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49212阅读:346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其具有釜而形成 平缝线迹,该釜具有收容线轴的中釜。
背景技术
形成平缝线迹的所谓平缝缝纫机,通过进行旋转的釜与进行上 下运动的针协同动作而使上下线交结形成线迹。在前述釜中收容巻绕 有下线的线轴盒,下线以被施加规定张力的状态从线轴盒被抽出。
通常情况下,前述釜由外釜和中釜构成,该中釜可旋转地支撑 在该外釜的内侧,前述线轴盒被安装在中釜中。在线轴盒的外周设置 将下线夹持在其与线轴盒之间的下线张力调整板,前述下线张力调整 板,可以利用可向线轴盒的中心旋入的张力调整螺钉,调节线轴盒与 下线张力调整板的间隙,从而可以调节向下线施加的张力。
近几年,为了简化该调节作业,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已 知以下结构在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从该卡合位置远 离的待机位置间,配置可以从缝纫机的外侧进行操作的可进退的旋 具。
然而,作为釜,利用设置在缝纫机架上的按压部件使中釜卡止, 由此相对于进行旋转的外釜其旋转被阻止而将下线抽出,但在中釜与 按压部件之间,必须设置用于穿过上线的间隙,所以在中釜与按压部 件之间也形成该间隙,从而中釜的旋转位置未被完全固定(例如参照
专利文献2)。
专利文献l:特开平8-47590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平8-1048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如上所述,由于中釜的旋转位置未被固定,以及线轴盒自身没 有固定在中釜中,所以虽然如前所述,希望使旋具与线轴盒的张力调 整螺钉卡合,但张力调整螺钉相对于旋具前端的位置不确定,无法使 两者卡合,因此存在不能调节下线的张力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下线张 力调整装置,其即使在中釜或线轴盒未被固定的情况下,也可以通过 简单的结构调节下线的张力。
如技术方案1记载的本发明是一种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下线 张力调整装置,其具备下线张力施加部(2),其设置在线轴盒(13) 的外周,与前述线轴盒的外周面一起夹住下线而向下线施加张力,该 线轴盒被可相对于外釜(11)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中釜(12)收容,该 下线是从前述线轴盒内的线轴抽出的;张力调整螺钉(3),其将前
述下线张力施加部安装在前述线轴盒的外周面上,同时调整前述下线
张力施加部向下线施加的张力;作用部件(4),其配置为可与前述 张力调整螺钉卡合,以使得该张力调整螺钉旋转;移动单元(6), 其使前述作用部件可以在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从 该卡合位置分离的待机位置间进退;以及旋转驱动单元(5),其使 作用部件旋转,在前述作用部件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卡合时,利用旋 转驱动单元使作用单元旋转,其特征在于,其设置推压单元(8、 20、 81、 90),该推压单元可以在前述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之前, 与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以推压前述中釜和前述 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通过利用移动单元使作用部件与 张力调整螺钉接近而卡合,然后利用旋转驱动单元使作用部件旋转, 可以调整下线张力施加部和线轴盒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调节向下线 施加的张力。
在这里,在下线张力调整装置上设置推压单元,该推压单元在 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接近而卡合之前,与中釜和线轴盒中的至少
一个抵接,推压中釜和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
由此,中釜或线轴盒利用推压单元被定位在规定位置,可以以
简单的结构使作用部件容易地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调节下线的张 力。
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下 线张力调整装置中,前述推压单元具有细长状的推压部件(8、 20、 81),其具有弹性,与前述作用部件连结,在作用部件位于前述卡合 位置时,该推压部件可以与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 接。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由于推压部件与作用部件的进退
联动,因此可以使作用部件与推压部件的驱动源为一个。
因而,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实现小型化和轻型化,降低成本。
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下
线张力调整装置中,前述推压单元具有细长状的推压部件(92a),
其在前述作用部件位于前述卡合位置时,可以与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 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以及气缸单元(91),其使前述推压部件在与
