右端出料端和下皮带的左端进料端位于限位块的两侧。
[0069]第二皮带21的上表面26与下支撑板的上表面301平齐。
[0070]第三输送装置3为第三皮带输送装置,有两个,沿着竹条长度方向排列,均位于两块上支撑板之间。第三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三皮带(平带)31、第三皮带的两端绕过第三主动皮带轮32、第三被动皮带轮33 ;第三主动皮带轮32、第三被动皮带轮33分别固定在第三主动皮带轮轴34、第三被动皮带轮轴35上。第三主动皮带轮轴34、第三被动皮带轮轴35转动设置机架上。
[0071]第三皮带31的下表面36与上支撑板的下表面201平齐。第三皮带位于第二皮带上方,第三皮带的左端进料端与第二皮带的左端进料端上下对齐,但第三皮带的右端出料端与第二皮带的右端出料端上下错开。第二皮带比被第三皮带更长(这是因为要在第三皮带的右侧需要安装限位装置)。
[0072]竹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皮带、第三皮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竹条在长度方向上,一部分位于第三皮带31的下表面36与第二皮带21的上表面26之间,一部分位于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
[0073]限位装置4有两个,沿着竹条长度方向排列,均位于两块上支撑板之间。限位装置4包括一个固定在上被动皮带轮轴上的两个凸轮41、42,绕固定在机架上的限位轴43摆动的摆动块44,沿着皮带的运动方向滑动设置在摆动块上伸缩块45,固定连接在伸缩块下部的限位块46 ;限位块位于在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的竹条的上部。两个凸轮结构相同,在凸轮的周向方向具有对称的两个突起47,但两个凸轮在周向方向上错位90°。摆动块上具有一个与凸轮41外周接触的摆动爪48,摆动爪48在上被动皮带轮轴的径向方向上上下延伸;伸缩块上具有一个与凸轮42外周接触的伸缩爪49,伸缩爪49在上被动皮带轮轴的径向方向上水平延伸。在摆动块与伸缩块之间设置有拉簧,该拉簧使得伸缩块有相对于摆动块具有向左移动的趋势,也使得伸缩爪始终处于与凸轮42外周接触的状态。
[0074]上被动皮带轮轴转动,两个凸轮即转动,摆动爪48与凸轮41上突起47接触的同时,伸缩爪49与凸轮42上突起47接触。由于两个凸轮的作用,固定在伸缩块上的限位块随摆动块绕限位轴在向上摆动的同时,朝上下皮带的左端进料端移动,从而使得竹条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限位块在向下摆动的同时,向远离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从而阻挡了竹条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上下皮带之间。
[0075]输送装置5包括两个上皮带输送装置、两个下皮带输送装置。上、下皮带输送装置结构相同,上下相对设置。
[0076]两个上皮带输送装置,沿着竹条长度方向排列,均位于两块上支撑板之间。上皮带输送装置包括上皮带(齿形带)51、上皮带的两端绕过上主动皮带轮52、上被动皮带轮53,上主动皮带轮52、上被动皮带轮53分别固定在上主动皮带轮轴54、上被动皮带轮轴55上。上主动皮带轮轴54、上被动皮带轮轴55转动设置机架上。
[0077]两个下皮带输送装置,沿着竹条长度方向排列,均位于两块下支撑板之间。下皮带输送装置包括下皮带(齿形带)81、下皮带的两端绕过下主动皮带轮82、下被动皮带轮83,下主动皮带轮82、下被动皮带轮83分别固定在下主动皮带轮轴84、下被动皮带轮轴85上。下主动皮带轮轴84、下被动皮带轮轴85转动设置机架上。
[0078]下皮带81的上表面86与下支撑板的上表面301平齐。
[0079]上皮带51的下表面56与上支撑板的下表面201平齐。上皮带位于下皮带上方,上皮带的左端进料端与下皮带的左端进料端上下对齐。上皮带的右端出料端与下皮带的右端出料端上下对齐。
[0080]上皮带与下皮带移动速度相同,竹条的长度方向与下皮带、上皮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竹条在长度方向上,一部分位于上皮带51的下表面56与下皮带81的上表面86之间,一部分位于上支撑板与下支撑板之间。
