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

文档序号:1747405阅读:486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织造领域,涉及一种罗织物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具体地说是一种四经绞罗的织造方法。
背景技术
罗是质地轻薄,丝缕纤细,经丝互相绞缠后呈椒孔的丝织物。罗是我国古老的织物品种,从历年来各地出土的实物来看,商周时代的罗主要是二经相绞的素罗,使用的绞经开口机构比较简单,只要一片绞综和一片地综就可织造。秦汉以后,丝织物的花色品种不断增加,素罗织物中出现了四经绞罗,以及用四经绞罗作地纹,两经绞起花的菱纹罗。罗在汉以后经魏晋到隋唐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应用,唐宋时有三经绞罗,以及在素地上显出平纹、斜纹、浮纹等不同结构的花罗,宋代罗更是风靡一时,成为江南一带非常名贵的丝织品,每年的“贡罗”多达10万匹以上。明清又发展了更多品种,有三丝(梭)罗,五丝罗,七丝罗等横(纬)罗品种,织造有了更高的技术,罗织物行销国外。
纱罗类织物都具有轻薄透亮的效果,但是纱织物和罗织物的基本组织却不相同。其中纱织物的组织见附图1,可以看到,构成纱孔的经纬线不相绞,导致经纬线会滑动,影响纱类织物的品质和外观。由于构成纱孔的经纬线不相绞,因而纱织物的工艺相对简单,便于生产。罗织物的组织见附图2,可以看到,罗织物需经纬相绞来织造,罗织物在罗织机上主要依靠绞综(半综)变化产生的开口次序和织造工艺不同,形成不同的效果。罗织物需经纬相绞来织造,因而罗织物的特点是网孔均匀、经纬绞合紧密,不会滑动。因此经纬相绞的罗织物在品质和外观上就有比较明显的优势,在各个历史时期得到广泛的应用和生产。但是罗织物经纬相绞的工艺相对复杂。目前用手织机织造罗织物,特别是四经绞罗的织造技艺已经失传。虽然有很多学者研究纱罗类织物,但对四经绞罗工艺发掘却没有什么进展,无法恢复当时的织造技艺,大量精美绝伦的罗类织物无法重现,成了科研、教学、文物保护的软肋,四经绞罗作为罗类织物的代表,如何织造成为了从事传统纺织研究工作者的心结,阻碍了研究工作者对传统丝织的探究,更使传统丝织工艺的系统无法完整。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该织造方法通过对传统丝织的探究,发掘出了已失传的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技术,使沉寂多年的罗织物重新焕发了青春。
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绞综(半综)范子;先做一片完整的范子,工艺装造完成后把完整的范子的下半部剪掉,只留上半部制成半综,即为绞综(半综)范子;(2)用二片绞综(半综)范子和二片地综范子组装形成一套完整的织造装置;(3)采用绞综(半综)范子装置作为开口机构,织造时无筘用打纬刀,四根经线为一组,一梭为二经绞,一梭为四经绞,四梭为一循环;绞综(半综)范子D1、D2起左右轮流升降绞转作用,地综范子C1、C2起脱绞作用;A为幅撑,控制经丝的收幅和减少经丝滚绞;B为挑经筒,防止地经被绞经夹起,使开口清晰,让半综形成V形开口便于织造;E为打纬刀,用于控制纬密;奇数为地经,偶数为绞经;织第一纬时降低绞综(半综)D1、D2,提起地综C1;织第二纬时提升绞综(半综)D1、D2;织第三纬时降低绞综(半综)D1、D2,提起地综C2;织第四纬时提起绞综(半综)D1、D2,第五纬和第一纬相同,开时循环形成完整的菱形罗纹,得到四经绞罗织物。
由于纱织物的工艺相对简单,便于生产,是现有的常规产品,有现成的织机和工艺。本发明根据纱罗类织物都具有轻薄透亮效果的特点,比较两者的共同之处,利用现有的纱织机来生产罗织物。
纱、罗综(范子)结构的对比如下纱织物综(范子)的制作工艺为(1)、纱织物综(范子)的制作必须要有一台专门的范子架。
(2)、做两片完整的综,云锦业称为范子。
(3)、完成全部制作工艺后,进行组装,形成一套完整的织造系统。
罗织物绞综(半综)范子的制作工艺(1)、罗织物绞综(半综)范子的制作必须要有一台专门的范子架。
(2)、先做一片完整的范子,形如纱综(范子)。
(3)、完成工艺装造后把完整的范子的下半部剪掉,只留上半部制成半综,称为绞综(半综)范子。
(4)、完成全部制作工艺后进行组装,用绞综(半综)范子和地综形成一套完整的织造系统。
本发明不但有利于弘扬我国悠久的丝织文化,还会在罗织物方面衍生出更多地花色品种(花罗、妆花罗等),同时为罗织物的领域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沉寂多年的罗织物重新焕发了青春。并且可根据各地发掘的商周以来的罗织物加以复制,还可以对一些散失海外的罗类文物进行研究复制,拾遗补缼填补国内博物馆的空缼,丰富博物馆的罗类织物,有利于对罗类文物的保护和展示。