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的位置、和从该位置分离的 位置之间进退。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由于前述推压单元可以利用气缸 与移动单元单独地驱动,所以可以单独地进行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
钉的卡合位置的调整、以及中釜或线轴盒与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的调 整,从而可以容易地进行卡合位置或抵接位置的位置调整或移动的定 时调整。
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记载的下 线张力调整装置中,前述推压单元的推压部件,可以在相对于前述釜 的旋转轴心偏移的位置上,与前述中釜或前述线轴盒抵接。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推压部件可以对中釜或线轴盒施 加朝向旋转方向的作用力。
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其特征在于,在技术方案1 4的任一 项记载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中,例如,在图12中,前述作用部件4 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的卡合位置,位于下述直线上,该直线相 对于与前述中釜12的轴线正交的铅直线位于15° 50°的范围内, 并与该铅直线在前述中釜12的轴线上相交。
在这里,所谓中釜的轴线O,是指中釜的旋转轴线,在图12中, 是指从纸面的前面向后面延伸的线。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如图12所示,前述作用部件4与 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的卡合位置,位于下述直线上,该直线相对于与 前述中釜12的轴线正交的铅直线位于15° 50°的范围内,并于该 铅直线在前述中釜12的轴线上相交。因此,在从外釜11停止时的外 釜弹簧lib的下端角度、至不与使进给齿32动作的进给腕30接触的 角度范围内,存在张力调整螺钉3,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可以进退。
因此,由于使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处于上述15° 50°的范围内, 所以可以使用普通的缝纫机或釜,能够降低成本。
发明的效果
根据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通过利用移动单元使作用部件与 张力调整螺钉接近而卡合,然后利用旋转驱动单元使作用部件旋转, 可以调整下线张力施加部和线轴盒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调节向下线 施加的张力。
在这里,在下线张力调整装置上设置推压单元,该推压单元在 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接近而卡合之前,与中釜和线轴盒中的至少 一个抵接,推压中釜和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
由此,中釜或线轴盒利用推压单元被定位在规定位置,可以以 简单的结构使作用部件容易地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调节下线的张力。
根据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由于推压部件与作用部件的进退 联动,因此可以使作用部件与推压部件的驱动源为一个。
因而,可以减少零件数量,实现小型化和轻型化,降低成本。
根据技术方案3记载的发明,由于气缸装置可以与移动单元独 立地驱动,所以可以单独地进行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的卡合位置 的调整,以及中釜或线轴盒与抵接部的抵接位置的调整。
因此,与技术方案2所示的通过移动装置使作用部件与弹性部
件联动的情况相比,卡合位置或抵接位置的调整容易。
根据技术方案4记载的发明,推压部件可以对中釜或线轴盒施
加朝向旋转方向的作用力,防止中釜或线轴盒向旋转方向的晃动。
根据技术方案5记载的发明,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
卡合位置,位于下述直线上,该直线相对于与前述中釜的轴线正交的
铅直线位于15° 50°的范围内,并与该铅直线在前述中釜的轴线 上相交。因此,在不接触从外釜停止时的外釜弹簧的下端角度摇动进 给齿的进给腕的角度范围内张力调整螺钉存在,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可 以进退。
因此,由于使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处于上述15° 50°的范围内, 所以可以使用普通的缝纫机或釜,能够降低成本。


图1是表示釜及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图。
图2 (a)是釜的剖面图,(b)是表示线轴盒及张力施加板的结 构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 的状态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 的状态的图。
