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片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8923阅读:31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沉降片控制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针织机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应用于针织横机的沉降 片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针织横机的织针在具有规律性的升降运动的瞬间,实现织线的退 圈、带纱、闭口、套圈、脱圈、成圈等过程,当织针在上升运动时,由 于织针杆相对线圈的摩擦及纱线自有的弹性,线圈会随织针向上浮动, 从而影响成圈的顺利进行,为此横机设置了沉降片装置,目前横机的沉 降片装置存在的缺点是沉降片控制轨道比较单一,沉降片的有效利用率 非常低,需要沉降片按压的时候没能有效的按压,从而导致钩针在脱圈 时产生不良脱圈,即所谓的集圈,所编织出的编织物也是不良产品;在 翻针的过程中需要沉降片按压的时候也没能进行有效的按压,这样翻针 线圈就处于松弛状态,接圈钩针就无法正常接圈,也会导致编织出不良 次品,这样就不得不完全依靠牵拉装置的作用才能进行正常编织,但是 如果拉力过小将会出现上述问题,如果拉力过大,就会将线圈拉断,产 生不良编织品,在这样的情况下,牵拉装置的拉力调节就显得非常重要。 即使这样,牵拉装置也有一定的局限性,随着编织工艺的不断发展,有 些高端编织品上的三维立体图案仅靠牵拉装置是无法实现的,从而大大 降低了横机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能力。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以往横机在编织过程中的不足,提供一种具 有可变控制轨道的沉降片控制装置,通过改变沉降片的控制轨道,进而 改变在同一编织区域沉降片相对于线圈的按压方式。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包括一个用以与横机三角控制装置34相固接的座板8,沉降片控制装置l 通过座板8安装在三角控制装置34的上端,沉降片控制装置l和三角控制 装置34随机头同步运行,在座板8上安装有驱动电机16和与驱动电机16 相联动的导轨块5,驱动电机16固定在座板8上,齿轮10与驱动电机16联 动连接,齿轮9与齿轮10相啮合,齿轮17固定在齿轮9上,齿轮17和齿轮 9皆可绕轴心12转动,滑动块14通过两个支点杆7安装座板8上,在滑动 块14上开设有两个直槽孔21,滑动块14通过直槽孔21以支点杆7为轴心 在座板8上左右滑动,在滑动块14朝向齿轮17的一面开设有齿轮22,齿 轮22与齿轮17相啮合,导轨块5固定于滑动块14上,导轨块5也可与滑动 块固连成一体,在导轨块5的工作面(即与沉降片相配合的面)上设有 轨道23,轨道23为一横向贯通的槽体,由喇叭槽20、上位槽6、过渡槽 19、下位槽18组成,喇叭槽20设置在两端呈喇叭状幵口,其槽口直径略 大于沉降片上下移动的范围,以使沉降片能顺利地轨道23内,下位槽18 设置在中间为一平行槽,上位槽6设在喇叭槽20与下位槽18之间,上位 槽6与下位槽18相平行,过渡槽19为一斜槽,连通上位槽6和下位槽18,在下位槽18的中间位置的向外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4,限位槽24的位置与 三角控制装置34的三角轨道29相对应,限位槽24两端是一段与设置在下 位槽18两端的斜槽19呈反向设置的斜槽,中间一段与下位槽18相平行, 活动块4安装在限位槽24内,活动块4可在限位槽24内上下滑动,活动块 4朝向下位槽18的一面与下位槽18槽面相水平,另一面设有弹簧2,弹簧 2安装在活动块4与固定在导轨块5上的盖板25之间,在活动块4的两端皆 有向限位槽24两端伸出的限位块15和限位块13,非工作状态下,活动块 4由于弹簧2的弹力作用向下位槽18方向顶出以保持下位槽18相水平。本发明的优点在于采用可变式轨道设置,可变式轨道可以控制沉 降片在起针,翻针,脱圈时进行有效按压,也可以控制沉降片在同一编 织区域内根据编织的不同要求进行归位,进而产生优良的编织效果,沉 降片的按压方式可以变化,相对于编织物的编织效果具有明显改善,在 编织过程中,沉降片的作用可以克服拉力过小或过大所产生对编织物的 不良影响,可以忽略拉力的调节,也可以不需要任何牵拉装置或拉力进 行编织,设置在轨道块中的弹簧和活动块,可以控制沉降片的前端部位 能够轻柔的按压翻针线圈,使翻针功能更加稳定可靠,提高了编织物的 品质,为编织物的工艺要求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案。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