[0081]翻转机构6包括一个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翻转轴60,带动翻转轴绕轴线来回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周向固定在翻转轴上的第一翻转齿轮61、与第一翻转齿轮啮合的第二翻转齿轮62、与齿条64啮合的第三翻转齿轮63、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芯轴65、对齿条的移动导向的固定在机架上的导轨66、与齿条相连通过得失电带动齿条移动的翻转电磁铁67 ;第二翻转齿轮62、第三翻转齿轮63周向固定在芯轴上。翻转轴上开有径向槽68(当然第一翻转齿轮61也开有径向槽);径向槽开口在竹条的横向方向上与一块上支撑板和相应的下支撑板的末端(右端)之间的间隙对接,使得从上支撑板和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出来的竹条能够进入径向槽内。
[0082]正反面识别系统包括正反面识别传感器、与正反面识别传感器相连的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接控制翻转电磁铁67。正反面识别传感器根据位于径向槽内竹条的正面上的标识判断竹条是否正面朝上。
[0083]送料装置7包括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下摩擦轮轴71、设置在下摩擦轮轴上的下摩擦轮72、位于下摩擦轮上方的上摩擦轮73、连接上摩擦轮轴的叉形件74、与叉形件相连以带动叉形件上下移动的送料电磁铁75。上摩擦轮73和下摩擦轮72共面。固定在机架上的送料电机76通过皮带传动机构与下摩擦轮相连。
[0084]当竹条位于径向槽内时,下摩擦轮的最顶端略低于竹条的下表面,上摩擦轮的最低端略高于竹条的上表面,上下摩擦轮不会妨碍竹条在翻转机构的带动下翻转180°。
[0085]正反面识别系统识别出进入径向槽内竹条的正面朝上时,翻转机构不动作。正反面识别系统识别出进入径向槽内竹条的反面朝上时,翻转机构动作,带动竹条翻转180°。
[0086]然后,送料电磁铁75得电,带动叉形件和上摩擦轮竖直向下移动,竹条被夹紧在上下摩擦轮之间。然后送料电机76动作,带动下摩擦轮转动,把正面朝上的竹条沿着长度方向送出,完成竹条的进料。
[0087]输送动力传动机构9中,输送电机91的输出轴上固定输出皮带轮92,输出皮带轮通过输出皮带(V形带)93、94分别与固定在下主动皮带轮轴上的传动带轮95、固定在滚筒轴上传动带轮96相连。下主动皮带轮轴与上主动皮带轮轴之间通过两个传动齿轮97啮合;上被动皮带轮轴与第三主动皮带轮轴之间通过传动皮带(平带)98传动;下被动皮带轮轴与第二主动皮带轮轴之间通过传动皮带(平带)99传动。
[0088]工作时,先把加工好的竹片放入料仓中,输送电机动作,带动滚筒转动,把竹片一片一片送至滑板上,然后竹条滑动到上支承板与下支承板之间的空间中后,通过第二皮带和第三皮带的传动把竹片依次往右输送,为了保证竹片逐条进入同步的上平带和下皮带中和保证竹片与竹片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在第二输送装置和输送装置之间有限位装置。当一根竹片通过限位装置进入输送装置的同步运动的上下皮带后,凸轮随上主动皮带轮轴转动,此时伸缩块、摆动块和限位块摆动来阻碍下一竹片通过限位装置。当凸轮转45°后,前一竹片已经在上下皮带的带动下前进一段距离了,此时限位装置复原来保证下一竹片通过限位装置,以后的竹片依同样的原理通过限位装置进入上下皮带中。
[0089]在上下皮带的带动下,竹片经上下支撑板的末端进入翻转机构中的第一翻转齿轮和翻转轴的径向槽中。然后正反面识别系统工作,如果竹条正面朝上,翻转电磁铁不通电,翻转机构不工作,送料电磁铁通电工作,带动上摩擦轮向下运动,从而通过上摩擦轮和下摩擦轮把竹片压住,同时通过送料电机带动下摩擦轮转动,这样就通过摩擦力把竹片送入竹凉席编织机中。
[0090]如果正反面识别系统识别到竹条反面朝上,这时通过控制器控制的翻转电磁铁通电工作,带动齿条移动,通过齿条、第三翻转齿轮、第二翻转齿轮的依次传动,带动第一翻转齿轮和翻转轴转动180°,实现竹片正面朝上。当竹片正面朝上后,送料电磁铁工作,上摩擦轮和下摩擦轮把竹片压住,同时通过送料电机带动下摩擦轮转动,这样就通过摩擦力把竹片送入竹凉席编织机中。当然,竹条送出后,翻转电磁铁失电,第一翻转齿轮和翻转轴有反向转动180°,径向槽又恢复到与上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相对的初始状态。
[0091]竹片位于径向槽中时,输送动力传动机构9、翻转机构6沿着竹片的长度方向排列,并且输送动力传动机构9和翻转机构6在竹片的前端附近,并且输送动力传动机构9相比于翻转机构6更靠近竹片的前端。这样翻转机构动作后,可以保证竹片的前端被翻转180° (也许竹片的后端没有被翻转180° ),上摩擦轮和下摩擦轮把竹片翻转后的前端压住,这样,通过下摩擦轮的转动,就能保证竹片以翻转180°后的状态送入竹凉席编织机中。
【权利要求】