图5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旋具及弹性部件开 始移动前的状态的图。
图6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旋具及弹性部件移 动过程中的状态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弹性部件与中釜及线轴盒抵接的状态 的放大图。
图8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旋具及弹性部件开 始移动前的状态的图。
图9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旋具及弹性部件移 动过程中的状态的图。
图10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气缸装置的抵接部与中釜及线轴盒抵 接的状态的放大图。
图11是表示实施方式4的下线张力调整时的旋具及弹性部件移 动结束后的状态的图。
图12是说明旋具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卡合位置的范围的图。
具体实施例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最佳实 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
对于实施方式l,参照图l、图2、图3进行说明。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设置在缝纫机的釜10的附近。釜10安装 在与缝纫机电动机(图略)连结的下轴(图略)上,如果利用缝纫机 电动机的驱动而下轴围绕轴旋转,则釜10也围绕下轴的轴线进行旋 转。釜IO具备安装在下轴上的外釜11、以及可自由旋转地设置在该 外釜11的内侧的中釜12。在外釜11上形成捕捉穿过缝针的上线的 尖端lla。中釜12在内侧可自由拆卸地安装线轴盒13。此外,中釜 12利用作为旋转限制部件的中釜按压部14,限制中釜12的围绕下轴 的旋转。具体地讲,在中釜12上形成凹部12a,在中釜按压部14上, 以相对于图1的纸面向内侧突出的方式,形成嵌入凹部12a中的凸起 部14a,通过以使凸起部14a嵌入凹部12a中的状态固定中釜按压部 14,限制中釜12的旋转。此外,中釜按压部14如图3所示,其基端 部14b固定在缝纫机框架F上。
在线轴盒13中收容巻绕有下线T的线轴15。在线轴盒13的外 周,利用固定螺钉13a和张力调整螺钉3,将作为下线张力施加部的 张力施加板2安装在线轴盒13上,该张力施加板2通过利用其与线 轴盒13的外周面夹持从线轴盒13内的线轴15抽出的下线T,向下 线T施加张力。
张力调整螺钉3形成为,可以与在线轴盒13的外周面上形成的螺纹孔螺合,通过在穿过张力施加板2的状态下,与螺纹孔螺合而顺
时针旋转,从而可以调节张力施加板2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艮P, 通过增加张力调整螺钉3旋入线轴盒13的螺纹孔中的量,线轴盒13 的外周面和张力施加板2之间的间隙减小,从而增大向下线T施加 的张力。另一方面,通过使张力调整螺钉3从线轴盒13逆时针旋转, 可以减少由张力调整螺钉3产生的张力施加板2向线轴盒13的压紧 力,从而可以减弱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
在中釜IO的附近,将具备可以向釜10伸长的活塞6a的气缸6 固定在缝纫机框架上,在该活塞6a的前端固定有框体7,该框体7 支撑脉冲电动机(旋转驱动单元)5。
在前述脉冲电动机5的旋转轴5a的前端设置夹盘5b,该夹盘 5b可拆卸地支撑旋具(作用部件)4的基端。
旋具4的前端部4a,为了使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例如-(减号)形状)旋转,以可以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的-(减号)形 状形成。旋具4配置为,使其轴线沿朝向线轴盒13的旋转中心的方 向。
在这里,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的卡合位置,优选位于 下述的直线Y上,该直线Y相对于与中釜12的轴线0正交的铅直 线X,处于15° 50°的范围内,并与该铅直线X在中釜12的轴线 O上相交。也就是说,张力调整螺钉3只要在下述的区域R内存在即 可,该区域R是夹在与铅垂线X成15°的直线L1、和与铅垂线X成 50°的直线L2之间的区域。这是为了当旋具4等移动时,不与周围 的其他零件接触的配置。
前述气缸6使旋具4及脉冲电动机5沿其轴线移动,以使得前 述旋具4的前端部4a可以在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从 该卡合位置远离的待机位置间进退。
前述脉冲电动机5在旋具4的前端部4a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 钉头卡合时,使旋具4旋转,从而可以使张力调整螺钉3旋转。
在前述框体7上,固定作为推压单元的弹性部件8,弹性部件8 利用气缸6,与旋具4和脉冲电动机5—起,以与釜10接触/分离的
方式移动。并且,进行预紧以使得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
卡合之前,其与中釜12抵接而使该中釜12向一个旋转方向(例如由 箭头A所示逆时针方向)旋转。
弹性部件8是沿着旋具4及脉冲电动机5的轴线方向延伸的细 长状的金属制板簧,在基端从旋具4的轴心偏心的位置被固定在框体 7上。从而,弹性部件8以其前端部8a可以在与中釜12抵接的位置 以及与该位置远离的位置之间迸退的方式移动,但此时,是在向从线 轴盒13的中心偏移的方向上移动。此时,前端部8a在从釜10的旋 转轴心偏移的位置上与中釜12抵接。