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l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发明所述沉降片在横机上的安装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的另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及图3所示,本发明沉降片控制装置l包括一个用以与横机 三角控制装置34固接的座板8,沉降片控制装置1通过座板8安装在三角 控制装置34的上端,沉降片控制装置1和三角控制装置34随机头同步运 行,在座板8上安装有驱动电机16和与驱动电机16相联动的导轨块5,驱 动电机16固定在座板8上,齿轮10与驱动电机16联动连接,齿轮9与齿轮 IO相啮合,齿轮17固定在齿轮9上,齿轮17和齿轮9皆可绕轴心12转动, 滑动块14通过两个支点杆7安装座板8上,在滑动块14上开设有两个直槽 孔21,滑动块14通过直槽孔21以支点杆7为轴心在座板8上左右滑动,在 滑动块14朝向齿轮17的一面开设有齿轮22,齿轮22与齿轮17相啮合,导 轨块5固定于滑动块14上,导轨块5也可与滑动块固连成一体,在导轨块 5的工作面(即与沉降片3相配合的面)上设有轨道23,轨道23为一横向 贯通的槽体,由喇叭槽20、上位槽6、过渡槽19、下位槽18组成,喇叭 槽20设置在两端呈喇叭状开口 ,其槽口直径略大于沉降片上下移动的范 围,以使沉降片3能顺利地轨道23内,下位槽18设置在中间为一平行槽, 上位槽6设在喇叭槽20与下位槽18之间,上位槽6与下位槽18相平行,过 渡槽19为一斜槽,连通上位槽6和下位槽18,在下位槽18的中间位置的向外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4,限位槽24的位置与三角控制装置34的三角轨 道29相对应,限位槽24的槽面两端是一段与设置在下位槽18两端的斜槽 19呈反向设置的斜槽,中间一段与下位槽18相平行,活动块4安装在限 位槽24内,活动块4可在限位槽24内上下滑动,活动块4朝向下位槽18的 一面与下位槽18槽面相水平,另一面安装有弹簧2,弹簧2安装在活动块 4与固定在导轨块5上的盖板25之间,在活动块4的两端皆设有向限位槽 24两端伸出的限位块15和限位块13,非工作状态下,活动块4由于弹簧2 的弹力作用向下位槽18方向顶出以保持下位槽18相水平。请再结合图2所示,相对于编织区域而配置在针床27的前端侧上, 控制着与针织一起设置的多个沉降片3,沉降片3包括按压部31、针钟部 32、转动部33,沉降片3的前端是按压线圈的按压部31,后端是与轨道 23相接触的针钟部32,沉降片3通过转动部33安装在以转轴26为轴心的 针床27上,可以通过装在针床27前端部位的转轴26上下移动,使沉降片 3按压线圈的按压部31能够在针织物的编织区域进退,针钟部32与轨道 23相配合,各沉降片3的按压部31通过针钟部32在轨道23上的移位变化 才能作用于编织区域,当针钟部32在轨道23内移动时,按压部31以转轴 26旋转一定角度,按压部31上下移动的范围小于导轨块5两端喇叭槽20 的槽口直径,在编织中,针钟部32通过喇叭槽20进入轨道23,并沿着轨 道23的上位槽6、过渡槽19和下位槽18的轨迹移动,相应地,按压部31 随之上下移动,从而完成对编织物的线圈按压或不按压,具体工作过程如下请再参照图2、图3所示,沉降片控制装置1安装在三角控制装置34 的上端,沉降片控制装置1和三角控制装置34随机头同步运行,沉降片3 的移动与钩针28的起落相配合以完成编织工作,沉降片3的移动由沉降 片控制装置1完成,钩针28的起落是由安装在机头上的三角控制装置34 来完成,三角控制装置34包括设置于两端的度目三角35,设置在度目三 角35之间的起针三角36,度目三角35与起针三角36形成的三角轨道29, 在编织过程中,通过沉降片3在沉降片控制装置1上轨道23的移动来实现 对编织线圈的按压,即当针钟部32处于上位槽6时,按压部31处于非工 作状态,即不按压编织线圈,当针钟部32处于下位槽18时,按压部31处 于工作状态,即按压线圈。