1.竹凉席编织机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机架,输送装置、送料装置、下支承板; 下支撑板,设置在机架上; 输送装置包括上、下皮带输送装置,上、下皮带输送装置均包括皮带、皮带的两端绕过皮带轮;上、下皮带输送装置中的上下皮带移动速度相同; 竹条的长度方向与皮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竹条在长度方向上,一部分位于在上下皮带之间,一部分位于下支撑板上; 送料装置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接料板,用于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的上下摩擦轮;接料板与下支撑板的末端对接;上下摩擦轮中的一个可以相对另一个在上下方向平移;输送装置动作,竹条在上下皮带的带动下在下支撑板上横向移动,经下支撑板的末端后被输送至接料板上;上下摩擦轮中的一个相对另一个在上下方向平移,夹紧位于接料板上的竹条,上下摩擦轮转动,带动竹条沿长度方向移动,实现竹条进料。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限位装置; 限位装置包括一个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两个凸轮,绕固定在机架上的限位轴摆动的摆动块,沿着皮带的运动方向滑动设置在摆动块上伸缩块,连接在伸缩块下部的限位块;限位块位于放置在下支撑板上的竹条上部;摆动块和伸缩块分别与两个凸轮接触; 当两个凸轮转动时,限位块在向上摆动的同时,朝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从而使得竹条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限位块在向下摆动的同时,向远离上下皮带的进料端移动,从而阻挡了竹条通过限位块下方与下支撑板之间的间隙进入上下皮带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第二输送装置; 第二输送装置为第二皮带输送装置,第二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二皮带、第二皮带的两端绕过第二皮带轮; 第二皮带的出料端和下皮带的进料端位于限位块的两侧; 竹条的长度方向与第二皮带的运动方向垂直,竹条在长度方向上,一部分位于第二下皮带上,一部分位于下支撑板上; 第二输送装置动作,竹条在第二皮带的带动下在下支撑板上横向移动,脱离第二皮带的出料端到达限位块的一侧,然后在第二皮带输送装置输送的后续的竹条推动下,前面的竹条间隔通过限位块的下方进入到上下皮带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上料装置; 上料装置包括用于放置竹条的料仓、位于料仓下部出口处的转动的滚筒;在滚筒周向开有间隔排列有多个的、能够嵌入一根竹条的料槽, 下支撑板的首端延伸至滚筒的侧部,滚筒转动时,带动嵌入料槽的竹条从料仓中出来后落到下支撑板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一个位于下支撑板首端与滚筒之间的倾斜的滑板,滚筒转动时,竹条从料仓中出来后落到滑板上而沿滑板向下滑动到下支撑板上。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第三输送装置; 第三输送装置为第三皮带输送装置,第三皮带输送装置包括第三皮带、第三皮带的两端绕过第三皮带轮; 第三皮带位于第二皮带上方,第三皮带与第二皮带之间有被输送的竹条。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翻转机构; 翻转机构包括一个转动设置在机架上的翻转轴,带动翻转轴绕轴线来回翻转的翻转动力机构;翻转轴上开有径向槽;所述径向槽即为接料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用于识别位于径向槽内竹条的正反面的正反面识别系统; 正反面识别系统包括正反面识别传感器、与正反面识别传感器相连的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出接控制翻转动力机构动作的控制元件。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翻转动力机构包括固定在翻转轴上的翻转齿轮、与翻转齿轮啮合的齿条、带动齿条来回移动的翻转电磁铁。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竹条进料装置,其特征是:它还包括设置在机架上的上支承板; 上支承板位于下支 承板上部,两者之间具有供竹条通过的间隙。
【文档编号】B27J1/02GK203854072SQ201420162066
【公开日】2014年10月1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3日 优先权日:2014年4月3日
【发明者】朱志贤, 何斌辉, 朱景原, 秦燚, 易善南, 汪怀广, 涂桥安 申请人:南京林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