弹性部件8的前端部8a以偏向釜10外侧的方式弯曲形成。弹 性部件8的前端部8a进行预紧,以使得在与中釜12抵接时使中釜 12围绕轴(逆时针)旋转。此外,弹性部件8的前端部8a比旋具4 的前端部4a更向釜IO侧突出地形成。弹性部件8的前端部8a形成 为,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之前与中釜12抵接。
此外,弹性部件8配置为在向釜10进出时与中釜12抵接,但 也可以配置成与线轴盒13抵接、或中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抵接。 〈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
下面对由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进行的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进行 说明。
如图3(a)所示,在调整下线T的张力时,使气缸6驱动,旋 具4、脉冲电动机5及弹性部件8靠近釜10。首先,弹性部件8在旋 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抵接之前与中釜12的外周抵接。
如果弹性部件8与中釜12的外周抵接,则如图3(b)所示,由 于弹性部件8以其前端部8a偏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形成,所以以从中 釜12偏移的方式弯曲。利用弯曲时的弹力进行预紧,以使得中釜12 向图3的箭头A的方向旋转。
这样,由于中釜12利用箭头方向A的预紧力其凹部12a的一个 壁部与凸起部14a抵接,从而防止晃动,安装在中釜12上的线轴盒 13的张力调整螺钉3的位置也被固定。
之后,如图3 (c)所示,由于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
头卡合,所以在使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卡合的状态下,
驱动脉冲电动机5,使旋具4旋转。在这里,在以将张力调整螺钉3 拧进线轴盒13的方式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张力施加板2被线轴盒13 压紧,可以增加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另一方面,在以将张力调整螺 钉3从线轴盒13拆下的方式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张力施加板2从线 轴盒13分离,可以减少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此时,由于中釜12 通过弹性部件8被预紧,被中釜按压部14按压,因此抑制了晃动, 可以可靠地进行下线张力的调整。
此外,旋具4预先相对于釜IO进行位置调整,以使得其前端部 4a在气缸6被驱动而突出时,与通过弹性部件8被预紧而定位的中 釜12的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 〈作用效果〉
这样,根据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利用气缸6使旋具4与张力调 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然后利用脉冲电动机使旋具4旋转,从而可以 调整张力施加板2与线轴盒13的外周面间的间隙。由此,可以调整 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
在这里,在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上设置弹性部件8,该弹性部件 8利用气缸6与旋具4 一起移动,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 卡合之前,与中釜12抵接,以使中釜12围绕轴旋转的方式进行预紧。
从而,即使在外釜11旋转时中釜12出现晃动,也由于中釜12 通过弹性部件8被预紧,所以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因此,通过设置 弹性部件这样简单的结构,就可以容易地使旋具4可靠地与张力调整 螺钉3卡合,从而能够调整下线T的张力。
另外,如图12所示,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的卡合位置, 位于下述的直线Y上,该直线Y相对于与中釜12的轴线O正交的 铅直线X处于15° 50°的范围内,并与该铅直线X在中釜12的 轴线O上相交。因此,在从外釜ll停止时的外釜弹簧llb的下端角 度、至不与使进给齿32动作的进给腕30接触的角度范围内,张力调 整螺钉3被夹住,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可以进退。
因此,通过使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处于上述15° 50°的范围
内,可以使用普通的缝纫机或釜,能够降低成本。 实施方式2
下面,说明图4中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此外,实施方式2 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在于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推压单元的结构,因 此,主要说明推压单元及其动作,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 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