当机头以箭头的方向往右移动,即移动到编织区域时,针钟部32开 始从右侧的喇叭槽20进入到上位槽6,这时的沉降片3即处于准备工作状 态,按压部31不按压线圈;机头继续向右移动,这时针钟部32幵始从过 渡槽19向下滑行,按压部31随着针钟部32的移动轨迹变化而做出相应的 转动,随着机头继续向移动,这时针钟部32也就继续向下滑行直到下位 槽18,针钟部32进入下位槽18轨道后,按压部31就开始进入了工作状态, 即按压部31开始按压线圈,随着机头的继续运动,起针三角36便开始推 动钩针28从三角轨道29的A点位置上升,由于按压部31已经牢牢的按压 住线圈,所以钩针28在上升的过程中,编织线圈不会跟随钩针28—起上升,如果此时按压部31没能有效的按压线圈,那么线圈会跟随钩针28— 起向上,这样就不利于钩针28脱圈,将会产生集圈或不良脱圈的后果, 导致编织出不良编织物。如图3所示,机头继续以箭头的方向移动,针钟部32继续在下位槽 18内滑行,那么按压部31也继续保持着按压线圈的工作状态,当针钟部 32滑行到下位槽18中部的限位槽24区域时,钩针28也相应上升至三角轨 道29的右端的B点位置,当钩针28由B点位置向三角轨道29顶端C点处移 动时,由于钩针28的持续上升,其给限位槽24内的活动块4的受力也越 来越大,当活动块4面向下位槽18的一端受到钩针28的向上牵引力大于 弹簧2对活动块4的压力时,活动块4就会向弹簧2压力的相反方向移动, 从而被压入限位槽24内,这时,针钟部32会进入到限位槽24内并沿限位 槽24的外缘移动,由于沉降片3的按压部31是按压在编织线圈之上的, 线圈跟随钩针28向上移动时将会带动按压部31向上移动,按压部31的向 上移动相应带动针钟部32移动,而针钟部32的移动与活动块4相抵触, 因此,如果编织线圈密度过小,那么线圈就会紧紧绕在钩针28上;如果 钩针28上升时带给线圈的力大于弹簧2对活动块4的压力,活动块4就会 向上移动,那么线圈将会跟随钩针28上升,但此时由于弹簧2的弹力作 用,活动块4受弹簧2的弹力始终阻止着针钟部32向上的移动,所以在这 个编织区域内,编织线圈过紧导致线圈跟随钩针28上升时,按压部31仍 能柔和的按压线圈,保证了编织效果。相反,如果此时编织线圈的密度适当,线圈是轻松的绕在钩针28上的,钩针28上升所带给线圈的力小于 弹簧2对活动块4的压力,那么,活动块4就会继续保持原有的状态,沉 降片3的针钟部32会沿着活动块4的边缘在下位槽18内水平移动,按压部 31仍处于按压线圈的状态,钩针28上升时线圈就不会跟随钩针28—起上 升。机头继续以箭头的方向向右移动,此时的钩针28开始沿三角轨道29 的顶端向下移动,即开始脱圈,当钩针28移动到三角轨道29的左侧D点 处时,针钟部32正处于下位槽18的位置,那么按压部31正处于按压状态, 如果此按压部31时不能有效的按压线圈,那么钩针28在脱圈时就会产生 不良线圈或集圈现象,编织出的编织物就是不良品。机头继续以箭头的方向向右移动,当钩针28被度目三角35移动到三 角轨道29的左侧底端的E点处时,此时钩针的脱圈工作己完成,针钟部 32处于上位槽6中,按压部31不按压线圈,此时针钟部32的位置正处于 开始时的状态,机头按箭头的方向移出编织区域,从而完成一个周期的 编织。当机头向左移动时,其工作原理与向右时一致,只是方向相反, 在此就不作赘述。在翻针编织时,为了达到翻针编织的要求,钩针28需要上升的更高, 由于翻针的特殊性,不管线圈松或紧,钩针28上的台阶都会将线圈推到 一定高度,这时线圈随钩针28—起上升的力将大于弹簧2对活动块4的压 力,活动块4就会随线圈和钩针28上升的高度而移动相应的位置,当活动块4的一端移动到限位槽24时,针钟部32便与限位槽24相抵触,活动 块4将不再移动,由于弹簧2的作用,活动块4受弹簧的作用力始终弹性 阻止着针钟部32的移动,所以不管翻针线圈处于什么位置,按压部31都 会弹性地对翻针线圈进行有效按压,从而保证了接圈的稳定性。