图1是现有纱织物的组织示意图;图2是本发明所述罗织物的组织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所述四经绞罗上机图;图4是地综1穿法示意图;图5是地综2穿法示意图;图6是绞综穿法示意图;图7是第一纬织法示意图;图8是第二纬织法示意图;图9是第三纬织法示意图;图10是第四纬织法示意图;图11是第五纬织法示意图;图12是二个完整循环示意图;图13是四经绞罗下机实物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一种本发明所述的四经绞罗的织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绞综(半综)范子;先做一片完整的范子,工艺装造完成后把完整的范子的下半部剪掉,只留上半部制成半综,即为绞综(半综)范子;(2)用二片绞综(半综)范子和二片地综范子组装形成一套完整的织造装置;(3)采用绞综(半综)范子装置作为开口机构,织造时无筘用打纬刀,四根经线为一组,一梭为二经绞,一梭为四经绞,四梭为一循环;绞综(半综)范子D1、D2起左右轮流升降绞转作用,地综范子C1、C2起脱绞作用;A为幅撑,控制经丝的收幅和减少经丝滚绞;B为挑经筒,防止地经被绞经夹起,使开口清晰,让半综形成V形开口便于织造;E为打纬刀,用于控制纬密;奇数为地经,偶数为绞经;织第一纬时降低绞综(半综)D1、D2,提起地综C1;织第二纬时提升绞综(半综)D1、D2;织第三纬时降低绞综(半综)D1、D2,提起地综C2;织第四纬时提起绞综(半综)D1、D2,第五纬和第一纬相同,开时循环形成完整的菱形罗纹,得到四经绞罗织物。
本发明罗综数量与纱综数量的对比如下纱织物使用二片综(范子)。在四经绞罗中罗织物使用二片绞综(半综)范子和二片地综范子。
纱、罗织造方式的对比如下纱织物织造时用筘。为一上一下的平纹组织,二梭为一循环。罗织物织造时不用筘改用打纬刀,一梭为二经绞,一梭为四经绞,四梭为一循环。
在织造时,原材料为织物所需材料为100%桑蚕丝,经线和纬线。
经线(地经和绞经)石青色20/22×4S向弱捻生染纬线石青色20/22×6S向弱捻 生染图4是地综1穿法示意图;图5是地综2穿法示意图;图6是绞综穿法示意图;绞综穿法的说明穿综方法,绞经穿人半综的圈环内,地经穿入地综内。
1、一梭为奇数经丝和偶数经丝相绞,形成为二经绞;2、一梭为1同4相绞、3同6相绞、7同10相绞……为四经绞;四经绞罗的线综开口机构和织造上机工艺,如图3所示。罗织机中最奇特的开口机构就是采用绞综(半综)范子装置。它的绞综(半综)D1、D2起左右轮流升降绞转作用,地综范子C1、C2起脱绞作用。A为幅撑,控制经丝的收幅和减少经丝滚绞。B为挑经筒(压经杆),防止地经被绞经夹起,为了开口清晰,绞综(半综)范子使经线形成V形开口是最便于织造。E为打纬刀,四经绞罗织造时用于控制纬密。奇数为地经,偶数为绞经。织第一纬时,见图7降低D1、D2,提起绞综C1;织第二纬时,见图8提起D1、D2;织第三纬时,见图9降低D1、D2,提起绞综C2;织第四纬时,见图10提起D1、D2,第五纬和第一纬相同,开时循环形成完整的菱形罗纹,八纬为菱形罗纹二个完整循环,见图12。
得到的四经绞罗下机实物图见图13本发明对四经绞罗工艺的挖掘、开发、研制成功,不但有利于弘扬我国悠久的丝织文化,还会在罗织物方面衍生出更多地花色品种(花罗、妆花罗等),同时为罗织物的领域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使沉寂多年的罗织物重新焕发了青春。可根据各地发掘的商周以来的罗织物加以复制,还可以对一些散失海外的罗类文物进行研究复制,拾遗补缼填补国内博物馆的空缼,丰富博物馆的罗类织物,有利于对罗类文物的保护和展示。复制是保护和利用丝织文物的好办法,有利于博物馆走出一条保护丝织文物的新路。
权利要求
1.一种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1)制作绞综范子;先做一片完整的范子,工艺装造完成后把完整的范子的下半部剪掉,只留上半部制成半综,即为绞综范子;(2)用二片绞综范子和二片地综范子组装形成一套完整的织造装置;(3)采用绞综范子装置作为开口机构,织造时无筘用打纬刀,四根经线为一组,一梭为二经绞,一梭为四经绞,四梭为一循环;绞综范子D1、D2起左右轮流升降绞转作用,地综范子C1、C2起脱绞作用;A为幅撑,控制经丝的收幅和减少经丝滚绞;B为挑经筒,防止地经被绞经夹起,使开口清晰,让半综形成V形开口便于织造;E为打纬刀,用于控制纬密;奇数为地经,偶数为绞经;织第一纬时降低绞综D1、D2,提起地综C1;织第二纬时提升绞综D1、D2;织第三纬时降低绞综D1、D2,提起地综C2;织第四纬时提起绞综D1、D2,第五纬和第一纬相同,开时循环形成完整的菱形罗纹,得到四经绞罗织物。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它包括以下步骤制作绞综(半综)范子;用二片绞综(半综)和二片地综范子组装形成一套完整的织造装置;采用绞综(半综)范子装置作为开口机构,织造时无筘用打纬刀,四根经线为一组,一梭为二经绞,一梭为四经绞,四梭为一循环;得到四经绞罗织物。本发明发掘出了已失传的一种四经绞罗的工艺装造和织造技术,填补了国内博物馆的空缺,为罗织物领域开拓了新的发展空间,将使沉寂多年的罗织物重新焕发青春。
文档编号D03C7/00GK101016670SQ20071002050
公开日2007年8月15日 申请日期2007年3月6日 优先权日2007年3月6日
发明者王宝林, 张玉英, 周双喜, 张洪宝, 胡德银 申请人:南京云锦研究所有限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