如图4所示,实施方式2中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50具备作为推 压单元的动作限制部件20。
动作限制部件20由以下部分构成细长棒状的固定部件21,其 设置在框体7上;抵接部件(抵接部)23,其在长度方向上可滑动地 支撑在该固定部件21的前端;以及弹簧(弹性部件)22,其绕装在 前述固定部件21上,从而配置在固定部件21和抵接部件23之间。
前述固定部件21及前述抵接部件23,利用由气缸6对中釜12 的推压力不会产生弹性变形的材料(例如金属),形成为沿着前述脉 冲电动机5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棒状。利用前述气缸6的动作,前述抵 接部件23在从旋具4的轴心偏心的位置、即从线轴盒13的中心偏离 的方向上移动。此时,抵接部件23在从中釜10的旋转轴心偏离的位 置与中釜12抵接。
抵接部件23的前端部23a形成为,比旋具4的前端部4a更向 釜IO侧突出。该抵接部件23的前端部23a形成为,在旋具4与张力 调整螺钉3卡合之前与中釜12抵接。 〈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
下面对由下线张力调整装置50进行的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进行 说明。
如图4(a)所示,在调整下线T的张力时,使气缸6驱动,使 得旋具4及动作限制部件20靠近釜10。首先,抵接部件23在旋具4 与张力调整螺钉3抵接之前与中釜12的外周抵接。
如果抵接部件23与中釜12的外周抵接,则如图4 (b)所示,由于抵接部件23挡住了向中釜12移动,所以利用其反作用力将弹簧 22压縮。利用弹簧22压縮时的弹力,对中釜12以使其向图4的箭 头B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预紧。
这样,中釜12利用箭头方向B的预紧力,其凹部12a的一个壁 部与凸起部14a抵接,从而防止晃动。从而,安装在中釜12上的线 轴盒13的张力调整螺钉3的位置也被固定。
然后,如图4(c)所示,由于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 头卡合,所以在使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卡合的状态下, 驱动脉冲电动机5,使旋具4旋转。在这里,在以将张力调整螺钉3 拧入线轴盒13的方式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张力施加板2被线轴盒13 压紧。从而可以增加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另一方面,在以将张力调 整螺钉3从线轴盒13拆下的方式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张力施加板2 从线轴盒13分离。从而可以减少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此时,中釜 12通过与抵接部件23的基端侧连接的弹簧22被预紧而被中釜按压 部14按压,从而控制晃动,可以可靠地进行下线张力的调整。
此外,该情况下,也可以取代利用弹簧22的弹力,采用利用气 压或磁力将中釜12预紧的结构。
实施方式3
下面,说明图5 图7中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此外,实施方 式3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是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推压单元的结构, 因此,主要说明推压单元及其动作,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 素,标注相同的标号而说明省略。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00具备前述框体7,在该框体7上设置与中 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抵接而将中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向旋转 方向推压的弹性部件(推压单元)81。
弹性部件81利用气缸6,与旋具4及脉冲电动机5联动而进行移 动。并且,如图6、 7所示,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 之前,与中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抵接,以使该中釜12和线轴盒
13向旋转方向(例如使中釜12向用箭头C表示的逆时针方向,使线 轴盒13向用箭头D表示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方式预紧。
弹性部件81是以沿着旋具4及脉冲电动机5的轴线方向延伸的方 式形成的细长状的金属制板簧,基端固定在框体7上。由于弹性部件 81设置在框体7上,所以可以在从旋具4的轴心偏心的位置,即从线 轴盒13的中心偏移的方向上移动。弹性部件81,其前端部81a在与 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的位置和从该位置分离的位置之间可进退地 移动。
弹性部件81的前端部81a,以偏向釜10的外侧的方式弯曲形成。 并且,弹性部件81,其前端部81a在与中釜12及线轴盒B抵接时, 以使中釜12围绕轴(逆时针图5 图7的C方向)旋转的方式进 行预紧。此时,前端部81a在从釜10的旋转轴心偏离的位置与中釜 12抵接。其前端部81a在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时,以使线轴 盒13围绕轴(顺时针图5 图7的D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预紧。 艮口,弹性部件81,其前端部81a在被中釜12的侧面和线轴盒13的 侧面夹持的位置上,可以与中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抵接地形成。