图3示出了本发明进行编织时的基本工作原理,而在实际应用中,编织花样的要求和效果更为多变,这样,单纯的一种运行方法无法得到 满足,通过本发明所述的驱动电机16,通过齿轮IO、齿轮17传动滑动块 14,从而调整导轨块5在三角控制装置34上的位置,使轨道23与三角轨 道29的相对位置改变,从而实现不同的编织状态,具体工作原理如图4 所示当机头又开始以箭头的方向往左移动,即返回编织区域时,这时控 制驱动电机16,驱动滑动块14联动导轨块5向机头移动的方向,即箭头 的方向往左移动一定位置,当机头移动到编织区域时,导轨块5向左的 移动工作已经完成,此时机头继续以箭头的方向往左移动,与图3所述 一样,针钟部32部位开始进入轨道23,此后沉降片3和钩针28配合的工 作原理和图3所述一样,直到机头向左移动出编织区域;当机头按图4中 以箭头方向往左移出编织区域外,便又有开始按图3中以箭头方向往右 移动,这时驱动电机16同时驱动导轨块5向机头的方向,即箭头的方向 往右移动一定位置,当机头移动到编织区域时,导轨块5向右移动工作 已经完成,如果机头继续向右移动,沉降片的控制装置以及沉降片与钩针的配合便又开始重复图3所述的动作,因此,在编织过程中,当机头 完成了往一个方向的移动,开始往相反的方向返回时,驱动电机16会根 据不同的编织要求控制着导轨块5作出相应的移动,灵活的变动导轨块5 中的轨道23相对应三角轨道29所处的位置,满足了编织要求和编织效 果。
权利要求
1、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通过座板(8)安装在横机三角控制装置(34)上,其特征在于在座板(8)上安装有导轨块(5),在导轨块(5)的工作面上开设有轨道(23),轨道(23)为一横向贯通的槽体,由喇叭槽(20)、上位槽(6)、过渡槽(19)、下位槽(18)组成,喇叭槽(20)设置在两端呈喇叭状开口,下位槽(18)设置在中间为一平行槽,上位槽(6)设在喇叭槽(20)与下位槽(18)之间,上位槽(6)与下位槽(18)相平行,过渡槽(19)为一斜槽,连通上位槽(6)和下位槽(18)。
2、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座板(8)上安装有驱动电机(16),导轨块(5)与座板(8)之间 为滑动连接,导轨块(5)与驱动电机(16)联动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座板(8)上安装有齿轮(10),齿轮(10)与驱动电机(16)联动 连接,齿轮(9)与齿轮(10)相啮合,齿轮(17)固定在齿轮(9) 上,导轨块(5)固设于滑动块(14)上,在滑动±央(14)上开设有 直槽孔(21),支点杆(7)安装在座板(8)上,滑动块(14)通过 直槽孔(21)以支点杆(7)为轴心在座板(8)上左右滑动,在滑动 块(14)朝向齿轮(17)的一面开设有齿轮(22),齿轮(22)与齿 轮(17)相啮合。
4、 根据权利要求l所述的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下位槽(18)的中间位置的向外一侧开设有限位槽(24),限位槽(24 ) 的位置与三角控制装置(34)上的三角轨道(29)相对应,限位槽(24) 槽体两端是一段与设置在下位槽(18)两端的斜槽(19)呈反向设置 的斜槽,中间一段与下位槽(18)相平行,活动块(4)安装在限位 槽(24)内,活动块(4)可在限位槽(24)内上下滑动,活动块(4) 朝向下位槽(18)的一面与下位槽(18)槽面相水平。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在 活动块(4)上安装有弹簧(2),弹簧(2)安装在活动块(4)与固 定在导轨块(5)上的盖板(25)之间,在活动块(4)的两端皆有向 限位槽(24)两端伸出的限位块(15)和限位块(13),非工作状态 下,活动块(4)由于弹簧(2)的弹力作用向下位槽(18)方向顶出 以保持下位槽(18)相水平。
全文摘要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沉降片控制装置,包括一个用以与横机三角控制装置相固接的座板,在座板上安装有驱动电机和与驱动电机相联动的导轨块,导轨块与座板之间为滑动连接,在导轨块的工作面上设有轨道,轨道为一横向贯通的槽体,由喇叭槽、上位槽、过渡槽、下位槽组成,在下位槽的中间位置的向外一侧开设有限位槽,限位槽的位置与三角控制装置的三角轨道相对应,活动块安装在限位槽内可在限位槽内上下滑动,本发明采用可变式轨道设置,可变式轨道可以控制沉降片在起针、翻针、脱圈时进行有效按压,也可以控制沉降片在同一编织区域内根据编织的不同要求进行归位,进而产生优良的编织效果。
文档编号D04B15/00GK101215753SQ20071016465
公开日2008年7月9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28日 优先权日2007年12月28日
发明者骆海生 申请人:骆海生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