弹性部件81的前端部81a,比旋具4的前端部4a更向釜10侧 突出地形成。弹性部件81以在前端部81a的附近弯曲的方式形成, 该弯曲部分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
这样,由于弹性部件81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这两者抵接,所 以能够对中釜12及线轴盒13这两者预紧而进行推压。 〈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
下面对由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00进行的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进 行说明。
如图5所示,在调整下线T的张力时,使气缸6驱动,使得旋 具4、脉冲电动机5及弹性部件81靠近釜10。首先,如图6所示, 弹性部件81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抵接之前,与中釜12及线轴 盒13的外周面抵接。
如果弹性部件81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的外周抵接,则如图6 所示,由于弹性部件81以其前端部8a偏向外侧的方式弯曲形成,所
以从中釜12及线轴盒13偏移地弯曲。并且,利用弯曲时的弹力,以
使中釜12向图6、 7中的箭头C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预紧,以使线轴盒 13向图6、 7中的箭头D的方向旋转的方式预紧。这是因为弹性部件 81与中釜12的抵接位置比弹性部件81更靠近右侧,弹性部件81与 线轴盒13的抵接位置比弹性部件81更靠近左侧。
这样,中釜12利用向箭头方向C的预紧力,其凹部12a的一个 壁部与凸起部14a抵接,从而防止晃动。另一方面,线轴盒13也利 用向箭头D方向的预紧力而防止在中釜12内的晃动。
之后,由于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卡合,所以在使 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卡合的状态下驱动脉冲电动机5, 使旋具4旋转。在这里,在以将张力调整螺钉3拧进线轴盒13的方 式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张力施加板2被线轴盒13压紧,可以增加向 下线T施加的张力。另一方面,在以将张力调整螺钉3从线轴盒13 拆下的方式使其旋转的情况下,张力施加板2从线轴盒13分离,可 以减少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
此时,由于中釜12利用弹性部件81被预紧而被中釜按压部14 按压,因此抑制晃动,可以可靠地进行下线张力的调整。此外,由于 线轴盒13利用弹性部件81被预紧而被中釜12按压,所以抑制晃动, 可以可靠地进行下线张力的调整。 〈作用效果〉
这样,根据下线张力调整装置100,利用气缸6使旋具4与张力 调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然后利用脉冲电动机5使旋具4旋转。由此 可以调整张力施加板2与线轴盒1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调整向下 线T施加的张力。
在这里,弹性部件81利用气缸6而与旋具4一起移动,在旋具 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之前,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 以使中釜12及线轴盒13围绕轴旋转的方式进行预紧。
从而,即使在外釜11旋转时中釜12出现晃动,也由于中釜12 利用弹性部件81被预紧,所以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此外,即使被 收容在中釜12中的线轴盒13出现晃动,也由于线轴盒13利用弹性 部件81被预紧,所以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这样,通过设置弹性部件81这样简单的结构,可以容易地使旋
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可靠地卡合,从而能够调整下线T的张力。 实施方式4
下面,说明图8 图11中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4。实施方式4 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是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推压单元的结构,因 此,主要说明推压单元及其动作,对于与实施方式1相同的结构要素, 标注相同的标号而省略说明。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的结构〉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200与前述同样地,将脉冲电动机5固定在框 体7上,该框体7被支撑在气缸6的活塞6a上。气缸6被固定在缝纫 机框架F上。此外,在缝纫机框架F上设置作为推压单元的推压装置 90,其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之前,与中釜12和线 轴盒13这两者抵接,将中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向旋转方向推压。
如图8所示,推压装置90通过螺母等固定在缝纫机框架F上。 推压装置90由例如气缸等构成。推压装置90具备缸体91,其固定 于缝纫机框架F上;以及活塞杆92,其可自由滑动地设置于缸体91 内,前端部从缸体91向外侧进出以及退避至缸体91内。
推压装置90配置为,使其活塞杆92可以以直线状往复自由移动, 此时其前端部在从釜IO的旋转轴心偏离的位置与中釜12抵接。配置 为在活塞杆92移动过程中,与中釜12的侧面及线轴盒13的侧面抵 接。
在活塞杆92的前端部,设置与中釜12的侧面及线轴盒13的侧面 抵接的抵接部92a。抵接部92a例如通过由橡胶或树脂等材料构成的 帽部件形成,覆盖活塞杆92的前端部。
推压装置90以与由气缸6驱动的旋具4及脉冲电动机5联动的方 式进行驱动,以使活塞杆92移动。也就是说,气缸6及推压装置90, 由未图示的一个驱动装置控制。此外,推压装置90和气缸6不必通 过一个控制装置同步地控制,也可分别地控制。
推压装置90的驱动控制为,随着旋具4的前进而活塞杆92也前 进,随着旋具4后退而活塞杆92也后退。
利用推压装置90的驱动控制,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 卡合之前,设置在活塞杆92上的抵接部92a与中釜12和线轴盒13 这两者抵接,以使该中釜12和线轴盒13向旋转方向(例如使中釜12 向用箭头E表示的逆时针方向,使线轴盒13向用箭头G表示的顺时 针方向)旋转的方式进行预紧。
推压装置90的活塞杆92,在从线轴盒13的中心偏移的方向上往 复运动。活塞杆92以可以在其前端的抵接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 13抵接的位置和从该位置分离的位置之间进退的方式移动。
推压装置90在其抵接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时,以使 中釜12围绕轴(逆时针图8 图11的E方向)旋转的方式预紧。 此外,推压装置90在其抵接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时,以 使线轴盒13围绕轴(顺时针图5 图7的D方向)旋转的方式预紧。 也就是说,推压装置90配置为,其抵接部92a在被中釜12的侧面和 线轴盒13的侧面夹持的位置,可以与中釜12和线轴盒13这两者抵 接。
推压装置90的抵接部92a,配置成比旋具4的前端部4a更向釜 IO侧突出,关联配置成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之前,抵接 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此外,也可以是抵接部92a不比 旋具4的前端部4a更向釜IO侧突出,但活塞杆92的移动开始定时 比旋具4的早。
这样,由于抵接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这两者抵接,因 此能够对中釜12及线轴盒13这两者进行预紧而推压。 〈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
下面,对由下线张力调整装置200进行的下线张力的调整方法 进行说明。
如图8所示,在调整下线T的张力时,利用控制装置使气缸6 及推压装置驱动,使旋具4、脉冲电动机5及活塞杆92靠近釜10。 首先,如图9所示,设置在活塞杆92的前端的抵接部92a,在旋具4
与张力调整螺钉3抵接之前,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的外周抵接。
如果抵接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的外周抵接,则如图9、 IO所示,抵接部92a以使中釜12向图9、 10中的箭头E的方向旋转 的方式推压,以使线轴盒13向图9、 IO中的箭头G的方向旋转的方 式推压。这是因为抵接部92a与中釜12的抵接位置相对于抵接部92a 的轴心更靠近图9、 IO的图中右侧,抵接部92a与线轴盒13的抵接 位置相对于抵接部92a的轴心更靠近图9、 10的图中左侧。
这样,中釜12利用向箭头方向E的推压力,其凹部12a的一个 壁部与凸起部14a抵接,从而防止晃动。另一方面,线轴盒13利用 向箭头G方向的预紧力而防止在中釜12内的晃动。
然后,如图11所示,由于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卡 合,所以在使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的螺钉头卡合的状态下驱动脉 冲电动机5,使旋具4旋转。在这里,在以将张力调整螺钉3拧进线 轴盒13的方式使其旋转时,张力施加板2被线轴盒13压紧,可以增 加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另一方面,在以将张力调整螺钉3从线轴盒 13拆下的方式使其旋转时,张力施加板2从线轴盒13分离,可以减 少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
此时,由于中釜12被抵接部92a推压而被中釜按压部14按压,
所以抑制晃动,可以可靠地进行下线张力的调整。此外,由于线轴盒 13利用抵接部92a被推压而被中釜12按压,所以抑制晃动,可以可
靠地进行下线张力的调整。 〈作用效果〉
这样,根据下线张力调整装置200,利用气缸6使旋具4与张力 调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然后,利用脉冲电动机5使旋具4旋转。从 而,可以调整张力施加板2与线轴盒13的外周面之间的间隙,从而 能够调整向下线T施加的张力。
在这里,利用推压装置90的驱动而抵接部92a前进,利用气缸 6的驱动而旋具4前进。在旋具4与张力调整螺钉3接近而卡合之前, 抵接部92a与中釜12及线轴盒13抵接,以使中釜12及线轴盒13 围绕轴旋转的方式,利用缸体91内的气压进行推压。因此,即使在外釜11旋转时中釜12出现晃动,也由于中釜12 利用抵接部92a被推压而定位在规定的位置。此外,即使被收容在中 釜12中的线轴盒13出现晃动,也由于线轴盒13利用抵接部92a被 推压,所以被定位在规定的位置。
这样,通过设置推压装置90这样简单的结构,可以容易地使旋 具4可靠地与张力调整螺钉3卡合,能够调整下线T的张力。 〈其他〉
此外,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 使旋具4向张力调整螺钉3移动的气缸6和使旋具4旋转的脉冲电动 机5分别地设置驱动源,但使旋具4进退的驱动源和使其旋转的驱动 源也可以共用一个驱动源。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使中釜12在A方向、C方向、E方向 上旋转而利用中釜按压部14定位在规定的位置,但也可以取代之, 使中釜12向与上述方向相反的方向旋转而进行定位。
权利要求
1.一种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其具备下线张力施加部,其设置在线轴盒的外周,与前述线轴盒的外周面一起夹住下线而向下线施加张力,该线轴盒被可相对于外釜自由旋转地设置的中釜收容,该下线是从前述线轴盒内的线轴抽出的;张力调整螺钉,其将前述下线张力施加部安装在前述线轴盒的外周面上,同时调整前述下线张力施加部向下线施加的张力;作用部件,其可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卡合地配置,以使得前述张力调整螺钉旋转;移动单元,其使前述作用部件可以在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卡合位置、和从该卡合位置分离的待机位置间进退;以及旋转驱动单元,其使前述作用部件旋转,在前述作用部件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卡合时,利用旋转驱动单元使作用单元旋转,其特征在于,其设置推压单元,该推压单元可以在前述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之前,与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以推压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
2.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 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推压单元具有细长状的推压部件,其具有弹性并与前述作 用部件连结,在作用部件位于前述卡合位置时,该推压部件可以与前 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
3.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 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推压单元具有细长状的推压部件,其在前述作用部件位 于前述卡合位置时,可以与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以及气缸单元,其使前述推压部件在与前述中釜和前述线轴盒中 的至少一个抵接的位置、和从该位置分离的位置之间进退。
4.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下线张力调整 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推压单元的推压部件,可以在相对于前述釜的旋转轴心偏 移的位置上,与前述中釜或前述线轴盒抵接。
5. 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的 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其特征在于,前述作用部件与前述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卡合位置,位于下述 直线上,该直线相对于与前述中釜的轴线正交的铅直线位于15° 50°的范围内,并与该铅直线在前述中釜的轴线上相交。
全文摘要
一种形成平缝线迹的缝纫机下线张力调整装置,其即使出现中釜的晃动,也可以以简单的结构调整下线的张力。其具备下线张力施加部,其设置在线轴盒的外周,与线轴盒的外周面一起夹住下线,向下线施加张力;张力调整螺钉,其调整下线张力施加部向下线施加的张力;作用部件,其配置为可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使张力调整螺钉旋转;移动单元,其使作用部件可以在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的卡合位置及从该卡合位置分离的待机位置间进退;以及旋转驱动单元,其在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卡合时,使作用部件旋转,其设置推压单元,该推压单元在作用部件与张力调整螺钉接近而卡合前,与中釜和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抵接,向旋转方向推压中釜和线轴盒中的至少一个。
文档编号D05B63/00GK101205666SQ200710300680
公开日2008年6月25日 申请日期2007年12月19日 优先权日2006年12月20日
发明者中岛穗纯 申请人:Juki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